時下大熱的電影《紅海行動》,講述的是中國軍人在一個稱為伊維亞共和國實施撤僑故事。大場面、大製作、暴恐,揉進了《拯救大兵瑞恩》、《狙擊手》等好萊塢戰爭片元素,繼《戰狼2》後再次令國人對中國電影製作技術刮目相看。豆瓣評分:8.5 。
票房,說明觀眾認可。顯然,無論是《戰狼2》還是《紅海行動》,都突破了以往戰爭片題材的敘事風格——突出全局,弱化細節;突出領導,弱化個人;突出服從,弱化個體。《紅海行動》最後尋找黃餅(核彈)資料的故事單元,就是戰鬥團隊自行作出的決策。穿插在影片中效仿《狙擊手》的橋段,展示了個體在戰鬥中的力量,消解了宏大敘事藝術感染的無力感。這些,在過去戰爭題材的電影中是很難發現的。
此外,以往戰爭題材的敘事幾乎都是線性發展的,敘事邏輯刻板和模式化。情節甫一開始,觀眾大致就知道了結局,所以也就興味索然。其實,無論是歷史題材的戰爭片,如《敦刻爾克》,還是如《拯救大兵瑞恩》,觀眾也能大致猜到結局,關鍵是過程的塑造如何讓觀眾脫敏,「忘掉」那個結局,欣賞光影藝術本身的魅力。作為大師手筆戰爭題材的電影,正如諾蘭創作《敦刻爾克》,不會如獨立電影那樣直接幹預觀影人的觀念,而是要透過契合普通人生活常識的代入,讓觀影人浸入故事情節,從而認知戰爭,反思戰爭,並反對戰爭。從這個高度出發,《紅海行動》層次低了許多。
《紅海行動》的突破在於,你知道了開頭,卻不知道結尾。比如,本來以為只要營救中國人,沒想到出來第二批外國人質;本來第二批人質的計劃制定的很周密,沒想到計劃完全打亂,需要在戰鬥現場作出部署。這種突破線性描述、反複製造懸念的文本,讓觀眾始終保持一種觀賞的興味。此外,導演穿插使用默片的電影語言,以消解戰爭場面的強烈聲音衝擊,值得稱道。缺陷在於,消聲做的不夠徹底,能夠聽到人聲,卻聽不到炮彈的聲音。這也是整個影片的風格,處處透出不均衡感,處處要給想像力加個尾巴。就像使用飛行衣,幹嘛還要加一個降落傘。難道飛行衣是我軍的新式武器,尚處於保密階段?
在借鑑好萊塢戰爭片風格的同時,和《戰狼2》一樣,這部影片也步《2012》版本式美國電影後塵,落入了拯救世界的俗套。中國軍人不但要救中國人,還要救外國人,不但要救外國人,還要摧毀恐怖組織核計劃以拯救人類。這種以空間換時間、升華拯救行動的目的,縮短了藝術刻畫所需要的膠片長度,衝淡了所要表達的主題,以至於每一個拯救行動都是匆匆而過,看起來緊張萬分,處理起來卻草草了事。而片中的三場拯救行動,邏輯上並無必然關係。以至於當隊長最後宣布要去取核彈資料時,不論是隊友還是觀眾都感覺到突兀,儘管在女記者前期與隊長對話的時候已經打下了伏筆。其實,在第二個環節把這件事一併處理即可,編劇的功力可見一般。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和《戰狼2》一樣,《紅海行動》拯救了中國人,乃至拯救了世界,卻沒有拯救它的藝術靈魂。戰爭,是人性之間的較量。是正與邪,美與醜的對白。但是,人本身即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體。電影是膠片藝術,即如《血戰鋼鋸嶺》這樣的戰爭題材,所要表現的也必定是編劇和導演對人性的深刻理解。《血戰鋼鋸嶺》之所以令人震撼,不是因為戰爭場面緊張、暴力、血腥,而是始終穿插著一個反戰士兵如何在戰場上拯救戰友的故事。影片以「反戰」士兵特立獨行的性格刻畫,襯託主流價值觀的偏見、歧視和暴力,而最後的拯救,不僅是拯救了一個個曾經嘲笑其反戰立場的戰友,也救贖了戰友們偏見的靈魂。
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缺失人性的刻畫,就會矮化成沒有靈魂的殺人網路遊戲。而《紅海行動》靈光一現的也許是給戰死的石頭吃糖的畫面,這顯然是為了消解英雄主義的剛猛和戰爭的戾氣而故意植入的橋段,儘管畫面血腥無比,在戰鬥異常緊張的時刻也顯得過於生硬和與常理不符——也許是中國電影的通病。可見,中國的編劇和導演已經意識到了,但是電影語言的表達始終差那麼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