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自然災害放在現在也是讓人非常頭疼,更別提科技和醫療水平不發達的古代了,在古代,基本上每一次地震、瘟疫和蝗災都給古代人民帶來近乎滅頂的災難。
比如說當時在歐洲地區的黑死病,曾經造成了當地2500萬人死亡,再比如明朝末年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而且多地也發生了鼠疫,最終明朝滅亡,可以說和這些災難有著直接的關係。
那麼在當時各方面還不發達的時候,遇到這些災難,是怎麼來應對的呢?災難過後又是怎麼樣重建家園的呢?
古代毀滅性的自然災害
在古代的一些影視劇中或書籍當中,經常可以看到發生蝗災、旱災等情況,每一次都帶來巨大的災難,實際在歷史上,要遠比影視劇中和書籍中更為殘酷,相比較於蝗災、旱災這種類型的自然災害,地震水災瘟疫等更是會直接帶來巨大的傷亡。
在明天啟二年,曾經發生了一次大地震,記載中「壓死男婦萬兩千餘口」,這樣一次最常見不過的地震,就可以導致數萬人死亡,當然這也是威力比較小的。
在記載中,明代秦嶺以北還發生過一次超級大地震,當時描述的是「聲如雷、山移地裂」,當時因為這次超級大地震造成了83萬人死亡,是世界歷史上有記錄的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這場地震可以說對於當時的明代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直接打破了明代中期的經濟平衡,為此陝西地區流民不斷,之後更是為李自成起義帶來了一次好的機會。
除了地震之外,地震之後帶來的災難更是非常的恐怖,暫且不說地震帶來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災害,單純的地震之後帶來的瘟疫,就比地震更加的嚴重,在明代末期,多地發生的鼠疫都是在各種自然災害之後更加嚴重的。
甚至有不少人非常的迷信,將一些因病死掉的牲畜屍體扔到水中,祈求可以換來太平,沒有想到的是,水源也被汙染了。
其實除了地震和瘟疫之外,還有很大的問題就是古代歷史上常見的水災,據相關記載,單單是在宋朝時期,就發生了600多次水災,基本上每年都有水災,而因為水災死亡的人也不在少數。
那麼面對這些自然災害的時候,朝廷是怎麼來應對的呢
其實古代朝廷對於自然災害也是頭疼不已,儘管如此,也有許多有效的應對方式來降低損失。
比如說在宋朝的時候,在福建省等地區經常陰雨連綿,發生自然災害不斷,這個時候宋朝就提前建設了很多倉庫,以便於在發生天災的時候可以開倉放糧。
有的地方更是建立了義倉,幫助老百姓應對天災,不過在建立倉庫時也有很多「講究」,既不能過於多,也不能過於少,過於多的倉庫不僅勞民傷財,關鍵在農業不發達的古代,糧食根本供應不過了;而糧食比較少的話,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不夠老百姓吃,況且也不能照顧到絕大多數的地區。所以在倉庫的儲量和密度方面,需要深入的研究。
當然,當時條件十分有限,倉庫也只能暫時解決燃眉之急,為了能夠徹底解除災情,還需要朝廷派人專程去災區賑災,當然在賑災,到當地發錢和糧食。
當然在賑災之後雖然百姓解決了溫飽,但是在來年時候沒有了收成,也是不能生活的,所以朝廷對於災區進行減免賦稅,避免當地爆發起義等。例如在康熙年間,因為兩次地震直接免除了兩年的賦稅,這樣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也可以讓百姓儘快恢復生產,千萬不要小看這部分費用,要知道當時的稅賦壓力非常大,減稅之後可以讓百姓得以喘息的機會。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方式,每個地區還會進行提前預警,讓百姓做好準備,然而在當時封建迷信思想,多數人還會停留在祭祀和禱告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