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名著大隋唐,老樂歪批道短長。看到「這位興隋名將,因手下不爭氣,生前未能封王,只能死後當『閻羅『』」這樣一個標題,熟悉隋唐故事,甚至是隋唐歷史的人,大概已經想到了,這個所謂的「閻羅」,就是興隋名將韓擒虎。因為韓擒虎當閻羅的事兒,並非是民間傳說那麼簡單,而是在二十四史中明確記錄的,雖然這也擺脫不了荒誕的神話色彩,畢竟古人的眼界有限,二十四史中有大量的「滿室紅光」這種記載,但作為官修史書,特別是大唐名臣魏徵領銜編纂的《隋書》,把韓擒虎這段逸聞列入,也說明了大隋上諸國與眾不同的影響力和地位。
大概的記載是這樣的,說在韓擒虎晚年病重的某一天,韓擒虎的鄰居突然發現韓府門前特別熱鬧,來的人穿著不凡,嚴肅威儀,那架勢好像是要迎接一位王者,鄰居好奇,就問這些人是幹嘛來的。有一個人回答很簡單:「我來迎王」。說完這話,這夥人突然間消失不見了。沒過多久,韓擒虎家中又出現了這群人,並且說要拜謁大王,韓府的人非常不解,更有些害怕,因為韓擒虎官高爵顯,但也只是上柱國,如果擅自稱王,那可是僭越大罪,立刻就問那群人,拜謁什麼王?對方回答道:「閻羅王」。這話一出口,氣得韓擒虎的晚輩子侄就要動手打他們——這簡直是胡鬧嘛,說韓家有王,本身就容易害死一家人,又說是閻羅王,更是詛咒這一家。
在這關鍵時刻,正在養病的韓擒虎強打精神制止了家裡這些「熊孩子」,原來他已經知道那群人的來意,更知道自己今後的歸宿,便跟晚輩們說,我自己這輩子,生是上柱國,死了以後還能當閻羅王,絕對是非常知足了。聽了老爺子這話,大家都明白了,自然也就不敢再造次。至於那群接駕謁王的人跟韓擒虎都說了什麼,《隋書》沒有記載更多的細節,只是說幾天以後,韓擒虎與世長辭。
應該說《隋書》的記載是根據民間傳說整理而來,而通過《隋書》,這個傳說的影響力變得更大,可以說是雙方互相作用,以至於千百年後,韓擒虎這段故事成為了他的一大標誌。比如有一部《韓擒虎話本》,就記載過類似的事兒,但內容更神奇,說韓擒虎是主動辭官,告別家人,去閻羅崗位上赴任的。而在隋唐系列的故事中,韓擒虎卻並非主角,只是系統化的「興隋九老」之一,而且他的上柱國職位,比起「九老」當中的不少封王的人都顯得低微,這又是為什麼呢?老樂私以為,恐怕這與韓擒虎的民間地位有關,以至於小說作者或說書人不好將韓擒虎的真實事跡過度渲染,就像三國故事中,對於關羽的記錄就是漢壽亭侯,董督荊州一樣,因為關羽死後的地位越來越高,所以在世時的故事就不宜信口開河了。
但是,比起所謂的靠山王楊林,忠孝王伍建章,昌平王邱瑞這幾個虛構的人物,韓擒虎無論是勇武還是功績都並不遜色,在小說中如果不封王說不過去吧?所以《說唐》系列給出了一個理由,說韓擒虎本來也有資格被封王爵的,但因為他在平南陳的時候,對手下將士督管不力,致使他的部曲在陳朝宮殿中胡作非為,讓隋文帝對他頗為不滿,所以給其他功臣封王之後,對韓擒虎做了「降職」處理,僅僅封為上柱國。這樣一來,也就跟史書中記載的,韓擒虎所說的「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不矛盾了。
綜上所述,這個故事的民間傳說色彩非常濃厚,即使與史書掛鈎,但也是虛構成分多於事實。可是,其中的現實意義還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每一個平凡的人,可能很難擁有什麼屬下,但遲早都有「家長」這個身份,孩子惹事了,做父母,做長輩的,當然要負責任,因此,對於子女和晚輩的教育與管束,自然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過於溺愛孩子的人,除了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外,自己也會付出代價,承擔應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