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三國到隋唐時間間隔很遠,仿佛經歷千年,但從曹魏至隋也不過三百年。三國魏晉的故事源遠流長,但是在魏晉之後的南北朝,它被夾在三國兩晉和隋唐的中間,本該是被人孰知,然而它卻被埋沒在歷史的塵埃裡。
那個時代烽火連天,充滿了詩意和悲情,更湧現出了一大批風流才人,更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蘭陵王,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王朝宗室將領,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北齊書》形容蘭陵王:文襄諸子,鹹有風骨。雖文雅之道,有謝(蕭)何、(陳)平。然武藝英姿,多堪禦侮。縱鹹陽賜劍(白起),殲覆有徵。若使蘭陵獲全,未可量也。而終見誅翦,以至土崩,可為太息者矣。
在後世人的形容中,蘭陵王更是溫良敦厚,貌柔心壯,音容兼美。關於蘭陵王的軼事,世人皆知的便屬那場邙山之戰。
北齊河清二年,時任北周大將楊忠與突厥可汗木桿合兵自恆州而下攻打北齊,北周與突厥聯手,欲直滅北齊,大軍一路進發,直逼北齊控制的并州。消息傳入鄴城,北齊武成帝驚慌,於是派遣蘭陵王高長恭率軍前往迎接北周與突厥的圍攻。蘭陵王高長恭驍勇善戰,激戰數月,北齊軍隊擊退了突厥大軍。
但是北周的威脅依然存在,河清三年十二月,北齊與北周在洛陽北邙山相聚會戰,此一戰不僅可以決定此後數十年間兩國之間的力量對比,更決定著故都洛陽落入誰手。
戰幕拉開,北周已將洛陽包圍,北齊軍隊已然成為北周軍隊的甕中之鱉,生死一戰,仿佛已經看到定數,但是在危急時刻,蘭陵王高長恭頭戴頭盔,北齊軍隊奏起戰樂,蘭陵王突破重重圍,城中的北周士兵竟被蘭陵王的美貌所吸引,霎時間北周士兵已經分不清突破的軍隊到底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讓大家看到他的面貌,方才知曉。城上的北齊的士兵派弓箭手放箭保護蘭陵王,蘭陵王高長恭成功擊破北周軍隊,北周軍隊最後放棄營帳逃走,從邙山到谷水的三十裡間的川澤之地,都是北周丟棄的兵器輜重。
經此一戰,蘭陵王高長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次戰役而作歌紀念,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邙山一戰,蘭陵王功成名就,但是也因為功高蓋主,就此北齊皇帝的猜忌。自蘭陵王歸鄴城,北齊後主高緯為蘭陵王舉行慶功宴,宴上高緯對蘭陵王高長恭說:「愛卿這樣衝鋒殺敵於敵陣之中,如果失利被害怎麼辦?國不可一日無卿!」蘭陵王高長恭回答了五個字:「國事即家事。」此一「家事」,被皇帝銘記於心,後鄴城之中開始傳唱邙山之戰時士兵們唱的《蘭陵王入陣曲》,北齊武成帝高緯開始猜忌高長恭。
後來北齊定陽之戰,蘭陵王高長恭私下收取賄賂,其親信發現後,質詢蘭陵王為何如此行事,但蘭陵王低頭沉默不語。親信猜出背後隱情,詢問蘭陵王是否是因為邙山一戰功高蓋主,怕遭人猜忌,蘭陵王痛哭於親信,盡吐心中之事,親信建議其託病於外,足不出戶。
但是事情並沒有其設想的那麼簡單。
北齊武平四年,高緯派人遣送毒酒於蘭陵王,蘭陵王對蘭陵王妃痛苦長嘆:「我為國而戰,忠心於皇帝,可是為何如此待我?」說罷,飲酒而終。一代英雄,就此消逝於歷史之中。
時間進行到清代光緒年間,時河南安陽磁縣發現一墓碑,上書:「齊故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蘭陵忠武王碑。」在墓碑之後發現一首題詩,專家推測,該詩系蘭陵王之弟於蘭陵王被殺之後,深夜路經蘭陵王墓所作的懷念之詩:
五言、王、第五弟太尉公安德王經墓興感:夜臺長自寂,泉門無復明。獨有魚山樹,鬱郁向西傾。睹物令人感,目極使魂驚。望碑遙墮淚,軾墓轉傷情。軒丘終見毀,千秋空建名。
一代英雄流逝於長河,其後再無其聞,唯有歷史銘記曾經的一切,不禁讓人扼腕嘆息。
1996年冬,洛陽龍門石窟研究所在龍門石窟萬佛洞穴調查時,發現一座地藏菩薩和觀音菩薩的像龕,位於該窟門前壁右上方,佛龕下有造像題字:
大唐永隆二年歲 次辛巳五月己巳朔 十五日癸未蘭陵王 孫高元簡奉為亡 妣趙敬造地藏菩 薩觀音菩薩各一軀 供養
此即蘭陵王后裔所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