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官場有多蠢?

2021-02-16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朝文社》(原《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823,閱讀時間:約8分鐘

答:雖然在歷朝歷代的風雲變幻裡,「蠢出新高度」的「角色」從不少見,但要說「蠢到警鐘長鳴」的人物,卻得說說下面幾位在「落後挨打」的晚清歷史上,看上去「很聰明」的傢伙。

一、「勘破妖法」楊參贊

1841年3月,第一次鴉片戰爭正打到一鍋粥,單是廣東前線上,大角沙角虎門等要塞先後淪陷,勇將關天培等人壯烈殉國,英軍的戰艦大炮迫近廣州,千裡之外的道光皇帝,情緒卻十分穩定:慌什麼,等朕的「殺手鐧」到了,別說能解廣州之圍,更管保把「英夷」殺得一個不剩。

這位道光帝眼中的「殺手鐧」,就是彼時大清軍界的第一悍將——參贊大臣楊芳。

鴉片戰爭爆發時,年過七十的楊芳,早已是名滿天下的狠角色。他十五歲起就從軍,一生南徵北戰,還曾在西域立下「活捉叛軍首腦」的奇功。大清地界上什麼樣的惡仗硬仗怪仗,早就統統打了個遍。這次馳援廣州,到了就惹得老百姓「歡呼不絕」。儼然一幅「救星」的模樣。

雖然這位「楊參贊」到任後,戰場的頹勢絲毫不改,上來就被英軍的槍炮揍了個大敗。可「救星」到底是「救星」,看看英軍火炮彈無虛發的場面,一拍腦袋就明白了:「必有邪教善術伏其內」。這不就是「妖法」嘛。

那怎麼破這「妖法」呢?胸有成竹的楊芳,隨即上演神操作,除了扎草人建道場,來了一通「驅邪」操作外,還命人收集馬桶糞便,然後統統用小船拉到江面上,朝著英軍的炮口「懟」上去——不信破不了他。結果也是可以想:被燻壞了的英軍,接著一通炮火招呼,把楊芳苦心準備的「神器」炸了個稀爛。戰鬥打了不到兩天,清軍丟光了六個炮臺,傷亡數百官兵,廣州成了人家案板上的弱肉,輸得灰頭土臉。

隨著鴉片戰爭的喪權辱國,這「糞桶破妖法」的活劇,也成了晚清歷史上一樁出名的「真實笑話」。但實事求是說,別看這過程蠢到家,但楊芳確實已是清軍裡最優秀的人物,他都犯這錯,其他人必然更雷。比如鴉片戰爭慘敗後,籤訂《南京條約》的耆英就給出了雷原因——英軍都是光棍,打起仗來沒家庭負擔,所以不怕死。「比蠢」的一幕,讓多少後人看罷,都了嘆了再嘆。

二、「捍衛祖宗」周御史

晚清年間,大清真的「點兒背」,其實也趕上了一個歷史機遇:第二次科技革命。鐵路火車等新技術的推廣,叫西方世界的生產力再度大幅度提高。清王朝的「洋務派」官員們,也看到了這個好機會。「修鐵路」的呼聲,從19世紀下半葉起,就一年年高漲起來。李鴻章等人還費心費力,拉來了資金和技術。可這事兒有支持的,也自然有反對的,一群守舊派官員唾沫橫飛,非要把這事兒攪黃。

比如御史周德潤,就是出名的「恨鐵路一族」。當1880年12月,晚清名臣劉銘傳拿出他嘔心瀝血的鐵路計劃時,周德潤上來就是一句神論:「鐵路之說,是直欲破壞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亂天下也」。也就是說,如果誰敢修鐵路,那就是對不起中國的列祖列宗。真有這麼嚴重?周御史言之鑿鑿:古代中國的聖人們,就會用木頭造船墨斗造車,鐵路這點「小技術」根本不算啥。修好了還讓不讓老百姓活了?

雖說周德潤的這番言論,現在看來很「神」,但放在大清朝,卻絕不是最「神」的。1865年時,英國商人在宣武門外修了條小鐵軌,結果滿朝大清文武臣工,都是「駭為妖物,舉國若狂」。1874年李鴻章又主張修鐵路,一群守舊派就大罵鐵路「山川之靈不安,即旱潦之災易召」。比起這群「見了火車就像見了妖怪」的「精英」們,這周德潤大人,還真心不算反智。

可這「神論」的殺傷力也巨大,第二年大清唐胥鐵路艱難通車,可火車頭卻被大清朝「砍」了,只許用馬驢拉機車,形成了奇特的「馬拉火車」景觀。八年後,大清的鐵路終於修進了慈禧太后所在的西苑,可這次卻連馬驢都不能進,改成小太監們在鐵路兩邊拖著機車,吭哧吭哧拉著慈禧太后兜風。修個鐵路都這麼折騰,晚清想前進一步,可知有多難。

三、「召喚神兵」好尚書

庚子國難前後,大清朝堂上一位「蠢到出名」的高官,就是大學士徐桐。這位徐桐老先生自詡飽讀詩書,仇視一切和「洋」沾邊兒的事物。他曾認為西班牙葡萄牙這些西方國家,都是「史所未聞,籍所未載,荒誕不經,無過於此」,也就是全是洋人編出來嚇唬人的,真實世界裡根本不存在。還對美國的國名大加嘲諷:「美國有什麼可「美」的?美國有什麼可「利」?」這麼個心高氣傲的老先生,就沒有瞧得上的人,還真有——啟秀。

對待啟秀大人,徐桐老先生的態度,那真是狠捧,大讚啟秀「學政才長,力持綱紀」。也叫擔任禮部尚書的啟秀,很快成了「庚子國難」前夜,大清朝堂上的「紅人」。待到八國聯軍入侵,作為徐桐剛毅「鐵桿」的啟秀,更是大出風頭,甚至還給大清出了個制勝絕招:「五臺僧普濟有神兵十萬,請召之會攻。」好一個能召喚「十萬神兵」的尚書大人。

如此「神本事」,當時也不是啟秀一人的專利,比如曾廉王文龍等「同僚」,還曾主張做法引水,把八國聯軍統統淹死。作為他們首腦的晚清大臣剛毅,當時更是洋洋得意,天天在城樓上觀戰,篤信只要打贏眼前幾仗,憑著這群「神兵」,就能使「天下為之太平」,類似「神認識」,堪比國外「手機信號傳播病毒」「喝消毒水治肺炎」等「神論」。

細品這蠢到家的情景,就知這不久後「中國人帶著首都被人攻佔恥辱進入20世紀」的創痛,到底是怎麼來的。

四、「照章辦事」好門子

「蠢人扎堆」的晚清權力場上,有一群人卻是公認的「聰明人」——高官家的「門子」。這群「看門的」瞧著不起眼,舉手投足都透著精明,更把一個「高難度」工作,常常駕輕就熟——收門包。

清朝官員往來,一個公認的「規矩」,就是送門包。只要下屬登高官家的門,就得是門包開路。而且這裡面講究多,送一個還不夠,就和燒香似的,一層一層往裡燒。而且「門子」們一個眼色,錢怎麼送,送哪裡去,都必須要心領神會。《清俾類鈔》記載,當時按察使給巡撫大人送「門包」,除了送大門包,一路上還要送小門包,折騰十幾個小時,花了好幾千兩,被宰到吐血,卻連巡撫大人的面都沒見著。

所以說,在清朝做「門子」的,基本都是這種萬裡挑一的聰明人。可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深夜,湖廣總督瑞澂家的門子,卻是犯了傻:當時武昌知府偵得了革命黨的「重要情報」,緊趕慢趕跑來總督府報告,到了門口卻被「門子」攔住,管你天塌下來的大事,不給門包休想進門,氣得知府大人兩眼冒火——大清都死到臨頭了,你還在收門包。

如此愚蠢一幕,也成了緊接著辛亥革命的烈火裡,一段叫人啼笑皆非的插曲。其實就算門子「不收門包」又如何?武昌起義爆發時,收了多年「門包」的湖廣總督瑞澂,撒腿就跑沒影。大清爛到這個地步,一兩個門包收不收,又怎能救得了?荒唐的蠢事背後,就是腐敗亡國的警鐘長鳴

參考資料:楊師群《中國歷史的教訓》、錢鋼,胡勁草《大清留美幼童記》、夏雙刃《非常道》、李異鳴《非常人,非常事,非常言》、鐵馬冰河《令人拍案驚奇的晚清官場眾生相》、曹汝霖《一生之回憶》、浦江客《張居正如何痛恨「門包」陋規》、王月《除了詹天佑,你還應該知道這些對鐵路有貢獻的人》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朝文社】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一直以來,《朝文社》都把做最好的歷史內容作為己任。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期待您能支持我們的茶品牌:漢周嚴選。點擊我們公眾號菜單欄的「買茶去」,添加微信就可選購各類優質茶。

相關焦點

  • 晚清官場有多荒唐?看這幾個段子就知道
    如此「不給力」的表現,原因自然也多,不過,下面這幾段晚清官員的「給力」表現,卻足以給落後挨打的清末歷史,一個無比生動的答案。一:大清「融資」高手晚清動輒割地賠款,財政也常困難,於是每到缺錢就賣官,「捐官」的生意年年紅火。以《清俾類鈔》記載,浙江山陰縣百姓蔣淵如也動了心思,竟想買個知縣噹噹。
  • 胡雪巖興衰的背後,藏著晚清官場三大勢力之爭
    文:竹映月江(娛有理專欄作者)提起清末商界中的大鱷,就不得不讓人想起素有「紅頂商人」之稱的胡雪巖。這就牽扯到清廷官場的派系之爭了。左宗棠是曾國藩湘軍派的人,而王有齡所在的派系,卻是湘軍派的競爭者和政敵何桂清派系。太平天國在江浙鬧得火熱,曾、何對江浙的爭奪也是火熱。正因如此,雖然王有齡急切盼望湘軍東援,他甚至血書「鵠候大援」四字,向駐守在安慶的曾國藩求救。但曾國藩依舊嚴令離杭州不遠的左宗棠勒馬觀變。
  • 魯迅青眼有加《官場現形記》,你能不看?
    作者借著書中那群魚肉百姓、仗勢欺人、道德淪喪、禍國殃民、的官僚形象來抨擊晚清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沒落,揭露了官場的貪汙腐敗,官吏的昏庸無知,荒唐可笑,蒙上壓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現實。 3書裡寫了些什麼?
  • 晚清官場屠夫,清流重臣岑春煊,因慈禧太后的一張PS照片逃過一劫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70期:八國聯軍入侵後,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匆匆西逃,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位後來影響了整個歷史進程的人物出場了。他就是號稱「晚清官場屠夫」的清流重臣岑春煊,在晚清政壇上能跟袁世凱較量的重量級官員,人稱「南岑北袁」。
  •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魯迅認為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是中國清末4部譴責小說的合稱,即李寶嘉(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官場現形記》與「四大譴責小說」
    他是一個多產的作家,是晚清譴責小說代表作家,作品以《官場現形記》最為著名。另著有《庚子國變彈詞》、《醒世姻緣彈詞》等。此外,在上海十年間,他辦過報紙,並主編《繡像小說》半月刊。《官場現形記》共五編六十回,署名「南亭亭長著」,它是由三十多個相對獨立的官場故事連綴起來的、一幅封建社會末期官場的百醜圖長卷。
  • 晚清最有「俠氣」的詩人,一首愛國詩家喻戶曉,卻被兒子毀了清譽
    這首詩寫於道光十三年,這一年龔自珍離開了京城,曾經他滿懷一腔熱血,希望能為國家為人民奉獻自己的所有,但官場如戰場,龔自珍最終還是沒能有一番作為。 他離開京城,一路南下,心中不免有一絲悵然。但他沒有就此沉寂,回到杭州以後,他投身教育,為國家培育新一代的人才。
  • 甲午戰爭前,晚清軍工業究竟有多強大?
    從太平天國戰爭尾聲至辛亥革命爆發,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晚清王朝先後建立起44個兵工廠,其中興建於甲午戰爭前的更有30家之多。兵工廠的建設速度,幾乎是以平均每年接近一家的速度進行。諸如「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湖北槍炮廠」這些大型兵工廠,每家每年就要花掉三十萬兩白銀的經費。堪稱是不惜血本,狠抓近代軍工業。這樣的生產規模,放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東亞大地上,堪稱首屈一指。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還有種說法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本期盤點為大家介紹他們的功與名!曾國藩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曾國藩(1811年-1872年),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 把官場小說當職場攻略,合適嗎?
    看過幾個出名的官場小說,主角都在三十歲前身居高位,畢業沒幾年就能幹一把手,升級速度快的不像話,可現實中三十多歲還在基層養魚的人到處都是。很少有人願意看主角如何熬十年的資歷爬上一級,更很少會有小說會把那些瑣碎的日常工作詳細羅列出來。新人看官場小說,很容易被裡面彎彎繞繞的花花腸子弄的目眩神迷,忍不住想像自己遇到奇遇該怎麼辦。
  • 《官場現形記》出版112年該書出版後,出版報社曾被朝廷取締
    《官場現形記》是李伯元創作的一部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裡有30多個相對獨立的官場故事,串聯在一起,為讀者們展現了晚清官場的怪象亂象。 《官場現形記》裡寫了許多買官、賣官之事,還有同胞兄弟為了買賣官位而大打出手的;互敲竹槓、墮落腐化的官員糗事也有涉及
  • 翟秘書長有多慫,官場幹部便有多痛
    幹部是有紀律的,信訪走非正常渠道,是要挨處分的。正常渠道,是交內部處理,基本上是不能;非正常渠道,是交外部處理,根本上是不準。你叫他怎麼辦呢?有人說,蔣介石批了劉文典一耳光,劉文典反手給蔣介石踢了一腳。在外面那麼威風凜凜的幹部,這時節如何那麼懦弱無能?劉文典固然壯氣,他是官場外的人;如果他也在官場,你看他還能那麼氣節如山嗎?
  • 官場造句和解釋_官場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官場(guān chǎng)。近義詞有:政界,宦海。指官吏階層及其活動範圍。[管樺《將軍河》:「官場上多年給他養成的習慣,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已經成了他的本能。」]官場參考例句:1、在官場上,官員大都以官話來溝通。2、陳先生離開官場後,便退居鄉間,過著閒雲野鶴一般的生活。3、自從離開官場,他的生活便由繁華歸於平淡。
  • 《刺馬》:晚清第一大奇案
    13年前,有一部被低估的國產大片《投名狀》,它以中國歷史上最為殘酷血腥的內戰為背景,講述王朝末世最為極端的人倫亂局。而故事的原型,就是婦孺皆知的晚清第一大奇案——刺馬案。據說馬新貽的老家在新疆回部,他能在戰場上和官場上如魚得水,全因為背後有新疆回部的支持。他部下有個衛兵叫徐義,無意中得知馬新貽要聯合新疆回部來趁亂奪取清朝的江山,很氣憤。
  • 如果漢武帝穿越到晚清當皇帝,中國近代屈辱史,能被改寫嗎?
    即便是十九世紀,清朝還有4億人口,而全世界的人口總和也才10億多。那些派去與列強議和的大臣,全都不覺得喪失主權是一件多屈辱的事。反倒都把出賣國權的機會,當成了結交洋人的「機遇」。討好了洋人,他們就等於獲得了官場上最強的資本一樣,既可以保證自己在外部強力的支持下官運亨通,甚至還能借外力的支持挾持君主! 晚清的歷史,那叫一個不堪入目,仁慈之人不忍心去提起它的那種。 如果出個明君?
  •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人物諧音命名拾趣
    《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李寶嘉編著的《官場現形記》從中舉捐官的下層士子趙溫和佐雜小官錢典史寫起,聯綴串起清政府的州府長史、省級藩臺、欽差大臣以至軍機、中堂等形形色色的官僚,揭露他們為升官而逢迎鑽營,矇混傾軋,可以說為近代中國腐朽醜陋的官場勾勒出了一幅歷史畫卷。神禹鑄鼎,魑魅夜哭;溫嶠燃犀,魍魎避影。
  • 吳佩慈有多蠢?
    術業有專攻,財經的事情大家自行搜索「紀曉波」三個字就有各種答案了,我們專注講娛樂。本來呢,吳佩慈到底啥時候能結婚是娛樂新聞裡一大懸念。今年年初吳佩慈放話說要生第四個,熱門評論:生這麼多還是女朋友……社交網絡發廣告的話,要看客戶有什麼要求儘量滿足,上真人秀要想辦法給自己找關注度。臺灣的另一個知名大長腿林志玲是靠顏值和高情商闖出來了,她多累啊,二十年沒有得罪過人沒有紅過臉,處處替人著想,經常要努力曲膝蓋遷就別人誒。
  • 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晚清洋務大臣張之洞
    張之洞有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在諸位兄弟中他最為勤奮。張之洞13歲入縣學,15歲參加鄉試,26歲會試高中探花。少年天才,青年得志,中舉之後的張之洞被派去翰林院擔任編修。翰林院編修這個職務很有前途,清政府的歷任大學士幾乎從這個職位升遷上來的。初入官場的張之洞還是比較有正義感的,他和大臣中的清流官員交往較多,喜歡參與一些文人舉行的雅集活動。
  • 懷舊向官場文大盤點
    曾幾何時,官場文是都市文的最主要分支,盛極之時,起點月票榜前二十,有一半以上是官場文,然後這些年隨著網文審核日益嚴苛,都市官場文作為一個分類,幾乎絕跡於網絡,很多之前的經典作品,河蟹所到,爛尾自保。很多作品在原創站都不見了蹤跡,只能在網絡的某些角落偶有影蹤。
  • 晚清老照片:「太太團」合影她坐C位,男子因身材矮小成明星
    其實晚清老照片也是我們學習清史很有價值的內容,它彌補了文字記載的不足,且更為具體形象,但其重要性還沒有被充分關注。今天為大家展示一組晚清老照片,你能從中發現什麼歷史信息嗎? 婦女兒童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