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40年英國人挑起鴉片戰爭,到1912年清朝滅亡,中國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極其屈辱的歷史。就算是清朝滅亡了,它留給後世那些屈辱的條約還沒有失效,一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人民才終於可以把低下了百年的頭,重新昂起來。即便是如此,清朝留下的一些負面的影響和其積累了三百年的衰敗,到今天還困擾著當代人。
即便是十九世紀,清朝還有4億人口,而全世界的人口總和也才10億多。
任人宰割的清朝
賣國政權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說清朝打不過西方列強,是因為科技和軍備差距太大,這倒還可以理解。而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則是給所有中國人臉上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
當時西方人都不覺得清朝這個大國,會敗在那個東洋島國的手下。而現實總是會帶給人驚喜,清軍最後還真是出人意料地敗了,不僅在海戰上敗得顏面無存,在陸戰中更是兵敗如山倒。清軍好像都是紙糊的一樣,遇敵擊潰,遇戰即敗,好像隨便從別國扯來一支雜牌軍就能好好教訓清軍一頓那樣。
列強瓜分清朝漫畫
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清朝變成了一個賣國政權。那些派去與列強議和的大臣,全都不覺得喪失主權是一件多屈辱的事。反倒都把出賣國權的機會,當成了結交洋人的「機遇」。討好了洋人,他們就等於獲得了官場上最強的資本一樣,既可以保證自己在外部強力的支持下官運亨通,甚至還能借外力的支持挾持君主!
晚清的歷史,那叫一個不堪入目,仁慈之人不忍心去提起它的那種。
如果出個明君?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驕傲,內部整頓朝綱,外部擊毀強敵,他完全配得上千古一帝這個稱號。
漢武帝影視劇形象
在十九世紀,如果說中國的積衰全都該算在皇帝制度的頭上,就有點不客觀了。當時的西方列強,尚有法國、德國、沙俄保留了君權,東方的日本不也在皇帝的治理下走了明治維新的路嗎?北洋政府廢黜了皇帝,不也還是那個樣嗎?
清朝之所以弱,是因為它連續出了好幾代昏君,衰敗應該算在那些昏君的頭上。你總不能因為看見了一個人是弱智,就片面地判斷所有人類都是弱智吧!
西方人畫中的慈禧
有一個說法我很認同:就算晚清能出一個庸主,它也不至於被霍霍成那樣。
如果晚清出了漢武帝那樣的君主會怎樣?
如果是漢武帝統治清朝
清朝若想變強,就需要一場強有力的改革,漢武帝就是一個很喜歡改革的君主。
在他統治的時期,漢朝廢除了道家理論指導的政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思想文化上對全國進行了一次大洗禮。
漢武帝還改革了政府,將國家權力都捏在了皇帝手上。他發明了尚書臺和大司馬的制度,將丞相架空,把朝廷代表的政府的權力,轉移到了自己的宮廷。
對於漢武帝這種君主來說,只要能強國富民,再激烈的改革他都會接受。
光緒畫像
對比晚清的那個改革皇帝——光緒帝,漢武帝不僅有更高明的政治手段,能將全國的權力都捏在自己手中;他還更懂得韜光養晦,知道循序漸進的道理。
他想要提高皇帝的地位,就先尊崇儒家,儒家提倡尊君,他不僅提拔儒家的大學士,還讓儒家的文化洗禮精英階層。
等到全國有了改革的思想基礎,他就開始進行集權的改革,一氣呵成,就將全國的權力都集中在了自己手中。
漢武帝這樣的君主,改革經行地轟轟烈烈,成果也同樣是轟轟烈烈的,做了就一定能成。而光緒帝,改革推行得轟轟烈烈,成果卻是落魄無比,做了還不如不做。
像光緒這樣的皇帝,怎麼能和漢武帝比呢?
結語
所以說,只要清朝能出一個漢武帝這樣的雄主,就不怕它不能走向富強。
可惜清朝就是那樣,它似乎是從入關之後,就開始走向衰弱了。皇太極曾說:「入關之前,皇帝要安排狩獵和打仗,八旗子弟都爭著搶著要參加。入關之後,皇帝要安排打仗和狩獵,八旗子弟全都用家事推脫。」
清朝就是一個從建立開始,就走向衰弱的朝代,其他朝代都有中興時期,清朝的乾隆盛世卻像個笑話,完全是一個用打包炒作和虛假宣傳創造出來的盛世,從乾隆開始,清朝不僅軍力、國力繼續走向疲弱,其官場的腐敗化,更像是被乾隆打了一針激素一樣,發展得不可收拾,等到了同治、光緒統治的時候,面對祖宗留下的爛攤子,也只能望洋興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