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對孩子總是少不了千百般擔心,擔心穿少了著涼,穿多了中暑,孩子大了些開始擔心學業問題、早戀問題,成年人習慣用經驗看待事物,對待孩子的教育同樣如此。
因為自己經歷過,所以覺得一些年輕人走過的路,是非對錯自己都看的明白。但時代在變,個體同樣是獨立的,自我意志的強加並非真理,只是習慣使然。
父母對孩子的習慣性擔心也是如此,看似都滿足那句話「我是為了你好」,但無形中卻束縛了孩子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爸爸是女兒》這部電影中,女兒質問爸爸:為什麼每次都把你的想法強迫加給別人?爸爸回答:不是強迫,是因為擔心,因為老爸我都經歷過。
這樣的對話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即便沒有真實上演,但大多數家長的內心都藏著同樣一句話吧,爸爸/媽媽是過來人,知道XX是不好的,你要聽父母的勸...
類似的場景在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中會更頻繁地上演,孩子到了青春期,其思想中自我的意識開始覺醒,父母的很多意志並不會得到孩子的認同。
小時候親密的關係也會發生微妙變化,或劇烈矛盾,或表面相敬如賓實則內心鴻溝愈深。但一路走來親子關係何至於此呢?透過電影《爸爸是女兒》,也許能給家長一定的啟發。
當親密走向冷淡,來自家長的困惑
韓國電影《爸爸是女兒》是一部家庭輕喜劇,電影改編自日本小說《父女七日變》,當父女對調,爸爸變成女兒,女兒變成爸爸,互相體驗各自的人生會帶來什麼變化呢?
影片的開頭,年幼的女兒度妍坐在爸爸元相泰的肩頭,幼稚地說:長大後要嫁給爸爸。但鏡頭切換到度妍長大。
父親人到中年,原本的溫馨被冷漠替代。度妍開始不願意和爸爸說話,甚至一些要求都要母親代為轉達,父女之間的溝通遇到了極大的障礙。
元相泰因為擔心女兒早戀試圖再次開啟話題,但這次女兒同樣一臉嫌棄,戴著耳機快步走開,不願聽爸爸多說任何一個字。
在早晨去學校的路上寧願繞道也不願和父親走一段路。百般無奈的父親也憤怒又痛心,他不明白,只是讓女兒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這個很難嗎?自己在外工作的辛苦女兒不懂。
其實這也是很多家庭存在的情況,父母自以為對孩子所經歷的都了解,父母在外辛苦工作,只希望孩子好好學習。
但一直以愛和付出的名義對孩子耳提面命,並不能換來更多的同理心,反而會讓孩子不厭其煩甚至產生更嚴重的牴觸。
這些我都經歷過
你所經歷的成為不了孩子的一部分,作為獨立的個體需要得到的是尊重和理解,而不是以經驗之談來下定義,只有放手讓孩子經歷,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長。《黑天鵝》中有這麼一句話,完美並不是都來源於控制,它也來自放手。
父母經驗真的都是對的嗎?這一點,電影中父女身體互換為他們提供了去「驗證」的機會。爸爸成了女兒,穿上校服開啟了自己重回校園的體驗之旅。
爸爸為了證明學習沒那麼難,開始通宵學習,但模擬考試成績下來卻讓人大跌眼鏡,爸爸考了班級倒數第二,比原本度妍中等水平的成績要差的多。
爸爸元相泰終於認識到了女兒的學業壓力,以及另一個他過去難以理解的道理,在上學時期認為難的東西,現在依然不簡單。
在女兒的要求下, 爸爸嘗試和女兒心儀的學長約會,在互動的過程中,爸爸也慢慢理解了女兒有關情感的看法,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懵懂但並不缺乏感情。
家長遏制的是早戀的行為,但遏制的也可能是青春特有的美好。既然作為過來人都懂,那麼自然也該明白這份情愫其實也是人生經歷中彌足珍貴的。
父母對青春往事的記憶不可避免地會夾雜地當下的功利,因此一些會帶來負面影響的事,家長打心裡不願意讓孩子去嘗試。
但青春這條路上,每個人都該走出自己的精彩,回頭看看若都是如父母希望的一樣波瀾不驚,未免有些辜負了「青春」二字。電影中父親對女兒度妍的要求都是出於個人經驗的「為你好」,但在孩子看來很顯然並非如此。
避開你的原因是害怕讓你失望
同樣的,電影中來自父親的疑問,為什麼我對你好你卻不領情,甚至迴避呢?影片中女兒度妍同樣站上了父親的角度看到了他口中的「生活不易」。
在公司爸爸要面臨年輕上司的冷嘲熱諷,被諷刺「萬年科長」,下屬在暗地裡嘲笑甚至捉弄;和客戶的溝通進展也舉步維艱,即便是這樣,父親在工作中也不得不硬著頭皮迎接困難。
當發現父親破舊的公文包,漸上眉眼的皺紋,女孩第一次了解了父親所說的生活不易,在過去,父女更多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對對方並沒有如此深刻的了解。
最終度妍終於敞開心扉,接納了爸爸深沉的愛。自己並不是討厭爸爸,因為一直達不到爸爸的期望,害怕爸爸失望,所以才選擇避開。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殷切期盼,當期望過高,給孩子帶來的無形壓力遠比想像中的大。在認為無法達成的時候,孩子會選擇迴避,迴避自己的能力問題,迴避和父母的情感聯絡。
家長的習慣性擔心
當然影片中其實並沒有將度妍和爸爸之間的問題全部解決,雙方互換雖然讓彼此理解,但影片的最後,度妍問爸爸,你的擔心是什麼。
難道不是因為自己是爸爸,所以習慣性擔心嗎?習慣性擔心是什麼?是孩子做一件事就不自覺地去想到不好的可能,以此作為約束孩子行為的理由。
央視主持人李小萌曾分享過自己的一個育兒經歷,當她第一次看到女兒爬樹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樣太危險,但她轉念又想到爬樹是有利於手眼協調,幫助和大自然建立聯繫的。
於是她按捺下內心的不安,放開了習慣性的擔心。放開擔憂讓女兒發現了不同的世界,女兒興奮地告訴她:媽媽,從這裡看風景跟下面不一樣。
教育不是束縛,經驗教育同樣不能視作真理,因此家長們有必要放開對孩子的習慣性擔心,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成為自己認為該有的樣子,而是變成他自己。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