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女兒》:當親子關係從親密走向冷淡,來自家長的困惑

2020-12-25 碧蘭聊育兒史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對孩子總是少不了千百般擔心,擔心穿少了著涼,穿多了中暑,孩子大了些開始擔心學業問題、早戀問題,成年人習慣用經驗看待事物,對待孩子的教育同樣如此。

因為自己經歷過,所以覺得一些年輕人走過的路,是非對錯自己都看的明白。但時代在變,個體同樣是獨立的,自我意志的強加並非真理,只是習慣使然。

父母對孩子的習慣性擔心也是如此,看似都滿足那句話「我是為了你好」,但無形中卻束縛了孩子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爸爸是女兒》這部電影中,女兒質問爸爸:為什麼每次都把你的想法強迫加給別人?爸爸回答:不是強迫,是因為擔心,因為老爸我都經歷過。

這樣的對話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即便沒有真實上演,但大多數家長的內心都藏著同樣一句話吧,爸爸/媽媽是過來人,知道XX是不好的,你要聽父母的勸...

類似的場景在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中會更頻繁地上演,孩子到了青春期,其思想中自我的意識開始覺醒,父母的很多意志並不會得到孩子的認同。

小時候親密的關係也會發生微妙變化,或劇烈矛盾,或表面相敬如賓實則內心鴻溝愈深。但一路走來親子關係何至於此呢?透過電影《爸爸是女兒》,也許能給家長一定的啟發。

當親密走向冷淡,來自家長的困惑

韓國電影《爸爸是女兒》是一部家庭輕喜劇,電影改編自日本小說《父女七日變》,當父女對調,爸爸變成女兒,女兒變成爸爸,互相體驗各自的人生會帶來什麼變化呢?

影片的開頭,年幼的女兒度妍坐在爸爸元相泰的肩頭,幼稚地說:長大後要嫁給爸爸。但鏡頭切換到度妍長大。

父親人到中年,原本的溫馨被冷漠替代。度妍開始不願意和爸爸說話,甚至一些要求都要母親代為轉達,父女之間的溝通遇到了極大的障礙。

元相泰因為擔心女兒早戀試圖再次開啟話題,但這次女兒同樣一臉嫌棄,戴著耳機快步走開,不願聽爸爸多說任何一個字。

在早晨去學校的路上寧願繞道也不願和父親走一段路。百般無奈的父親也憤怒又痛心,他不明白,只是讓女兒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這個很難嗎?自己在外工作的辛苦女兒不懂。

其實這也是很多家庭存在的情況,父母自以為對孩子所經歷的都了解,父母在外辛苦工作,只希望孩子好好學習。

但一直以愛和付出的名義對孩子耳提面命,並不能換來更多的同理心,反而會讓孩子不厭其煩甚至產生更嚴重的牴觸。

這些我都經歷過

你所經歷的成為不了孩子的一部分,作為獨立的個體需要得到的是尊重和理解,而不是以經驗之談來下定義,只有放手讓孩子經歷,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長。《黑天鵝》中有這麼一句話,完美並不是都來源於控制,它也來自放手。

父母經驗真的都是對的嗎?這一點,電影中父女身體互換為他們提供了去「驗證」的機會。爸爸成了女兒,穿上校服開啟了自己重回校園的體驗之旅。

爸爸為了證明學習沒那麼難,開始通宵學習,但模擬考試成績下來卻讓人大跌眼鏡,爸爸考了班級倒數第二,比原本度妍中等水平的成績要差的多。

爸爸元相泰終於認識到了女兒的學業壓力,以及另一個他過去難以理解的道理,在上學時期認為難的東西,現在依然不簡單。

在女兒的要求下, 爸爸嘗試和女兒心儀的學長約會,在互動的過程中,爸爸也慢慢理解了女兒有關情感的看法,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懵懂但並不缺乏感情。

家長遏制的是早戀的行為,但遏制的也可能是青春特有的美好。既然作為過來人都懂,那麼自然也該明白這份情愫其實也是人生經歷中彌足珍貴的。

父母對青春往事的記憶不可避免地會夾雜地當下的功利,因此一些會帶來負面影響的事,家長打心裡不願意讓孩子去嘗試。

但青春這條路上,每個人都該走出自己的精彩,回頭看看若都是如父母希望的一樣波瀾不驚,未免有些辜負了「青春」二字。電影中父親對女兒度妍的要求都是出於個人經驗的「為你好」,但在孩子看來很顯然並非如此。

避開你的原因是害怕讓你失望

同樣的,電影中來自父親的疑問,為什麼我對你好你卻不領情,甚至迴避呢?影片中女兒度妍同樣站上了父親的角度看到了他口中的「生活不易」。

在公司爸爸要面臨年輕上司的冷嘲熱諷,被諷刺「萬年科長」,下屬在暗地裡嘲笑甚至捉弄;和客戶的溝通進展也舉步維艱,即便是這樣,父親在工作中也不得不硬著頭皮迎接困難。

當發現父親破舊的公文包,漸上眉眼的皺紋,女孩第一次了解了父親所說的生活不易,在過去,父女更多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對對方並沒有如此深刻的了解。

最終度妍終於敞開心扉,接納了爸爸深沉的愛。自己並不是討厭爸爸,因為一直達不到爸爸的期望,害怕爸爸失望,所以才選擇避開。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殷切期盼,當期望過高,給孩子帶來的無形壓力遠比想像中的大。在認為無法達成的時候,孩子會選擇迴避,迴避自己的能力問題,迴避和父母的情感聯絡。

家長的習慣性擔心

當然影片中其實並沒有將度妍和爸爸之間的問題全部解決,雙方互換雖然讓彼此理解,但影片的最後,度妍問爸爸,你的擔心是什麼。

難道不是因為自己是爸爸,所以習慣性擔心嗎?習慣性擔心是什麼?是孩子做一件事就不自覺地去想到不好的可能,以此作為約束孩子行為的理由。

央視主持人李小萌曾分享過自己的一個育兒經歷,當她第一次看到女兒爬樹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樣太危險,但她轉念又想到爬樹是有利於手眼協調,幫助和大自然建立聯繫的。

於是她按捺下內心的不安,放開了習慣性的擔心。放開擔憂讓女兒發現了不同的世界,女兒興奮地告訴她:媽媽,從這裡看風景跟下面不一樣。

教育不是束縛,經驗教育同樣不能視作真理,因此家長們有必要放開對孩子的習慣性擔心,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成為自己認為該有的樣子,而是變成他自己。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翻拍的《誤殺》,新增了親子關係變化的內容,更值得中國家長品味
    更因李維傑一聽三天六千銖的費用,原本支持女兒參加夏令營的態度立馬大轉折,嫌棄父親是小氣鬼、文盲,沒本事掙錢拖累整個家庭成員受苦。看到大女兒生氣了,李維傑最後還是籤字同意了平平參加夏令營。從這段情節裡可以看出,李維傑與大女兒平平之間的親子關係已經出現了裂痕。
  • 收入越高,家庭親密程度越低,你相信嗎??~~
    《中國家庭親密程度報告》發布 收入越高,家庭親密程度越低?網際網路時代,孩子與大人之間更親密還是更疏遠?中關村的加班狗們如何穿越空間陪孩子?孩子更需要爸爸還是媽媽的陪伴?去賺錢和陪孩子你選哪一個?爺爺奶奶最常看孩子,但卻不是回應他最多的?哪個城市家長最容易「一驚一乍」?
  • 《狗十三》:親子衝突是一個親子關係需要調整的信號
    李玩是一名初中生,很小的時候母親棄她而去,爸爸再婚,並且生下了一個男孩。李玩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偶爾會來,與她吃一頓飯。後來,爸爸為了表達自己對女兒的關心。給女兒買了一條狗,李玩一向喜歡物理,於是給狗起名叫「愛因斯坦」。
  • 親兄弟姐妹間的關係冷淡,也許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自從認識先生後,我才發現親兄弟姐妹間關係可以冷淡到這種程度。你說他們有怨有仇,或者是因為拆遷分家產什麼的鬧得不開心也行,但這樣的事情通通沒有,感覺就是天然的。彼此間就像陌生人,如果是春節不回老家,兄弟姐妹們可以幾年不見面,幾年不打一次電話。認識的十幾年間,每次朋友過生日的時候沒有一個人聯繫他,這當然也包括父母。
  • 十句中英文,輕鬆改善親子關係
    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空間,孩子不需要你的24小時環繞立體聲包圍。孩子非常珍惜自己的生活空間,有時候需要和父母保持適當距離。有些話,沒有必要一再嘮叨。給他人一點空間的同時,也給我們自己一點空間。有"安全的距離",反而會讓關係更親密。就好比樹一圈籬笆,反而能讓鄰裡相處更和諧一樣。  3、"Let'stalk."(我們聊聊。)
  • 與爸爸「互撩」、和親媽「互懟」:你還在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情人」嗎?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些家長竟會刻意渲染「女兒是爸爸的小情人」,從而博取關注和流量。看到這段話,你覺得圖片中的「小妖精」和敘述者本人,是什麼關係?是不是很難想像,這其實是一個寶媽開的帳號,所謂的「小妖精」其實指的是自己女兒。在這個寶媽的帳號裡,都是媽媽記錄丈夫和貌似初中畢業的女兒的生活日常。
  • 馬伊琍44歲生日女兒送禮物,母女閨蜜相稱:這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親子關係似朋友似閨蜜馬伊琍和文章離婚後,女兒文君竹大多數時候跟著媽媽一起生活。母女關係非常好。好到什麼程度呢?母女倆竟然以「閨蜜」相稱。這真不是一般的好!這不,馬伊琍迎來了她的44歲生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馬伊琍就收到了女兒送的貼心禮物:親情賀卡。真是太暖了!
  • 爸爸為女兒做100多件玩具,這3種爸爸,是女兒幸福的底氣
    但卻有一位85後的爸爸可以說是實力"寵娃",他是來自河南鄭州的一名手工達人名叫張帥,而他做的手工作品都是給女兒的玩具。 而爸爸缺乏耐心,一方面容易導致孩子膽怯,另一方面也影響親子關係。
  • 董潔和兒子拍「婚紗照」,行為親密引爭議,網友:兒大要避母
    都說"女兒和父親親,兒子和母親親",母子之間關係親密的不少,但有時過度親密卻反而不好。就像演員董潔就曬出了和兒子的照片,將 "親子照"拍成了"婚紗照",行為親密引發網友的爭議。親子關係也是有"界限"的親子關係,指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是孩子最早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但家長要清楚,親子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它也有自己的界限。為什麼說親子關係也是有"界限"的呢?
  • 爸爸帶女兒做親子鑑定,被醫生趕了出來,網友:一看就知道是親的
    文/曉梅媽媽聊育兒孩子出生,遺傳的不僅僅是家長的長相顏值,還有血型身高等,而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孩子的夥食也越來越好,很多易胖體質的家長,孩子也很容易跟著胖,而那些怎麼吃都很瘦的,孩子往往也很瘦。
  • 【好家長事跡展播】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劉芳瑜爸爸
    我是平度市機關幼兒園開元城園苗一班劉芳瑜小朋友的爸爸,非常榮幸成為「機幼好家長」。能夠得到老師和各位家長們的認可,我倍感珍惜,同時也深感壓力,因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特別的事跡與閃光點,我只是在做好了一名父親該做的每一件小事。在這裡,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作為一名父親的個人經驗及和女兒們相處的趣事兒。
  • 《由內而外的教養》:了解4個親子依賴關係,創造溫馨的親子關係
    這些時不時出現的內隱記憶,甚至會構成你的一種系統化的思想,在你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被動的回應模式,不斷地傷害著你跟孩子的關係。而與父母的關係,是孩子童年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直接影響孩子尚未成型的性格。02、親子關係的依賴模式嬰兒降臨於人世,需要依靠父母的照顧才能很好地生存,這個責任常常由母親承擔。
  • 董潔把親子照拍成「婚紗照」,舉動過於親密,兒大避母的道理要懂
    這位父親對女兒的控制欲和佔有欲很強,平時在家隨便出入女兒房間,還會要求女兒和她一起洗澡,甚至直言:"女兒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但是,他的女兒已經17歲了。不迴避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別意識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比如媽媽從來不避諱在兒子面前換衣服或者是和兒子一起洗澡。那麼兒子就會覺得,自己和其他女性做一樣的事情,也是正常的,因為媽媽在家裡就是這樣的。
  • 2017年親密之旅親子營招生簡章(西雙版納站)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親密之旅三天課程中有很多親子互動的環節。借著黃博士精妙的設計、培訓師真誠與專業的帶領,參與者熱情友好的團體互動,幫助父母與子女看到彼此生命中的情緒與需要、努力與善意,幫助解決親子關係中棘手的問題。彼此理解,彼此疼惜,彼此鼓勵,達到親子關係的親密互動。有了關係就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就有關係。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
  • 9個實用技巧,快樂啟蒙英語,讓親子關係更親密(下)
    接上篇,9個實用技巧,快樂啟蒙英語,讓親子關係更親密(上),乾貨繼續:人都有這樣的本性,朱元璋成皇帝後天天吃著滿漢全席,卻想念貧窮時的一碗粥。天天吃粥的流浪漢,魂牽夢繞的是一頓東坡肉。教育這條路上,媽媽是一日三餐,爸爸是夜宵烤串。當爸爸偶爾的加入就會讓孩子嗨起來。回顧這幾個月,只要有爸爸加入的遊戲就會嗨到高潮。
  • 17歲女兒和爸爸相擁親吻,父女之間過於親密惹網友爭議:注意尺度
    常言道:「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家庭中,爸爸對於女兒的感情是尤其的深,而女兒似乎也更願意和爸爸親近。女兒在爸爸心目中,地位可謂不一般,任何事情只要撒撒嬌,爸爸立馬選擇投降,同樣的事情放到兒子身上,可能就是「棍棒伺候」了。
  • 小貝和9歲女兒同床、網紅父女互撩:別讓親子之愛變為隱性性侵害
    知名主持人皮爾斯·摩根就公開批評:「為什麼一個爸爸會親吻女兒的嘴唇?這令人毛骨悚然,恐怖、怪異。」比如: 父女同桌吃飯,爸爸偷襲親女兒,女兒反應過來後回了爸爸一個吻。而像小貝父女、X寶父女這樣過度親密的異性親子關係還不少見。比如之前上過熱搜的演員胡軍和14歲女兒生日會上親嘴,黃磊給5歲女兒洗澡,李嘉欣跟8歲兒子親嘴等等。
  • 純正國人為何生出藍眼睛女兒?3次鑑定爸爸仍疑心,實情是這樣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陪寶寶寫日記」。都說女兒像父,兒子像母。但其實有很多孩子都跟自己的爸爸媽媽長得不太相似,每當出現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心裡可能就會不太舒服,正如那位為自己孩子做三次親子鑑定的爸爸。
  • 《爸爸去哪兒》被叫停 親子真人秀利弊全解析
    《爸爸去哪兒》被叫停 親子真人秀利弊全解析 近日,據爆料,廣電總局將又有新動作,出臺新「限娛令」,嚴控未成人真人秀。如果消息屬實,一大波親子節目勢必會受到影響,據媒體最新消息,《爸爸去哪兒》今年可能將不再錄製。看來我們以後會將很難再看到Kimi、諾一、多多、森碟這些可愛的星二代萌娃啦!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22(孩子不應是夫妻的較力點)
    喬衛東趁宋倩早上出去買菜的空隙,藉口來拿相冊,偷偷來見喬英子,不巧被宋倩撞到,宋倩發了一頓火,趕走喬衛東後,覺得女兒與喬衛東的關係甚至比與自己還親,非要逼問喬英子是不是不想和她在一起生活了。曾經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而《小歡喜》把這一問題又更升級一步,家長發生衝突矛盾後,直接把對孩子的爭奪作為夫妻爭鬥輸贏的標誌,逼著孩子表態,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陷入兩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