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邊境,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農村教學點的命運都是「終有一天會被...

2021-01-13 騰訊網

記者 | 蔡星卓(圖、文)

編輯 |

1

廣西崇左市龍州縣是一個並不那麼起眼的地方,除了它作為邊境的時候。

西北與越南接壤,水口河從邊境接入,再分叉出來橫貫縣城的麗江。多為壯族的當地人會告訴你這裡有「三怪」,分別代表了19世紀曾在這裡建成的火車站和領事館,以及上世紀30年代建造的機場。一望無際的甘蔗地也許能給外來者留下新奇的印象,但這並不足以支撐當地一些家庭的生活。

農造小學就緊挨著塵土飛揚的541縣道。往邊境或上面鎮子去的貨車總是經過這裡,從打著牌等孩子放學的家長身旁疾馳而過。如果不是操場上的籃球架,以及下午三、四點鐘孩子們玩耍的身影,路過的人們可能想不到這裡是一所小學——它的全部組成部分,是三間首尾相接的屋子,一個可以容納下所有孩子的水泥地操場,和幾十米外無法分辨男女的廁所。但對於龍州縣逐卜鄉的適齡孩子們來說,如果想要上小學,農造小學是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再加上牌宗教學點、弄崗教學點和逐卜中心小學,它們是逐卜鄉被記錄在案的全部小學。

嚴格來說,農造小學也被稱為教學點,它只給現有的24個學生提供學前班和一年級的課程。在他們結束在這裡的學業後,同時具備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後,需要去離家更遠的逐卜中心小學繼續學習。但農錦麗與流動性較大的學生不大一樣,她是這裡唯一的老師。和許多「堅守型」的鄉村教師一樣,她哪兒也不會去。

農造小學(教學點)外景。這所學校內,現有10名一年級學生和14名學前班學生,學前班學生採用跟讀的形式學習。

農錦麗正在給學生上課。若不是這一次她入圍了2019年馬雲鄉村教師獎,可能很少有人把鏡頭對準她和這所小學。她曾是呂祿爸爸的學生,後者也曾在農造小學教書。經其介紹認識後,農錦麗與大自己五歲的呂祿在1995年完婚。家裡的六個兄妹中,農錦麗排行老五,雖然父母都是農民,但「爸爸小時候讀書也厲害」。

3個教學點,4位老師,31名學生

農錦麗與農造小學的緣分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小學三年級時,她在這裡停留了一年。1995年,剛開始參加工作而想要謀一份職業的她又回到農造小學代課。2006年,農錦麗以正式教師的身份開始在農造小學任教至今。如果叫她在記憶裡追溯,農錦麗或是任何人,可能都無法準確想起農造小學是什麼時候建成的。「小時候就在了,那時候還是個土房子。」她會這樣說。

「農造小學在國民黨的年代就有了。」這是呂祿給出的答案。農造小學的校長呂祿,也是農錦麗的丈夫,同時兼任僅有五個學生的牌宗小學校長。高中後,也是找工作的契機,他做起了老師。在他的描述中,原本是土坯房的農造小學,2001年,趁著邊境大會戰的機會,改建成了今日看到的校舍。

農永群則是2008年才被分配到牌宗小學的。再加上來到弄崗小學十三、四年的林強老師,這是逐卜鄉的三個教學點所擁有的全部老師,負責31名學生的學前班和一年級教育。而逐卜鄉唯一的小學逐卜中心小學,據2018年龍州縣人民政府的數據,擁有教職工47人,在校學生537人。

弄崗小學教學樓。

林強與弄崗小學裡僅有的兩個學生,他們分別上一年級和二年級。雖然學生人數很少,但林強說,跨年級的教學並不輕鬆。同時,林強介紹,上哪些課主要取決於他們的上級學校中心小學發什麼樣的課本下來。「已經兩年沒發新華字典了。」當他們自己去中心小學挑課本的時候,會發現有些課的課本已經沒有了,「不知道是發完了還是本來就沒有」。

中國基礎教育的大頭仍在農村教育。據《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2016年,全國有鄉村教學點近9萬所。教學點的開設,起初是為了方便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地區裡,適齡的孩子們就近上學。典型的教學點地處偏遠,規模較小,同時教學形式比較靈活,譬如農造小學的情況,即一位老師教全部課程的複式教學。有研究表明,教學點小規模的教育有利於課堂氛圍的建立,教學的針對性開展,以及師生融洽關係的維繫。也因此,教師就成為了其中重要的因素。

然而這不足以彌補教學點面臨的許多障礙:經費短缺、高素質教師的缺乏、辦學條件較差等。同時,在整體布局之中,「撤點並校」一直存在爭議。《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顯示,在2000到2010十年間,農村小學減少近23萬所,減少了52.1%。這相當於平均每過一天,63所小學和30個教學點就會消失。「農村教學點的命運基本上都是『終有一天會被撤併』」 ,這在一些學者看來,是由地方教育行政人員對教學點採取歧視性政策所致。同時,經費短缺、師資匱乏等原因,也使得一些教學點可能面臨著自然沒落而被撤點的局面。

選擇

逐卜鄉的四所小學中,弄崗小學(教育點)可能是人數最少的一所了。若不是這一個老師和兩個學生,可能這所小學也難以繼續存在。

「老師沒有責任心,學生就流失了。」弄崗小學並非一直如此。在林強老師2006年調過來教書之前,高峰時,這裡有多達三百多個學生。2006年時,仍有16名老師對應150名學生,「但會抽學生上去(指逐卜中心小學),越抽越少」。直到六、七年前,這裡剩下十四、五個學生。老師陸續被調走,同時,或許因為生源的減少和匱乏的師資,六年級從這所學校消失了。

2012年10月25日是讓林強至今記憶深刻的日期。這一天,弄崗教學點只剩下他一名老師,以及分布於一、二年級的二十幾名學生。學生的數字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為個位數,直到從去年的8個變為今年的2個。

農錦麗在學生黃桂楊的家裡。從農造小學步行回家,有至少半小時的距離。

孩子結束二年級的學習即可被視為擁有了基本的自理能力。這時候,逐卜鄉的很多父母會選擇將孩子送往「上級學校」,也就是逐卜中心小學,之後再送去縣城就讀中學。在林強看來,作為寄宿學校,中心小學可以起到一定的託管作用,「家長可以去做工」。在這一點上,作為弄崗教學點的老師,他「也沒辦法怪他們,做農活很累,只要他們叫自己的孩子看書就可以了」。再或者,那些跟隨經商或打工的父母來到縣城的學生,也會選擇中心小學。有時候,家長對中心小學的傾向性,在林強看來,還有學生人數較多的原因,「(父母們)覺得人數多,教學質量就好,老師就比較厲害」。

「託管錢太多了。」農造小學的一年級學生黃欣怡說。離家遠近與花費都是孩子與家長們選擇小學時的考量因素。並不是每一個學生的家長都會選擇去中心小學讀書。對於那些留守兒童來說(據林強老師介紹,附近村子約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出去打工),爺爺奶奶或許成為每天將他們送到學校的唯一依靠。但「有的爺爺奶奶也不管孩子」。在林強的描述中,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近四、五年開始重新流行起來的新型社交活動唱山歌。

逐卜中心小學,作為逐卜鄉三個教育點外唯一的小學,幾乎成為了孩子們升入三年級後家長們唯一的選擇。家距離逐卜中心小學十幾公裡的學生黃桂楊,在即將到來的二年級,也許就會被送去寄宿。「沒有別的選擇」,黃桂楊的父親說。初中學歷的他,曾因家境困難而放棄讀書。在讀書這件事情上,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一直讀下去。「不讀的話怎麼行?」

下午,農錦麗會帶著孩子們在校舍外的水泥地操場上做遊戲。

孩子們上學時,家長有時會在樹下乘涼、打牌,等待他們放學。 「不識字的話,像個傻瓜一樣」

若你問農造小學的孩子們,年紀尚輕的他們幾乎沒有一個人聽說過高考這回事。若你問等在學校門口的家長們,他們可能也說不出來,在教育上會希望孩子們走到哪一步。在農造小學孩子們的印象裡,父母給出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比如「讀到高中」或是「大學畢業」。

雖然沒有聽說過高考這個上大學的必經關卡,農造小學一年級的權雨瀾仍舊有將來上大學的想法。她的家距離農造小學十公裡,負責接送她上下學的是爺爺。在來到農造小學之前,權雨瀾曾換過四次學校,原因是「不適合」——以往的三所學校裡,她碰到過「打人的老師」,朝她潑水的同學,以及長期無法回家的住宿環境,但對於農造小學的評價,是「這裡很好」。她的父母並沒有念過書,他們選擇送她上學的原因是「不識字的話,會像個傻瓜一樣」。

在一旁的家長,正寫字給一同等待的小孩子看。圍繞著這所小學,一切都與讀書這件事情有關。

學生農海藝。他的姐姐也曾就讀於農造小學。

在這些鄉村小學有限的資源中,一切都關於教育本身。接受教育為什麼是必要的?在農錦麗的眼裡,讀書「很重要」,是因為它可以「改變農村小孩的命運」,或者「有文化,人品不一樣」。她與呂祿對學生們的期望,相較一紙文憑,「實現自身價值,長大以後對社會有用,會做人就行了」。在林強老師看來,即使將來學生們在打工的時候,「學東西也不會比別人慢」的前提,是在「能夠掌握知識的階段讀書」。因為到後來,「不在這個年齡段的時候,更沒興趣讀了」。

在逐卜鄉,或是更多的鄉村,可以看到在念書這件事情上,很多人際關係交織和人生經歷重疊的結果。農錦麗曾是呂祿爸爸的學生。權雨瀾的爺爺曾是附近很多孩子家長的老師。呂祿的女兒曾在牌宗小學上到小學六年級。農海藝的姐姐,曾經就坐在教室的前排位子……目前,在學生們的想像中,未來似乎遙遠,世界帶著孩童視角的想像。若你問他們將來想去的地方,在他們可以想到更遠的目的地之前,或許就像農造小學學前班的農海藝說的那樣——「南寧。因為南寧有奶茶喝。」

在前往逐卜鄉的路上,到處可以看到紅色的朱槿花。

農造小學內,正在上課的學生。

牌宗小學內,「邊境建設大會戰」的標語。

農造小學的學生蘇義鄞。農造小學的三間屋子,除了一間教室,一間放置學生的圖書,還有一間是作為老師的辦公室使用。

牌宗小學內的風車。

教室中壞掉的鐘表。

農錦麗和丈夫呂祿正在準備午飯。農造小學並不提供午餐,只提供牛奶。農錦麗中午時就會回到牌宗小學吃午飯。早年她只有自行車,如今改騎電動車的話,那裡距離農造小學大概有十幾、二十分鐘的路程。

平日裡,這間孩子們的圖書室也供家長們休息、等待孩子放學用。

農造小學,一年級的黃欣怡(右)與同學正在玩耍。

農錦麗正陪黃桂楊回家。根據《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農村小學學生學校離家的平均距離為10.83裡。

農錦麗送學生回家的途中,正路過一大片甘蔗地。這裡雖然盛產甘蔗,卻並不能滿足很多家庭的開支。

農造小學的操場內,黃桂楊正在與同學們玩耍。

牌宗小學內,呂祿正看著學生們寫作業。

呂祿正跟著學生們上樓,準備開課。

農錦麗剛結束與女兒的視頻通話。她與丈夫呂祿長期住在牌宗小學由教室改成的宿舍內。

牌宗小學地上,孩子們留下的粉筆痕跡。

弄崗小學。林強老師的住所就在背後的瓦房中。看到如今一師二生的情景,很難想像這裡曾經容納了三百多名學生。

參考資料:

趙丹, & 吳宏超. (2007). 農村教學點的現狀, 困境及對策分析. 教育與經濟, (3), 61-65.

相關焦點

  • 視點 德宏邊境農村有了電影固定放映點
    本報官方微信綜合傳播力位列雲南紙媒前列,欄目包括:頭條|要聞|舌尖德宏|公益德宏|圖說德宏|前沿|玉世|樓市|理財|提醒……芒市芒海鎮邊境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開映儀式,1月20日在芒海數字電影院舉行,這標誌著我州首個邊境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正式在芒海鎮落戶。
  • 《遍地書香》:講述積極向上的農村故事
    劇作通過這樣層面的事件,去構建了電視劇自身有關積極向上的意義與價值,從而影響我們觀眾。 在這部電視劇作裡,讀書不僅成為了主人公經常會碰到的事情。而且,讀書的活動還成為了主人公在農村生活中存在的主要事情。讀書,貫穿著整部電視劇作的故事脈絡。
  • 終有一天被監視的人們會看到監視者的命運
    點擊圖片查看▲終有一天被監視的人們會看到監視者的命運文/白玉京(原標題:終有一天被監視的人們看到了監視者的命運基本上被抓起來的一半都斃掉了,審訊和決定一個人的往往只有十幾分鐘。進勞改營和坐牢的人有130萬,因間諜活動被定罪的就有9.3萬人,9萬多個間諜在一個國家中活動,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那麼進勞改營的人的緣由是什麼呢——「反蘇分子」、「破壞分子」、間諜、同性戀、戰俘、政治異見者、孟什維克。
  • 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三支花」
    雖然通過拍視頻、直播帶貨,月入過萬,擁有百萬粉絲,但她們仍然會叮囑網友「少看視頻,專心讀書」「喜歡再買,不喜歡就別亂花錢」。(12月10日 上海廣播電視臺)「土」「low」「無聊「是很多年輕人對於「三支花」的評價。接受過高等教育、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年輕一代,無法理解她們所拍攝這種視頻的好笑之處。
  • 《變形記》中清醒的農村娃,堅信讀書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今怎樣了
    但是有一些綜藝節目會引起爭議,就比如說《變形記》。高佔喜知道這個節目其實就好像在玩一個角色互換的遊戲一樣,他從來就不當真。在家裡面吃晚飯的時候,他城市裡面的爸媽給他準備了特別豐盛的晚餐,吃飯的時候他一直掉筷子,整頓飯下來都已經有五次了,是因為他真的太緊張了。
  • 農村俗話說:「讀書讀書讀老鼠」,「讀老鼠」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讀書讀書讀老鼠」是很有趣的一句話,主要是「老鼠」這種人們非常熟悉的動物,讓人聯想頗多。也因為如此,我國農村就有很多種說法,都是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來解釋,各地又有各地的說法,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文就這句俗語在我國民間的不同說法例舉如下。
  • 讀書改變命運:愛讀書會賣書的貝索斯成了世界首富
    那麼,這其中有怎樣的故事呢?成名以後,貝索斯回到他的大學母校普林斯頓大學進行了一場演講,他說:選擇比天賦更重要。 讀書改變命運,知識決定未來。 貝索斯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他是一個絕對狂熱的閱讀愛好者,每個月會讀10本以上的書,他最喜歡的一部小說《長日將盡》,這部小說是日裔英國小說家石墨一雄的作品,石墨一雄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史蒂文斯是一位致力於追求偉大事業的人。什麼是偉大,就是「站在頂峰,可以改變世界的人」。
  • 知識就是力量,李嘉誠這樣告訴你讀書是如何改變命運的
    近年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說法時常見於報端,甚至有很多學生放棄高考而外出打工。「讀書無用論」在一些偏遠的農村開始盛行,很多農民認為孩子讀書無用,到頭來不但沒有找到好工作,反而花掉家裡的積蓄。甚至有人覺得,讀書是在荒廢大好時光,與其這樣還不如早點步入社會,掘到「第一桶金」。
  • 窮人不再信奉「讀書改變命運」?這才是最可怕的
    「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某縣,本該上學的孩子輟學務工現象突出,不少貧困家庭都抱有『讀書無用,不如出去打工』的心態。」這個報導給出一個讓人驚嘆的總結:「厭學症」的背後,是越來越多農村家庭尤其是貧困家庭不再信奉「讀書改變命運」。 我心裡咯咚一下,都9012了,竟然還有人信奉「讀書無用論」?
  • 《文學的故鄉》賈平凹、莫言、劉震雲讀書改變命運
    有可能還不如同村人,因為自己個子不高,也沒有別人能說會道,肯定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可能找個給別人看大門的工作吧。偶然的機會上了大學,才改變了命運。莫言要不是當了兵,後來又上了解放軍藝術學院,學了文學,那他會成為的就是一個在村裡種地的農民。劉震雲的舅舅對劉震雲說,留在村裡以後也就是娶個小寡婦吧。
  • 《變形計》貧窮農村娃高佔喜,讀書改變命運,今逆襲成帥氣國防生
    很多的明星不也都是一步步的走到了今天的地位嗎?像王寶強和趙麗穎,也都是從草根一步一步地成為爆紅明星。只要努力,最終都是會成功的。會對小編說,你看當年的那些富家子弟依舊是富人,而貧困孩子依舊貧困。但是其中的很多的窮人家孩子都並沒有堅持讀書。只有今天小編要說的高佔喜,他才是這這些人當中唯一一個堅持讀書的孩子。那他如今怎麼樣了?
  • 夢想電臺 | 終有一天,00後也會扛著社會前進
    彼時的生活純粹且充實,一心讀書做學問,心無旁騖,別無他想。我是讀聖賢書的人,珞珈歲月裡更是標榜「非三代兩漢之書不讀」,好厚古非今,倔強之中帶著一股英氣。同室友一起書生論道,談的較多的一個問題是,今後的中國,90後註定要撐起一片天地,他們能夠勝任嗎?時代在變,問題也在變。
  • 他是《變形記》裡窮苦的農村娃,靠讀書走出高原,逆襲成國防生
    高佔喜來自於青藏高原的一個窪地,在那個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都不是很理想的農村,貧窮成為了一種常態。土地貧瘠、交通閉塞,這裡的人被高原緊緊縛住,從未見到過更大的世界。城市裡的一切都對他有致命的吸引力,他很快忘記了書本。
  • 當社會階層固化,讀書還能改變命運嗎?
    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讓我們再回到現實中。今年年初,網上到處都在熱議關於北京學區房的事。一對清華北大的夫妻在北京買不起學區房,所以就離開了北京,搬到一個二三線城市了。網友說清北的畢業生都買不起學區房,將來孩子還要上清華、北大幹什麼?
  • 每一部都是獨立的故事 《邊境殺手》系列能否成新《碟中諜》?
    雖然這兩個系列電影是不同的類型,而且範圍也明顯不同,但它們或許有著比外在更多的相似點。除了即將上映的《碟中諜6》以外,《碟中諜》系列前5部的特色是每部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這些故事幾乎沒有序列化。《邊境殺手2》也是一部有著單獨故事的電影,有四位第一部《邊境殺手》的角色以及它自己獨特的使命,這也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邊境殺手》能成為罪案劇情片中的《碟中諜》嗎?需要著重指出的是,《邊境殺手》的編劇和策劃人泰勒·謝裡丹,一直計劃製作一個選集三部曲:三部分別獨立的電影,誰都不是誰的直接續集。這就是為什麼謝裡丹一開始給《邊境殺手2》起的名字直接就是《邊境戰士》。
  • 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賀氏家風家訓,家規回憶之十
    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  ——賀氏家風家訓,家規回憶之十  賀惠邦  讀書,學文化,是我賀氏家風中的重要內容之一。新中國建國前後,那時農村很窮。做為一個農村孩子,我想改變命運,只有讀書。我那時候雖小但深知這一點,所以發奮讀書。  1952年8月了,我高小畢業了,考上了新成立的萊陽速成師範。上兩年畢業後就可以出來教小學,花錢還少,對我來說也是很合適的。所以我也很高興,父親和全家人都高興!但想不到,到報名上學這一天,到了學校被告知,上級決定,萊陽速師不辦了,招收起來的一百二十名學生,全部分到周圍縣初中。我被分配到招遠縣第二中學。
  • 終有一天被監視的人們看到了監視者的命運 | 給你一針
    終有一天被監視的人們看到了監視者的命運文 | 白玉京曾經看到過一個笑話,一個英國人、一個法國人和一個蘇聯人在一起談到什麼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基本上被抓起來的一半都斃掉了,審訊和決定一個人的往往只有十幾分鐘。進勞改營和坐牢的人有130萬,因間諜活動被定罪的就有9.3萬人,9萬多個間諜在一個國家中活動,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那麼進勞改營的人的緣由是什麼呢——「反蘇分子」、「破壞分子」、間諜、同性戀、戰俘、政治異見者、孟什維克。
  • 憶往昔——讀書改變命運
    憶往昔今天晚飯後散步,和先生聊天聊到了讀書改變命運,談到了貧窮地區的孩子怎麼通過度數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奔赴這自己奮鬥的路。聊到他的同事,他同事有一個貧困縣來的同班同學,靠著大學期間打工不僅支付自己的學費完成了學業,還貼補在貧困家鄉的弟妹生活所需,走上工作最終找到了如意郎君有了幸福的家庭,並移居海外。而她身邊的同學,大部分都和她一樣,溫水煮青蛙的狀態,沒有追求,沒有進取,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
  • 農村小學線描畫教學,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1 農村小學線描畫教學困境1.1 教學受重視度不夠農村小學本身更加重視學生語數等專業課程的教學,對 於美術類的「副科」強調不夠,特別是一些教師和學校在課 程設計上有意識減少相關教學內容,學生接觸較少。再者在 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學校相關資源投入短缺的情況,教學器材、教師資源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嚴格要 求和標準規定,在課程設計等方面也通常不會有太高要求, 導致目前農村小學線描畫教學出現多方面重視不足的問題, 甚至連帶著學生本身在課堂學習中也出現重視度缺乏的情 況。
  • 你所有的努力,終有一天都會回報你
    所以,小說描寫的事件是真實的,來源於一個英國民間流傳已久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有兩個,一個教授和一個瘋子。教授名字叫默裡,是歷史上《牛津英語詞典》的主編。一個富二代,因為自大淪為瘋子。一個窮孩子,因為努力成了教授。如果故事到這裡結束,那不過是個俗套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