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3年,唐明皇李隆基剛弄倒了姑姑太平公主,正洋洋得意。一日,有大臣上報,蜀中嘉州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妖龍作亂,百姓苦不堪言。
後來,沒受過唯物主義薰陶的唐玄宗和大臣們決定派一位叫「海通」的高僧主持大佛開鑿工作,這一工程修修停停,花了上百年。
這尊71米的彌勒佛坐像完工後,水患神奇的消失了。而後1000多年裡,它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第一大佛」。
因這尊「第一大佛」,樂山每天都會迎來世界各地的遊客,我也是其中之一。
成都、西安都不是「美食之城」
樂山是真正意義上,我以遊覽為目的認識的第一個四川城市。當地口音比較接近古語,人們說起「川普」來可比成都難懂多了。
外地人和夾江人做朋友,每天都在考四、六級。
近30年來,各地痴迷建大佛、發展旅遊業,樂山這處早不再是「第一大佛」,好在它「四川第一美食城市」的地位恐怕再過三五十年也很難被撼動。
以樂山、自貢和宜賓為代表的川南美食佔據了四川美食界的大半江山,尤其樂山美食對四川影響深遠。在沒有大眾點評、沒有小紅書的年代,不懂美食攻略,而且初入四川的外地人難以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既不看樂山大佛,也不遊峨眉山,卻還是把樂山視作最愛的旅遊城市?
其實,不過一個「吃」字。
為了發展旅遊業,好像每個旅遊城市都標榜自己是「美食之城」,可依我看,成都不是,西安不是,連成都、西安都不是,其他城市就更不是。
它們不是,誰是?樂山是,廣東順德是。只有孕育多種美食,且對周邊城市的飲食習慣產生影響,並實現了美食的傳承,才是真正的「美食之城」。
豆腐腦、長藥串串、缽缽雞、串串香、甜皮鴨……均是誕生自樂山的本土美食,這座城市的小吃太多了,巔峰時期據說達上百種。
夜幕低垂後的成都便是樂山小吃的天下,從小店子到街邊攤檔,雙流老媽兔頭、彭州九尺板鴨有些無力還擊,甚至連當地的蛋烘糕也是被樂山發揚光大的。
這個「姐」那個「哥」
在樂山,如果去到風頭最盛的張公橋小吃街,你會發現各種「張二哥」「李四姐」的門店,一搜「翹腳牛肉」,謝老三、謝老五、謝老七都出來了。這些店的開業時間不低於10年,不覺間已成為遊客紛至沓來的「網紅店」,雖然並不是每一家都讓人覺得小精靈在舌尖跳舞,但肯定能用「還不錯」形容,這已極不容易,想想成都龍抄手、北京全聚德,吃上一口簡直是伏地魔在舌尖烤蟑螂。
去樂山尋找美食,這個「姐」那個「哥」開的店,通常不會讓人失望。
張公橋被遊客佔領,樂山當地人逐漸被擠走,改變了活動場地。於是在「這是樂山最棒的美食街」「樂山私藏的10大美食店」等介紹當地美食的文章裡,總有當地人告訴你:我們樂山人根本不去張公橋。
當地人在一條條平平無奇的街道裡自得其樂,看上去也是平平無奇的小店滿足著他們的味蕾。
翰園街的美食屬性便不高,這家塗著彩繪的小店乍一看就是無加盟商的普通奶茶店,但看過菜單之後,神奇地發現它除了甜品,薄餅、缽缽雞等傳統小吃應有盡有,花樣超過50種,重點是甜品和小吃都不差。
這才是理想中當地人願意去的美食店,不會因為過度裝修價格虛高,不會因為只有一兩樣拿得出手的產品吃得不過癮。對比「謝老五」「張二哥」,這家店的老闆非常年輕,有精緻的妝容,前者的臉上帶著一種歲月的滄桑感,一看就沒少受油煙折磨。
沒有一種美食消亡值得同情
樂山「吃一代」挑著扁擔,沿江吆喝;樂山「吃二代」有了自己的門店,可為了保證口感事事躬親;樂山「吃三代」不挑扁擔,不侍灶臺,只負責把美食帶進自家廚房,淘汰不受歡迎的產品。
「吃二代」「吃三代」主導著樂山美食市場,遊客和當地人想吃名氣的吃名氣,想吃味道的吃味道,想吃情懷的吃情懷。
當然,這麼火的樂山也到了美食發展的「衰弱期」,當年的百種小吃已消失大半。不過在我看來,關於吃的問題,人一定得有顆「渣男心」,不喜歡就馬上扔掉。
沒有一種美食的消失值得被憐憫。一種美食會消亡,無非是它沒法兒滿足人們的味蕾,只能把「小時候的味道」當情懷販賣,再後來就只能活在陳舊的食譜裡,等待「吃n代」去改良,老成都的油茶、三合泥都是這種情況。
在樂山,同樣一碗豆腐腦,雖說會有明顯的口感差異,但「網紅店」和路邊攤都能維持基本的水平,不及格的統統「消亡」了;在樂山,傳統美食的不少習慣也在改良,通過這種方式去傳承。
芹菜和香菜是樂山美食的必備原料,可討厭這兩樣東西的國人可不在少數。不久前去樂山吃蹺腳牛肉,驚奇地發現它竟然是沒有芹菜的版本,雖然不知道老闆是不是在烹飪後再處理過,但作為一個不吃芹菜的人,頓時對這家店大有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