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貧困背後,或許就是我們即將面對的未來

2021-02-15 單向街書店

2017 年初,你一定聽過或看過日劇《東京女子圖鑑》。其中的刻畫的幾個女性角色,特點鮮明,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成長為職業小三、或為職場上的女強人……然而,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劇中女性角色的劇情,都圍繞男性展開?即便是追求人格獨立的女主,仍舊無法擺脫身邊女友都在結婚、生子給自己帶來的困擾。

這種無論在日本還是在中國默認的「男性工作賺錢、女性照顧家庭」的模式,一時難以徹底擺脫,這對女性來說暗藏危機。比如在日本,女性會因為離婚、因為成長環境、因為難以成為正式員工……而陷於貧困。日本 NHK《女性貧困》的特別節目,採訪了多位貧困女性、記錄其生活,並又推出了一本同名新書。在這些「看不見」的「貧困」背後,或許就是我們即將面對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新京報書評周刊 (ID:ibookreview)

無論在日本還是在中國,年輕人們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個體化的生活。尤其是對於職業女性來說,這意味著在經濟獨立前提下發展自我的可能,但這或許只是一部分的事實。

日本 NHK (日本放送協會)在 2014 年製作過一組名為《女性貧困》的特別節目,採訪和記錄了多位貧困女性的生活,並又推出了一本同名新書,最近剛剛出版了中文本。從中我們看到,在早已進入發達社會的日本,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困窘的狀態中——而這些人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女性,尤其是獨自帶著孩子的女性。她們因不同原因無法得到丈夫的供養,但又因女性或母親的身份,難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並因此將貧困「代際傳遞」給下一代。

NHK 在 2014 年製作的特別調查節目《女性貧困》

在日本,雖然早早完成了近現代化,但女性一旦結婚便回歸家庭不再工作,依然是被默認的傳統。這種男性工作賺錢、女性照顧家庭的模式,暗藏著怎樣的危機?在哪些情況會導致女性陷入貧困?在經濟發展連續頹勢的日本,它所影響的其實遠不止是女性。

 

中國與日本的情況雖大不相同,但在中國城市中,出於種種原因,全職主婦目前正在變多而不是相反,女性所面臨的職業與家庭的選擇與困境更是時刻存在。所以,在書中和節目中的那些日本女性的生活和命運,對我們恐怕也不無啟示。

人們很少會把「年輕女性」與「貧困」這兩個詞聯繫在一起。對於女性來說,十五六歲到二十五六歲,正是人生最為耀眼的一段時光。外表光鮮靚麗,大部分人幾年後就會結婚並過上安穩的日子——人們都有這種感覺。從這種感覺出發,一般都認為年輕女性與「貧困」是最不沾邊的人群。

 

正因如此,年輕女性的貧困是一種「看不見的貧困」。日本 NHK 電視臺對於在年輕女性中日益嚴重的經濟貧困進行了採訪,並於 2014 年 1 月在節目中以《看不見明天——越來越嚴重的年輕女性之貧困》為題播出。她們有的是雖然正值青春,卻因為貧困而不想結婚生子,有的是獨自撫養兩個孩子的單身媽媽,因為精神上和金錢上都是孤立無援,所以偶爾會擔心萬一自己有個三長兩短該怎麼辦。不過,她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雖然經濟拮据,但在服裝和髮型上卻頗下工夫,因此乍看上去跟普通女性沒什麼兩樣,完全想像不出她們生活貧困。

《女性貧困》,作者: [日] NHK特別節目錄製組,譯者: 李穎,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 年 9 月

比如書中的第一個故事主人公十九歲的友美,她的爸爸在她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去世,現在她和年過四十的母親以及兩個妹妹,一家四口住在政府公租房裡。據說友美的母親在煤氣公司的客服中心工作。但是她有慢性病,時而會因身體不適而臥床不起。因此家裡收入不穩定、生活窘迫。為此友美所有的學費都要靠自己,上了函授高中後,友美就已經開始到便利店打工掙錢。每月 5 萬日元的收入除了支付自己的飯費、電話費和學雜費等,還會拿出一萬日元貼補家用,替妹妹交電話費或借錢給母親。在家裡,作為長女的她也是主要勞動力。上學、打工、幹家務的輪番作戰讓她體力透支。很多時候都是將便利店不要的盒飯領回來給妹妹們用來當晚飯,而她自己很多時候一天只吃一頓。

 

讓友美一家淪為單親與貧困的,是父親的突然離世。丈夫還在時,友美的母親不用外出工作,主要料理家務。丈夫突然離世以後,因為與夫家的親戚關係不洽,領著年幼的孩子們搬到了別的地方。對於母親來說,她不僅是毫無徵兆地突然成為單身媽媽,就連居住環境也天翻地覆地變了。培養四個孩子的擔子壓在了她的肩上。未婚時雖然上過班,但之後十幾年一直做家庭主婦,再次回到社會工作,母親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像友美家這樣,作為頂梁柱的男主人因為生病、事故等去世或無法工作的案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以結婚為契機回到家庭、長時間脫離社會的女性,再次踏入社會並非易事。她們既沒有勞動所必須的信息和技術,也跟不上時代變化,重新適應需要很長時間。

在日本,各公司除了享受福利待遇、有培訓和學習機會的「正式員工」,還有經過派遣公司的「派遣員工」,以及更不穩定的「合同工」。合同工普遍化並不只是女性勞動者面臨的問題,而是整體的就業形態。但是,根據數據統計,2012 年,合同工佔勞動者整體的 38.2%,在年輕女性勞動者中佔 47%,年輕男性則是 25.3%,性別之間的差距是明顯的。

 

此外還有男女工資差別問題。即便同為合同工,根據厚生勞動省 2013 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女性合同工的工資僅為男性的 80% 左右。而且,有數據顯示,非正式僱用的時間越長,就越難以轉變為正式職工。

女性想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更為艱難。書中的另一個受訪對象——四十出頭的晴美,是一位單身媽媽,有兩個兒子,分別上初中和高中。她畢業於國立大學,託業考試有過 800 多分的好成績,結婚前曾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正式職工。由於丈夫的工作調動,晴美不得不離職當上了家庭主婦。然而生完孩子後,她卻受到了丈夫嚴重的精神虐待。晴美一直忍氣吞聲地過了將近十年,最終離婚。

 

重新開始找工作的晴美,只在通過人才派遣公司幫助下才找到了一份客服的工作,為了找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她又換到了一家貿易公司做辦公室文員,合同是三年一籤。工作內容與正式職工沒什麼兩樣,有時反而責任更重,還不能拒絕加班。然而收入卻不及正式職工的一半。

——在非正式僱用的情況下,無論怎麼努力,生活水平也不會得到提高。為什么女性工資更低、更普遍的是非正式員工?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迄今為止的日本社會裡存在著這樣一個被默許的大前提:女人早晚要結婚、回歸家庭,不必自己掙錢養活自己。「女性不能長期工作,無法作為人才靈活運用」這種想法根深蒂固,日本的這種企業文化催生了男女工資差異。

 

在非正式僱傭中,女性佔 70%。這當中包括了那些跟父母或丈夫住在一起、只想賺點錢貼補家用的女性。對於女性來說,從前的非正式僱用,是丈夫有固定收入的前提下,為了增加和填補收入而做的。然而,對於需要獨立生活的女性,非正式僱用的意義變了,她們不得不只靠這份收入來生活。特別是帶小孩的女性,即使同樣是非正式僱用,她們也必須在工作水準和待遇等都非常苛刻的條件下工作。

 

——支持女性作為一個個體生存下去的社會構造的發育還不充分。於是,不管出於喪偶、離異還是其他情況,一旦「失去男人」,女人的生活水平就一落千丈。

NHK 將調查紀錄片取名為「女性的貧困:『新型連鎖』的衝擊」,重視女性貧困造成的代際連鎖反應。

如果對這些窮困潦倒的女性置之不理會對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通過採訪我們深切體會到的是,「貧困的代際傳遞」的嚴重性。因為種種原因而成為單身媽媽的女性,在得不到足夠的經濟援助的情況下,會將貧困傳遞給下一代。貧困家庭長大的孩子,在踏入社會時就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有些人無論怎麼掙扎也無法擺脫貧困。我們目睹過很多這樣的案例。

這當然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但女性所面對的困境,其影響可能還不止於此。比如,我們知道現在日本的老齡化、少子化非常嚴重,適婚年齡的單身比率極高。為什麼?一直有原因將未婚和晚婚擴大的現狀歸因於女性走向社會。但在 NHK 調查報導組看來,這一判斷有點過於武斷。在他們關注到的一項調查中,當那些有結婚意識的人,被問到「若是一年內結婚有什麼障礙」時,男女回答最多的都是「結婚資金」。可見,經濟上的原因給未婚和晚婚都帶來了影響。

 

書中的兩位受訪對象小愛和真紀,都是二十幾歲,因為讀大學時的大學學費是用獎學金貸款和社會福祉協議會的貸款來繳納的,畢業工作之後要按月償還,總額高達五六百萬日元。但即使大學畢業,小愛也沒能找到正式員工的工作,收入很低,因此負債纍纍。她們討論起未來時會這樣說——

「以前我以為小愛你會早結婚呢。」

「不可能的。雖然我也想結婚……等我還完錢都四十五了,到那時再考慮吧。」

「其實獎學金也是負債。如果說我欠債六百多萬,男人聽了會怎麼想呢?」

「沒人會喜歡對方有一身債吧。」

而在日本經濟長期頹勢的情況下,不僅職場女性處境艱難,男性的工資也在下降。從意願上來說,在輿論調查中回答想要在家裡的女性反而在增加。然而,在男性工資也在下降的情況下,結婚解決不了吃飯問題。說起來男女的收入都降到了不能結婚的水準。

 

「女性不管怎麼玩,最後結婚靠老公養活就行了」的這種想法仍然根深蒂固。但實際上,女性小時候靠父親、出嫁靠丈夫、老了靠兒子這樣的時代已不復存在。傳統的意識不僅限於貧困問題,它可以說是各種跟女性有關的問題的通病。

 

書中提及,如今政府將強化女性就業定位為發展戰略。「就連像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的國際機構,也建議日本提高女性就業以促進經濟增長。女性就業與經濟增長掛鈎,是指女性獲得收入,從而提高家庭的購買力,而女性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在這種良性循環下,經濟才能增長。然而,節目中所看到的女性的勞動方式,與上述的那種就業相差十萬八千裡。」

 

所以,女性的生存境遇、就業環境,不僅關涉到女性自身的生活質量,還與整個社會的發展休戚相關。如書中所說:「為了支撐這個超級少子、高齡化的社會,與其將女性們作為廉價勞動力使用,扣在緊箍裡,遠遠不如讓她們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過上自立的生活。」

本文素材來自《女性貧困》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點擊 閱讀原文 購買《女性貧困》

相關焦點

  • 月經貧困背後是被忽視的女性貧困
    人們震驚於被忽視的經濟鴻溝,其實「月經貧困」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貧困——經濟貧困、知識貧困、文明貧困……被遮蔽的現實遠比網絡上的更為觸目驚心,背後是一個系統性的社會問題。中國有多少女性用不起衛生巾?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是徒勞的。
  • 因為疫情,日本貧困女性湧入AV行業:面對生存危機,羞恥算什麼
    文/當年一木最近,我聽到了一個很震撼的消息:在疫情持續了8個月之後,日本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貧困女性,要被迫投入到AV行業,只是為了活下去!疫情之下,這些女性,沒有被疾病打倒,卻先敗給了貧窮。日本女性雜誌《suits-woman》,曾經針對疫情期間日本貧困女性的生存現狀,專門做了一期訪談節目。這個節目選了3位典型日本女性為代表,首次向讓世人展示了,受疫情影響,貧困女性的生存危機有多嚴重。
  • 疫情之下,越來越多的日本貧困女性投入AV行業
    東京新青年 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日本 最近日本搞笑藝人岡村隆史,在節目中聲稱要努力工作攢錢,因為疫情過後會有很多可愛女生去賣身。
  • 疫情之下,越來越多的日本貧困女性投入AV行業~
    最近日本搞笑藝人岡村隆史,在節目中聲稱要努力工作攢錢,因為疫情過後會有很多可愛女生去賣身。雖然岡村隆史為自己蔑視女性的錯誤觀點,進行了公開謝罪。但事實上,因為疫情而陷入貧困的日本女性被迫投身風俗業的不在少數,更催生出一批小成本「單人AV公司」。
  • 一部紀錄片,揭開日本300萬女性一步步滑向貧困的殘酷真相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為生活所迫,艱難度日。關於她們的生存環境,NHK(日本公共媒體機構)拍攝了一個紀錄片《女性貧困:「新興連鎖」的衝擊》。在這部紀錄片裡,我們將會看到一個華麗外表下真實的日本。日本女性的貧困一直是日本重視和關注的問題,在1999年推行了男女共同參與社會基本法之後,還在公共層面積極推動女性就業,2018年9月,日本發布消息稱,15~64歲的日本女性就業率達到了70%。但是就業不代表著有支撐生活的收入,而且這些女性有至少60%是以派遣工或打工等非正式的工作。
  • 日韓女性自殺率激增:讓她們活下去,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在高速增長的數據背後,可能是一位因性別歧視無法找到全職工作,只好長期在便利店兼職打工的單身母親,在隔離政策執行後由於沒有收入來源而自殺;或許是一位白領女性,在遠程工作的同時還需要兼顧洗衣做飯帶孩子,因長期的高度壓抑而選擇一了百了;也可能是一位困於家庭暴力的女性,由於居家隔離被迫與施暴者朝夕相處
  • 日本的相對貧困陰影,得不到幫助的年輕人將長期陷在底層
    由此他大膽斷言,即便月薪上萬的年輕人,也有可能在國民養老金嚴重縮水、貨幣貶值、物價飛漲、貧富差距不斷拉大、非正規僱員規模日益增加、未來獨居可能性加大等生存壓力下,逐漸淪入「下遊」。《下遊老人》一經出版就引起轟動,在日本銷售破20萬冊,長期佔據日本亞馬遜銷售榜榜首。2017年,該書被翻譯成中文。 新書《貧困危機》主要聚集日本社會的貧困問題。
  • 日本貧窮的年輕女性越來越多?貧窮會遺傳
    但在這樣的繁華與文明之下有許多女性竟然還在為吃住發愁,甚至不惜賣色為生。這種生存處境被日本搞笑藝人岡村隆史無意間道破,他聲稱"要努力攢錢,因為疫情過後會有很多可愛女生去賣身"。接下來本文所要討論的就是日本的貧窮女性真的越來越多嗎?她們的生活處境是怎樣的?
  • 女性貧困?這部小說比NHK紀錄片更真實
    從2006年的《窮忙族》開始,到2010年的《無緣之死:三萬兩千人的衝擊》,再到2014年《女性貧困:「新連鎖」衝擊》和《老人漂流社會:「老後破產」的現實》,每一期都觸動當代人敏感的神經,引發對現實狀況的深深思考。
  • 「新貧困問題」拖累日本發展
    原標題:「新貧困問題」拖累日本發展參考消息網7月10日報導(文/楊汀)最早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亞洲國家日本,近年出現了新貧困問題,包括老年人貧困、女性貧困、兒童貧困等。專家學者認為,這些貧困問題可能隨著少子老齡化而日益加劇,恐將拖累社會發展。
  • 當我們貧困、苦難甚至於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就真的是可憐了嗎?
    但是從照片上也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表情,一種可以說就是一種可憐的表情,但是另一種則是開心的表情,我想說的是貧困並不就是可憐,我是80後,河北邯鄲的一個農村家庭長大的,我的記憶裡從我記事到到小學畢業這個童年時期,我們家一直都可以說是處於一種貧困狀態,在我的記憶裡,一年到頭,除了逢年過節,從來都吃不到肉,雞蛋也一樣,一年到頭平時就是饅頭、鹹菜、大米湯(這真是湯,米少的很),我還記得有幾次村裡的小鋪賣的芥菜疙瘩很好吃
  • 提到貧困,你會想到日本嗎?
    (《子どもと貧困》(兒童與貧困)一書)    12月13號,ダ?ヴィンチニュース發表了一篇題為《日本の子どもの6人に1人は貧困家庭。どうして助けを呼ぶ聲は屆かないのか?》(日本兒童中6人有一人出自貧困家庭。
  • 這位80後導演,或許是日本電影的未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每當提到新一代日本電影,影迷們也會像感嘆香港電影那樣,用「青黃不接」來形容。但畢竟日本影壇向來家底深厚,近幾年湧現出的許多新興的導演,則不得不讓我們感嘆「後繼有人」。說到新一代導演中的翹楚,那必然是在2018年憑藉《夜以繼日》入圍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濱口龍介了。
  • 說新也不新,對策太遲緩:「新貧困」困擾日本
    > 作為亞洲最早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日本,在世界經濟體中位居第三,近年來卻備受新貧困問題困擾。 新貧困人口,以在城市中居住的老年人、女性、兒童為主。這一貧困問題可能隨著少子化、老齡化加劇,恐將拖累社會發展。 日本定義貧困,主要使用相對貧困率、兒童相對貧困率、低保家庭戶數等數據。相對貧困率是指,可支配收入低於社會平均可支配收入一半以下的家庭戶數的佔比。 日本從1985年開始每3年公布一次上述貧困數據。
  • 「散裝衛生巾」爭議背後:多少女性正承受著難以想像的月經貧困
    這些活生生的月經貧困不止折磨著散裝衛生巾的消費群體,我們國家還有更多連「三無」產品都消費不起的貧困女童。 月經貧困不僅發生在我們國家。
  • 「散裝衛生巾」爭議背後:被遮蔽的全球「月經貧困」
    少有女性敢大大方方對男性提出「我今天來月經了」,於是男性也就順水推舟不聞不問。教科書中對月經的解釋輕描淡寫,衛生巾廣告則一致使用藍色液體來代替真實月經的暗紅。以至於有男性始終誤以為,藍色就是女性月經的顏色。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宇航局都沒有招募女性太空人。
  • 明知故問 | 都2020年了,女性離擺脫「月經貧困」還有多遠?
    一下子滿屏的心酸感——在一些我們難以想像的貧困地區,其實如此便宜的「三無產品」,可能也是一種「奢侈品」。不少女性因為難以承受衛生巾的價格,而陷入「月經貧困」。表面來看,「月經貧困」帶來的最被放在聚光燈下的問題就是圍繞衛生巾和女性健康衛生用品的定價、短缺、質量問題,但忽視更深層次的女性健康、女性教育、家庭等問題,讓不少人覺得重視和關注這種話題是「小題大做」。
  • 《側顏》這位80後導演,或許是日本電影的未來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每當提到新一代日本電影,影迷們也會像感嘆香港電影那樣,用「青黃不接」來形容。但畢竟日本影壇向來家底深厚,近幾年湧現出的許多新興的導演,則不得不讓我們感嘆「後繼有人」。關於這部電影,我們或許可以對比《臨淵而立》來看待,甚至可以將它視作《臨淵而立》的一次變奏。不僅僅是因為前作中的女主演筒井真理子回歸出演,更是因為影片的基底同樣是以現實主義的「復仇故事」而延展開來。
  • 日本沒你想像中發達?實錄300萬女性下班去處 華麗背後太殘酷
    日本一向給人具有競爭力、生活繁華進步的印象,但最近日本電視臺NHK拍攝了一支紀錄片《女性貧困:新興連鎖的衝擊》,揭露了國內300萬名貧困女性的悲慘困境
  • 全球數千萬女性仍身陷月經貧困,最懂衛生巾的卻是愛善天使張帆?
    關於「散裝衛生巾」的熱搜評論背後的殘酷,更是刺痛了每個人。事實上,有一種貧困,叫「月經貧困」,指的就是女性由於經濟負擔能力不足而無法在經期得到足夠的衛生用品從而導致的繼續貧困,這世上還有很多人買不起衛生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