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弋(文章出品原創號蝸牛娛樂話,禁止轉載)
8月30日,由梁家輝自導自演的電影《深夜食堂》首映了。這是一部都市治癒系電影,改編自日本的同名漫畫。影片中,故事發生在上海的一條小弄堂裡,這裡有一家深夜營業的小餐館,老闆是一位50歲左右的大叔(梁家輝飾演)。都市中形形色色的食客來到這裡,講述屬於自己的故事,大叔會為每個食客做一份獨屬於他的食物,既滿足了食客的味蕾,又體驗了百味人生。
這部漫畫在日本評價很高,在我國也很受歡迎。豆瓣評分高達9.2分。
之前黃磊也曾主演過《深夜食堂》的電視劇版本,不過當時這部劇被罵得很慘,豆瓣評分也只有2.8分。
無論從口碑還是評分都全面撲街,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吳昕在劇中那誇張又尷尬的表演。
而改編後的電影也同樣難逃低分的命運,豆瓣評分也只有5.6分,不及格的分數,且一二三顆星的差評口碑高達觀影評分人數的70%,那麼這部電影究竟差在哪裡呢?
槽點一,影片中所體現的生活習慣與現實的不同。不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都選擇將小餐館設置成日式居酒屋的場景,這與我國的本土文化十分不符。在我國的都市中,更多的是普通民眾,他們也更多地會選擇去路邊的燒烤攤或者是大排檔,我國的飲食文化也顯示出人們下夜班之後所選擇的快餐多數是啤酒烤串,會選擇居酒屋的實在少之又少,這有點過於小資而不夠接地氣。《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等節目的成功所展示出來的道理並非是所有與美食沾邊的影視劇都能火,而是要拍出真正有本土特色的影視劇,一味地模仿別人並非是好的,只有抓住自己的特色才能拍出適合我國影視劇市場的作品。
槽點二,故事銜接生硬。這部電影並非是圍繞著一個故事展開的,相反,它包含很多個食客的很多個故事,他其實是想通過不同背景的小人物來訴說這個世間的不同故事。但其實這很考驗劇情的銜接和轉換。這部電影在這一點上顯然做得不夠到位,故事情節混亂,轉換得也很生硬,使得影片看起來更像是片段的拼接,而不是電影。
槽點三,故事情節老套,細節把握不到位。這部電影中包含好幾個小故事,看起來在我國這樣的當時並不多見,似乎很新穎。實則,這幾個小故事情節都有些俗套。好不容易熬出了頭結果身患絕症的創作歌手、有著明星夢的異鄉人、處於低谷期的拳手等等,情節都有著落入俗套。而且時間線在十年前,那這個純甄酸奶的植入就有點尷尬了吧,十年前哪來的這個品牌的酸奶?這個細節沒有注意到很容易讓觀眾出戲。而且在一個食堂裡,居然沒有多少在吃的鏡頭,要麼是放在那裡沒動,要麼是正要吃的時候鏡頭一轉,再轉回來的時候就已經是空盤子了,缺少了原版的那種幸福感。
槽點四,劇情、臺詞尷尬煽情。每一個小故事都來一段心靈雞湯強行煽情未免顯得過於矯情和膩味。雖然煽情的戲份確實很容易打動觀眾,但是用不好就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弊端。強行靠絕症催淚,出國深造卻搞得像再也見不到一樣,昔日同學再次重逢,回憶往昔牽扯出一段感情,一盤炒蜆子救了母子二人的命,這些情節為了煽情卻缺少了一些邏輯上的合理性。
這部電影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但也有一些優點。有幾位演員演技就不錯,特別是魏晨、鄧超和彭于晏在其中的演技都不錯,也是這部電影的一大亮點。而且飲食方面,手工餛飩和蛋餅確實還比較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對於菜品的鏡頭還不錯。
但是,從影片總體來看,這部電影的本土化無疑是失敗的,南橘北枳的道理似乎並沒有被想到。過多地模仿照搬原作,卻沒想到與本土文化是否相適應,照搬的地方與現實不符,有些改編的地方也沒有拍出亮點來,人物性格也都比較隨和,沒有什麼衝突點,顯得影片整體比較平庸乏味。
你看《深夜食堂》了嗎?對於這部影片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歡迎關注原創號蝸牛娛樂話,文章版權歸蝸牛娛樂話平臺所有,任何媒體平臺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