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威脅君權,康熙皇帝之仁便蕩然無存,索額圖之死即是明證
康熙皇帝駕崩後,被尊諡為: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簡稱「聖祖仁皇帝」。確實,康熙在對待安分遵法納糧當差的百姓,比較寬厚,常講愛民惠民之詞,也注意善待大臣,保其善終。然而,一旦涉及君權,或是他認為產生威脅之時,可就不寬厚不仁慈了,甚至有時還不怎麼英明。對待索額圖一案,即系一例。通過《清史稿》所載,詔文並沒有明確提到索額圖到底犯了哪條罪過,可是從字裡行間中能明顯感覺,康熙是怒不可遏,甚至命令太子胤礽當即處死索額圖。從康熙下達的諭旨來看,小編覺得這和當初給拿鰲拜定罪的理由一致。所以不少歷史學家卻認為,或許索額圖欺君罔上,並且有自立為王的傾向,康熙是不可能如此對待有功之臣。目前最為權威的說法是,索額圖與高士奇、大學士明珠,這三方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索額圖又過多幹預康熙立太子儲君,康熙再三思索後軟禁索額圖,且巧立名目要了他的命。
鰲拜及其黨羽被康熙清除以後,蘇索額圖因立有大功,從此他平步青雲,飛黃騰達。事後他因功被擢為國史館大學士,兼任佐領。康熙九年(1670年),內三院改為內閣,索額圖被授予大學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加太子太傅銜,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內大臣,再晉議政大臣,之後又升為領侍衛內大臣。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指派索額圖、佟國綱率團與俄國談判,籤訂了《尼布楚條約》,雖然俄國獲得了很大利益,清政府作出了不小的讓步,但收復了被長期佔領的雅克薩城,結束了多年來中俄兩國邊境之間的戰爭,這和索額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索額圖,乃開國功臣、一等公索尼之次子,也是康熙帝的的親叔丈。鰲拜擅權之時,索額圖任一等侍衛,康熙七年授吏部侍郎,八年五月,索額圖「自請解任,效力左右」,復為一等侍衛。五月十六日,索額圖率一群少年侍衛及拜唐阿,擒拿了鰲拜,因功於八月授為國史院大學士,十一月改為保和殿大學士。隨後,索額圖權勢日盛,與康熙帝另一位大臣、大學士明珠「同柄朝政,互植私黨,貪侈傾朝右」。二十五年,索額圖被免大學士,改授內大臣、議政大臣,與俄國談判並籤訂了《尼布楚條約》。二十九年、三十五年,率八旗前鋒營、察哈爾四旗兵,從徵噶爾丹,四十年九月,以老乞休。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十九日,康熙帝命御前侍衛海青、乾清門侍衛武格、馬武傳諭索額圖:
從康熙的諭旨中可以看出,雖然康熙帝沒有直指索額圖犯下何罪,但一則是背後怨尤,二是議論國事,三是結黨妄行,四是「朕若不發,爾必先之」,五系索額圖乃死罪,其同黨將滅族,六乃嚴禁門上大人與眾侍衛在索額圖處行走。回想康熙八年五月索額圖率領侍衛擒拿鰲拜之事,這一切,不就是說索額圖犯有圖謀篡位弒君之罪嗎。這並不是妄加猜測,五年以後,即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宣諭皇太子胤礽之罪時,明確說道:「從前索額圖助伊密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
初入仕途是以文職入宮,從康熙初年到康熙四十年這三十多年間,大大小小的朝廷事務,事無巨細,幾乎都有過他的身影,說起來他也算是康熙皇帝的大舅哥,是太子胤礽的親大舅,所以頗為受重用。但是索額圖受重用也不僅僅是因為這一層親緣關係,在康熙初年,權臣鰲拜企圖以下犯上,密謀謀反,正是索額圖出謀劃策,殫精竭慮的設計,將鰲拜黨羽一舉拔除,解決了當時康熙的一切後顧之憂。後吳三桂等人謀反,史稱「三藩之亂」,索額圖在評定三藩之亂中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血汗,根據《嘯亭雜錄》中記載:「索相當權時,多謀略,三逆叛時,公料理軍書,調度將帥,皆中肯要。」
明珠,納蘭氏,他們家族在清開國時是顯赫的大家族,不過到了康熙時期,納蘭氏逐漸沒落,明珠僅從父親那裡承襲了侍衛之職,可以說出身並不高。後來,明珠娶了英親王阿濟格的女兒為妻,雖說是與親王聯姻,但實際上,這門親事並沒有給明珠帶來任何好處。阿濟格是多爾袞的親哥哥,多爾袞死後,阿濟格也受到牽連,被順治帝秋後算帳,其子女或賜死、或削爵,因而明珠與其女的婚姻反而讓自己深受其累。在這樣的情況下,明珠的仕途發展基本要依靠自己的才能。
當然,索額圖做的事情,不僅這一件。當初,三藩叛亂,索額圖認為這是提議削藩的人的錯,向康熙提議將此人處死,被康熙斥責之後,也未見氣惱。反而在明了了康熙心意之後,積極出謀劃策,協助皇帝運籌帷幄。他的多個建議,也被康熙帝採納,對平定三藩起到了積極作用。後來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中記載:「索(額圖)相當權時,多謀略,三逆叛時,公料理軍書,調度將帥,皆中肯要。」索額圖在平定叛亂、統一全國的事業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凡監禁:死囚,禁於內。軍流以下,禁外監。其強盜、十惡、謀故殺,及奉特旨拿問之犯,手、足、頸,各繞三道。盜竊、鬥毆、人命,及軍流、徙犯之情重者,手、足、頸,各繞一道。情輕各犯,及罪止杖笞,與婦人犯輕重罪者,止繞頸一道。老幼廢疾者,散禁。」這裡所說的鐵鏈,共長七尺,重五斤。按照《大清會典》的規定,強盜、十惡不赦犯人、故意殺人犯即特旨拿問之人,才能用三條鐵鏈,翻遍會典、刑律,從未有用九條鐵鏈重鎖犯人之規定。一條鐵鏈重五斤,九條就是45斤,捆在身上,任誰也受不了。何況還有腳鐐手銬,索額圖是年老之人,如此待遇還能活幾天。所以《清史稿》稱索額圖「尋死於幽所」,這個「尋死」二字用的很恰當,可以肯定地說,索額圖是康熙帝以九條鐵鏈折磨死的。康熙帝硃批奏摺中還有一處也講到了索額圖的情形,可以做些分析。五月十九日,王大臣交付公普齊、公齊克塔哈押解索額圖去宗人府。此時,「索額圖脖、手僅戴一層鐵索」,押到宗人府後,管宗人府的王、貝勒、普齊、齊克塔哈「共同給索額圖加戴腳鐐」。
有了父親這座靠山,索額圖走上仕途就容易多了,不過當時他還年輕,知道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因此態度還是十分謙虛。當時鰲拜的勢力漸漸擴大,與康熙的矛盾也日益增加,索額圖憑藉他敏銳的洞察力,知道此刻是表明立場的最佳時機。這時候的索額圖,就在想如何幫助康熙,去除掉鰲拜了。如果此事一成,自己就是滿清第一功臣,或許就能成為第二個「索尼」。可見年輕時候的索額圖,是個觀察力極強,且很有抱負的青年。不過,在隨後的徵伐噶爾丹的戰爭中,索額圖一直抱消極態度,受到康熙的斥責,曾被連降四級。康熙四十年(1701年),索額圖以年老為由請求退休,皇帝批准,其領侍衛內大臣由其弟任職。兩年之後,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正月,康熙突然以「議論國事,結黨妄行」為罪名拘捕了索額圖,不久他便死在幽所裡。其實,拘捕索額圖的真正原因是他捲入了宮廷內的儲位之爭。
四十三年正月初八日,步軍統領密奏說,「齊克塔哈之祖母奉承索額圖,稱之為叔叔,賴以為生」。議索額圖罪時,普齊嚴肅,不徇私,而齊克塔哈「反誣普齊脅迫餓禁凍死索額圖」。看來,這個曾經威風一時的索額圖,死得確實很慘。這兩點小編覺得是索額圖之災最重要的原因,而康熙下令逮捕索額圖後,他主動詢問太子的意見,就能看出康熙對這兩人早已不滿。任何妨礙到皇權統治哪怕功高蓋世,也難以苟活。按說索額圖有多大的罪過也不見得,只是他所處的環境和局勢相當微妙,索額圖又在風口浪尖處。行差稍微踏錯便萬劫不復,相互的權力派系碾壓中,索額圖太過偏激,誠然他是一位有能力的大臣,但是在宦海浮沉這麼多年,卻依舊不懂得明哲保身。最終被康熙下令囚禁於宗人府中凍餓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