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時必須死?從雍正殺子的傳聞解讀康熙朝末年的儲位之爭

2020-12-28 騰訊網

影視中雍正暢春園繼位的場面

翻開《清史稿》「諸王傳六」的記述,關於雍正皇帝第三子弘時的記錄未免令人觸目驚心:

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同樣是在《清史稿》「皇子世表」上面,弘時名字下只有短短九個字的介紹:

「世宗第三子。早薨。無嗣。」

《清史稿》是辛亥革命後不久,由北洋政府設立清史館,任命趙爾巽為館長,用了14年編成的一部關於清代歷史的未定稿,稿子完成後,來不及進行修訂就匆匆出版,所以只能以史稿命名,其中體例不一,繁簡不當,存在許多年月、人名、地名甚至史實的錯誤,但仍然是具有相當參考價值的清代史料。

毫無疑問,《清史稿》中關於弘時的記載,字數不多,透露出的信息量絕對不少。

首先,「早薨」二字明顯帶有敷衍的意味,弘時生於康熙四十三年,比乾隆皇帝弘暦大7歲,雍正五年,弘時已經快24歲了,24歲的年輕皇子,說成是「早薨」,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其次,弘時並不是「無嗣」,他有一子,名叫永珅,四歲時夭折了。

再次,弘時的死並不是正常死亡,在死前曾被嚴懲,並被削掉了宗籍。清代的皇子,如果不是犯了不可寬恕的大罪,斷不至於被削掉宗籍,逐出愛新覺羅的家族,由此可見,雍正皇帝對弘時所犯的錯誤完全無法原諒。

雍正王朝中弘時被賜死

在熱播的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對弘時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繪,說他在八叔廉親王允祀的攛掇之下立志和弘暦爭奪皇位,並直接參與了允祀、允禟等人策劃的利用恢復八旗旗主會議為名逼迫雍正交權的政變,最後政變失敗,弘時又策劃了刺殺弘暦的陰謀,誰料弘暦躲過一劫,並將此事報告雍正,雍正最後下定決心賜死了弘時。弘時臨死與雍正的交手戲堪稱全劇的一個經典場景,相信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電視劇畢竟是杜撰的,不談與歷史本身而言,即便與二月河的原著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一看二月河小說中對弘時這個人物的刻畫。

由於弘時的資料少的驚人,所以弘時的死與弘時這個人成為了清史上一個謎,這個謎應該是雍正皇帝一手造就的。相關學者曾經震驚的發現,篇幅長達一百五十九卷的清世宗實錄中間,沒有一個字提到弘時。這是極不正常的。要知道,弘時是雍正的重要家庭成員,他一直到雍正五年才死,實錄不可能對弘時一字不涉,哪怕是弘時的生活遠離政治,無從提到,也有許多皇子必須參加的活動會提到弘時,更何況,他的死還涉及到皇帝對他的定罪——放縱不謹。

實錄上,關於其他皇子的生、死、封、降均有明確記載,唯獨弘時隻字未提,就好像這個人從來沒有在雍正年間生活過一樣,這不是很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嗎?能夠讓弘時從歷史中消失的,只有一個人——就是雍正皇帝。

為什麼?雍正要將自己兒子從歷史上抹殺。如果我們看弘時短暫的一生所處的歷史背景是否會有答案呢?

康熙四十三年出生的弘時,一出娘胎就碰上了清朝歷史上最激烈的儲位爭奪戰,就在前一年,康熙嚴懲了皇太子的外叔祖索額圖,並當眾宣稱

「索額圖實乃本朝第一罪人!

」索額圖的罪責不是別的,而是他儼然已經成為了以皇太子為核心的新的勢力中心,康熙絕不允許皇太子身邊聚集起一個足以威脅自己的集團,於是敲山震虎,打掉了索額圖。索額圖的倒臺使所有覬覦儲位的皇子看到了希望,一場以皇位為目標的角逐就此拉開帷幕。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廢,康熙四十八年,太子復立。一廢一立中間,康熙發現了一股潛在的巨大能量,那就是以八阿哥允祀為首的奪嫡集團,猶如冰山顯露一角,令康熙惶恐不已,不得不復立太子以暫時打壓允祀。復立並非長久之計,允祀被重創後,允礽再次被廢,康熙最後的十年,一直生活在諸子爭位的洶湧暗流之中,痛苦疲憊,直至駕崩。

這段歷史,恰好和弘時的出生和成長重合到了一起,作為雍正的年長兒子,他不可能對這一切毫無所涉,應該說,很不幸,他在相當程度上捲入了這場奪嫡鬥爭,並最終受到了餘緒的牽扯,以至於抑鬱而終。他的死,絕不僅僅是所謂的放縱,也絕不會是什麼不謹,而是他與允祀的關係讓自己的父親覺得無法容忍,無法原諒。

由於雍正有意湮滅掉了弘時的所有資料,使弘時的歷史成為一團迷霧。而繼位的乾隆皇帝,則對自己的這位苦命的兄長採取了另一種態度,在他登基後不久,就命令總理事務王、大臣仍將弘時收歸譜牒之內。這就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既然要回歸,總要報告原因,於是,掌管宗人府的允祿在報告中透露了一條關鍵的信息:

「臣等查三阿哥從前原因阿其那獲罪株連,與本身獲罪撤去黃帶者不同。」

株連二字足以讓我找到調查的方向,在同一份報告中,還有一條更驚人的上諭:

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祀之子。

原來,允祀獲罪株連弘時是因為雍正已經將弘時逐出宮庭,過繼給允祀。

真相似乎已經呼之欲出了,以雍正的為人和手段,對自己的兒子竟也能做到如此絕情,在允祀集團即將覆滅之際,將自己的兒子捆綁到沉船上,

雖然不殺,又何異於殺

。弘時死後,竟至於削籍,可見弘時捲入到那場鬥爭中的程度了。

這件事,想必是雍正心中永遠的傷痛,這件事,也讓已經成為未來繼承人的弘暦看到了儲位之爭的殘酷,並對此產生了發自內心的反感,可能也就是從那時起,弘暦心中已經埋下了掌權之後大肆更張的種子。

影視中乾隆皇帝登基的場面

相關焦點

  • 歷史上雍正兒子弘時的下場怎麼樣了,和《雍正王朝》描述一樣嗎?
    弘時之死一直是一個謎,雖然《雍正王朝》對弘時之死有誇大成分,但歷史上弘時二十四歲即英年早逝,這和他的父皇雍正是有著莫大的關係。此等大逆不道之事讓雍正大為震驚,關鍵時候,十三阿哥及時趕來,震懾了參與逼宮的八旗兵和內廷護衛,將隆科多賜死,把允禩削去宗籍圈禁起來,而弘時,則未能取得雍正雍正的原諒,直接毒酒一杯賜死,弘時死時年僅24歲。
  • 正史上,雍正兒子弘時的下場如何?
    歷史上雍正的三阿哥弘時並非《雍正王朝》裡被賜酒毒殺,而是鬱鬱而終,跟他的太爺爺順治帝一樣死在24歲的年紀,這就是「可憐生在帝王家」。弘時落得如此下場主要犯了兩大忌諱:一是意圖奪嫡,威脅到弘曆的地位雍正的兒子數量相比康熙來說實在少得可憐,10個兒子有6個早夭,包括寄予厚望的嫡長子弘暉,餘下弘時20多歲,弘瞻30多歲,弘晝60歲,弘曆89歲,因此我們看到以乾隆朝為腳本的影視劇中活躍的只有弘曆
  • 《雍正王朝》裡雍正親自賜死了兒子弘時,歷史上的弘時下場如何?
    其實翻看史書關於弘時的記載非常少,《清史稿》中只記錄了弘時「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的短短一句話。但是再想一想,在康熙時期,康熙諸子之中只有三個兒子被封為了親王爵位,這就分別是康熙第三子胤祉被封誠親王;康熙第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被封為雍親王;康熙第五子胤祺被封為恆親王。
  • 雍正王朝:弘曆遭到弘時的追殺,他為什麼不向雍正揭發?
    在《雍正王朝》中,弘時一直覬覦皇位,而他最大的阻礙就是四阿哥弘曆。弘曆天資聰穎,好學善思。早些年在王府讀書時,弘時總是吵嚷著要撒尿,弘曆卻安安靜靜地聽鄔思道講課,以至於在木蘭秋彌期間被康熙看中,年紀輕輕就被送到宮裡與康熙朝夕相處。
  • 《雍正王朝》中弘時臨死前為何要痛罵老八是「阿其那」?
    先從弘時小時候和老八的關係說起記得電視劇中有一段交代是康熙時代,雍正還是四爺的時候去江南辦事,而弘時年幼生病,當時康熙都給找了醫生去看,老八、老九和老十他們三個人都是整夜都在老四府上照看小弘時。雍正繼位後遵照父親遺命,確實對廢太子胤礽父子很好,弘晳也是雍正繼位後弘字輩裡第一位被封為親王爵位的人,比雍正的年長的三個親生兒子弘時、弘曆、弘晝待遇都好得多。而且弘晳一直稱呼雍正為「皇阿瑪」,甚至都有傳聞雍正想將皇位傳給侄子弘晳,而且當時朝廷上下也都猜測康熙是不是遺命雍正將來必須傳位給弘晳。
  • 雍正「秘密」賜死一人,讓乾隆坐穩60年江山,自己卻背千古罵名
    皇儲之爭,自古以來掀起了無數血雨腥風,其中最令人樂道的莫過於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事件。我們都知道,這場政治博弈最終的勝利者是康熙的四兒子後來的雍正皇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一紙遺詔敲定了皇四子派系的最終勝利,但這幾位皇子之間的政治鬥爭並未因此戛然而止。九子奪嫡的遺毒一直深入到雍正朝,終於還是到了最終清算的時刻。
  • 撥開雍正「奪嫡」的歷史迷霧
    至康熙朝末年,皇十五子允禑、皇十六子允祿和皇十七子允禮,也奉旨加入值守京師之列。康熙帝之子的總體素質,在清朝歷代皇子中最高,與清朝以前歷代封建王朝皇子相比,同樣可以名列前茅。特別是十四阿哥允禵以上較年長的皇子,大都發展比較全面,具備較高的滿漢文化素養,無論編纂書籍、處理行政事務或指揮作戰,都有堪充其任者。
  • 雍正為何立十三歲的弘曆為嗣,而不立已成年的弘時?
    事實上,早在雍正元年的時候,便已經暗示了儲君年紀較小。原文是這麼說的:「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 弘時是雍正皇帝的第三子,也是雍正即位之後,活下來的孩子之中年紀最大的,他的哥哥們都夭折了。弘時出生於康熙四十三年,到雍正元年的時候,弘時已經十九歲了,實際上已經成年,但雍正皇帝仍然說自己諸子尚幼,實際上也就暗示了皇位並未傳給弘時的打算。 那麼,為什麼弘時沒有成為雍正皇帝擇嗣的候選人呢?
  • 雍正皇帝真的含淚殺子?賜死兒子弘時?乾隆繼位後,真相浮出水面
    關於愛新覺羅弘時的記載,小編查閱了《清皇室四譜》中的一段話:皇三子弘時,……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復宗籍。
  • 雍正王朝:為什麼雍正死亡的場景,會出現血滴奏摺上,這暗示什麼
    雍正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朝乾夕錫,常年的身體透支和精神上的打擊,無疑就是加快他的身體健康的原因。雍正親自硃批十萬字奏摺,一人就改了多項制度,大力發展經濟,為後世積累了大量財富,才造就了康乾盛世。雍正是一個心懷天下的好皇帝,整飭吏治、治理貪腐使康熙末年空虛的國庫充盈起來,儘管罵名滾滾,但還是不忘康熙交給的重擔,推行新政,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士紳一體當官一體納糧的改革,雖說改革觸及太多權貴和讀書人的利益,但百姓受益。
  • 清朝正史上,雍正的兒子三阿哥弘時,最後的下場如何?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弘時的下場是雍正賜他毒酒,令他自盡。真實歷史中,弘時的下場也不好,24歲就死了。不過不是被雍正賜死,而是他心理太過脆弱,經受不住打擊抑鬱而終,俗稱愁死的。有句話是虎毒不食子,雍正兒子不多,那真是死一個少一個。
  • 《雍正王朝》中李衛在面對雍正提問時,為何要隱晦提醒除掉弘時?
    李衛能迂迴提醒雍正憑藉的不是他兩江總督二品大員的官銜,而是他對雍正忠誠中摻雜子侄情節的複雜情感所致。所以才有了後來李衛暴打曾靜的事例,至於李衛在弘時和弘曆做出選擇完全是弘時的咎由自取。李衛不認可弘時有兩方面的原因:1、李衛是雍正的死忠粉,真誠的想幫雍正選擇合適的繼承人。
  • 雍正含淚殺掉一子,背負千古罵名,卻讓乾隆安享帝位60年?
    多虧了二月河的長篇小說《雍正王朝》,我們得以從雍正自己的視角去了解康熙朝至雍正朝那數十年間的歷史,入關七十餘年的大清帝國來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另類的雍正皇帝以他另類的智慧,解決了兩千多年來困擾歷朝歷代帝王的一個難題——皇權的繼承問題。
  • 《雍正王朝》雍正殺了兒子弘時,歷史上真是嗎?三大證據揭開真相
    據記載,愛新覺羅·弘時,雍正皇帝第三子,出生於康熙四十三年,是乾隆皇帝的異母哥哥,母齊妃李氏。並且,還記載他年少放縱,行事不慎,也因此在雍正五年,被削除宗籍;在雍正五年卒,年二十四歲。清高宗乾隆皇帝即位後,追復弘時的宗籍。但是,按上面這一段記載,弘時的存在是一個充滿疑惑的角色。
  • 雍正臨死前除掉一人,讓乾隆坐穩60年的江山,自己卻遺臭萬年
    它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個帝王,令人奇怪的是如今談到功績的時,我們常想到康熙和乾隆,卻會下意識忽略了處於二人之間的雍正,事實上雍正做出了不菲的貢獻,是康乾盛世的重要推動者。1722年康熙病逝於暢春園,同年四皇子胤禛登上帝位,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與之相比,雍正在位時間可謂太短,只有13年。
  • 《雍正王朝》10大不符合史實之處,經典好看,也有戲說
    歷史上,年妃年氏出身高貴,是康熙朝湖廣巡撫年遐齡之女,雍正在藩邸時便是側福晉。她大哥是內務府總管年希堯,二哥是撫遠大將軍年羹堯。歷史上,以這種方式確定新皇帝的是雍正不是康熙。雍正吸取了歷代儲位爭奪的教訓,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歷,首創了「秘密立儲」制度,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四位皇帝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繼位的。
  • 雍正王朝:雍正是什麼時候知道自己的親兒子弘時背叛自己的?
    「九子奪嫡」的餘煙還沒有散盡,奪嫡之爭有多殘酷,雍正最清楚不過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何況這是一生忠心耿耿、兢兢業業為雍正拼了老命的十三爺臨死前說的話,雍正不想讓同樣的事情在下一代身上重演,他早已屬意弘曆,他想讓弘曆順順噹噹的接班,十三爺臨終的這番話,讓雍正開始了對弘時的調查。
  • 紅樓夢作者是康熙孫子無異議!是弘時還是弘暟?二選一!
    他們就是愛新覺羅·弘暟和愛新覺羅·弘時,這兩人都是康熙的孫子。一個是胤禵的兒子,一個是雍正的兒子。在康雍乾三朝,離皇位很近的,無非是胤礽、胤禵、弘皙、弘暟、弘時等這些人。由於在前面,筆者已通過清二十五寶,證明了《紅樓夢》寫於1746年以後。而胤礽、弘皙死於1746年之前,胤禵又不是死在「壬午除夕」,所以排除了他們寫《紅樓夢》的可能。只剩下弘暟和弘時。
  • 雍正王朝:弘時將八爺趕盡殺絕,不料八爺更狠,將弘時帶上不歸路
    大家好十月今天接著給大家講述雍正王朝的故事,在上一回中我們說到十三爺在彌留之際依然放心不下自己的四哥。提醒他幹大事者一定要提前找好自己的接班人,接著撒手而去。當我們回顧他在電視劇裡的一生,我們就會發現他為了報答兩個曾今對他有恩的哥哥,耗盡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 雍正為什麼要嚴厲打擊三兒子弘時,難道是為四兒子弘曆繼位清障嗎
    清朝康熙年間九子奪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雍正乾隆這一家子應該是歷史上留下傳說最多的皇族之一。不僅是因為雍乾交替間各種驚心動魄的權力之爭,更是因為這些手握天下權利的統治們自己的感情與國家的命運相糾纏,這才有了關於這段歷史各種各樣的聯想討論。在這之中,與皇位交替有關的一些人物也漸漸的被後世所記住,就如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聊聊的人物,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