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今年人造物體質量首超活生物量 「人類世」來臨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自然》:今年人造物體質量首超活生物量,「人類世」來臨

人類已經成為塑造地球面貌的主導力量。12月10日,一項刊登在學術期刊《自然》的研究指出,2020年或標誌著人造物體質量超過活生物量的轉折點。

過去100年,建築、道路、機器等人造物體的質量每20年翻一番。平均而言,地球上每個人每周都會產生相當於其體重的人為質量。研究稱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加,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人造質量預計將在2040年超過3兆噸。

20世紀初以來在乾物質基礎上的生物量和人為質量估算(綠色線代表生物量)。

上述研究題為「Global human-made mass exceeds all living biomass」(《全球人造質量超過所有活生物量》),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植物與環境科學系教授Ron Milo及其團隊合作完成。

自第一次農業革命以來,人類通過農業和採伐等土地利用變化,讓植物生物量從約2兆噸(2萬億噸)減少到目前的約1兆噸。人造物體(被稱為人為質量)的不斷產生和累積還讓活生物量與人造質量之間的平衡發生了轉變。

Ron Milo和同事在這項研究中估算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質量的變化。他們的研究表明,在20世紀初,人造質量相當於總生物量的3%左右。而今天,人造質量已經超過了全球總生物量,重約1.1兆噸上下。

在1900年至今的這段時間裡,總生物量略有下降,而人為質量快速增加,如今正以每年超過30吉噸(即300億噸)的速度不斷產生。

20世紀初以來的生物量(幹和溼)、人為質量和人為廢物質量的估算。

2020年全球生物量和人為質量的關鍵組成部分,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依次為動物、塑料、樹和灌木、建築和設施。

地球上的人造質量的大部分來自建築與道路,其他還包括塑料和機器。它們的質量構成變化與特定的建設趨勢有關,比如建築材料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從磚過渡到混凝土,以及20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瀝青鋪路。另外,人造物體總質量的變化也與重大事件相關,比如二戰後各種建設的持續增加。

作者指出,「人造物體質量超過活生物量轉折點」的具體時間取決於定義,他們的估算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浮動性。研究使用了乾重(不包括水)估算,但他們認為,即使使用溼重估算或對質量類別的其他定義,轉折仍可能發生在過去、當下或未來的十年。

他們在論文結尾處表示,人類正在將近地表地質沉積物轉化為社會有用的形式,對自然棲息地、生物多樣性以及氣候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廣泛影響。「這些活動的影響是如此突然且巨大,以至於有人提議將當前的地質時代更名為人類世。」

「人類世」概念由來已久。2019年,人類世工作組(AWG)投票贊成將人類當前所處的時代劃分為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國際地層委員會(ICS)尚未批准這個新術語,AWG將在2021年之前向ICS提交一份正式提案,以正式定義當前的時代。

論文作者認為,他們的研究從定量的角度嚴格證實了「人類世」的提議,也給出了一個以質量為基礎的人類世時代特徵。

相關焦點

  • 「人類世」來了?人造物質量首超生物量
    12月10日,《自然》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建築、道路、汽車等人造物體的質量現已超過地球上的生物總量,而每周的新增物量相當於地球上近80億人口的總重量。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有很多衡量標準,化石燃料的使用讓溫室氣體排放量飆升至80萬年來最高水平,農業和住房改變了70%的土地。在一場即將到來的大滅絕中,人類「消滅」了無數的物種。研究人員宣稱:「我們生活在一個以人為主導的新時代——人類世。」
  • 人造材料現已約等於地球上活生物總質量
    地球上生命形態的質量大約為1.1萬億噸,近年來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所謂的「人造物質總量」卻在以指數級增長。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人類建造和製造的一切東西的總質量,從混凝土路面、玻璃和金屬構造的摩天大樓到塑料瓶、衣服和電腦,現在已經大致相當於地球上所有活生物的質量,而且今年可能會超過活生物質量總和。
  • 人造物體質量首次超過地球生物總量,值得深思!
    2020年12月11日19:42時,英國《自然》報(Nature)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人造物體質量,例如建築、道路、汽車等質量超過地球上生物總量(不含水)。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有很多的衡量標準,化石燃料的使用使溫室氣體排放量飆升至80萬年以來最高水平,農業和住房改變了70%的土地。
  • 人類世下:反思過去,審視現在,規劃未來
    2年後的12月9日,Ron Milo 教授團隊在 《自然》(Nature) 發文,其研究指出,2020年或將標誌著人造物體質量超過活生物量的轉折點。人類已經成為塑造地球面貌的主導力量。再一次,「人類世(Anthropocene)」這一概念進入大眾的視野。不管承認與否,一個由人類自己創造的全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已經來到。
  • 研究顯示人造物質量總和超過地球所有生物
    【新華社微特稿】以色列一項研究顯示,地球上所有人造物品質量總和已經超過地球上所有生物質量總和。研究報告刊載於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依據這份報告,道路、建築以及其他人類製造和建造的物體總質量達1.1萬億噸。
  • 全球人造物質超過了所有生物總量
    全球人造物質超過了所有生物總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11:3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Ron Milo團隊發現,全球人造物質超過了所有生物總量。
  • 2020年人類進入消費新時代,地球人造物質超過所有生物質的總重量
    然而,現在人類製造的東西已經超過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人類自己)的重量總和。人造物質量超過生物質最近(2020年12月9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020年,人類完成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 動物體內育器官、人造皮膚變手機……這些科學突破正改變你的未來
    今年8月,小冰公司董事長沈向洋預測,不久的未來,人機互動量或達萬億次。而屏幕作為人機互動主要媒介,意味著屏佔比越大,交互埠越多。她認為,將來的電子工業將會有一個巨大的改變,人們將會用像人造皮膚一樣的電子器件進行溝通。 鮑哲南透露,現在已經把「電子皮膚」植入小老鼠的身體,小老鼠可以正常地運動,正常地生活,證明這些「人造皮膚」確實是可以和生物體系相容的。 在鮑哲南看來,「電子皮膚」用到人的身上還必須要解決三個問題。
  • 今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關愛自然,刻不容緩」,請關注生物多樣性
    至此以後,保護地球環境成為了全人類的共同任務和命題,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對於環境問題的更為重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共識。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原因使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並對人類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和破壞的問題。根據環境問題的成因來分,可以分為因自然因素為主導而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和因人類活動而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
  • 人形生物還是真實生物?印尼叢林中令人毛骨悚然的嗜血生物
    自從1997年第一份詹格洛特的報告問世以來,儘管許多印尼人相信詹格洛特確實有神秘的力量,但是科學家們尚不清楚詹格洛特到底是一個超自然生物還是一個惡作劇,它很像一個小小的超現實版的人形娃娃。據報導,1997年詹格洛特第一次神秘地出現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上。據說,這種生物會出現在在地下、樹幹上,甚至在房屋的屋頂上。詹格洛特通常只有幾英寸高,雖然有鋒利的尖牙,長指甲,長頭髮,但卻有小小人類的外表。
  • 魔幻懸疑、人類與世間超自然生物的鬥爭
    主要是在講述格林後人尼克是一名警察,在辦案期間遇到了奇怪的案件,他還能看見奇怪的生物 ,對此他表示十分的疑惑,甚至懷疑自己的是否出了問題這個世界中存在大量的超自然生物,它們試圖侵佔世界、毀滅人類,而「格林」的任務就是阻止它們的陰謀。當尼克對家族背景有了更多了解後,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對「格林」的義務責無旁貸。
  • Nature:人類活動致地球「增重」1.1兆噸
    【新智元導讀】12月9日,權威雜誌《自然》發表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的一篇論文,論文表明,在2020年(±6),人造材料的總重量現會超過地球上生物量的總和。想像一下,如果把你用過的所有消耗品,從吃過的食物到用過的東西都堆在你家門口,那會是什麼樣子?
  • 異形生物再次回歸,這次的恐怖擔當是人造人
    不過《異形·契約》中的核心角色不再是人類英雄,而是兩個外形幾乎一模一樣的人造人。它們都由麥可·法斯賓德扮演。「我想問的是,報酬是不是雙份。」麥可·法斯賓德說調侃自己拿到劇本時的反應。「演對手戲的搭檔毫無情緒反應,這肯定是我演藝生涯裡絕無僅有的,」沃特森調侃法斯賓德飾演的人造人,「你這才意識到自己對『人類』有太多期待,我微笑時,你也會笑著回應;而電影裡即便我們嚇得魂不守舍,看看他,還是面無表情。」法斯賓德一人分飾兩角的表演幾乎貫穿整部電影。影片結尾,他自己跟自己決一死戰——舊版人造人大衛企圖打敗人類,成為「造物主」,而新版人造人沃爾特忠實地捍衛人類。
  • 最強人造皮膚來了:自我修復5000次,拉伸28倍,靈敏度驚人
    這種人造皮膚也被稱為「電子皮膚」,是由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 研究小組表示,這種人造皮膚將來可以用於監測人體健康或飛機結構狀況,因為它和人類皮膚一樣敏感。雖然這不是科學家們第一次嘗試「電子」複製人類皮膚,但之前的嘗試都無法與真正的產品相匹配。
  • 美國作家卡普蘭將成為首個「數字人類」:智人時代來臨?
    而宣稱卡普蘭將成為首個數字人類的公司則是HereAfter,這家公司由個人遺產顧問Sonia Talati和一位加州的記者James Vlahos共同創辦。對於更多諸如此類的公司來說,「數字人類」是一個值得開發的全新大市場,而他們正在全力以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數字人類」的出現,會是人類與技術互動的又一次完美飛躍。
  • 物體是因為有質量所以有慣性,還是因為有慣性所以有質量?
    按照公認的說法,質量是反映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難易程度,即慣性的度量。有了質量才有慣性,質量決定慣性。根據標準模型,質量肯定不是來源於慣性,它是來自於「希格斯場」,人們常說的「上帝粒子」就是希格斯場的場量子化激發,希格斯場(粒子)引起自發對稱性破缺,將能量賦予粒子質量。
  • ...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開發和破壞自然|綠會國際部生物多樣性...
    為了形成類似於野生動物股票市場指數的地球生命力指數(LPI),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更豐富的地區,如熱帶地區,會得到更多的權重。根據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與政策平臺(IPBES)2019年發布的全球評估報告,專家們表示,LPI進一步證明了地球上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有一百萬種物種因為人類活動而處於危險之中。
  • 人造蜘蛛絲讓人類變身「蜘蛛俠」?
    「生物鋼」天然蜘蛛絲早引起注意千年前,中國古人就開始養蠶繅絲。特別在我省的蘇州地區,至今可以看到人們繅絲的場景。蠶絲是一種天然的蛋白纖維,由熟蠶結繭時所分泌絲液凝固而成,已經被廣泛運用於被子、服裝、化妝品、保健品等。與蠶絲一樣,蜘蛛絲也是一種天然的動物蛋白纖維。但是,古人沒有養蜘蛛繅絲,很大原因是因為蜘蛛捕獵的需要和同類相食的習性,且蜘蛛的產絲量比蠶低很多。
  • 張浩千:用數據重塑生物技術
    這種跟自然近距離的接觸,對於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次啟蒙。 在北大讀書時,當時基因二代測序技術如火如荼,測序的能力每年都會提升很多,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重新認知生物學的機會。我意識到,未來生物學應該是數據驅動的,這就意味著生物科學可以把數學、物理的工具用起來,就可以被工程化了。
  • 地球上最神奇的生物,眼睛比人類高級,可能存在於四維空間!
    烏賊屬於一種四維生物?它的眼睛獨一無二,難怪比人類高級!人類長期生活在三維空間中,對更高維度空間的一切事物一無所知。傳聞中的四維空間由時間跟空間構成,人類連時間跟空間的概念都沒了解透徹,更別提深入四維空間了,假設四維空間真實存在,那麼生活在四維空間的生物,豈不是能隨心所欲的穿梭過去未來。不過迄今為止,科學家並未發現存在四維空間的生物,因為它已經超乎人類的認知,我們生活的三維空間中,能感知一個物體的長寬高,四維空間就不一樣了,它是指標準歐幾裡得空間,可以拓寬到n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