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物體質量首次超過地球生物總量,值得深思!

2020-12-24 中國小航

2020年12月11日19:42時,英國《自然》報(Nature)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人造物體質量,例如建築、道路、汽車等質量超過地球上生物總量(不含水)。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有很多的衡量標準,化石燃料的使用使溫室氣體排放量飆升至80萬年以來最高水平,農業和住房改變了70%的土地。隨著科技社會的發展個進步,人類滅絕了無數的物種,某研究人員宣稱我們生活在一個以人為主導的新時代———人類世界。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估算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質量的變化。研究表明,過去120年的變化是巨大的,20是世紀初,人造質量相當於總生物量的3%,距今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人造質量還是超過了全球生物總量,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Nature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自然雜誌報刊,第一期Nature出版於1869年11月,距今已有151年。自然這是一份每周出版的國際期刊,根據其原創性、重要性、跨學科興趣、及時性、可獲性、優雅和令人驚訝的結論,在所有科學和技術領域發表最優秀的同行評審研究。「自然」雜誌還提供快速、權威、有洞察力和引人注意的新聞,以及對影響科學、科學家和廣大公眾的專題和未來趨勢的解釋。

本篇來自Nature一篇報導改編,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全球人造物質超過了所有生物總量
    全球人造物質超過了所有生物總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11:3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Ron Milo團隊發現,全球人造物質超過了所有生物總量。
  • 《自然》:今年人造物體質量首超活生物量 「人類世」來臨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自然》:今年人造物體質量首超活生物量,「人類世」來臨人類已經成為塑造地球面貌的主導力量。12月10日,一項刊登在學術期刊《自然》的研究指出,2020年或標誌著人造物體質量超過活生物量的轉折點。過去100年,建築、道路、機器等人造物體的質量每20年翻一番。平均而言,地球上每個人每周都會產生相當於其體重的人為質量。研究稱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加,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人造質量預計將在2040年超過3兆噸。
  • 人造材料現已約等於地球上活生物總質量
    一項新研究表明,人類製造的所有東西(包括混凝土橋梁、玻璃建築、電腦、衣服等)的總重量即將超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重量。地球上生命形態的質量大約為1.1萬億噸,近年來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所謂的「人造物質總量」卻在以指數級增長。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人類建造和製造的一切東西的總質量,從混凝土路面、玻璃和金屬構造的摩天大樓到塑料瓶、衣服和電腦,現在已經大致相當於地球上所有活生物的質量,而且今年可能會超過活生物質量總和。
  • 研究顯示人造物質量總和超過地球所有生物
    【新華社微特稿】以色列一項研究顯示,地球上所有人造物品質量總和已經超過地球上所有生物質量總和。研究報告刊載於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依據這份報告,道路、建築以及其他人類製造和建造的物體總質量達1.1萬億噸。
  • 人造物質量首超生物量
    12月10日,《自然》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建築、道路、汽車等人造物體的質量現已超過地球上的生物總量,而每周的新增物量相當於地球上近80億人口的總重量。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系統生物學家Ron Milo及其團隊估算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物質量的變化。研究表明,過去120年的變化是巨大的。20世紀初,人造物質量相當於總生物量的3%左右。
  • 2020年人類進入消費新時代,地球人造物質超過所有生物質的總重量
    地球是生機勃勃的、每個角落都生活著生命的星球,而創造這一切的是地球本身,地球塑造了地球的一切。然而,現在人類製造的東西已經超過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人類自己)的重量總和。人造物質量超過生物質最近(2020年12月9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020年,人類完成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 Nature:人類活動致地球「增重」1.1兆噸
    本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的一篇題為《全球人造材料總量超過地球生物總量》(Global human-made mass exceeds all living biomass)的論文,其中指出:人造物質總量,即「人為總量」近年來以每2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將其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量(目前約1.1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導致85%物種莫名消失,我國科學家發現其成因
    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出現了30多億年,但是地球上的生命物種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時代,還不到6億年,生物考古學家在全世界的不少地方都發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證據,時間大約是5億4000萬年前,從那個時候開始,大量的生命物種在地球上出現,並且不斷地進化演變,最終形成了如今地球上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
  • 發展質量實現新跨越 「四新」經濟佔經濟總量比重超過40%
    發展的質量,決定著經濟能走多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其中,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級,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達到1500億級,培育形成2家千億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3.9倍、突破3000家,新型研發機構達100家,大科學裝置實現零的突破,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這一系列的發展成就,為未來推動發展質量實現新跨越提供了有力支撐。
  • 從多高的地方落下,物體的速度才會超過光速?
    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物體是不可能達到光速的,因為會有一個質增效應,接近光速時質量趨近無限大,因此無論怎麼加速都不能讓它再加快一點速度!但有網友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萬有引力定律告訴我們,天體的引力和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質增效應導致引力增加,物體靠近速度會更快,如果有一個足夠大引力和無限遠的自由落體距離,物體會超過光速嗎?
  • 日本首次培養出塊狀「人造牛排」;白令海上空一顆流星爆炸丨科技早新聞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團隊近日採用分子系統發育和生物地理數據,通過數據模擬發現,北美大陸向歐亞大陸的擴散事件(31次)明顯少於歐亞大陸向北美大陸的擴散事件(61次),兩大陸之間存在長時間不對稱量級的生物擴散。
  • 中子星,宇宙中最光滑的物體?
    中子星的藝術想像圖 | 圖源:Wikipedia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裡之間,桌球大小的中子星相當於地球上一座山的質量。光滑的物體有哪些特點?提起「光滑」物體,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玻璃、冰面等。它們都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表面非常平整。但即使是這些光滑表面,放在電子顯微鏡下,也是坑坑窪窪。 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和原子,要達到極致平整,就不能讓任何一顆粒子凸起或下凹。科學家已經在向這一目標靠近。為了改進顯微鏡,物理學家打造出了能夠反射原子的「鏡子」——原子反射鏡。
  • 地球人口總量已經超過77.8億!地球上一共出現過多少人類?
    科學家們預計在130年後,人口數量就會超過地球的生態承載極限,屆時人類的生存質量即將面臨嚴峻挑戰。地球的生態極限是什麼?就是指在考慮環境、生態、資源、糧食等各方面後,地球能夠養活的人口總數。科學家們估計地球的生態極限約為200億人,一旦地球人口超過這個數,就會很容易引發大規模的生態崩潰,從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 為什麼有科學家說章魚可能不是地球生物?
    章魚是地球上非脊椎動物中最聰明的一種生物,從我們人類的視角來看,章魚與其它非脊椎動物相比、甚至與很多更高級的脊椎動物相比,擁有著諸多獨特的生理結構和行為特徵,似乎與地球上的生物「格格不入」,因此一些科學家說章魚似乎不是地球上的生物,看起來像是外星球過來的生物。
  • 如何測量地球的質量?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一點需要知道的是,物體質量與重量是有區別的,質量是物質本身的屬性,重量是物體所受的重力,二者並不能混為一談。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存在著引力,也就是牛頓所說的萬有引力,在地球上地球與其它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是我們常說的重力。測量地球這種事情人類很早就在做,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人用非常巧妙的方法測量出了地球的半徑,但對於如何測量地球的質量卻毫無頭緒。
  • 小學自然教案:《第一冊5、6宇宙中的地球(2課時)》
    (1)體積約為地球的1/49,質量約為地球的1/81。 (2)月球上沒有空氣、水和生命,晝夜溫差大。(3)月面多環形山。2.月球 (4)自身不發光,是太陽光反射的緣故。(5)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同步自轉。 (6)1969年7月,宇宙員首次登上了月球。(7)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 從電影淺談人造重力!
    在安德的世界中,人類已經可以在太空中產生人造重力,安德在到達ISL(Inter Stellar Launch,內恆星空間站)之後,他們已經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地進行日常生活,而不用像「天宮」中的太空人一樣,漂浮在艙內。在小說中,傳奇指揮官馬澤·雷漢(Mazer Rackham)曾經告訴安德,重力的操控是從蟲族學來的某種重力增強技術。
  • 物體的重量和質量雖然都會發生變化,但它倆並不是一回事兒
    在日常生活中,重量和質量的意義是一樣的,我們通常把一個物體的重量等效於其質量。但在某些特殊情況時,也需要考慮它們之間的差異。重量和質量是不同的,重量的單位為牛頓N,而質量的單位是千克kg。在地球表面,質量為一公斤的物體,其重量大約為9.8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