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質量實現新跨越 「四新」經濟佔經濟總量比重超過40%

2020-12-25 魯網

發展的質量,決定著經濟能走多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

「十三五」期間,我市發展質效邁上新臺階,新舊動能轉換取得明顯成效。其中,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與高端裝備產業規模達到4000億級,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達到1500億級,培育形成2家千億級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3.9倍、突破3000家,新型研發機構達100家,大科學裝置實現零的突破,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這一系列的發展成就,為未來推動發展質量實現新跨越提供了有力支撐。

圍繞實現「發展質量實現新跨越」的目標,我市提出,新舊動能轉換實現新的突破,工業強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明顯提升,「四新」經濟佔全部經濟總量比重超過40%,先進位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70%,初步建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發展質量實現新跨越,要堅決摒棄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通過改革進一步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用開放水平的持續提升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拓展發展空間,創造更多機遇。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作風作保障,這需要各級各部門擔當作為,苦幹實幹,狠抓落實,以作風的提升助力發展質量的跨越。(來源:舜網——濟南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高 發展質量「多維度」提升
    經測算,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為134.3,比上年增長2.3%。隨著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高,海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產業發展水平繼續提高,內生動力持續增強,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海洋經濟在中國經濟新發展格局下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經濟總量將破百萬億!中國逆風破浪,迎來新跨越
    全球主要經濟體唯一正增長 經濟總量將邁上百萬億元新臺階逆風破浪 中國經濟迎來裡程碑式新跨越在即將收官的2020年,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經濟總量即將邁上100萬億元新臺階。迎來新跨越經濟總量將破百萬億大關12月11日20:00:02,京東商城誕生全國首單電商平臺數字人民幣消費。
  • 深度解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2020年數字經濟增加...
    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報告顯示: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已由2005年的2.6萬億元,擴張到2019年的35.8萬億元,數字經濟佔GDP比重已提升到36.2%,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預測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將突破40萬億元大關。
  • 經濟總量翻番 打造「五大標杆」
    據了解,到了2035年,順德經濟總量要在2020年基礎上率先高質量實現翻一番,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更高水平,努力向新的更高臺階邁進。  回顧「十三五」期間成績  經濟發展:  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  據會議現場佛山市委副書記、順德區委書記郭文海所作報告,「十三五」時期,順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2346家,先進位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70.9%,位居全國縣區前列。
  • 【四經普】盛來運:從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看我國創新發展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對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情況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與五年前相比,創新主體大量增加,研發(即研究與試驗發展,簡稱R&D)投入穩定增長,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創新能力依然不足,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創新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必須下更大力氣推動創新發展。
  • 科技發展大跨越 創新引領譜新篇——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
    科技發展大跨越 創新引領譜新篇——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七新中國的成立點燃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希望。70年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跨越新世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到黨的十八大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到確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鬥、不懈努力,中國科技實力伴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壯大,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並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 福建經濟總量首次超越臺灣 聊一聊臺灣經濟發展史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臺灣地區GDP初步數據為18.90萬億新臺幣,約合4.22萬億元人民幣,而同期福建省GDP總量達4.23萬億元人民幣,自有相關統計以來,首次超過了臺灣地區。目前,臺灣省經濟總量在各省份中排名第9位。
  • 2020年陝西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情況分析報告
    中商情報網訊:當前,在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加凸顯,不僅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也成為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持續健康運行而亟待破解的難題。
  • 新發展階段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四大著力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進一步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 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因此,新舊技術的轉換更迭,共同推動形成技術不斷進步的高峰,從而帶動「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如何抓住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實現彎道超車,需要中國在創新之路上走出自己的「S型曲線」,從中發掘增長的新動力。 「中國已在無人機、太陽能、超級計算機等新興技術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天津達沃斯論壇上,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克勞斯·施瓦布指出,中國將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軍者。
  • 「中國經濟站穩2020」長江經濟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新動能凸顯
    如今,經過沿江一公裡內化工企業「清零」行動,這裡不僅水清岸綠,成了市民休閒的好去處,而且讓企業實現了綠色轉型。宜昌一家新材料公司總經理朱玉彪說,這是一次「涅槃重生」。「這是我們新研發出來的新產品,高端的高沸矽油,填補了國內有機矽行業的空白。通過這次搬遷的轉型升級,我們企業實現了涅槃重生,從過去高汙染粗放型走向綠色環保高質量發展之路。」
  • 解讀「四經普」·怎麼看①山東第四次經濟普查全面摸清家底
    這次經濟普查對2018年GDP初步核算數據進行了統一修訂,山東經濟家底更實、結構更優,高質量發展後勁更大、信心更足。通過第四次經濟普查,山東全面摸清了省內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的發展狀況。從單位情況看,2018年末,全省共有從事二、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180.1萬個,產業活動單位200.6萬個,個體經營戶585.7萬個。
  • 蘇州經濟總量從超越深圳,到被反超7000億
    從最正宗的「血統」來說,蘇南主要是指蘇(蘇州)、錫(無錫)、常(常州),2000多年的歷史浸染中,這裡終成全國區域經濟的翹楚,長期保持著領先地位。2019年,僅佔長三角地區8.3%土地面積的蘇南三市,卻創造出長三角地區18.9%的GDP,總量(38219億元)超過上海(38155億元)。
  • 中國在西部打造經濟「新動力源」
    新華社記者唐奕 攝  鐵路貨運量被認為是經濟的晴雨表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地處中國西南地區的重慶、成都,中歐班列開行量均超過1500列,同比增長30.7%和55.9%,物流線路已覆蓋杜伊斯堡、莫斯科等數十個歐洲城市。  作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以重慶、成都為核心的成渝地區,正在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
  • 王建民:新冠疫情對臺灣經濟增長影響幾何?
    其中,臺灣當局原本較樂觀的經濟增長預期能否實現,更受關注。    蔡英文上臺執政後,臺灣經濟發展較為平穩,而且有較預期為佳的表現,2019年在全球經濟與許多經濟體下調經濟增長率之際,臺經濟主計部門兩度調高經濟增長率,全年臺灣經濟增長2.73%,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顯示了臺灣經濟有較強的忍性與競爭力。
  • 數字經濟成全球增長新動能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47個國家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0.2萬億美元,佔GDP比重平均值達40.3%。各國數字經濟增速顯著高於同期GDP增速。2019年,測算的47個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增加至31.8萬億美元,較2018年增加1.6萬億美元。另外,全球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持續提升。
  • 發布會|昆明經濟實力大幅提升,2019年GDP為6475.9億元
    12月25日,昆明市召開回眸「十三五」奮進新昆明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會上昆明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賴輝介紹,「十三五」時期,昆明市積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實力大幅躍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質量效益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 唱響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最強音——綏化市「十三五」經濟發展綜述
    唱響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最強音——綏化市「十三五」經濟發展綜述隋政言  「十三五」期間,綏化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三大變革」,固根基揚優勢,轉方式調結構,增活力強動能,奮力走好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
  • 武漢的經濟發展到底靠什麼在支撐?
    預計2019年,武漢經濟增長將達到7.8%,GDP將達到1.6萬億。武漢經濟的情況武漢市2018年實現GDP為14847.29億元,比2017年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2.00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6377.75億元,增長5.7%;第三產業增加值8107.54億元,增長10.1%。
  • 楊成長:從「四普數據」尋找中國經濟新增長點
    近期公布的我國五年一度的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下稱「四普數據」),以足夠長的時間跨度,以及全面、客觀和權威的數據,不僅充分展示了從2013年到2018年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結構變化,也反映出了經濟結構變化中存在著一系列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我們尋找中國經濟持續下行的真正原因很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