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與狼》是普羅科菲耶夫創作一部交響童話作品。故事和音樂都由他本人創作,僅四天的時間普羅科菲耶夫就創作出了這部交響曲。1936年5月2日的首演並不走運,用作曲家自己的話講:「沒有能吸引住聽眾的注意力。」普羅科菲耶夫恐怕很難預見到《彼得和狼》如今成為兒童音樂的經典之一,帶給不同年齡的兒童和成人歡樂和啟示。引自<Wikipedia>
《彼得與狼》雖然是一部兒童交響樂作品,但對於小朋友來聽這首作品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和動物狂歡節相比,這首作品並不是按角色分樂章,整首作品相對篇幅較長,從頭到尾加故事要20多分鐘接近30分鐘。首先對孩子的注意力是一個考驗。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普羅科菲耶夫本人說「沒有能吸引住聽眾的注意力」的主要原因。故事中的每個角色是穿插在音樂中的,首先要帶領孩子縷清樂曲中不同樂器所代表的不同角色,以及每個角色的旋律特點,這樣有助於孩子在欣賞作品時能夠自己辨認出是哪個角色登場。其次,通過一邊講故事一邊聽音樂的形式從頭到尾將整首作品聽一遍。這樣孩子就對這個作品有了一個整體的印象。
故事梗概:
彼得與他的小朋友鳥兒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鴨在池塘嬉遊,與小鳥爭吵。小貓趁機要捕捉小鳥,被彼得阻攔。爺爺後來嚇唬他們說狼要來了,把彼得帶回家。不久,狼真來了,吃掉了小鴨,還躲在樹後要捉小鳥和小貓。彼得不顧個人安危,在小鳥的幫助下捉住狼尾巴,將它拴在樹上,爺爺和獵人趕來把狼抓進了動物園。故事寓意深刻,表現了兒童彼得以勇敢和機智戰勝了兇惡的狼。
欣賞建議:
分主題,分樂器,分聲部欣賞,確定孩子能夠記住和識別出每一個角色和這個角色的主奏樂器。然後就可以放下音樂,來聽聽〈彼得與狼〉的整個故事。最後就是一邊講故事一邊聽音樂,調動孩子參與其中,可以一起扮演音樂中的角色、與音樂互動。
《彼得與狼》樂隊編制:
木管(Woodwind):長笛(Flute)、雙簧管(Clarinet)、A大調單簧管(Clarinet in A)、巴松管(Bassoon)
銅管(Brass):3支圓號(French Horn)、小號(Trumpet)、長號(Trombone)
打擊樂:定音鼓(Timpani)、三角鐵(Triangle)、手鼓(Tambourine)、鐃鈸(Cymbal)
弦樂(Strings):第一小提琴(Violin)、第二小提琴、中提琴(Cello)、低音提琴(Double Bass)
作品中的主題和代表樂器:
鳥兒(Birdtheme):代表樂器長笛(flute)。長笛絕對是器樂王國裡的百靈鳥,音色清脆悠揚。長笛幾乎已經成為表現鳥兒歌唱的專屬樂器。這首作品中長笛用高音區加以裝飾音演奏快速的旋律,表現小鳥在樹上枝頭飛來飛去,嘰嘰喳喳叫個不停。
貓(Cattheme): 代表樂器單簧管(clarinet)。貓的主題是這個作品中很有名的一個主題,朗朗上口。單簧管音色渾厚,通過連音和跳音把小貓活潑調皮的性格展現出來,旋律輕鬆詼諧。
鴨子(Ducktheme):代表樂器雙簧管(oboe)。 雙簧管的音色和鴨子的叫聲非常相似。這個主題旋律運用了半音階,略帶憂傷,為後面鴨子被狼吞掉的悲催結局埋下伏筆。這裡要留意作品中雙簧管和長笛旋律的輪番交錯出現,以表現鴨子和鳥兒之間的對話和它們之間的爭論。
爺爺(Grandfather theme): 代表樂器巴松管(bassoon)。巴松管是木管樂器裡音域最低的樂器,用它來表現爺爺非常恰當,爺爺說話聲音低沉剛好與巴松的音域吻合,這個主題旋律速度不快比較平穩,像是在敘事一些事情。小調,運用了半音階和三連音,體現了爺爺生氣,對皮特的不滿情緒。中間部分半音高低交錯使用仿佛看到了爺爺嘮嘮叨叨的樣子。
獵人(Hunters theme): 木管聲部(woodwind theme), 槍聲由定音鼓和大鼓演奏(gunshots on timpani and bass drum)進行曲風格,定音鼓由強減弱的滾奏模仿從森林裡傳來的獵人槍聲。一聽便知。
彼得(Peter theme):弦樂聲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string instruments including violin, viola, cello, and double bass) 每當彼得的主題出現都感覺豁然開朗,活脫脫一個活潑開朗,有些淘氣,卻勇敢樂觀的小男孩展現在眼前,這個跟這個主題在大調上有很大關係。
狼(Wolf theme):代表樂器圓號(French horns)。神秘,陰暗,兇惡,這些是這個主題旋律的特點,同樣也是狼這種動物的特點。圓號的音色本身就不是很直接,又給這一主題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半音及不和諧音程用來表現狼的兇惡嘴臉再恰當不過了。
感謝九媽的分享。
此文為英國養娃那些事兒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更多的美媽帥爸們投稿你們的信息資訊,需要哪些信息也可以及時聯繫我們!一句話,關注我們分享我們,資源共享,造福大家!
微信號:uk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