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名字的由來:《明朝那些事兒》錯了
朱元璋小時候的名字「朱重八」很有意思,一些傳說和文學作品對此進行了演繹,但歷史的本真——「朱重八」到底是什麼意思?
朱元璋小時候父母給他取的名字叫重八,長大後自己改名為興宗,後來才改名為元璋,字國瑞。時下流行的一本通俗歷史讀物《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卷》,開篇為朱元璋列出一份檔案,在姓名與別名的欄目裡寫道:「姓名:朱元璋 別名(外號):朱重八、朱國瑞。」
將朱重八列入「別名(外號)」一欄,顯然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把朱重八、朱興宗單獨列為「曾用名」一欄。
那麼,朱元璋的父母為什麼給他取這樣的名字呢?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卷》說:「取這樣的名字不是因為朱家是搞數學的,而是因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記戶口的人一定會眼花)。」既然是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應該是兩個數字,所以作者說:「朱重八,這個名字也可以叫朱八八。」
但是,朱元璋生於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農曆九月十八(陽曆10月21日),這一年他父親朱五四48歲,母親陳氏43歲,父母的年歲相加91歲。如果朱元璋的名字是以父母的年歲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應該叫九一或一八,怎麼說也不會是重八或八八了。
其實,這位作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宋元以來的封建社會,平民百姓沒有職名的,除以父母的年歲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作為稱呼外,還有以行輩命名的。清代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五即云:
徐誠庵大令為餘言:「向見吾邑《蔡氏家譜》有前輩書小字一行,云:『元制: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
(意思是元朝有制度,普通老百姓沒有官職的,不許取名,只用住址或父母年齡加一下命名就可以了)
在紹興鄉間,就有很多以數目字為名的。如夫年24,婦年22,合為46,生子即名四六;夫年23,婦年22,合為45,生子或名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
比如明朝勳臣開平王常遇春,曾祖四三,祖重五,父六六;
東甌王湯和曾祖五一,祖六一,父七一,亦以數目字為名。
重八這個名字就是按照行輩的次序而取的。他屬於「重」字輩,有4個堂兄分別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3個胞兄分別叫重四、重六、重七,他年紀最小,就叫重八。既然是按輩分取名的,這個重八,就不能叫八八。
因此,歷史作品應該寫得好看,更要寫得真實。真實是歷史作品的生命之所在。(中國文化報)
朱元璋祖籍地在句容,史料確鑿,歷來被史學界所公認,如《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一)中就有記載:「太祖,諱元璋,字國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明孝陵四方城,朱棣為父親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中有一段 「皇考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句容大族也」。
歷史學家吳晗在《朱元璋傳》作過考證,認定朱元璋祖籍在句容。
朱元璋親撰《朱氏世德碑記》記略:「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五世祖朱仲八;四世祖朱伯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親朱五四(世珍)。 「元初籍淘金戶,金非土產,市於他方以充。先祖初一公,困於役,遂棄田廬,攜二子遷泗州盱眙縣。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歲,先考才八歲。先祖營家泗上,置田治產」。
「龍鳳三年,帥師渡江,駐兵太平,為念先考君嘗言世為朱巷人,宗族俱存,平日每有鄉土之念,即訪求故鄉宗族之所,遂調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裡,舉族父兄昆弟四十餘人至,始得與之敘長幼之禮,行親睦之道。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之上,不復可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歷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泗州,先考葬鍾離,此我朱氏之源流也」。
1363年,朱元璋遵從舊典,到句容朱家巷「袛謁先壟,焚香告祭」,並立石句容,名《朱氏世德之碑》。
《明史》與《朱氏世德之碑》顯示了朱元璋祖上遷徙途經。朱氏起源徐州沛縣,遷句容通德鄉朱家巷,準確時間無記。朱仲八以上失考,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攜二子又徙泗州盱眙。
朱元璋祖籍在句容通德鄉朱家巷,已成定論。但是,「通德鄉朱家巷」 到底是今天句容的什麼地方?
《弘治句容縣誌》記載:「通德鄉。乾道雲,舊名同德,在縣西二十裡一都二都。內有十三裡二十村。」其中就有朱巷。
《乾隆句容縣誌》載:「通德鄉,〈乾道志〉雲舊名同德鄉,在縣西20裡,即明高祖祖鄉也,內有13裡、20村。今朱家巷故地。相傳有龍爪樹一株尚存。旁有井,西去有臥龍崗朱家冢,百姓不敢樵牧,皆呼為皇陵。」「至正十六年(1356年),吳公至朱家莊與同族序長幼之節」。
文獻記載:最早提出尋找加封句容朱皇帝祖籍地的是明代御史王喡。王喡,句容人,官至戶部尚書。
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喡奏請加封朱皇帝祖陵,明世宗朱厚熜遂命「南京禮部侍郎崔銑,巡撫都御史夏幫謨,巡按御史劉良等至句容縣西門勘察,西行十一裡,過二小山地名通德鄉,有一龍爪樹,樹根四枝屈曲向上,枝關有五指,鄉人異之。西一段眾稱朱家巷故址,量丈尺得地五畝,西北古廟一所,壁繪神像書句容朱安八字,石香爐上刻朱鄉社二十八戶置,凡七十六字。」總是一片荒坡。因無實跡可考,加封句容祖陵之事作罷。
清代文獻每曰通德鄉朱家巷皆指此處,此後句容的文史研究人員,也依此為據,認為通德鄉朱家巷在今石獅範圍。但原石獅鄉境內並沒有「朱巷」的村名,也找不到任何遺蹟,因而朱元璋祖籍句容「通德鄉朱巷」,一直懸而未決。
據《朱氏世德碑記》描述,當時的朱家巷是個「兄昆弟四十餘人」大村子,明初至嘉靖朝並無戰亂與災害發生,常理上朱氏家族會更加壯大,怎麼村子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實在令人不解。
(小李探花整理,歡迎大家點讚、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