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看了兩遍,第一遍過後覺得不錯,第二遍過後覺得太長,本來還想看一遍,怕生厭,特別是走到電影院又看到夜宴的海報,海報已不新鮮,內容也已了解,頓時有種處女變少婦的感覺,然而那隱藏在海報深處的關乎電影內容的外延,似乎也沒有令我感到一種少婦的妖嬈和誘惑,倒是對處女失貞感到些許惋惜,也許,我終是對這部華麗的電影失去了興趣,以後肯定不會再看,對比我曾一度非常期許這部大片的心情,一種「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心情油然而生,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壞事是,我對這部電影的結論,對於電影裡令人震撼的情節和畫面是不公平的,電影中陰沉的布景和華麗的衣著,子怡等一幹演員高超的演技和抑揚頓挫的舞蹈還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特別對於那些喜歡看武打片尋求熱鬧的觀眾,那些打鬥的場面似乎也印證了暴力美學的哲學內涵。問題是,難道光有這些,就能稱其為一部好電影了嗎?其中最大一個問題是,嫁接在演員身上高貴的地位、華麗的衣著和模糊的歷史背景乃至複雜的情感糾葛仿佛一直游離在演員之外,像極了那件只穿過一次的皇帝盔甲,看看子怡開始是怎麼說的,她說「你撐不起它!」這是否昭示了整部電影的命運?
我感覺,整部電影一直在藝術和商業中穿插,就像皇帝和乞丐隨時互換身份淹沒在人流中,讓人無法抓住一根完整的觀摩線索,時而用莎士比亞的臺詞演繹話劇,時而又用通俗的語言調侃觀眾,採取中國大片慣用的手法——用表面的華麗試圖替換人們對情節的思考,因此,無法不使整部電影陷入假大空的境地。
我一直認為,情節是比畫面重要的,而邏輯是比任何衣著更重要的,如果一部電影的邏輯出現問題,是會讓觀眾在回想起來笑掉大牙繼而嗤之以鼻而不僅僅在觀看電影的時候發笑那麼簡單的,我一直在想那個由黃曉明扮演的將軍是如何得知王子要被刺殺的地點而躲在雪地裡埋伏下的,按照影片展示出來的結果,只能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黃曉明飾演的將軍在得知王子將要出使外國之後,立刻命令自己的手下自皇城一直挖坑到邊境,然後將自己的部隊埋伏在坑裡,暫不說需要多少的部隊來埋伏,單是挖坑這一項工作,就夠忙一陣子了,而且,前提是挖坑的速度一定要趕上馬奔跑的速度。
如果不是吳鸞,那電影有什麼意思呢?再強調一遍,這個電影不是懸疑推理劇,不是大陸版金枝欲孽,宮廷鬥爭的複雜性被導演刻意淡化,而是要突出一個「最毒是人心」的主題。整個影片,吳鸞都是一個衰得不能再衰的角色:和婉後久別後的打鬥——武功荒廢了,衰;與羽林衛打鬥——「我死了」,衰;在葛優的宴會上表演小戲,被發配契丹——衰;從頭到尾,吳鸞都是一個滿懷仇恨,確毫無手段,並且胸無城府的傻大個。好不容易等到幽洲,吳鸞對羽林衛說,你們以為你們能殺得了我嗎?接著雪地裡殺出救兵,我還以為吳鸞忍辱負重,暗地裡培育自己勢力呢,搞了半天是尹隼救了他,唉,太讓我失望了!直到最後,吳鸞出現在宴會上,wk,白白送死啊,最後果真死在婉後懷中,大呼愛人的小名,真是個為情所困的情種啊!!如此看來,吳彥祖成功塑造了一個感情用事、容易衝動、身無所長、胸無城府的憤青形象,影片告誡大家做事少衝動,女孩子都不要嫁感情太脆弱的男人……
等等,你不覺得影片這樣結束太單薄了嗎?那如何區別馮小剛和《知音》寫手的區別呢?還好,影片最後飛來一刀,緊扣了「最毒人心」的主題。那麼,誰飛出這一刀,能夠體現一個「最」字?宮女?先帝?觀眾??暈。當然是吳鸞了。如果不是最後這一劍,吳鸞就是一個無知衝動小憤青,有了這一刀,就是陰險、毒辣、善於隱藏的「最毒」的人心。從全劇的主題上講,飛出一劍的,不可能是別人,如果是的話,要吳鸞這個SB角色幹嗎?? 我們就看看全劇脈絡。
開場影片說吳鸞喜愛的女人被父親霸佔,於是隱居起來。可是吳鸞回到皇宮,卻演繹起王子復仇記,太誇張了吧。那奪「妻」之恨呢?吳鸞對父親的感情真的那麼深麼?所以合理的解釋就是,吳鸞的女人被父親霸佔後,其父皇可能害怕吳鸞因為嫉妒而威脅自己(要知道他父皇知道他們從小一起長大,還一起教他們越女劍呢,所以不可能不清楚吳鸞和婉後的私情,連厲帝都知道了啊),有對吳鸞先下手為強的意思,而聰明的吳鸞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於是跑路,向父親表明「女人給你,我要活命」,抑或是表達自己是個為情所困的懦夫,讓父親放鬆警惕。只有這樣,才能合理解釋吳鸞下一步借著為父報仇實則謀權篡位的步步為營。否則,如何讓一個被霸佔了女人的男人對霸佔者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哪怕他是自己的父親?
然後吳鸞開始了演戲:先是和婉後開打,表現自己武功已經荒廢了;然後婉後在水池邊鼓勵吳鸞,吳鸞也無動於衷,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再然後又是和羽林衛比武,表現自己很衰很衰——其實吳鸞知道危急關頭婉後會救他,所以才放心的讓羽林衛殺他——真正的高手是敢於出險招的!!
接著就是把青女給XX,讓這個女人甘願為他去死。青女是吳鸞重要的棋子,有了這個棋子,就可以盤活全局。她讓婉後陷入嫉妒,這樣借婉後之手保護自己就變得那樣順理成章,也使得尹隼與他的配合也相當默契——這在下面會提到。
上面說道吳鸞知道在危機關頭婉後會出手相救,這之後羽林衛過了幽洲以後想要殺掉吳鸞,卻被尹隼埋伏這一段情節裡面得到驗證。所以,我們也明白了為何吳鸞會說出「你們殺得了我嗎」這樣底氣十足的話。當然,吳鸞也可能是因為知道自己武藝高強,羽林衛不是對手,才底氣十足,但更讓他底氣十足的,是知道自己必有救兵——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現在吳鸞和回到了皇宮。在他的教唆下,青女在盛大的晚飯上面表演了節目。這個時候吳鸞已經擬定了除掉厲帝再除掉婉後的計劃——厲帝是理所當然要除掉的,婉後也是必須死的——因為他已經向殷氏父子表達了做女皇的願望,這都是吳鸞日後稱帝的障礙。
那麼尹隼為何要配合吳鸞呢?因為他深愛自己的妹妹(wk,這個變態)。在他的劍被吳鸞抓住以後,為何關切的對自己的情敵說,劍上有毒,好讓婉後聽見呢?因為她愛著自己的妹妹。事實上,青女知道自己是要來送死的,她事先已經知道婉後毒殺厲帝的計劃,在厲帝將要喝下毒酒的時候挺身而出,順理成章的把毒酒自己飲下,這是吳鸞事先交代好的,然後和她一樣痴情的哥哥忍住巨大的傷痛配合的妹妹及情敵演完最後一場戲,和他深愛的妹妹一起見閻王了(其實讓尹隼死掉也是吳鸞的計劃,因為他也是潛在的王位競爭者之一)。
本片另一亮點就是刺客的功夫了得,不象另一大導在狗熊中的那樣,兩位劍師象超級魂鬥羅一樣,力挑數萬秦軍而毫髮無損,直指冬宮。「那陣勢,那場面,那真是鑼鼓喧天,紅旗招展,人山人海,鞭炮齊鳴」
幾位身著日式戰甲的羽林衛衝進太子下榻的破竹樓!在損失數人的情況下最終沒讓正義戰勝邪惡(本片似乎沒那麼分明的正義),浩浩蕩蕩衝進去,讓我們領略到了黑客帝國式的殺人之美,既有尼奧式的劈腿,翻身。又有北野武的鮮血四濺。那殺得叫個過癮!可就是那身衣服讓我不爽,我華夏千年文明,可是古代軍人的衣服怎麼總是要像倭寇看起?
幾個鏡頭搖向了皇后,這是個費力不討好的角色,向來皇后給人的印象不外乎殘忍,狡詐,美麗等等。帳子一也逃不過此種命運。這個演員雖然沒有臺灣的娃娃音,但是她那略顯稚嫩的臺詞功底還是讓人汗顏不止。面部表情不算生硬,但遠沒有達到希臘艷后中那麼豐富,或許這種功夫不是一兩部戲能練就的吧,但願再過二十年,帳子能再演個好點的皇后。
倍受爭議的葛叔在我的心目中卻是植根於平民中的優秀演員,從那年的編輯部,到後來的我愛我家,甲方乙方...鮮活而又不落俗套的京片子成了葛叔的標誌。可是這部劇真的不適合他,單從扮相,兩撇小鬍子活像賣羊肉串的,在看那做派,儘管十分想顯現出篡位者的陰險和威嚴。可是平民化的身份讓他毫無帝王做派,倒像篡位者身邊的狗頭軍師。別以為和皇后的替身在床上那麼一雲山霧罩就是皇帝了!演員是有著自身氣質和形象的。葛叔,希望能再見到你在喜劇片中的亦正亦邪!
王子和公主自然放在一起討論,王子那叫一個帥,自然不必多說。但臉部過於僵硬,讓他和皇后的對手戲中屢處下風。就連最後的復仇舞蹈中那兩行淚水也是明顯的激素產生。青女不是公主,卻在體驗著公主的味道。她太過稚嫩的臉雖然經過了歲月洗刷可是依然不能和帳子爭奪皇后的出演機會。於是,一個充滿靈性的演員被蒼白的臺詞限制在那種無聊的情慾表白中!但總體來說她還是中規中矩的。
馮導也採用了瑰麗的景色來震撼觀眾。電腦製作的雄偉都城自不必說,太子那幾個縱馬雪原的鏡頭就足以讓我們回味十足了。
簡單的故事被這些詞串聯起來就成為了能夠吸引眼球的大作:謀殺,篡位,陰謀,欲望,愛情,流放,復仇...似乎黃曉明抱著周迅那句不陰不陽的臺詞又給了我們新的聯想:亂倫!這可是前幾位沒涉足的哦。
外國觀眾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基本上是哈姆雷特的中西方結合版,過于格式化限制了演員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