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刺客之豫讓:編劇想不出的劇情

2021-02-13 王王不了

豫讓是《史記·刺客列傳》中第三個出場的刺客,比專諸晚70年左右。

豫讓刺殺趙襄子,一場血濺五步的刺殺行動最後演變英雄惜英雄的喜劇,文學創作者都不容易想到最後的劇情走向。

首先得從春秋時期著名的三家分晉說起。

晉文公重耳統治下的晉國一度成為春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興盛期持續了100多年。

齊宣王曾問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這是晉文公和齊桓公齊名的官方版本。

但是,晉文公也給自己的基業埋下了炸藥。

時間又得向前推200年。

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但不是太子。

晉獻公的寵妃酈姬是個很有野心的女人,她生了個兒子叫奚齊。酈姬試圖奚齊將來繼承王位,因此設計陷害太子申生和很有競爭力的公子重耳、夷吾等。

公子重耳被迫帶著五位忠心耿耿的部下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踏上逃亡之路。

重耳的逃亡之路可謂顛沛流離、步步驚心。

重耳逃到蒲城,被他爹派來的殺手追殺。幸好重耳長跑能力出眾,所以只是衣服被砍成了短袖,但是人逃脫了。

狼狽不堪的重耳一刻不停地逃到狄國。

沒幾年,繼位的夷吾也派出了暗殺團。

提前得知消息的重耳帶著隊伍再次倉皇出逃。

經過衛國,衛文公對他們一行不理不睬,一行人逃往齊國。

逃亡到五鹿這個地方時,發生的一幕被作家秦牧寫進了《土地》這篇文章裡。

在齊國的日子倒很悠閒,重耳樂不思晉。

部下著急了,把他灌醉後綁上車離開了齊國。

一行人經過曹國。曹國的董事長很不待見重耳一行,還說「聽說重耳的肋骨不同常人,長在一起,我要挖開他的胸腔看個究竟」。

如果曹公真這麼幹,沒準開創出中國古代最早的外科手術。

重耳一行只得再次出逃。

經過鄭國,鄭文公愛理不理,一行人逃到宋國。

宋襄公倒是很熱情接納了重耳一行,可是宋國剛剛和楚國在泓水打了一仗,宋國大敗,元氣大傷,沒有足夠的力量幫助重耳奪取王位。

泓水之戰,記載於《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拒絕了半渡而擊的建議,導致大敗,還傷了大腿,第二年死了。毛澤東批評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

重耳逃亡到了楚國。

楚國對重耳一行還是很熱情的。

重耳命運的重大轉機終於出現了——很意外地出現了。

在秦國做人質的晉國太子偷偷跑回晉國去了。

秦穆公很惱火。

但聽說晉公子重耳流亡在楚國,就跟楚成王商量讓重耳到秦國做人質。

楚成王對重耳說,秦國是大公司,很有前途,董事長也很精明強幹,將來能幫你,你去掛職吧。

重耳說,謝謝您,我該怎能報答您呢?

楚成王說,不客氣。

重耳真誠地說,將來萬一晉國和楚國交戰,我們晉國先退避九十裡。

晉文公重耳逃亡路線

成語「退避三舍」就是這麼來的。後來晉國和楚國在城濮交戰,史稱城濮之戰。晉軍遵守諾言退避三舍,冒進貪功的楚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掐指一算,重耳一行歷時19年,前後逃亡到蒲城、狄國、衛國、齊國、曹國、鄭國、宋國、楚國、秦國,一個封地8個諸侯國。

春秋五霸之國被他一個不落地掛職過。

重耳一行經過了追殺,遭受過白眼,忍受過飢餓,受到過禮遇,求生存的日子遠遠超過謀發展的日子。

從另一方面看,公子重耳也經歷了多崗位鍛鍊,環境惡的磨鍊,還獲得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處置突發事件的經驗也相當豐富。

晉公子重耳履歷很豐富,具備成為「晉文公」的必要經歷。

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耳奪取了王位,史稱晉文公。

為了答謝和獎賞多年來忠貞不二、誓死相隨的部下,晉文公推行了「三軍六卿」制度,執掌晉國的政治、軍事和外交大事。

六卿由當年跟隨他的五位重臣和晉國的一些顯貴家族組成。

六卿經過200年左右的爭權奪利、相互火併,11家六卿勢力只剩下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範式和中行氏六家。

後來智伯滅了豫讓曾經就職過的範氏和中行氏兩家。

六卿最終成為四大家族。

公元前475年,離秦國統一六國還有254年,智伯成為四大家族的老大。

智伯這個人能力很強,除了缺德其他什麼都不缺。

智伯召集了一場會議。

主持會議的智伯對韓、趙、魏三家說,晉國曾經聲名顯赫,威震諸侯,現在威風不在,我們得重振晉國的威望。

建議每家拿出100裡地進貢給中央,你們抓緊落實吧,對陽奉陰違搞形式主義的要嚴肅問責。

老大發話了,理解了要執行,不理解的要在執行中慢慢理解。

韓和魏乖乖地獻出土地。

趙襄子拍桌子了,說土地沒有,命有一條。

劇情逐漸進入高潮。

趙襄子為什麼敢挑戰老大智伯的權威?

因為智伯是個擂肥者,多次對趙襄子實施校園霸凌,甚至試圖把趙襄子開除學籍。惱羞成怒的智伯統帥三軍興師問罪,把趙襄子的團團圍困在晉陽(現山西太原)。可是趙襄子的部下英勇抵抗兩年多,讓智伯的三軍無計可施。

智伯終於找到了辦法,差點讓趙襄子的人馬餵了魚。

智伯發現晉陽城東北有條晉水,命令部隊挖溝引渠,讓晉水灌進晉陽。

晉陽城處於水漫金山的危急時刻,趙襄子命懸一線。

據說,被水淹的晉陽城「沉灶產蛙」,人們不得不懸釜而炊,直至易子而食,然而民無叛意。

劇情突然反轉了。

趙襄子的門客策反了韓和魏兩股勢力。

韓國的封地平陽和魏國的封地安邑邊都有河流,今天智伯能水淹晉陽,明天就能水淹韓和魏。

韓和魏都這麼想。

出於對未來的擔憂和對智伯的痛恨,原本敵我雙方化敵為友組成新的聯軍對智伯反攻倒算。

戰局就這麼不經意扭轉了。

做夢都沒想到的智伯轉瞬間做了俘虜。

韓、趙、魏瓜分了智伯的股份。

對智伯懷有切齒之恨的趙襄子把智伯的頭蓋骨塗上油彩,做成酒具,每餐用智伯的頭蓋骨飲酒。

趙襄子報復對手、發洩仇恨的做法也是歷史罕見。

再後來,三家瓜分了晉國的所有股份,並上書周王要求發文確認他們三家公司的身份。

歷史上的韓國、趙國、魏國誕生了,並和秦國、齊國、楚國、燕國形成戰國七雄。

春秋時代的歷史告一段落,戰國時代的歷史拉開序幕。

《資治通鑑》就是從韓、趙、魏封侯之時開始記載的。

豫讓開始登場了。

豫讓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小人物,沒有軍功、沒有爵位、沒有錢財,寂寂無名。

豫讓曾經在六卿之二的範氏和中行氏兩家集團公司裡謀過差事,混得相當一般。不想混日子的豫讓把自己轉會到智伯手下。

這次轉會轉出人生的機會。

智伯把豫讓當明星一樣供著。

智伯滅亡後,豫讓潛逃到山中。

在山中的豫讓給後世留下一句金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他說,沒有智伯,就沒有我豫讓出頭的日子。智伯如此器重抬舉我,我一定要手刃趙襄子,以報智伯對我的知遇之恩。如果有幸報仇成功,我就死而無憾了。

豫讓於是找到派出所,更改了戶口上的姓名,在臉上刺上囚犯的印痕,並且應聘上趙襄子府上保潔員的崗位,負責清潔廁所。

豫讓身上藏著利刃,一邊保潔廁所,一邊等待機會刺殺趙襄子。

機會來了,可是天不遂人願。

因為趙襄子是個老江湖,警惕性超級高。

趙襄子一次上廁所時,莫名心痛,便拷問清潔工,才知道是對手家的豫讓,身上還藏著傢伙。

豫讓也不遮遮掩掩,爽快地說「我就是要殺了你,替智伯報仇!」

趙襄子很感慨,說「真是義士啊,我以後躲著你行不?智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部下冒死替他報仇,真是天下賢人啊。」

趙襄子把豫讓放了。

趙襄子和慶忌一樣,都是敬賢禮士胸懷寬廣之人。

盡人事聽天命。

事情到此,豫讓已盡到了人臣的本分,可以到智伯的墳前燒燒紙並遞交總結報告。

豫讓不。

也許他認為,刺殺不成是因為自己準備不夠充分、計劃不夠周密、運氣不夠垂青、對手足夠狡猾。

他開始了「整容」。

他把油漆塗在身上使肌膚腫爛,像得了癩瘡,吞下木炭使聲音變得嘶啞。

總之,豫讓使自己徹底脫離了原來的模樣,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

豫讓每天沿街要飯,等待時機。

一個朋友辨認出他,含淚說:「以老兄你的才能,如果投身趙襄子門下,一定會得到重用,你就可以幹成很多自己想做的事,何必如此作踐自己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兄弟,你已經對得起智伯了,別再做傻事了。」

豫讓說,投身到趙襄子門下又要殺掉他,這是心懷鬼胎侍奉主子,不是我的風格。我知道刺殺趙襄子不容易,我這樣做就是要讓後世那些懷有異心侍奉主子的人汗顏。

這話貌似是說給要離聽的。豫讓的價值觀和要離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

不久,趙襄子外出,經過一座橋時,他的馬突然停止不動,嘶鳴不止。

動物對危險的感知能力往往超過人類。

趙襄子對手下說,你們到周圍搜查一下,看是不是豫讓在附近。

部下果然搜出豫讓。

趙襄子和豫讓的對手戲又開演了。

趙襄子很生氣,痛斥豫讓說,你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你的兩個主子都消滅了,你怎麼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投靠敵人智伯呢?按照你的行事風格,應該投靠我的門下才對呀。你的行事風格不符合邏輯。

豫讓說,對方辯友只看表象不看實質,範氏、中行氏不待見我,所以我也一般般對待他們。智伯就不一樣了,他把我當作座上賓,所以我也要像上賓一樣報答他。

經常看《奇葩說》節目的觀眾知道,選手們闡述某個話題時,經常把對方辯友帶入某個情境、帶入某種情緒,並把對方辯友的眼淚帶出來。

趙襄子這次就是《奇葩說》中的對方辯友。

趙襄子長嘆一聲,流著淚哽咽道:天下義士做到你這個份上,我這個對手都被你感動了。豫讓先生!您為智伯報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寬恕你,也足夠了。你已經行刺我兩次了,我不能再給你機會,你自己選擇如何了斷吧!

豫讓說,明君不埋沒別人的美名,忠臣有為美名去死的道理。我費盡心機行刺你,屢次不成,天意,我認!今天我死罪難免,只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幾下,這樣也就達成我報仇的意願了,我死而無憾了!

原本你死我活的劇情高潮突然轉變了節奏。

趙襄子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

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說:「智伯,我能為您所做的只有這些,等著我。」

豫讓一抹脖子,倒地身亡。

天下無不感嘆落淚。

標題黨在寫這段故事時,可能會這樣擬標題《兩次行刺權貴失敗被俘,結果萬萬想不到》《為報主恩兩次行刺,網友:結果讓人淚目》《門客化身刺客,捨命行刺不為錢,劇情編劇都想不到》。

相關焦點

  • 刺客豫讓之失,忠義之辯
    刺客豫讓之失,忠義之辯作者:轅固小生古龍說過,人類社會有兩種最為悠久的職業,一是妓女,一是刺客。當然,刺客的格調更高一些,有時甚至可以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而最早記載刺客行跡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其間的《刺客列傳》只收錄了五個人,作為太史公心中當之無愧的忠義之士,在如椽巨筆的刻畫之下,為後世傳頌不止。
  • 古今第一刺客~豫讓
    正如李白《俠客行》中所描寫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然而豫讓身不強,力也不壯,大體也不會什麼武術,但司馬遷卻偏偏把他寫進了《史記》的《刺客列傳》之中,並極力推崇,後世人稱之古今第一刺客,連那個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荊軻也要排在其後。那麼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怎麼會被稱為古今第一刺客呢?他又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 戰國 012 刺客豫讓
    豫讓將發飆的對象選定了趙無恤。正是這一個姓趙的男人,剝奪了智瑤繼續生存下去的權利,惹得豫讓先生很不高興。豫讓決定要做掉這個人,為自己的主人報仇!豫讓,這個名字實在太恐怖了,以至於在很多年以後趙無恤聽到這個人的名字,都不敢一個人上廁所。中國有句老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趙無恤要說:「寧願被賊惦記,也不願意被豫讓惦記。」
  • 成功率低但知名度極高的所謂刺客——豫讓
    李太白的《俠客行》裡的這兩句話,生動描寫了古代刺客的行事風格。而正如古龍所說,刺客,正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職業之一。太史公在他的《史記》裡寫了很多刺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其中的一位,眾多不成功但卻為後人所惦記的刺客之一:豫讓。豫讓,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在晉國的大家族裡做家臣。
  • 中國古代八大刺客排名
    某晚,夜色迷 人,要離乘慶忌在船頭暢飲之機,迎著月光獨臂猛刺慶忌,透入心窩,穿出背外。慶忌詫異之極,嘆曰:「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於這樣刺我!」此時左右衛兵舉刀欲 殺要離,慶忌搖著手說:「此乃天下勇士,怎麼可以一日殺死兩個天下勇士呢!還是放他回國,成全他吧!」 要離回國後,闔閭金殿慶封要離。要離辭謝不受,說:「我殺慶忌,不為做官,而是為了吳國的安寧,讓百姓能安居樂業。」說完自刎於金殿。
  • 中國古代10大刺客
    中國是個講究行俠仗義的國度,俠義文化在幾千年的文化底蘊裡隱約可見,歷代文人都曾為俠客揮筆潑墨,最著名的當歸太史公的《刺客列傳》。我在敬仰先烈英雄事跡的時候,不經意把那些驚天動地的古代俠客們歸類到了一起,美其名曰:刺客名人堂。裡面究竟供了什麼人?讓我一一為你揭曉。一、最佳上鏡刺客:荊柯「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中國古代十大刺客排行榜
    全球功夫網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太白先生這首《俠客行》,每次都讓我看得熱血沸騰。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的是無數個千古俠客的影子。中國是個講究行俠仗義的國度,俠義文化在幾千年的文化底蘊裡隱約可見,歷代文人都曾為俠客揮筆潑墨,最著名的當歸太史公的《刺客列傳》。我在敬仰先烈英雄事跡的時候,不經意把那 些驚天動地的古代俠客們歸類到了一起,美其名曰:刺客名人堂。裡面究竟供了什麼人?
  • 史記裡的刺客,聶政最果敢,豫讓最感人,最不專業的是荊軻
    大家都知道荊軻刺秦王的故事,這件事,司馬遷的《刺客列傳》裡著墨最多,卻輸得最慘。究其原因,荊軻實在是太不專業了。在《刺客列傳》裡,荊軻的條件最好。他有整個國家做後盾,背後的主顧是燕國太子丹,可以調動全國的資源支援荊軻完成這個任務。而且,在眾多刺客中,荊軻的武器也最為致命。
  • 中國古代四大刺客,不一樣的荊軻
    在《史記》中太史公為五名春秋戰國時的刺客單獨作了一個《史記·刺客列傳》,這其中就講了曹沫,專諸,聶政,豫讓,荊軻五名刺客,相信大家一般就聽說過荊軻,畢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還是流傳甚廣,所以今天,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古代的四大刺客,不過對於「四大刺客」一般有兩種說法,在這裡我就取「要離」這一版。
  • 春秋戰國:中國古代四大刺客的故事,荊軻行刺失敗卻最有名
    於是出於政治原因,中國最早的一批職業刺客出現了。 此時的刺客,不為名不為利。就像李白詩裡:"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描述的俠客一般,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自己的光輝。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春秋戰國時期比較著名的五大刺客。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豫讓
    說起豫讓這個人,可能很多讀者並不了解。但是說起豫讓的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可謂是人盡皆知。豫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人,作為晉國智家的家臣,在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豫讓一生都在為給他的主人智伯瑤復仇而奮鬥。雖然最終失敗,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四大刺客之一。
  • 讀資治通鑑——豫讓
    在《史記》之中,有《刺客列傳》,專門講述了春秋戰國時代五位著名的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的事跡。《資治通鑑》之中卻把豫讓拿出來單獨講述了一遍,按照正常的邏輯,既然前人已經講過的史實,並且是文採斐然很難超越的,就不應該再寫出來,否則就是徒增笑柄了。但是,司馬光還是基本參照《史記》中豫讓的內容寫了一遍。
  • 漫畫-豫讓的故事
    照例,先歡迎新加入的朋友,歡迎關注愛生活愛美術!豫讓利用各種機會伏擊刺殺趙襄子,可是無奈趙襄子有很多護衛,他總是不能得手。一次,豫讓被趙襄子的護衛捉住,要殺掉他,趙襄子感慨地說:「他為死去的主公向我復仇,是個真正的義士,我以後躲著他走就好了,放了他吧。」
  • 豫讓論
    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氣之悻悻,甘自附於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雖然,以國士而論,豫讓固不足以當矣;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讓之罪人也。噫!譯文  士人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主人,既然被稱作知己,那就應當竭盡智謀,誠懇地加以勸告,巧妙地加以開導,在禍患還未顯露時就消除它。
  • 刺殺秦王失敗的荊軻,卻被司馬遷評為古代「四大刺客」之首
    刺客是遊俠精神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提起刺客,有一個名字條件反射的就映入腦海中,那就是荊軻。 載入史書中的刺客有很多,以司馬遷的《史記》為準,著名的有四位,分別是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他們並稱為"四大刺客"。其他三位刺客都成功完成了行刺任務,只有荊軻失敗了,那麼為什麼人們依然尊荊軻為首呢?
  • 巡迴檢查組以豫讓為劍,正義劃上了完美的句號,雖有不足但還不錯
    可能是再也得不到吧,所以才會心生嚮往,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看那些武俠的小說,還特別崇拜裡面那些視死如歸的英雄,和那些感天動地的俠義之士,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湧現出了無數的風流人物,而作為刺客俠士也能在司馬遷的《史記》裡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三家分晉的故事|刺客
    中國古代,刺客代表的是一種大無畏、大犧牲、大智慧的精神。最強大的君主也恐懼刺客的存在。司馬遷《史記》專為刺客做「列傳」,其中記載了專諸、聶政、荊軻、豫讓的事跡,為千古傳頌。趙魏韓三家擊敗智氏後,瓜分了他的土地,趙襄子更是把智伯的頭顱製成酒器。先民時代,把敵酋頭顱做成酒器在宴會上痛飲,這是一種炫耀勝利和強權的方式。後來逐漸被文明淘汰。
  • 義俠豫讓:捨身取義,士為知己者死
    豫讓是春秋戰國之際的著名俠士、刺客。「在昔有豫讓,他是義俠兒。」這是我國當代史學界和文學界的泰鬥郭沫若先生對豫讓的中肯評價。司馬遷的《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中記載著豫讓感於知己之恩而甘心捨命相報的一段故事:豫讓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大夫範氏、中行氏手下做事,但並沒有得到重用,因而也沒有獲得什麼名聲,於是他轉而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和寵信他。他生活的年代,是「春秋無義戰」的年代;他所在的晉國六卿角逐,紛爭不已。
  • 【古文觀止】:方孝孺《豫讓論》
    讓於此時,曾無一語開悟主心,視伯之危亡,猶越人視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觀,坐待成敗,國士之報,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勝血氣之悻悻,甘自附於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雖然,以國士而論,豫讓固不足以當矣;彼朝為仇敵,暮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讓之罪人也。噫!
  • 豫讓刺趙:哪有什麼蓋世武功?不過是以命相搏,金庸不懂我的俠義
    最差的劍、最次的武功、最笨的計劃——豫讓,卻是那個時代最好的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史記·刺客列傳·豫讓》按照現在的故事寫法,或許那天應當下點雨,才能襯託出悲情切切。在諸多的史傳中,《史記》顯得最真,漢高祖劉邦就是無賴地痞,但這並不妨礙他的偉大。在諸多刺客俠士中,豫讓最令人感動,他就是最底層的那一群人,但這並不能遮蔽他人格的光芒。這便如同我們讀佛經一般,讀「四阿含」往往最為感動,哪有什麼踏著五彩祥雲的英雄偶像,大家都不過是被命運捆綁的人,主角光環和上帝視角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