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是《史記·刺客列傳》中第三個出場的刺客,比專諸晚70年左右。
豫讓刺殺趙襄子,一場血濺五步的刺殺行動最後演變英雄惜英雄的喜劇,文學創作者都不容易想到最後的劇情走向。
首先得從春秋時期著名的三家分晉說起。
晉文公重耳統治下的晉國一度成為春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興盛期持續了100多年。
齊宣王曾問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這是晉文公和齊桓公齊名的官方版本。
但是,晉文公也給自己的基業埋下了炸藥。
時間又得向前推200年。
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但不是太子。
晉獻公的寵妃酈姬是個很有野心的女人,她生了個兒子叫奚齊。酈姬試圖奚齊將來繼承王位,因此設計陷害太子申生和很有競爭力的公子重耳、夷吾等。
公子重耳被迫帶著五位忠心耿耿的部下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踏上逃亡之路。
重耳的逃亡之路可謂顛沛流離、步步驚心。
重耳逃到蒲城,被他爹派來的殺手追殺。幸好重耳長跑能力出眾,所以只是衣服被砍成了短袖,但是人逃脫了。
狼狽不堪的重耳一刻不停地逃到狄國。
沒幾年,繼位的夷吾也派出了暗殺團。
提前得知消息的重耳帶著隊伍再次倉皇出逃。
經過衛國,衛文公對他們一行不理不睬,一行人逃往齊國。
逃亡到五鹿這個地方時,發生的一幕被作家秦牧寫進了《土地》這篇文章裡。
在齊國的日子倒很悠閒,重耳樂不思晉。
部下著急了,把他灌醉後綁上車離開了齊國。
一行人經過曹國。曹國的董事長很不待見重耳一行,還說「聽說重耳的肋骨不同常人,長在一起,我要挖開他的胸腔看個究竟」。
如果曹公真這麼幹,沒準開創出中國古代最早的外科手術。
重耳一行只得再次出逃。
經過鄭國,鄭文公愛理不理,一行人逃到宋國。
宋襄公倒是很熱情接納了重耳一行,可是宋國剛剛和楚國在泓水打了一仗,宋國大敗,元氣大傷,沒有足夠的力量幫助重耳奪取王位。
泓水之戰,記載於《左傳· 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拒絕了半渡而擊的建議,導致大敗,還傷了大腿,第二年死了。毛澤東批評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
重耳逃亡到了楚國。
楚國對重耳一行還是很熱情的。
重耳命運的重大轉機終於出現了——很意外地出現了。
在秦國做人質的晉國太子偷偷跑回晉國去了。
秦穆公很惱火。
但聽說晉公子重耳流亡在楚國,就跟楚成王商量讓重耳到秦國做人質。
楚成王對重耳說,秦國是大公司,很有前途,董事長也很精明強幹,將來能幫你,你去掛職吧。
重耳說,謝謝您,我該怎能報答您呢?
楚成王說,不客氣。
重耳真誠地說,將來萬一晉國和楚國交戰,我們晉國先退避九十裡。
晉文公重耳逃亡路線
成語「退避三舍」就是這麼來的。後來晉國和楚國在城濮交戰,史稱城濮之戰。晉軍遵守諾言退避三舍,冒進貪功的楚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掐指一算,重耳一行歷時19年,前後逃亡到蒲城、狄國、衛國、齊國、曹國、鄭國、宋國、楚國、秦國,一個封地8個諸侯國。
春秋五霸之國被他一個不落地掛職過。
重耳一行經過了追殺,遭受過白眼,忍受過飢餓,受到過禮遇,求生存的日子遠遠超過謀發展的日子。
從另一方面看,公子重耳也經歷了多崗位鍛鍊,環境惡的磨鍊,還獲得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處置突發事件的經驗也相當豐富。
晉公子重耳履歷很豐富,具備成為「晉文公」的必要經歷。
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耳奪取了王位,史稱晉文公。
為了答謝和獎賞多年來忠貞不二、誓死相隨的部下,晉文公推行了「三軍六卿」制度,執掌晉國的政治、軍事和外交大事。
六卿由當年跟隨他的五位重臣和晉國的一些顯貴家族組成。
六卿經過200年左右的爭權奪利、相互火併,11家六卿勢力只剩下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範式和中行氏六家。
後來智伯滅了豫讓曾經就職過的範氏和中行氏兩家。
六卿最終成為四大家族。
公元前475年,離秦國統一六國還有254年,智伯成為四大家族的老大。
智伯這個人能力很強,除了缺德其他什麼都不缺。
智伯召集了一場會議。
主持會議的智伯對韓、趙、魏三家說,晉國曾經聲名顯赫,威震諸侯,現在威風不在,我們得重振晉國的威望。
建議每家拿出100裡地進貢給中央,你們抓緊落實吧,對陽奉陰違搞形式主義的要嚴肅問責。
老大發話了,理解了要執行,不理解的要在執行中慢慢理解。
韓和魏乖乖地獻出土地。
趙襄子拍桌子了,說土地沒有,命有一條。
劇情逐漸進入高潮。
趙襄子為什麼敢挑戰老大智伯的權威?
因為智伯是個擂肥者,多次對趙襄子實施校園霸凌,甚至試圖把趙襄子開除學籍。惱羞成怒的智伯統帥三軍興師問罪,把趙襄子的團團圍困在晉陽(現山西太原)。可是趙襄子的部下英勇抵抗兩年多,讓智伯的三軍無計可施。
智伯終於找到了辦法,差點讓趙襄子的人馬餵了魚。
智伯發現晉陽城東北有條晉水,命令部隊挖溝引渠,讓晉水灌進晉陽。
晉陽城處於水漫金山的危急時刻,趙襄子命懸一線。
據說,被水淹的晉陽城「沉灶產蛙」,人們不得不懸釜而炊,直至易子而食,然而民無叛意。
劇情突然反轉了。
趙襄子的門客策反了韓和魏兩股勢力。
韓國的封地平陽和魏國的封地安邑邊都有河流,今天智伯能水淹晉陽,明天就能水淹韓和魏。
韓和魏都這麼想。
出於對未來的擔憂和對智伯的痛恨,原本敵我雙方化敵為友組成新的聯軍對智伯反攻倒算。
戰局就這麼不經意扭轉了。
做夢都沒想到的智伯轉瞬間做了俘虜。
韓、趙、魏瓜分了智伯的股份。
對智伯懷有切齒之恨的趙襄子把智伯的頭蓋骨塗上油彩,做成酒具,每餐用智伯的頭蓋骨飲酒。
趙襄子報復對手、發洩仇恨的做法也是歷史罕見。
再後來,三家瓜分了晉國的所有股份,並上書周王要求發文確認他們三家公司的身份。
歷史上的韓國、趙國、魏國誕生了,並和秦國、齊國、楚國、燕國形成戰國七雄。
春秋時代的歷史告一段落,戰國時代的歷史拉開序幕。
《資治通鑑》就是從韓、趙、魏封侯之時開始記載的。
豫讓開始登場了。
豫讓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個小人物,沒有軍功、沒有爵位、沒有錢財,寂寂無名。
豫讓曾經在六卿之二的範氏和中行氏兩家集團公司裡謀過差事,混得相當一般。不想混日子的豫讓把自己轉會到智伯手下。
這次轉會轉出人生的機會。
智伯把豫讓當明星一樣供著。
智伯滅亡後,豫讓潛逃到山中。
在山中的豫讓給後世留下一句金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他說,沒有智伯,就沒有我豫讓出頭的日子。智伯如此器重抬舉我,我一定要手刃趙襄子,以報智伯對我的知遇之恩。如果有幸報仇成功,我就死而無憾了。
豫讓於是找到派出所,更改了戶口上的姓名,在臉上刺上囚犯的印痕,並且應聘上趙襄子府上保潔員的崗位,負責清潔廁所。
豫讓身上藏著利刃,一邊保潔廁所,一邊等待機會刺殺趙襄子。
機會來了,可是天不遂人願。
因為趙襄子是個老江湖,警惕性超級高。
趙襄子一次上廁所時,莫名心痛,便拷問清潔工,才知道是對手家的豫讓,身上還藏著傢伙。
豫讓也不遮遮掩掩,爽快地說「我就是要殺了你,替智伯報仇!」
趙襄子很感慨,說「真是義士啊,我以後躲著你行不?智伯死後沒有繼承人,而他的部下冒死替他報仇,真是天下賢人啊。」
趙襄子把豫讓放了。
趙襄子和慶忌一樣,都是敬賢禮士胸懷寬廣之人。
盡人事聽天命。
事情到此,豫讓已盡到了人臣的本分,可以到智伯的墳前燒燒紙並遞交總結報告。
豫讓不。
也許他認為,刺殺不成是因為自己準備不夠充分、計劃不夠周密、運氣不夠垂青、對手足夠狡猾。
他開始了「整容」。
他把油漆塗在身上使肌膚腫爛,像得了癩瘡,吞下木炭使聲音變得嘶啞。
總之,豫讓使自己徹底脫離了原來的模樣,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
豫讓每天沿街要飯,等待時機。
一個朋友辨認出他,含淚說:「以老兄你的才能,如果投身趙襄子門下,一定會得到重用,你就可以幹成很多自己想做的事,何必如此作踐自己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兄弟,你已經對得起智伯了,別再做傻事了。」
豫讓說,投身到趙襄子門下又要殺掉他,這是心懷鬼胎侍奉主子,不是我的風格。我知道刺殺趙襄子不容易,我這樣做就是要讓後世那些懷有異心侍奉主子的人汗顏。
這話貌似是說給要離聽的。豫讓的價值觀和要離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
不久,趙襄子外出,經過一座橋時,他的馬突然停止不動,嘶鳴不止。
動物對危險的感知能力往往超過人類。
趙襄子對手下說,你們到周圍搜查一下,看是不是豫讓在附近。
部下果然搜出豫讓。
趙襄子和豫讓的對手戲又開演了。
趙襄子很生氣,痛斥豫讓說,你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你的兩個主子都消滅了,你怎麼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投靠敵人智伯呢?按照你的行事風格,應該投靠我的門下才對呀。你的行事風格不符合邏輯。
豫讓說,對方辯友只看表象不看實質,範氏、中行氏不待見我,所以我也一般般對待他們。智伯就不一樣了,他把我當作座上賓,所以我也要像上賓一樣報答他。
經常看《奇葩說》節目的觀眾知道,選手們闡述某個話題時,經常把對方辯友帶入某個情境、帶入某種情緒,並把對方辯友的眼淚帶出來。
趙襄子這次就是《奇葩說》中的對方辯友。
趙襄子長嘆一聲,流著淚哽咽道:天下義士做到你這個份上,我這個對手都被你感動了。豫讓先生!您為智伯報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寬恕你,也足夠了。你已經行刺我兩次了,我不能再給你機會,你自己選擇如何了斷吧!
豫讓說,明君不埋沒別人的美名,忠臣有為美名去死的道理。我費盡心機行刺你,屢次不成,天意,我認!今天我死罪難免,只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幾下,這樣也就達成我報仇的意願了,我死而無憾了!
原本你死我活的劇情高潮突然轉變了節奏。
趙襄子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
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說:「智伯,我能為您所做的只有這些,等著我。」
豫讓一抹脖子,倒地身亡。
天下無不感嘆落淚。
標題黨在寫這段故事時,可能會這樣擬標題《兩次行刺權貴失敗被俘,結果萬萬想不到》《為報主恩兩次行刺,網友:結果讓人淚目》《門客化身刺客,捨命行刺不為錢,劇情編劇都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