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豫讓這個人,可能很多讀者並不了解。但是說起豫讓的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可謂是人盡皆知。豫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人,作為晉國智家的家臣,在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豫讓一生都在為給他的主人智伯瑤復仇而奮鬥。雖然最終失敗,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四大刺客之一。豫讓可以說是刺客中的一種特殊的存在,他的復仇不摻雜任何個人的利益,純粹是為了報恩,在這樣的前提下,他的死也充滿了悲壯美。
在正式開始談豫讓的話題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所謂的春秋戰國時代,很多人都知道是東周的又一種稱謂或者說法。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那麼中間的分界線在哪裡?現代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條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三家分晉之後,七大戰國初步形成,歷史也就正式的從春秋時代走向了戰國時代。那麼什麼叫三家分晉呢?晉就是指晉國,是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的巔峰是在晉文公時期,當時的晉國是春秋的霸主。我們都知道,武王伐紂之後,建立了周。周實行分封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種分封制並不是簡單的天子把全國的土地分封給各個諸侯王,而是諸侯王得到分封后會繼續分封土地給自己的後代和家臣。這種分封的制度有一個弊端就是很容易使天子或者國君的權利被架空。晉國立國之初,設置了六卿,分封了六大家族。而到了後期,晉國的權利就被六大家族給掌控了,後來這六大家族相互內耗,最終設下了韓趙魏和智氏這四大家族。
在四大家族裡面,綜合實力最強的是智氏。人都有野心,作為最強的存在,智氏總想獨霸晉國,因此滅掉韓趙魏三家就成了智氏的目標。有一天智氏的家主智伯瑤就對韓趙魏三家說:想當年我們晉國也是第一霸主,可後來我們的霸主地位卻被吳越給奪了去。為了恢復晉文公時期的霸業,我建議我們四家每家都拿出些土地獻給晉公,讓晉公帶領我們重回巔峰霸業。三家聽了心裡都明白,什麼獻地給晉公,到最後全部都會落到智氏手中。可是當時三家實力太弱,也沒有什麼辦法,韓魏兩家比較慫,乖乖的只聽從了智伯瑤的安排,獻出自己的土地和糧食。趙家跟智家本就不和,當然就不聽從智伯瑤的安排。所以智伯瑤就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氏。趙氏人單力薄,抵擋不住,只能退守,被聯軍圍攻的趙氏在晉陽一代死守了兩年有餘。
本以為趙氏滅亡是早晚的事情,但此時事情卻出現了轉機。有一天智伯瑤在晉陽城外查看地形了時候,發現附近有條河叫做晉水,於是就想到了水淹晉陽。想到後他就立馬行動,也是運氣好,剛好趕上汛期。所以智伯瑤就輕輕鬆鬆的把晉陽給淹了,只是趙氏頗為強硬,不肯投降。有一次智伯瑤約著韓魏兩家去查看戰情,隨口說了句:沒想到這晉水竟然可以滅掉一座這麼堅固的城池。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韓魏兩家一聽,內心就涼涼了,因為他們兩家旁邊也有大河。趙氏滅亡後,萬一智氏對自己下手,那豈不是也有滅族的危險?剛好此時趙家快扛不住了,暗地裡向韓魏兩家求援。於是三家一合計,乾脆先滅了智氏再說。在韓趙魏三家的配合下,河水被引到了智氏的軍營。雙拳畢竟難敵四手,智氏就這樣被滅了。三家隨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廢掉了當時的晉公。此時的周天子已經沒什麼實質上的權力了,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他也就只好順水推舟,承認了韓趙魏三家諸侯的地位。
囉囉嗦嗦這麼多,跟豫讓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個關係還真挺大的。豫讓這個人最初混的並不好,直到他到了智家做了家臣之後,才真正得到重用。尤其是智伯瑤對他特別的好,可以說是有知遇之恩。萬萬沒想到的是,智氏這麼一個大家族竟然被韓趙魏三家聯手給滅了。智氏滅亡後,豫讓就遠走山林避難。避難期間他聽說趙國的國君趙襄子對智伯瑤懷恨在心,殺了智伯瑤之後還拿他的人頭骨當做酒杯來用。於是他就發誓要殺了趙襄子,替死去的智伯瑤復仇。
豫讓從山林中出來後,改名換姓混到了趙家做家奴。有一天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感覺情況不對,於是派人進行搜查。這一查還真查出來了帶著匕首的豫讓。豫讓眼見事情敗露,也毫不隱晦,直言就是來行刺殺之事的。沒想到趙襄子竟然覺得這人懂得感恩,是個好人,把豫讓給放了。
首次刺殺失敗,並沒有讓豫讓停止刺殺的腳步。因為被抓後他已經被認出來了,所以他生吞炭火、渾身塗灰把自己的容貌給毀掉了。毀容後連他的老婆都認不出來了,他裝成乞丐沿街乞討以求尋得機會再次刺殺。有一天他被一個朋友給認出來了,他的朋友跟他說以你的能力,去投靠趙氏一定會得到重用,這會讓你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是豫讓不為所動,他覺得忠臣不事二主。智伯瑤對他有知遇之恩,那他就一定要替智伯瑤復仇。
終於有一次,豫讓知道了趙襄子要經過一座橋,於是他就埋伏在橋下準備刺殺。可是趙襄子在即將要過橋的時候,他的馬受驚了。心有疑慮的趙襄子派人搜查附近,在橋下找到了豫讓。這讓趙襄子非常的生氣,他質問豫讓:你一開始追隨範式和中行氏,他倆死了也不見你尋仇,為什麼唯獨智伯瑤死了你非得要報仇呢?豫讓說:智伯瑤以國士待我,我怎麼能不報答他。雖然趙襄子這次聽了還是很感動,但他也不能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於是讓人抓了豫讓。豫讓心裡也十分清楚,這次怕是再也沒有機會了。於是向趙襄子提出要趙襄子把他的上衣脫下來,豫讓要象徵性的刺殺一下,好對智伯瑤有個交代。沒想到趙襄子還真答應了豫讓這個奇葩的要求,把上衣給了豫讓。豫讓拿到衣服後用自己的劍對著衣服刺了幾刀,邊刺邊喊:我終於為智伯報仇了。說完後自刎而死。
豫讓的故事,趙國人知道了都非常感動,於是就把那座橋改名為豫讓橋。迄今為止,豫讓橋還有座,一是河北邢臺的豫讓橋,一是太原的豫讓橋。不過第一座已經毀於戰火,第二座還完好的保存著。
豫讓的一生可以說的悲情的,在遇到智伯瑤之前,他不受重用沒有存在感。遇到了智伯瑤之後,智伯瑤以國士待他,奈何智伯瑤沒過多久因為政治鬥爭而死。智伯瑤死後,復仇成了豫讓唯一的人生目標。復仇失敗讓豫讓的悲情色彩更加濃厚。他是刺客,也是義士,他的作為讓他名列太史公的《刺客列傳》。同樣,他的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也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