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豫讓

2021-02-08 小任讀歷史

說起豫讓這個人,可能很多讀者並不了解。但是說起豫讓的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可謂是人盡皆知。豫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人,作為晉國智家的家臣,在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豫讓一生都在為給他的主人智伯瑤復仇而奮鬥。雖然最終失敗,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四大刺客之一。豫讓可以說是刺客中的一種特殊的存在,他的復仇不摻雜任何個人的利益,純粹是為了報恩,在這樣的前提下,他的死也充滿了悲壯美。

豫讓刺趙襄子壁畫

在正式開始談豫讓的話題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所謂的春秋戰國時代,很多人都知道是東周的又一種稱謂或者說法。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那麼中間的分界線在哪裡?現代史學家普遍認為這條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三家分晉之後,七大戰國初步形成,歷史也就正式的從春秋時代走向了戰國時代。那麼什麼叫三家分晉呢?晉就是指晉國,是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的巔峰是在晉文公時期,當時的晉國是春秋的霸主。我們都知道,武王伐紂之後,建立了周。周實行分封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種分封制並不是簡單的天子把全國的土地分封給各個諸侯王,而是諸侯王得到分封后會繼續分封土地給自己的後代和家臣。這種分封的制度有一個弊端就是很容易使天子或者國君的權利被架空。晉國立國之初,設置了六卿,分封了六大家族。而到了後期,晉國的權利就被六大家族給掌控了,後來這六大家族相互內耗,最終設下了韓趙魏和智氏這四大家族。

晉國初期各大家族勢力圖

在四大家族裡面,綜合實力最強的是智氏。人都有野心,作為最強的存在,智氏總想獨霸晉國,因此滅掉韓趙魏三家就成了智氏的目標。有一天智氏的家主智伯瑤就對韓趙魏三家說:想當年我們晉國也是第一霸主,可後來我們的霸主地位卻被吳越給奪了去。為了恢復晉文公時期的霸業,我建議我們四家每家都拿出些土地獻給晉公,讓晉公帶領我們重回巔峰霸業。三家聽了心裡都明白,什麼獻地給晉公,到最後全部都會落到智氏手中。可是當時三家實力太弱,也沒有什麼辦法,韓魏兩家比較慫,乖乖的只聽從了智伯瑤的安排,獻出自己的土地和糧食。趙家跟智家本就不和,當然就不聽從智伯瑤的安排。所以智伯瑤就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氏。趙氏人單力薄,抵擋不住,只能退守,被聯軍圍攻的趙氏在晉陽一代死守了兩年有餘。

智、韓、魏三家圍攻趙國

本以為趙氏滅亡是早晚的事情,但此時事情卻出現了轉機。有一天智伯瑤在晉陽城外查看地形了時候,發現附近有條河叫做晉水,於是就想到了水淹晉陽。想到後他就立馬行動,也是運氣好,剛好趕上汛期。所以智伯瑤就輕輕鬆鬆的把晉陽給淹了,只是趙氏頗為強硬,不肯投降。有一次智伯瑤約著韓魏兩家去查看戰情,隨口說了句:沒想到這晉水竟然可以滅掉一座這麼堅固的城池。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韓魏兩家一聽,內心就涼涼了,因為他們兩家旁邊也有大河。趙氏滅亡後,萬一智氏對自己下手,那豈不是也有滅族的危險?剛好此時趙家快扛不住了,暗地裡向韓魏兩家求援。於是三家一合計,乾脆先滅了智氏再說。在韓趙魏三家的配合下,河水被引到了智氏的軍營。雙拳畢竟難敵四手,智氏就這樣被滅了。三家隨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廢掉了當時的晉公。此時的周天子已經沒什麼實質上的權力了,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他也就只好順水推舟,承認了韓趙魏三家諸侯的地位。

三家分晉

囉囉嗦嗦這麼多,跟豫讓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個關係還真挺大的。豫讓這個人最初混的並不好,直到他到了智家做了家臣之後,才真正得到重用。尤其是智伯瑤對他特別的好,可以說是有知遇之恩。萬萬沒想到的是,智氏這麼一個大家族竟然被韓趙魏三家聯手給滅了。智氏滅亡後,豫讓就遠走山林避難。避難期間他聽說趙國的國君趙襄子對智伯瑤懷恨在心,殺了智伯瑤之後還拿他的人頭骨當做酒杯來用。於是他就發誓要殺了趙襄子,替死去的智伯瑤復仇。

豫讓畫像

豫讓從山林中出來後,改名換姓混到了趙家做家奴。有一天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感覺情況不對,於是派人進行搜查。這一查還真查出來了帶著匕首的豫讓。豫讓眼見事情敗露,也毫不隱晦,直言就是來行刺殺之事的。沒想到趙襄子竟然覺得這人懂得感恩,是個好人,把豫讓給放了。

豫讓刺殺趙襄子1

首次刺殺失敗,並沒有讓豫讓停止刺殺的腳步。因為被抓後他已經被認出來了,所以他生吞炭火、渾身塗灰把自己的容貌給毀掉了。毀容後連他的老婆都認不出來了,他裝成乞丐沿街乞討以求尋得機會再次刺殺。有一天他被一個朋友給認出來了,他的朋友跟他說以你的能力,去投靠趙氏一定會得到重用,這會讓你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是豫讓不為所動,他覺得忠臣不事二主。智伯瑤對他有知遇之恩,那他就一定要替智伯瑤復仇。

豫讓刺殺趙襄子2

終於有一次,豫讓知道了趙襄子要經過一座橋,於是他就埋伏在橋下準備刺殺。可是趙襄子在即將要過橋的時候,他的馬受驚了。心有疑慮的趙襄子派人搜查附近,在橋下找到了豫讓。這讓趙襄子非常的生氣,他質問豫讓:你一開始追隨範式和中行氏,他倆死了也不見你尋仇,為什麼唯獨智伯瑤死了你非得要報仇呢?豫讓說:智伯瑤以國士待我,我怎麼能不報答他。雖然趙襄子這次聽了還是很感動,但他也不能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於是讓人抓了豫讓。豫讓心裡也十分清楚,這次怕是再也沒有機會了。於是向趙襄子提出要趙襄子把他的上衣脫下來,豫讓要象徵性的刺殺一下,好對智伯瑤有個交代。沒想到趙襄子還真答應了豫讓這個奇葩的要求,把上衣給了豫讓。豫讓拿到衣服後用自己的劍對著衣服刺了幾刀,邊刺邊喊:我終於為智伯報仇了。說完後自刎而死。

豫讓擊趙襄子衣

豫讓的故事,趙國人知道了都非常感動,於是就把那座橋改名為豫讓橋。迄今為止,豫讓橋還有座,一是河北邢臺的豫讓橋,一是太原的豫讓橋。不過第一座已經毀於戰火,第二座還完好的保存著。

邢臺豫讓橋遺址

豫讓的一生可以說的悲情的,在遇到智伯瑤之前,他不受重用沒有存在感。遇到了智伯瑤之後,智伯瑤以國士待他,奈何智伯瑤沒過多久因為政治鬥爭而死。智伯瑤死後,復仇成了豫讓唯一的人生目標。復仇失敗讓豫讓的悲情色彩更加濃厚。他是刺客,也是義士,他的作為讓他名列太史公的《刺客列傳》。同樣,他的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也流傳千古。

相關焦點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有一句話叫,「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形容願意為賞識自己的人付出一切。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中,《戰國策》是西漢貴族劉向組織門客編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書中記載了戰國年間,七雄混戰的歷史。《戰國策》中有一篇文章叫《趙策》,其中出現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這句話出自戰國刺客豫讓之口。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秋末冬初朔風乍起,那蘆花便像雪花一樣四處飛舞,這朵朵蘆花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故事。春秋末年晉國來了一位能人志士名叫豫讓,晉國的大夫智伯以國士之禮待他,這讓在豫讓很是感激,因為在此之前自己在他處從未受到過這等恩遇。後來三家伐晉,趙襄子殺了智伯,還將他的頭漆成酒杯,而豫讓逃進了山裡,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一劍刺出千古名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這句話可是大有深意,春秋戰國之際有「刑不上士大夫」的說法,這個"邢「並不是說士大夫所有的刑罰都不用,而是特指「肉刑」,針對臉、手腳等實施的邢,由於施行了這樣的刑罰以後,人就很難看了,士大夫以上都比較看重面子,因此,寧願死也不願意接受,這就是「士可殺,不可辱」。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讀書』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戰國初期,晉侯勢力衰落,大夫擅長「徵伐」。晉卿範氏中行氏曾滅夙冉,後來範氏中行氏被智伯所滅,他的臣下晉人豫讓投靠了智伯瑤。智伯以禮相待,並賞識他的俊傑氣質,委以重任。後晉六卿(韓、趙、魏、欒、解、智)自相火拼,又滅了欒、解兩家。從智伯瑤權勢最大,尋釁舉兵圍困並決壩淹沒趙城,百姓死亡甚眾。趙襄子聯合韓、魏二卿反攻,全殲智軍,三家平分智的地盤,智伯瑤死於亂刀之下。
  • 義俠豫讓:捨身取義,士為知己者死
    豫讓是春秋戰國之際的著名俠士、刺客。「在昔有豫讓,他是義俠兒。」這是我國當代史學界和文學界的泰鬥郭沫若先生對豫讓的中肯評價。司馬遷的《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中記載著豫讓感於知己之恩而甘心捨命相報的一段故事:豫讓是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當時晉國有六大家族爭奪政權,豫讓曾經在大夫範氏、中行氏手下做事,但並沒有得到重用,因而也沒有獲得什麼名聲,於是他轉而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和寵信他。他生活的年代,是「春秋無義戰」的年代;他所在的晉國六卿角逐,紛爭不已。
  • 提到士,只能想到「士為知己者死」?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很多時候,一個人為了表達對另一人的忠心,會說「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也常常用來表達,自己願意為某人奉獻,表達對其對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決心。「士為知己者」這句話,非常有歷史來頭,最早是春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豫讓說的。他為了報答智氏對自己的賞識之恩,不惜毀容,行刺打敗智氏的趙襄,甚至最後自刎而死。
  • 《巡迴檢查組》裡馮森講的「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真有其人嗎?
    關於豫讓報仇的故事在《資治通鑑》、《史記》、《呂氏春秋》中均有記載,雖然表述方式略有區別,但故事梗概基本一致。《史記·刺客列傳·豫讓者》記載: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呼!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女為悅己者容?
  • 海大富:士為知己者死
    還有一種俠,在金庸作品中並不多見,可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是俠名遠播,那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太史公在《史記》中繪聲繪色描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5位刺客的生平事跡,頗受後人推崇,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俠,不畏強暴,死報知己,這幾位刺客的主人未必是正人君子,所刺殺的也未必是十惡不赦之徒,只因其受人之恩,則忠人之事,沒有是非之分,故而不為金庸先生所喜,但其筆下也鮮有這樣的俠士
  • 女為悅己者容,你為誰容?
    我就在想,都說女為悅己者容,那我今晚是為誰容?當一個女人化了妝的時候,其實是帶了一副面具的,因為這並不是最真實的自己。真實的你,是素顏的你。是在家裡,親人面前,父母弟兄姐妹先生兒女面前那個略加修飾不施粉黛甚至有些慵懶的你。女為」悅「己者容,真正」閱「你的人,往往並不在乎你是素顏還是粉黛。
  • 春秋戰國:中國古代四大刺客的故事,荊軻行刺失敗卻最有名
    刺客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行業之一。他們或居於鬧市,或隱於深山,或只生存於黑暗中,他們或許都沒有名字,他們的出現,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行刺,他們的信條都是"士為知己者死"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諸侯國之間相互吞併攻伐特別嚴重,當正面無法抗衡之時,那就來個「曲線救國」。
  • 微解《增廣賢文》 士為知已用,節不歲寒凋
    自2013年以來,又以微信為工具,每天與微友分享一條賢文,含賢文原文,賢文釋義,賢文點評,賢文故事,並輔之以書法作品,深受讀者好評。讀書人被了解信任自己的人任用;松柏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天也不會落葉凋零。人們不禁要問,以什麼為基礎的合作最牢固?古今中外的實踐證明,以金錢為基礎的合作,財盡則基礎坍塌;以權力為基礎的合作,樹倒猢猻散。只有以信仰為基礎的合作最牢固。古人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之說。為了信仰和信任即使赴湯蹈火、慷慨就義在所不辭。晉國智伯的家臣豫讓為了報主人之仇,「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變形裝瘋,最後自刎身死。荊軻為燕太子丹刺殺秦王,橫渡易水,悲壯前行。
  • 春秋戰國五大刺客中他最幸運,挾持君王要回國土,享盡榮華富貴!
    刺客,人類歷史中一種特殊職業,他們往往出於政治、經濟、或個人私怨等原因,為宿主對某個目標人物進行謀殺和暗殺。中國最早的職業刺客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中記載了五位知名刺客。他們分別是劫持齊桓公的曹沫、刺殺吳王僚助公子光登基的專諸、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和聶政,以及圖窮匕首見刺殺秦王的荊軻。這五大刺客的刺殺行動中,刺殺成功的三位,分別是曹沫、專諸和聶政,刺殺失敗的兩位,豫讓和荊軻。一、屍孽立正鎬冠千裡的刺客-專諸吳國人專諸似乎就沒有曹沫那樣幸運,伍子胥覺察到吳國公子光有篡位之心,便將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子光也算慧眼識人,對公子光以禮相待。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史記》十言,發人深省
    起義之前為人傭耕時,陳勝曾向同伴發出「苟富貴,無相忘」的感慨,但遭到眾人的譏諷,於是他又喟嘆:「燕雀安知鴻鵲之志哉。」說明了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的遠大抱負和志向。因此,後人常把那些目光短淺之人比作低飛的燕雀,把那志存高遠的人比喻為高飛的鴻鵠。2、富貴不歸鄉裡,如衣繡夜行,誰人知者?
  • 巡迴檢查組以豫讓為劍,正義劃上了完美的句號,雖有不足但還不錯
    可能是再也得不到吧,所以才會心生嚮往,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看那些武俠的小說,還特別崇拜裡面那些視死如歸的英雄,和那些感天動地的俠義之士,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湧現出了無數的風流人物,而作為刺客俠士也能在司馬遷的《史記》裡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成功率低但知名度極高的所謂刺客——豫讓
    李太白的《俠客行》裡的這兩句話,生動描寫了古代刺客的行事風格。而正如古龍所說,刺客,正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職業之一。太史公在他的《史記》裡寫了很多刺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其中的一位,眾多不成功但卻為後人所惦記的刺客之一:豫讓。豫讓,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在晉國的大家族裡做家臣。
  • 春秋時代的貴族精神,是來自人格的高貴和對義節的永恆追求
    豫讓士為知己者死 自有矛盾開始,便有訾毀詈罵之事,大者動武誅戮之害。春秋戰國多義士,不惜以割肉啖食卻攜母匿山不仕的介子推;有忍辱負重撫養趙武成人復仇的程嬰;有為知遇之恩而死節相報的豫讓。僅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依然冠絕古今,迴蕩於耳,絲毫沒有過時的可能。欣賞完話劇《刺客》,自然內心瀾起波濤,再一次看到豫讓的故事,無法不會激動一回。
  • 中國古代著名刺客之豫讓:編劇想不出的劇情
    豫讓是《史記·刺客列傳》中第三個出場的刺客,比專諸晚70年左右。豫讓刺殺趙襄子,一場血濺五步的刺殺行動最後演變英雄惜英雄的喜劇,文學創作者都不容易想到最後的劇情走向。首先得從春秋時期著名的三家分晉說起。晉文公重耳統治下的晉國一度成為春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興盛期持續了100多年。
  • 士為知己者死!
    史書記載:「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由此可以看出崇禎皇帝為君之道有多失敗。自古帝王治世在於先治人心。但崇禎皇帝卻以一句「朕非亡國之君,爾等乃亡國之臣」概之。不僅讓我們想起了春秋時期的豫讓。豫讓最初是晉國範氏家臣,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