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富:士為知己者死

2021-02-13 射鵰英雄

在金庸作品中,重俠不重武,因而為我們塑造了諸多不同類型的俠。其中最高層次的叫俠之大者,代表人物是蕭峰和郭靖等蓋世英雄,其主要特點就是為國為民;其次一種的叫遊俠,代表人物是令狐衝、胡斐等人,其主要特點是行俠仗義;還有一種是任俠,代表人物是曲陽、劉正風等人,其主要特點是輕生死、重然諾。還有一種俠,在金庸作品中並不多見,可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是俠名遠播,那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太史公在《史記》中繪聲繪色描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5位刺客的生平事跡,頗受後人推崇,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俠,不畏強暴,死報知己,這幾位刺客的主人未必是正人君子,所刺殺的也未必是十惡不赦之徒,只因其受人之恩,則忠人之事,沒有是非之分,故而不為金庸先生所喜,但其筆下也鮮有這樣的俠士。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恰是填補了這種「士為知己者死」的俠。

海大富,一直都是被讀者誤解或存偏見的人物,他武功很高,城府也深,有謀略,能隱忍,心狠手毒,不拘小節,唯一也是致命的弱點就是身子虛弱,又被毒瞎了雙眼。海大富是御膳房尚膳監副總管太監,官銜五品,他本是順治帝手下的得寵太監,也是極少數知道順治帝出家而未身死的心腹之一,他沒有隨順治帝出家,只因奉了順治之命,要將害死董鄂妃的兇手處死所以多年來千方百計尋找兇手,當得知兇手會使邪惡的化骨綿掌,不惜自損身體修煉了對自身傷害極大的陰陽磨功夫來克制對方。我們無法得知順治對海大富有多少恩惠,但無疑海大富所做一切甚至生命的價值就是為順治而生,為順治而死。這正是豫讓、聶政、荊軻等古代俠士的風骨。

  「士為知己者死」的話出自豫讓,當時他受到智伯厚待,在智伯被趙襄子等三家滅族後,立誓為其報仇,為了讓趙襄子認不出自己,豫讓以漆塗身,使肌膚腫爛,吞炭為了使聲音變得嘶啞,通過各種方法使自己的形體相貌不可辨認,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當然豫讓還是沒能成功刺殺趙襄子,但趙襄子也被豫讓的精神所感動,他應了豫讓的要求,將衣服脫下交給豫讓,豫讓奮力刺殺衣服幾劍後,自刎而亡。

 海大富絕非有勇無謀之輩,相反他深謀遠慮,甚至算得上算無遺策。他雖然知道殺害董鄂妃的兇手定在宮中,可毫無線索可尋,只得溯本求源,兇手為何要害死董鄂妃、孝康皇后、貞妃、榮親王這四人,可能是「宮鬥」爭寵,但那些是後宮的私事,海大富無從查起,可或許是順治帝示意,董鄂妃死後,在她宮中的四十二章經不翼而飛,這便引起了海大富的注意,或許這才是兇手的目的。於是他想行一步險棋,自己得到四十二章經,並不經意地「漏」出消息,引得兇手來搶奪。如何得到經書呢,他便培養了一個小太監小桂子,教他作弊賭術,讓他贏走負責看管上書房的溫氏兄弟許多錢財,迫使二人帶他進上書房,隨機應變偷走經書。

 可小桂子遲遲學不會作弊賭術,人也不機靈,恰好韋小寶陪著茅十八來到京城,茅十八和韋小寶都被海大富制服,可海大富突然急病發作,韋小寶趁機將副作用極大的藥物大量放入海大富的藥中,毒瞎了其雙眼,並用匕首刺死了小桂子。海大富雙目失明,盛怒之下隨即冷靜下來,他不能讓苦心經營的計劃破產,便將錯就錯,假裝誤認韋小寶是小桂子,一方面使其幫助自己完成計劃,另一方面又處處提防,隨時掌握其動向。功夫不負有心人,海大富終於從韋小寶和康熙的打鬥中,將兇手定格在教康熙武功的人身上,又聽到太后拿走了兩部四十二章經,心裡也瞭然了,「宮鬥」、「武藝高強」、「四十二章經」,太后無疑是幕後主使,當然,海大富有一點還是算錯了,他不相信世家出身的太后會學化骨綿掌,認為她只是幕後主使而另有執行者,實際上連太后都是假的。

海大富終於得償所願,韋小寶對他也毫無價值,他開始戳破真相,欲報毀目之仇,可韋小寶畢竟身懷主角光環,用玄鐵匕首割斷了海大富的手指,又因身著寶衣頂住了其全力的一擊,卻也身受重傷。海大富自以為結果了韋小寶,便夜闖慈寧宮,與假太后針鋒相對,先後使用了打草驚蛇、樹上開花、欲擒故縱等計謀,迫使假太后主動殺人滅口,而這一切早在海大富的計劃當中,他苦心練就的陰陽磨神功完勝假太后的化骨綿掌,眼看假太后將命喪當場,海大富忽然發覺韋小寶居然未死,而且就在附近躲藏,將要逃跑,海大富一則怕韋小寶逃走自己毀目之仇終究難報,二則怕韋小寶喊來侍衛,讓自己功虧一簣,便假意自曝弱點,誘使韋小寶偷襲自己身後,韋小寶哪裡是老謀深算的海大富對手,被海大富一腳活活踹在胸口,又是寶衣再次救命,可海大富因為這一踹畢竟分神,假太后拼死一擊,用的是鋒銳之極的白金點鋼蛾眉刺,海大富雖已料到假太后會有這一手,他畢竟雙目失明,簡單的以為會是掌力打來,竟吃了大虧,峨眉刺穿過其手掌刺入其小腹,海大富也就此殞命,臨死前只能長嘆「你運氣好!你運氣好!」的確,即使殺死了海大富,假太后卻已筋疲力盡,再也動彈不得,即使想殺韋小寶滅口,卻也絲毫提不起勁力了。

海大富機關算盡,沒輸給任何人,卻輸在了自己運氣太差,也沒有光環護佑,畢竟這種人物不大為金庸先生所喜,可他也是一生遊刃有餘的韋小寶最畏懼也最算計不過之人,只是憑藉匕首和寶衣的運氣才偷得性命,而且海大富為防萬一,甚至在韋小寶每日喝的湯中下了劇毒,若非韋小寶機緣巧合拜入陳近南門下,也將毒發身亡,這便是時也命也。讀者看小說或連續劇往往會站在主角立場,因而常視海大富為老怪物、極端陰險之人,其實從一個旁觀者角度來看,海大富只是忠於順治帝和董鄂妃,千方百計為其報仇而已,除此之外並無兇殘狠毒等行為,堪稱「士為知己者死」的典範人物。雖然他時時隨身攜帶化屍粉等厲害毒藥,可太史公筆下的刺客又有哪個不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海大富無疑是一個悲情人物,因為他的運氣實在太差了,明明可以一舉成名天下知,卻因一個運氣太好的小無賴而身死名滅,不亦悲乎。 

相關焦點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秋末冬初朔風乍起,那蘆花便像雪花一樣四處飛舞,這朵朵蘆花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故事。春秋末年晉國來了一位能人志士名叫豫讓,晉國的大夫智伯以國士之禮待他,這讓在豫讓很是感激,因為在此之前自己在他處從未受到過這等恩遇。後來三家伐晉,趙襄子殺了智伯,還將他的頭漆成酒杯,而豫讓逃進了山裡,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士為知己者死」?不,應為「士為信己者死」,團隊的分工與信任
    我們有了分工,有了明確的角色與定位,有了清晰的職責,那麼,在日常工作中,就要以完成自己的職責內容為主要工作任務。當自己的任務都沒完成時,是沒資格去管他人事務的。(當然,特殊事情需要特殊對待——比如油瓶倒了,肯定是要去扶的——職場上,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要非黑即白)。
  • 提到士,只能想到「士為知己者死」?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很多時候,一個人為了表達對另一人的忠心,會說「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也常常用來表達,自己願意為某人奉獻,表達對其對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決心。「士為知己者」這句話,非常有歷史來頭,最早是春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豫讓說的。他為了報答智氏對自己的賞識之恩,不惜毀容,行刺打敗智氏的趙襄,甚至最後自刎而死。
  • 一劍刺出千古名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應該怎麼報仇呢?當時的情況是,趙家守衛非常森嚴,根本無法靠近趙無恤,豫讓又沒有手槍,怎麼辦?豫讓當時想到的辦法潛入廁所,如廁的時候衛士肯定無法跟隨,因此是最好的下手機會了。但是怎麼能夠進去廁所呢?
  • 『讀書』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任何一方都可以已之長,對另一方進行不客氣的指導和批評 ,也由衷地為對方的進步和成功而歡欣鼓舞 。當一方感覺不適,舉止失當或感情脆弱時,則馬上從另一方得到同情、忠告和鼓勵。對方則立刻會冷靜下來 ,仿佛注入了新的養料和血液。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知己朋友都能夠同甘共苦。朋友之間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競爭,一個人的成功就是兩個人的勝利。戰國初期,晉侯勢力衰落,大夫擅長「徵伐」。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有一句話叫,「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形容願意為賞識自己的人付出一切。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中,《戰國策》是西漢貴族劉向組織門客編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書中記載了戰國年間,七雄混戰的歷史。《戰國策》中有一篇文章叫《趙策》,其中出現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這句話出自戰國刺客豫讓之口。
  • 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 看過《羋月傳》的相信都知道張儀此人,張儀的確是一個人才,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在真正歷史之上,他都為了秦國開疆擴土做出了不少貢獻,當時天下大亂,六國都喜歡人才,畢竟得到好的人才才能夠稱霸天下,張儀並非秦國之人,秦王也並不是第一個為他伸出橄欖枝的人,為何張儀卻會對秦國忠心耿耿,為秦國開疆擴土出謀獻策呢?其實一方面是為了野心,另一方面也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緣故。
  • 士為知己者用——淺析馮諼的價值觀 | 秦德著
    他憑藉出色的才能,為自己的生存爭奪了一席之地,客觀上也對當時社會的穩定起著促進作用,他的人生價值也得以體現。但必須指出一點,馮諼視孟嘗君為知遇者,把「士為知己者用」當作做人之信條,這是「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絕好典型。
  • 士為知己者死—項目人員管理
    古語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其實每個項目人員都有這種思想,所謂知己就是了解自己,能夠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優勢,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人員離開或產生牴觸往往是因為上級對自己的不了解,不能使自己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用馬雲的話說就是在這個組織中感到很委屈,這是員工離開的兩個主要原因之一(另一個是錢沒給夠)。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豫讓
    但是說起豫讓的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可謂是人盡皆知。豫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人,作為晉國智家的家臣,在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豫讓一生都在為給他的主人智伯瑤復仇而奮鬥。雖然最終失敗,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四大刺客之一。豫讓可以說是刺客中的一種特殊的存在,他的復仇不摻雜任何個人的利益,純粹是為了報恩,在這樣的前提下,他的死也充滿了悲壯美。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史記》十言,發人深省
    起義之前為人傭耕時,陳勝曾向同伴發出「苟富貴,無相忘」的感慨,但遭到眾人的譏諷,於是他又喟嘆:「燕雀安知鴻鵲之志哉。」說明了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的遠大抱負和志向。因此,後人常把那些目光短淺之人比作低飛的燕雀,把那志存高遠的人比喻為高飛的鴻鵠。2、富貴不歸鄉裡,如衣繡夜行,誰人知者?
  • 《安家》:樓山關為何獨自向寧馨要佣金,只因士為知己者死
    所以說,為什麼房似錦被寧馨跳單了,連身為男朋友的徐文昌都只是安慰,而樓山關親自陪著房似錦去問清楚寧馨,後來更是自己獨自一人去找寧馨要錢。即使要坐牢,他也不在乎。因為她知道,這是師父的血汗錢,不能就這樣沒了。
  • 義俠豫讓:捨身取義,士為知己者死
    在深山裡,豫讓感嘆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他認為智伯待他如知己,而智伯死得如此悲慘,便下定決心為智伯報仇雪恨。於是他改變姓名,冒充犯罪服苦役的人,混進趙襄子的宮廷之中,企圖借整修廁所的機會,用匕首刺殺趙襄子。可是,趙襄子在上廁所時突然有所警覺,命令手下將豫讓搜捕出來,從豫讓身上搜出了兇器。豫讓見事情無可隱瞞,便承認自己是豫讓,要為智伯報仇。
  • 《巡迴檢查組》裡馮森講的「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真有其人嗎?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chóu)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趙襄子與韓、魏兩國合謀滅了智伯,又將智伯的頭顱做成了盛酒的器皿。而智伯的門人豫讓知道後,立志要為智伯報仇。他先是改名換姓,冒充服役之人混進趙襄子的宮裡塗飾廁所,身上攜帶匕首,準備刺殺趙襄子。趙襄子路過時感覺不對,命侍從抓住了豫讓。
  • 士為知己者死!
    由此可以看出崇禎皇帝為君之道有多失敗。自古帝王治世在於先治人心。但崇禎皇帝卻以一句「朕非亡國之君,爾等乃亡國之臣」概之。不僅讓我們想起了春秋時期的豫讓。豫讓最初是晉國範氏家臣,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後來,智伯瑤打敗了範氏和中行氏,豫讓就成了智伯瑤的家臣,並得到了重用。
  •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管仲說的一句名言,他所說的知己是誰呢?
    「士為知己者死,馬為知己者良。」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說的一句名言。他所說的知己,就是他的好朋友「鮑叔牙」,他們兩個人的友誼,為歷代所傳頌。管仲齊桓公時期,在齊國擔任宰相,他雖然是安徽人,可他的人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山東度過的。他和鮑叔牙是一起長大的髮小,成年後這哥倆曾經一起做過買賣。管仲本錢出的比鮑叔牙少,但是年底分紅時,卻要比鮑叔牙多拿錢。
  • 士為知己者死?藍道士教你如何做一個為道義獻身的德道「真人」
    劇中最震撼劇迷的,除了帶領百姓不畏生死抗倭守城的女中豪傑祁夫人,就是為道義和真理獻身的藍青玄藍真人了。貳他毅然選擇了為朝堂最底層的勇士陸繹做鋪路石,選擇了為大學士徐敬的攻卒陸繹保駕護航,以卒為帥、「載卒過河」,關鍵時刻「棄車保帥」這一更難立足的角色他選中的「知己」陸繹雖一身正氣,但畢竟年輕,在朝中人微言輕,擔任的又是護衛工作
  • 這部電影把士為知己者死的友誼,拍得比愛情更感人
    文劉紹禹前幾天,很多人都看到了江志強老闆那條刷屏的朋友圈截圖,這位終生為電影事業奮鬥的老人,在向所有人推薦《赤狐書生》這部電影。你為我死?不行!我是你的好朋友,應該我為你死才對!十三和子進都具備這種犧牲精神。這當然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生命觀,就像考卷上寫的那行字,士為知己者死。
  • 微解《增廣賢文》 士為知已用,節不歲寒凋
    自2013年以來,又以微信為工具,每天與微友分享一條賢文,含賢文原文,賢文釋義,賢文點評,賢文故事,並輔之以書法作品,深受讀者好評。讀書人被了解信任自己的人任用;松柏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天也不會落葉凋零。人們不禁要問,以什麼為基礎的合作最牢固?古今中外的實踐證明,以金錢為基礎的合作,財盡則基礎坍塌;以權力為基礎的合作,樹倒猢猻散。只有以信仰為基礎的合作最牢固。古人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之說。為了信仰和信任即使赴湯蹈火、慷慨就義在所不辭。晉國智伯的家臣豫讓為了報主人之仇,「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變形裝瘋,最後自刎身死。荊軻為燕太子丹刺殺秦王,橫渡易水,悲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