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作品中,重俠不重武,因而為我們塑造了諸多不同類型的俠。其中最高層次的叫俠之大者,代表人物是蕭峰和郭靖等蓋世英雄,其主要特點就是為國為民;其次一種的叫遊俠,代表人物是令狐衝、胡斐等人,其主要特點是行俠仗義;還有一種是任俠,代表人物是曲陽、劉正風等人,其主要特點是輕生死、重然諾。還有一種俠,在金庸作品中並不多見,可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是俠名遠播,那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太史公在《史記》中繪聲繪色描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5位刺客的生平事跡,頗受後人推崇,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俠,不畏強暴,死報知己,這幾位刺客的主人未必是正人君子,所刺殺的也未必是十惡不赦之徒,只因其受人之恩,則忠人之事,沒有是非之分,故而不為金庸先生所喜,但其筆下也鮮有這樣的俠士。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恰是填補了這種「士為知己者死」的俠。
海大富,一直都是被讀者誤解或存偏見的人物,他武功很高,城府也深,有謀略,能隱忍,心狠手毒,不拘小節,唯一也是致命的弱點就是身子虛弱,又被毒瞎了雙眼。海大富是御膳房尚膳監副總管太監,官銜五品,他本是順治帝手下的得寵太監,也是極少數知道順治帝出家而未身死的心腹之一,他沒有隨順治帝出家,只因奉了順治之命,要將害死董鄂妃的兇手處死所以多年來千方百計尋找兇手,當得知兇手會使邪惡的化骨綿掌,不惜自損身體修煉了對自身傷害極大的陰陽磨功夫來克制對方。我們無法得知順治對海大富有多少恩惠,但無疑海大富所做一切甚至生命的價值就是為順治而生,為順治而死。這正是豫讓、聶政、荊軻等古代俠士的風骨。
「士為知己者死」的話出自豫讓,當時他受到智伯厚待,在智伯被趙襄子等三家滅族後,立誓為其報仇,為了讓趙襄子認不出自己,豫讓以漆塗身,使肌膚腫爛,吞炭為了使聲音變得嘶啞,通過各種方法使自己的形體相貌不可辨認,就連他的妻子也不認識他了。當然豫讓還是沒能成功刺殺趙襄子,但趙襄子也被豫讓的精神所感動,他應了豫讓的要求,將衣服脫下交給豫讓,豫讓奮力刺殺衣服幾劍後,自刎而亡。
海大富絕非有勇無謀之輩,相反他深謀遠慮,甚至算得上算無遺策。他雖然知道殺害董鄂妃的兇手定在宮中,可毫無線索可尋,只得溯本求源,兇手為何要害死董鄂妃、孝康皇后、貞妃、榮親王這四人,可能是「宮鬥」爭寵,但那些是後宮的私事,海大富無從查起,可或許是順治帝示意,董鄂妃死後,在她宮中的四十二章經不翼而飛,這便引起了海大富的注意,或許這才是兇手的目的。於是他想行一步險棋,自己得到四十二章經,並不經意地「漏」出消息,引得兇手來搶奪。如何得到經書呢,他便培養了一個小太監小桂子,教他作弊賭術,讓他贏走負責看管上書房的溫氏兄弟許多錢財,迫使二人帶他進上書房,隨機應變偷走經書。
可小桂子遲遲學不會作弊賭術,人也不機靈,恰好韋小寶陪著茅十八來到京城,茅十八和韋小寶都被海大富制服,可海大富突然急病發作,韋小寶趁機將副作用極大的藥物大量放入海大富的藥中,毒瞎了其雙眼,並用匕首刺死了小桂子。海大富雙目失明,盛怒之下隨即冷靜下來,他不能讓苦心經營的計劃破產,便將錯就錯,假裝誤認韋小寶是小桂子,一方面使其幫助自己完成計劃,另一方面又處處提防,隨時掌握其動向。功夫不負有心人,海大富終於從韋小寶和康熙的打鬥中,將兇手定格在教康熙武功的人身上,又聽到太后拿走了兩部四十二章經,心裡也瞭然了,「宮鬥」、「武藝高強」、「四十二章經」,太后無疑是幕後主使,當然,海大富有一點還是算錯了,他不相信世家出身的太后會學化骨綿掌,認為她只是幕後主使而另有執行者,實際上連太后都是假的。
海大富終於得償所願,韋小寶對他也毫無價值,他開始戳破真相,欲報毀目之仇,可韋小寶畢竟身懷主角光環,用玄鐵匕首割斷了海大富的手指,又因身著寶衣頂住了其全力的一擊,卻也身受重傷。海大富自以為結果了韋小寶,便夜闖慈寧宮,與假太后針鋒相對,先後使用了打草驚蛇、樹上開花、欲擒故縱等計謀,迫使假太后主動殺人滅口,而這一切早在海大富的計劃當中,他苦心練就的陰陽磨神功完勝假太后的化骨綿掌,眼看假太后將命喪當場,海大富忽然發覺韋小寶居然未死,而且就在附近躲藏,將要逃跑,海大富一則怕韋小寶逃走自己毀目之仇終究難報,二則怕韋小寶喊來侍衛,讓自己功虧一簣,便假意自曝弱點,誘使韋小寶偷襲自己身後,韋小寶哪裡是老謀深算的海大富對手,被海大富一腳活活踹在胸口,又是寶衣再次救命,可海大富因為這一踹畢竟分神,假太后拼死一擊,用的是鋒銳之極的白金點鋼蛾眉刺,海大富雖已料到假太后會有這一手,他畢竟雙目失明,簡單的以為會是掌力打來,竟吃了大虧,峨眉刺穿過其手掌刺入其小腹,海大富也就此殞命,臨死前只能長嘆「你運氣好!你運氣好!」的確,即使殺死了海大富,假太后卻已筋疲力盡,再也動彈不得,即使想殺韋小寶滅口,卻也絲毫提不起勁力了。
海大富機關算盡,沒輸給任何人,卻輸在了自己運氣太差,也沒有光環護佑,畢竟這種人物不大為金庸先生所喜,可他也是一生遊刃有餘的韋小寶最畏懼也最算計不過之人,只是憑藉匕首和寶衣的運氣才偷得性命,而且海大富為防萬一,甚至在韋小寶每日喝的湯中下了劇毒,若非韋小寶機緣巧合拜入陳近南門下,也將毒發身亡,這便是時也命也。讀者看小說或連續劇往往會站在主角立場,因而常視海大富為老怪物、極端陰險之人,其實從一個旁觀者角度來看,海大富只是忠於順治帝和董鄂妃,千方百計為其報仇而已,除此之外並無兇殘狠毒等行為,堪稱「士為知己者死」的典範人物。雖然他時時隨身攜帶化屍粉等厲害毒藥,可太史公筆下的刺客又有哪個不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海大富無疑是一個悲情人物,因為他的運氣實在太差了,明明可以一舉成名天下知,卻因一個運氣太好的小無賴而身死名滅,不亦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