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把士為知己者死的友誼,拍得比愛情更感人

2020-12-22 女子修煉手冊V

劉紹禹

前幾天,很多人都看到了江志強老闆那條刷屏的朋友圈截圖,這位終生為電影事業奮鬥的老人,在向所有人推薦《赤狐書生》這部電影。

《赤狐書生》剛剛於昨天上映,作為今年罕見的奇幻類型電影,它其實和你習慣的、預想中的奇幻電影很不一樣。它借用了一個古代傳統故事的原型,極具說服力地替銀幕前的當代年輕人描繪出了人生將會遇到的種種苦樂。

它不是一部「無故感傷」或「無故快樂」的青春電影,它就像江老闆說的,這部電影最初打動他的是,令他想到在人生剛剛起步的時候,朋友對自己有多重要,以及在選擇人生道路時,如何決定自己的方向。

故事的兩位男主角,一個是赴京趕考的書生,一個是下界取丹的狐仙,其人設當然是依託於傳統的誌異怪談式架空敘事,但導演無意重複我們在聊齋裡讀過的那些結局,以非常現代的思考為故事走向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新方向。

就像所有奇幻電影一樣,《赤狐書生》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足夠宏大的世界觀,才能容納故事要求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不過,和大多數此類電影堆積華麗場景的笨辦法不一樣,本片首先借用了「行旅電影」(公路電影的古代版術語)的類型特點來合理安排它的紛繁場景,也即是通過兩位主角在不同場景間的位置轉移來推動敘事進行。

本片頗有條理地把幾場重頭戲分別安排在完全不同的場景中展開,它們彼此距離遙遠,跨度巨大,比如故事從白十三所在的狐界出發,他下到人間尋找體內含丹的「蚌人」——

狐界

在白十三找到子進後,順著兩人的趕考之路,他們每經過的一個地點,實際上就是構成情節發展的主要場景。主角穿過了狐仙的山洞、書生剛啟程時的小鎮市集、路上留宿的「苦海書院」、鬧市區裡的「牡丹樓」、書生應考的貢院……人物的行程一直帶動著敘事前進。

應該說,本片對地理和場景的處理,是高度道德化和隱含價值觀取向的。黑暗的地方一定伴隨著人心的黑暗,誘惑的地方少不了人性的擾動。人物的每次被困,都是因為去到了本不該他去的地方,那些地方和他的本性產生了衝突。

因此,這一漫長的旅程構成了兩位主角逐漸尋找真實自我的過程。他們漸漸明白,功名非我所欲也,修仙亦非我所欲也,人,首先應當成為一個真心不改的人。

書生子進,是本性純真的一個人,他本應屬於那片山林,但功名前程卻讓他深陷人世間的「魔界」——考場。

白十三的仙界本也是一方淨土,他卻要下界害死一個凡人來換取身份提升。

兩個本性純良的人,進入了「社會」這個修羅場。從此,一步錯,步步錯。

書生和狐仙,需要改變他們的命運。這就引出了本片的核心主題,是兩個男主角,也可加上女主角英蓮,對「人生抉擇」的不同看法。

人究竟應該怎麼活,這個問題自有文明以來人類思考了數千年,它的答案一直在變動,並不存在一個一成不變的回答。

作為一部古裝電影,影片首先具備一重古典價值的表達,即古人可以為了「守義」和「守信」死去。

你為我死?不行!我是你的好朋友,應該我為你死才對!十三和子進都具備這種犧牲精神。

這當然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生命觀,就像考卷上寫的那行字,士為知己者死。

但我對這個結局卻有一個更加現代的理解方式,我認為它說的是「向死亡討要生的意義」,也即是,如果不能活得明明白白,那我寧願死去,尤其是為朋友而死去。所以,這是某種非常接近《喋血雙雄》式的現代主義你死我活。

因此本質上,《赤狐書生》是一部內在充盈著當下精神的電影。赤狐和書生,兩位「以死聯結」,由於他們各自都抱持著現代意義上的「個體突圍」目的。

他們都經歷了一番對「為什麼而活」這一命題的徹底否定之後的覺醒。

十三和子進,以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互為鏡像,映照出年輕人對改變自己身份命運的渴求是「人狐皆有」的,影片以狐為喻,最終講的還是關於「人在做什麼」。

作為現代人的青年觀眾,在生活中也會面臨同樣的選擇。我們一直心心念念想要達成的目標,也許從根子上是錯誤的,我能夠有勇氣否定自己嗎?我能為否定自己付出多大的代價?

因此《赤狐書生》真的不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仙狐傳說,它提醒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遲早會遇到那麼一次終極抉擇,那時候你可別慫。

這樣的人生抉擇電影,是非常容易墮入雞湯窠臼的。

《赤狐書生》為了避免成為一碗無味的雞湯,也是非常努力的。那它是怎麼做的呢?它當然必須直面年輕人的磨難,決不能有絲毫弱化或躲閃。

所以在影片中,書生的科考之路,狐狸的升仙之道,都被扎紮實實描繪成一場接一場的地獄之旅。字紙變成地獄的牆壁,語言成為猙獰的鎮魂咒。考場上的考官是判官,經年不中的考生淪為乾癟的小鬼,最後考卷上的筆墨字跡也變成催命符咒。

從前只有約翰·卡朋特的《戰慄黑洞》才敢有如此聳人聽聞的意象比喻,而今《赤狐書生》在展現絢麗的至純至美的同時,也做到了同等深度描畫惡的本來面目。

影片對「趕考」的質疑和反思尤其具有新意和深度。道然兄作為子進的人生偶像,他的沉淪和覺醒,是全片最精彩的一條隱藏支線情節線。

所以本片反對的已經不是所謂科舉制度本身,它更跳了出來,直接懷疑所有這些磨礪和苦難最終都是一場人生的徒勞,而不是常見的「年輕人終將在磨礪中成長」這樣的老套安慰。

對這個問題,《赤狐書生》自己發問,自己解答。它為片中苦海人生開出的藥方就是,至少我們永遠要信任友誼!並不是說朋友一定可以幫你解決難題,但朋友的存在,可以讓你更勇敢地面對困境。

書生和狐狸在故事裡都遇到了需要付出性命才能解除的磨難,電影讓他們相遇之後產生友誼,他們需要背負的就不再只是個人的重擔,而是連為一體的共同責任。

看到最後,我還領會到這部電影創作者一個特別厲害的地方。他們將很多要說的東西都放進這一個故事裡,安排在不同的層次遞進,作為單獨的每一個層面,它都是成立的,且不會和其他部分發生衝突。

比如影片前半段的跳脫詼諧,完全符合喜劇片的類型規範,但它和之後遁入黑暗、直見性命的部分,又能極為巧妙地統一為一體。看到後面,你會忘記它「曾經」是一部喜劇。

這樣跨度和轉折巨大的故事,對演員的挑戰也是巨大的。李現飾演的白十三,在影片開始作為下界取丹的狐狸,他是一名滋事者、進攻者。李現以敏捷、充滿動態的肢體動作表現了這個化身為人的狐狸。故事發展到後面,白十三逐漸理解了友情和責任的意義,願放棄取丹成仙而成全子進,整個人物也變得守正端方。

陳立農的子進也是一樣,曾經天真憧憬未來的少年,在閱世之後變得成熟和滄桑,作為新演員,挺難得了。如果演員表現有任何拖後腿的地方,最後二人的轉變都將變得不可信。

有句話說,一切歷史電影都是當代電影。換成奇幻電影、科幻電影也是一樣。如果缺少和當下現實生活的連接,奇幻電影不過是空中樓閣。

本片先是消化了傳統誌異題材的人物原型,利用丹、魂、書生、狐狸、山水、古樂這些古典元素,共同構成了符號層面的古代世界,再處處用青年一代的面貌和舉止,一些今天觀眾會心一笑的巧妙設計(映無邪的原型難道不是Siri?),來具體化這個修仙和科考主題的遙遠故事,出色地融合了古和今兩個層面的表達。

到最後,你不再覺得古是古,今是今。它是自成一體,與我們既遙遠,又觸手可及的一個世界。

這,就是所有奇幻架空類型的電影,都渴望達到的目標。

相關焦點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Gentlemen die for those who appreciate them, and ladies tryto look good for those who love them. 原文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範中行氏而不說,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
  • 海大富:士為知己者死
    還有一種俠,在金庸作品中並不多見,可在春秋戰國時期卻是俠名遠播,那就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太史公在《史記》中繪聲繪色描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5位刺客的生平事跡,頗受後人推崇,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俠,不畏強暴,死報知己,這幾位刺客的主人未必是正人君子,所刺殺的也未必是十惡不赦之徒,只因其受人之恩,則忠人之事,沒有是非之分,故而不為金庸先生所喜,但其筆下也鮮有這樣的俠士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秋末冬初朔風乍起,那蘆花便像雪花一樣四處飛舞,這朵朵蘆花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故事。春秋末年晉國來了一位能人志士名叫豫讓,晉國的大夫智伯以國士之禮待他,這讓在豫讓很是感激,因為在此之前自己在他處從未受到過這等恩遇。後來三家伐晉,趙襄子殺了智伯,還將他的頭漆成酒杯,而豫讓逃進了山裡,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讀書』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而談到兄弟般的友誼,則是男性交往中最親密的形式。他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之後,便有著堅實的基礎。它具有親密的父子之情和有愛的同胞子誼。任何一方都可以已之長,對另一方進行不客氣的指導和批評 ,也由衷地為對方的進步和成功而歡欣鼓舞 。當一方感覺不適,舉止失當或感情脆弱時,則馬上從另一方得到同情、忠告和鼓勵。對方則立刻會冷靜下來 ,仿佛注入了新的養料和血液。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知己朋友都能夠同甘共苦。
  • 「士為知己者死」?不,應為「士為信己者死」,團隊的分工與信任
    我們有了分工,有了明確的角色與定位,有了清晰的職責,那麼,在日常工作中,就要以完成自己的職責內容為主要工作任務。當自己的任務都沒完成時,是沒資格去管他人事務的。(當然,特殊事情需要特殊對待——比如油瓶倒了,肯定是要去扶的——職場上,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要非黑即白)。
  • 提到士,只能想到「士為知己者死」?先秦時期士文化,內容非常廣
    很多時候,一個人為了表達對另一人的忠心,會說「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也常常用來表達,自己願意為某人奉獻,表達對其對賞識自己、栽培自己的決心。「士為知己者」這句話,非常有歷史來頭,最早是春秋時期四大刺客之一豫讓說的。他為了報答智氏對自己的賞識之恩,不惜毀容,行刺打敗智氏的趙襄,甚至最後自刎而死。
  • 一劍刺出千古名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這句話可是大有深意,春秋戰國之際有「刑不上士大夫」的說法,這個"邢「並不是說士大夫所有的刑罰都不用,而是特指「肉刑」,針對臉、手腳等實施的邢,由於施行了這樣的刑罰以後,人就很難看了,士大夫以上都比較看重面子,因此,寧願死也不願意接受,這就是「士可殺,不可辱」。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個典故的背後是一樁刺殺事件
    有一句話叫,「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形容願意為賞識自己的人付出一切。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中,《戰國策》是西漢貴族劉向組織門客編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書中記載了戰國年間,七雄混戰的歷史。《戰國策》中有一篇文章叫《趙策》,其中出現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這句話出自戰國刺客豫讓之口。
  • 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 看過《羋月傳》的相信都知道張儀此人,張儀的確是一個人才,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在真正歷史之上,他都為了秦國開疆擴土做出了不少貢獻,當時天下大亂,六國都喜歡人才,畢竟得到好的人才才能夠稱霸天下,張儀並非秦國之人,秦王也並不是第一個為他伸出橄欖枝的人,為何張儀卻會對秦國忠心耿耿,為秦國開疆擴土出謀獻策呢?其實一方面是為了野心,另一方面也是士為知己者死的緣故。
  • 士為知己者用——淺析馮諼的價值觀 | 秦德著
    他憑藉出色的才能,為自己的生存爭奪了一席之地,客觀上也對當時社會的穩定起著促進作用,他的人生價值也得以體現。但必須指出一點,馮諼視孟嘗君為知遇者,把「士為知己者用」當作做人之信條,這是「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絕好典型。
  • 士為知己者死—項目人員管理
    古語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其實每個項目人員都有這種思想,所謂知己就是了解自己,能夠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優勢,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人員離開或產生牴觸往往是因為上級對自己的不了解,不能使自己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用馬雲的話說就是在這個組織中感到很委屈,這是員工離開的兩個主要原因之一(另一個是錢沒給夠)。
  •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管仲說的一句名言,他所說的知己是誰呢?
    「士為知己者死,馬為知己者良。」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說的一句名言。他所說的知己,就是他的好朋友「鮑叔牙」,他們兩個人的友誼,為歷代所傳頌。管仲齊桓公時期,在齊國擔任宰相,他雖然是安徽人,可他的人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山東度過的。他和鮑叔牙是一起長大的髮小,成年後這哥倆曾經一起做過買賣。管仲本錢出的比鮑叔牙少,但是年底分紅時,卻要比鮑叔牙多拿錢。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豫讓
    但是說起豫讓的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可謂是人盡皆知。豫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人,作為晉國智家的家臣,在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豫讓一生都在為給他的主人智伯瑤復仇而奮鬥。雖然最終失敗,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四大刺客之一。豫讓可以說是刺客中的一種特殊的存在,他的復仇不摻雜任何個人的利益,純粹是為了報恩,在這樣的前提下,他的死也充滿了悲壯美。
  • 《安家》:樓山關為何獨自向寧馨要佣金,只因士為知己者死
    拉肚子事件,朱閃閃和王子建知道喝過期酸奶得拉肚子,明知道樓山關是要去帶看的,沒有提醒。一個農村人來的窮孩子,能力一般,被店裡人瞧不起的。吃飯的事,對於給樓山關的飯菜,更像施捨,不是幫助。房似錦,每天給帶早餐。出了事,只有房似錦到處找人,明確表示,有自己一口吃的,就有樓山關的。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史記》十言,發人深省
    起義之前為人傭耕時,陳勝曾向同伴發出「苟富貴,無相忘」的感慨,但遭到眾人的譏諷,於是他又喟嘆:「燕雀安知鴻鵲之志哉。」說明了一個農民起義領袖的遠大抱負和志向。因此,後人常把那些目光短淺之人比作低飛的燕雀,把那志存高遠的人比喻為高飛的鴻鵠。2、富貴不歸鄉裡,如衣繡夜行,誰人知者?
  • 《巡迴檢查組》裡馮森講的「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真有其人嗎?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chóu)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趙襄子與韓、魏兩國合謀滅了智伯,又將智伯的頭顱做成了盛酒的器皿。而智伯的門人豫讓知道後,立志要為智伯報仇。他先是改名換姓,冒充服役之人混進趙襄子的宮裡塗飾廁所,身上攜帶匕首,準備刺殺趙襄子。趙襄子路過時感覺不對,命侍從抓住了豫讓。
  • 義俠豫讓:捨身取義,士為知己者死
    在深山裡,豫讓感嘆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他認為智伯待他如知己,而智伯死得如此悲慘,便下定決心為智伯報仇雪恨。於是他改變姓名,冒充犯罪服苦役的人,混進趙襄子的宮廷之中,企圖借整修廁所的機會,用匕首刺殺趙襄子。可是,趙襄子在上廁所時突然有所警覺,命令手下將豫讓搜捕出來,從豫讓身上搜出了兇器。豫讓見事情無可隱瞞,便承認自己是豫讓,要為智伯報仇。
  • 士為知己者死!
    由此可以看出崇禎皇帝為君之道有多失敗。自古帝王治世在於先治人心。但崇禎皇帝卻以一句「朕非亡國之君,爾等乃亡國之臣」概之。不僅讓我們想起了春秋時期的豫讓。豫讓最初是晉國範氏家臣,後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後來,智伯瑤打敗了範氏和中行氏,豫讓就成了智伯瑤的家臣,並得到了重用。
  • 士為知己者死?藍道士教你如何做一個為道義獻身的德道「真人」
    貳他毅然選擇了為朝堂最底層的勇士陸繹做鋪路石,選擇了為大學士徐敬的攻卒陸繹保駕護航,以卒為帥、「載卒過河」,關鍵時刻「棄車保帥」這一更難立足的角色他選中的「知己」陸繹雖一身正氣,但畢竟年輕,在朝中人微言輕,擔任的又是護衛工作
  • 微解《增廣賢文》 士為知已用,節不歲寒凋
    自2013年以來,又以微信為工具,每天與微友分享一條賢文,含賢文原文,賢文釋義,賢文點評,賢文故事,並輔之以書法作品,深受讀者好評。讀書人被了解信任自己的人任用;松柏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天也不會落葉凋零。人們不禁要問,以什麼為基礎的合作最牢固?古今中外的實踐證明,以金錢為基礎的合作,財盡則基礎坍塌;以權力為基礎的合作,樹倒猢猻散。只有以信仰為基礎的合作最牢固。古人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之說。為了信仰和信任即使赴湯蹈火、慷慨就義在所不辭。晉國智伯的家臣豫讓為了報主人之仇,「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變形裝瘋,最後自刎身死。荊軻為燕太子丹刺殺秦王,橫渡易水,悲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