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咫尺之內,人盡敵國」。中國古代,刺客代表的是一種大無畏、大犧牲、大智慧的精神。最強大的君主也恐懼刺客的存在。
司馬遷《史記》專為刺客做「列傳」,其中記載了專諸、聶政、荊軻、豫讓的事跡,為千古傳頌。
趙魏韓三家擊敗智氏後,瓜分了他的土地,趙襄子更是把智伯的頭顱製成酒器。先民時代,把敵酋頭顱做成酒器在宴會上痛飲,這是一種炫耀勝利和強權的方式。後來逐漸被文明淘汰。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明確記載頭顱被製成酒器的君主是南宋皇帝趙昀,他的頭顱被元朝統治者製成飲器,後朱元璋攻入元大都(北京),以帝王之禮葬之。趙襄子把智伯之頭做成酒器,可見兩人仇恨之深。
02.
豫讓打算為智伯報仇,他喬裝成刑人(刑人:因犯罪而受過刑的人,只能從事最低賤的工作),暗藏匕首,到趙襄子宮中清理廁所。趙襄子如廁時心中忽覺不安,讓人搜索,果然抓到豫讓。
隨從要殺豫讓,趙襄子說:「智伯已經死了,又沒有後嗣,這個人要為他報仇,真義士也!我小心避開他罷了。」於是讓人放了豫讓。趙襄子這個人,做為分晉之主,確有心胸氣魄。義釋豫讓,和後來的曹操義釋關羽有異曲同工之妙。
03.
豫讓被釋放後,復仇之心未歇,【漆身為癩,吞炭為啞(用漆塗抹身體,讓自己像得了癩瘡一樣,吞火炭燒傷喉嚨,使自己聲音嘶啞】,扮作乞丐在街市上行乞,妻子遇到他都認不出來。
路上遇到朋友,認出了他(妻子認不出,朋友認出來了。呵呵,女人)。朋友忍不住哭道:「以你的才能,裝做侍奉趙襄子,必得親近,到時你要報仇,還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嗎。何苦要這樣折磨自己呢。」
豫讓說:【「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我如果屈膝於趙家為臣,再去刺殺他,就是懷有二心。我現在這種做法是很難。然而之所以還要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天下後世為人臣子而心懷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真正的刺客,刺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氣節,因此豫讓才有這番話,決不肯讓自己的行為留下汙點。
04.
《史記》對豫讓有更全面的描寫。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豫讓曾先後在範氏和中行氏(晉國六卿之一,地位和智氏、趙魏韓相當。)手下做事,但都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投奔智伯,智伯對他很看重,智伯死後,豫讓感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於是立下復仇的願望。
05.
豫讓這次扮成乞丐行刺,仍然被趙襄子抓獲。刺殺是「咫尺之內,人盡敵國」的藝術,君主一旦被刺客靠近,比面對強大的敵國還可怕。但難就難在如何靠近,像豫讓這種品性高潔的刺客,不肯做有損德行之事,要靠近一國之君,實在難比登天。
《史記》載,趙襄子問他:「你也曾做範、中行氏臣子,智伯把他們滅了,你不為他們復仇,反而做了智伯的臣子。今天智伯死了,你為何獨獨要報仇呢?」
豫讓說:【「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豫讓說,範氏、中行氏待我就像對待普通人一樣,我也以普通人對待他們。智伯以國士待我,我也該像國士一樣報答他。
讀到這裡,怎能不感動。孔子「以德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就是這個意思。
豫讓的結局,《資治通鑑》和《史記》在細節處不盡相同,前者記載趙襄子【遂殺之】,對於這種矢志不移的刺客,趙襄子也不敢冒險。後者的記載是【遂伏劍自殺】,豫讓第二次被捕,自知無幸,自殺。
↑↑全文1578字,感謝您的閱讀,請點擊贊與在看按鈕,讓作者感受到您的熱情。
相關回顧:
三家分晉的故事|統治藝術與禮
三家分晉的故事|繼承人
三家分晉的故事|智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