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2021-02-13 情懷歷史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已經逐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甚至敢於直接和周王室相抗衡,比如鄭莊公就和周王室兵戎相見。不過,讓各個諸侯國想不到的是,他們麾下的卿大夫,也是有樣學樣,有的甚至直接將諸侯國的君主給架空了。其中,就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來說,就被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所瓜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而就魯國來說,三桓,也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這三家卿大夫,同樣把持了魯國大權。

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庶次子叔牙(諡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諡成,其後代稱季氏)皆按照分封制被魯莊公封官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那麼,問題來了,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三桓之所以沒有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就第一點來說,在周朝的諸侯國中,魯國是非常重視禮法的。魯國(前1043年—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在周代的眾多諸侯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雖然也是姬姓諸侯國,不過其不僅沒有遵循周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這集中體現在「曲沃代翼」上。曲沃代翼,又稱為曲沃代晉、曲沃克晉、曲沃篡晉。是春秋時代早期一次晉國長達近70年的內戰,最後,晉國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晉都翼城,打敗了晉侯緡,取代了晉國的君主,小宗篡奪大宗,成為禮樂崩壞的初始事件。進一步來說,晉國之所以被魏國、韓國、趙國三家瓜分,也和曲沃代翼帶來的負面影響存在一定的關係。

相對於晉國來說,魯國是一個嚴格遵循周禮的諸侯國。因此,魯國三桓雖然掌權,但對魯國從來沒有露出僭越的心思,甚至到了魯國晚期,三桓也對魯國君主畢恭畢敬。也即周禮對於三桓的束縛,或者說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他們沒有朝著瓜分魯國的方向發展。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因為太過於遵循周禮,導致魯國在對外爭霸戰爭中畏手畏腳,更沒有在戰國時期進行變法圖強,從而在戰國時期走向衰落,乃至於最終被楚國消滅。而就晉國來說,卿大夫則沒有受到宗法制、分封制的束縛,畢竟曲沃代翼這一歷史事件,已經是晉國君主破壞周禮的最好體現了。

所以,魯晉兩國的情況不同,直接導致了兩國的結局相異。其次,就第二點原因來說,魯國三桓雖然強大,但是,他們在魯國也存在一定的制約力量。比如在春秋後期,孔子擔任魯國大司寇的時候,就主張維護魯國君主的地位,削弱三桓的實力。也即在魯國內部,還存在不少像孔子這樣支持魯國君主的卿大夫,這可以理解為反對三桓的勢力。

同時,三桓內部的反對勢力也非常強大,在春秋後期,三桓內部甚至出現了家臣掌權的現象。表面來看,三桓對魯國君主負責,家臣對三桓負責。但是,對於三桓的家臣來說,伴隨著勢力的增強,已經敢於對三桓陽奉陰違了。比如陽虎原為魯國季孫氏(季平子、季桓子)家臣,通過控制季孫氏把持了魯國的朝政。而後在和魯國三桓的鬥爭中遭遇失敗,逃往齊國後又遭到迫害,輾轉逃到晉國,受到了趙鞅的重用。陽虎傾心輔佐趙鞅,壯大了晉國卿大夫的勢力,從而推動了三家分晉這一事件的到來。

相對於魯國三桓,在晉國,卿大夫的家臣則沒有這麼大的勢力,也即魏氏、趙氏、韓氏這三家沒有遭到家臣的架空。對於魯國來說,三桓在內部有家臣的制約,在外部又有孔子等人的反對,而三桓之間也是貌合神離,存在利益上的爭奪,這促使他們很難聯手瓜分魯國。而就晉國來說,如果沒有晉陽之戰的話,或許就不會有三家分晉了,也即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智氏消滅了韓氏、魏氏、趙氏,並取代了晉國君主,從而發生類似于田氏代齊這樣的歷史事件。

最後,就第三個原因來說,則是因為魯國三桓和魯國君主同出一脈,沒有瓜分的必要,也即魯國的三桓,都是魯國的宗室。而就晉國的卿大夫來說,則不是晉國的宗室,而不是異姓卿大夫。春秋末期,晉國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在晉陽之戰後,智氏被消滅,魏氏、韓氏、趙氏得以三家分晉,形成了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新興的諸侯國,並和秦國、齊國、燕國、楚國一起被稱之為戰國七雄。

而就魯國來說,魯國看似是卿大夫掌權,實際卻為宗室掌權。既然是宗室,所以魯國三桓自身也對魯公是非常維護的。同出一脈,又同為本家,其篡位僭越更是有違禮法,這一關鍵的因素也就直接促使魯國始終完好無損,沒有發生類似於三家分晉這樣的歷史事件。總的來說,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5年。因為種種原因,三桓雖然強大,卻始終沒有瓜分魯國的傾向。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魯頃公於下邑,封魯君於莒。七年後(前249年)魯頃公死於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從而徹底告別了戰國歷史的大舞臺。

相關焦點

  • 架空魯國國君的「三桓」家族是怎麼來的?
    西周時期,周天子實力強大,各諸侯國都比較聽話。
  • 春秋戰國32——魯國「三桓」初立
    由於三家都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孟氏、叔孫氏、季氏)。 魯國公室自魯宣公起(姬餒[něi],第20任,前608-前591在位),日益衰弱,而國政則被操縱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前551—前479)曾經試圖改變卿大於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強大的實力面前,無法成功,最終被趕出魯國。魯國末年,三桓強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
  • 魯國第三大權臣為何要拜孔子為師?
    在孔子的時代,魯國已經被「三桓」瓜分。所謂「三桓」就是指季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大家族,他們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
  • 第三十八課 魯國三桓
    7、解釋一下「三桓」稱呼的由來隨著齊楚晉的先後崛起,魯國完全落後了。魯國的落後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條便是「任人唯親」,特別看重貴族血統。如果不是根正苗紅的貴族子弟,基本上就不會有前途,當然就沒有那麼多人才可以用了。
  • 齊國到底怎麼打敗魯國的?
    假如你實力比對手高出幾個倍數,就算你病了,也能把對手打趴下,何況只是士氣稍稍受點影響呢。按照左丘明所說,當時,齊魯兵力對比是30萬對3萬,這可不能簡化於10:1。春秋前期的戰爭方式不像現在詭計多端,更沒有特種兵作戰和尖端武器,那時講究君子之戰,雙方擺好陣勢再打,如果一方沒有列好陣勢,對方不能發起進攻的,一方如果敗了,勝方是不能追擊的,否則就會違背君子之道,被天下諸侯鄙視。
  • 三家分晉的故事|刺客
    最強大的君主也恐懼刺客的存在。司馬遷《史記》專為刺客做「列傳」,其中記載了專諸、聶政、荊軻、豫讓的事跡,為千古傳頌。趙魏韓三家擊敗智氏後,瓜分了他的土地,趙襄子更是把智伯的頭顱製成酒器。先民時代,把敵酋頭顱做成酒器在宴會上痛飲,這是一種炫耀勝利和強權的方式。後來逐漸被文明淘汰。
  • 魯國誅泗之間的曾子學派,周禮文化薰陶下的「孝治」旗幟
    周公:你咋才來呢?隔壁你姜大爺兩年半以前就回來了。伯禽:我在改變當地的風俗和禮儀,尋常百姓父母死後要服喪三年,所以到這時候才來報告。周公:唉!魯國後世子孫要作為臣子侍奉齊國了!魯國政治不簡約不平易,百姓就不會親近;齊國政治平易近民,百姓必然歸附。
  • 山東稱「齊魯大地」,齊國比魯國更大,為何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山東省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山東,人稱「齊魯大地」,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可是問題來了,齊國作為曾經的春秋五霸之一,與同時期的魯國相比強大很多,可為何現在山東的簡稱取的是「魯」,而不是「齊」呢?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均有齊國,他的「孿生兄弟」魯國去哪了?
    可為何,春秋之時,齊為春秋五霸,戰國時期,齊也為戰國七雄,一直雄踞東方,威懾天下,存在感特別強,反觀魯國呢?似乎一直都是個打醬油般的存在,差別為何這麼大呢? 先看一個人,一個與兵聖孫武並稱,一個能從根本上,決定一個國家走向的人—吳起。
  • 孔子為何偏袒史上第一大奸臣慶父
    意思是:如果慶父這個大奸臣不死的話,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終止。古人把慶父比喻成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民間還把他評為十大奸臣第一名。那麼,這慶父究竟有多大本事呢?他又為什麼要把魯國攪得不得安寧呢?難道一定要他死了,魯國才會安寧嗎?「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
  • 魯國文化的豐碑,儒學起源的史詩
    《魯國春秋》演繹了生動真實的歷史場景,「演」活了每一個歷史人物。作者通過「述而不作」式的寫作方式,依託恢弘的文學創作功底,將魯國從建立到滅亡860多年風雲變幻的歷史,36代國君執政期間發生的大事情,按照時間順序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形成了一部恢弘浩瀚、雄奇壯麗的魯國史詩。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講故事的方式還原一個個歷史場景,讓原本枯燥的歷史事件變得生動真實。
  • 戰國時期魯國國君被封侯爵,《盜墓筆記》中的魯殤王為何稱作王?
    畢竟神話還有擁有很強大的魅力。【一】周穆王與西王母因為長生所結下的緣分。周穆王與西王母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周穆王眾所周知是周朝的天子。自周武王滅商之後,周朝便統一了中原大地。周朝的歷史對於後世的影響可以說是非常深遠的。比如我們現在很多禮儀包括潛在的文化思想很多都是起源於周朝。
  • 周朝數十諸侯國為何到戰國只剩七國爭霸,其他諸侯國存在感卻不強
    周武王滅商之後,將功臣和宗室分封各地,先後「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然而,歷經春秋中後期的大規模兼併戰爭,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那麼,戰國七雄都是如何崛起的呢?戰國時期的其他諸侯國為何存在感不強呢?
  • 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在《左傳》記載中,「不去慶父,魯難未已」、「若之何而去之?」、「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這是仲孫湫回到齊國時與齊桓公的對話。可見魯國已經在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了,一直相對強盛的魯國為何會有如此境地呢?
  • 《魯國春秋》的十大發現 | 義堂新史詩
    楊院長說這部書寫出了「魯國之史,魯國之韻,魯國之魂。」這部書也獲得了濟寧市文藝精品工程獎。許多人說這是繼《春秋》三傳之後的《楊氏春秋傳》。許多師友看到我在研究魯國史,主動給我提供各種魯國的資料,鼓勵我繼續這方面的研究。最近,我又一次對《魯國春秋》進行反覆刪改,力爭使其更精煉,力爭讓中學生都能愛上《春秋》和魯國史,《魯國春秋》(經典版)再版推出。
  • 鬥羅大陸:鬥羅大陸王室變遷,你知道這其中與三國爭雄、三家分晉的...
    本文結合三國爭雄、三家分晉、秦國一統天下的時代背景,淺析鬥羅大陸的王室變遷史。 三家分晉與天鬥帝國分裂的同於不同 「三家分晉」是指晉國被趙、韓、魏三國瓜分,這一歷史事件也是春秋與戰國時代的臨界點,標誌著古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
  • 周天子的孝順乖兒子魯國,為什麼率先背叛了周天子?
    周公攝政,忠心耿耿,他手把手教育成王成長,替成王平定「三監之亂」,穩定分封制和宗法制,又創立「禮樂制度」以教化萬民。當真是鞠躬盡粹,死而後已。周成王感激周公,於是封周公為魯國國君,由於周公要輔佐成王,只好讓他的大兒子伯禽去魯國做國君,臨行前周公諄諄教導伯禽,一定要建設好魯國,盡忠於成王。可見,魯國與西周的關係,絕非一般的主臣關係,因為周公對周王朝是「死忠」。
  • 戰國七雄變法圖強之三家分晉
    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一向把握國政的智伯瑤野心很大,想將其他三家的土地據為己有,於是以使晉國強大為由逼迫各家交出土地歸公家管理。三家大夫都清楚智伯瑤的狼子野心,但三家又各有想法。韓、魏因懼怕智家的勢力無奈交出了土地,但趙家大夫趙襄子拒不交地。
  • 魯國史話廿五:左丘明不想講述的3個字,搞懂後,裡面故事還挺多
    但是,當大家將《春秋》翻到新的一頁時,會發現魯桓公七年的內容依然不簡單。當然了,說這一年不簡單並不是它又記載了很多內容,相反倒是特別簡短(同魯桓公四年的記載一樣,只書春、夏兩季之事,故意省去了秋、冬兩個時節)。
  • 如果歷史上沒有發生「三家分晉」,晉國能否吊打秦國?
    先是宋襄公不讓軍隊攻擊正在渡河的楚軍;待楚軍渡河後擺好架勢,宋襄公又不準士兵不得對受傷的楚軍下手,以及不能抓拿白頭的老兵。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如此一來,宋軍大敗,宋襄公也因傷離世。西面的秦穆公,也不甘示弱,也想著跨河東進,稱霸中原,但礙於實力強大的晉國。為此,秦穆公費勁心機,趁著晉國國內內訌,多次插足晉國的內政,達到削弱晉國的目的,但始終未能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