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到底怎麼打敗魯國的?

2021-02-13 一口老井

那一年,魯莊公看著眼前的經濟現狀,滿眼儘是蕭條,想那長勺一戰何其英雄,打得齊桓公痛失愛子,而如今卻輸給了一把魯縞。

習慣說,齊國是大國,喜歡吃大蔥,魯國是小國,喜歡吃大蒜,直到如今,很多山東人還很有意見:為什麼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關於長勺之戰,大家更熟悉的應該是曹劌論戰,就是那個著名的論調:「」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但,以我小時候打架的經驗,對此種論調表示深深懷疑。假如你實力比對手高出幾個倍數,就算你病了,也能把對手打趴下,何況只是士氣稍稍受點影響呢。

按照左丘明所說,當時,齊魯兵力對比是30萬對3萬,這可不能簡化於10:1。春秋前期的戰爭方式不像現在詭計多端,更沒有特種兵作戰和尖端武器,那時講究君子之戰,雙方擺好陣勢再打,如果一方沒有列好陣勢,對方不能發起進攻的,一方如果敗了,勝方是不能追擊的,否則就會違背君子之道,被天下諸侯鄙視。

按照史書記載,齊國除盛產鹽外,還盛產鐵,在冷兵器時代,鐵器就相當於核武器,在兵器上,齊國應該佔優勢。3萬人的隊伍衝向掌握如此兵器的30萬,就算這30萬全是老弱殘兵,也能將對方包了餃子。

長勺之戰出自於《左傳》,在《史記》中卻沒有任何記載,如此關鍵的戰爭,決定了齊桓公爭霸的格局,為何《史記》中沒有記載呢?長勺之戰或許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只是左先生丘明閣下的誇大而已,可能雙方在公元前684年發生過爭端,只是很小規模的摩擦,未必有勝負,作為春秋末年的魯國人左丘明誇張了一則有利於祖國的故事。

為什麼這麼說?

除了上面所說的軍事對比外,來看看當時的格局。

鮑叔牙推薦管仲,齊桓公不記射鉤之仇,把管仲從魯國接回,與管仲聊了聊,對管仲敬重的無以復加,採用了管仲提出的三步走。

第一步是設立法令綱紀,使百姓做事有所遵循。

第二步是劃分出士、農、工、商的居住區域,使之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業。

第三步是通過寓兵於農、軍政合一的方法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用以徵服諸侯稱霸天下。

按照史書《國語》記載,管仲到齊國這一年距離長勺之戰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各種改革還處在準備階段,齊桓公就算再自大,那也是一代英明之主,怎麼可能會發動如此大規模的戰爭。

齊桓公對管仲言聽計從,他之所以能夠稱霸也正得益於採用了管仲的戰略方針:為稱霸諸侯而交好鄰國的戰略方針。魯國是齊國的鄰國,如果攻擊魯國,那就是違背了這條戰略,所以,是不可能攻擊魯國的。

當然,以上也只是推測而已。

在後來的歷史上,齊魯之間再無發生過大規模戰爭,小的摩擦中,齊國也沒有佔到多大便宜,但是,魯莊公卻臣服於齊國,因為發生了貿易戰,魯國被齊國牢牢抓住了經濟命脈,可見貿易戰的的可怕,幾千年後現代,日本在貿易戰中敗給了美國,從此成了附庸國。

按照《史記·齊太公世家》和《史記·魯周公世家》所說,齊國想爭霸,魯國表示不服,齊國非讓他服,管仲跟齊桓公商量,要在兩國的國際貿易上做點文章。

齊國讓商務、農業、禮儀、法律等部門聯合調查,拿出了一份詳細的報告,報告中認為可以來點經濟制裁。

魯國生產縞,一種細白的生絹,齊國生產紈,一種白絹,我查閱了不少資料,也沒搞懂兩種東西到底有什麼區別,總之,兩個國家經常有國際貿易來往。

管仲精心策劃之下,齊國第一猛男和時尚風潮第一代表,齊桓公,帶頭穿魯縞做的衣服,齊國又通過行政命令要求全體官員也穿魯縞衣服,沒過多久,以淄博為原點,整個齊國老百姓紛紛效仿,魯縞進口量大增。

齊國老百姓也想生產魯縞,管仲讓法律部門下文,禁止齊國老百姓生產魯縞,所有的縞都必須從外進口,而且大大降低關稅。

在供求關係的刺激下,魯縞價格猛增,魯國老百姓放棄了農耕,全都織縞。

管仲有貼出布告,釋放貿易信號:凡是商人給齊國販來一千匹縞賞三百金,販來一萬匹賞三千金。

魯國人就更加受到了刺激,更多人加入了織縞的行列,魯國國君莊公看到稅收增加的這麼快,對自發的經濟結構沒有調整,通過默認來鼓勵,魯國家家戶戶都是織布聲,田地卻都荒廢了。

一年之後,齊國突然下令關閉貿易關口,禁止進口魯縞,與此同時,齊桓公和大臣們又都開始穿齊紈做的衣服,齊紈又開始流行。

一下子造成魯國的縞大量積壓,剛剛擴大生產規模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田野又是一片荒蕪,只能從齊國進口糧食,齊國趁機抬高糧價,基於齊國的強大 軍事力量,鄰國都是齊國的盟國,魯國一下子被齊國擊垮。

如果單單看史書對這段歷史的描述,魯國臣服於齊國,似乎全都是管仲貿易戰的功勞,往往忽略更重要的信息。

之所以敢採用這種貿易戰方式,基於強大的經濟實力,並且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兩者缺一不可。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的軍備競賽,最終將蘇聯拖垮。如果齊國經濟實力和生產能力不超強,別說後來的獎勵政策,就是大量進口也會將齊國拖垮。

在開展貿易戰中,齊國具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支撐,通過軍事壓制,才能確保魯國不會狗急跳牆,才能保證周邊其他國家聽命於齊桓公。美國對外採取貿易戰的策略也是如此,因此,一個國家軍隊的強盛,並不僅僅保家衛國,還能對貿易來往起到保護作用,也是貿易戰成敗的關鍵。

齊國這是一招險棋,並非僅僅賭魯國百姓會中招,更賭魯莊公會中招。假如魯國在出口魯縞的過程中,魯莊公下令必須要保持農業生產,或者提前大量進口糧食作為儲備,就如當下進口石油一樣,那麼,齊國的貿易戰必敗無疑,可惜,魯莊公偏偏就中招了,這一點我始終無法理解,對於農業社會的國家來說,怎麼可能不懂得糧食儲備的戰略意義呢?

當然,這更說明一個問題:貿易戰的勝敗,國家領導人的雄才大略是多麼的重要,也許,這才是是貿易戰勝負的關鍵。

歡迎進入我們的小店「咱家山裡貨」

真正來自大山裡的純天然乾貨

讀一口老井,品山裡貨

長按二維碼可進入微店

也可複製連結 https://zanjiaslh.taobao.com 進淘寶店 

相關焦點

  • 《曹劌論戰》中魯國是怎麼勝利的?齊國真的輸了嗎?
    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都在強調「一鼓作氣」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齊國一鼓作氣的時候,魯國不鼓,齊國就不進攻呢?為什麼三通鼓之後齊師就「竭」了呢?春秋早期,是周天子帶著姬姓諸國東徵西討到諸侯爭霸的過渡階段。這段時期的戰爭大多還遵守這君子之戰或者貴族之戰的規則。
  • 長勺之戰:魯國和齊國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
    在齊國內亂之際,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護小白逃到莒國。在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死去後,公子小白搶先回國,奪取君位,這就是齊桓公。因為魯國支持齊桓公的對手公子糾,所以,在成為齊國君主後,齊桓公自然對魯國非常不滿,甚至不惜發動了長勺之戰,以此來報復魯國。長勺(sháo)之戰,發生在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
  • 齊國比魯國厲害多了,為什麼山東省簡稱魯,而不是齊?
    前一段,庫叔刊發了一篇文章《中國各地的簡稱是怎麼來的?》魯國統治的核心區域在今山東省的濟寧、泰安、菏澤等地。伯禽是周武王的侄子,是同姓分封之地,這麼看,魯國和周王室是有血親關係的。齊國是姜子牙因其輔佐周武王有功而取得的封地,位於山東北部,其國都臨淄就是今天山東省淄博市的臨淄區。
  • 山東稱「齊魯大地」,齊國比魯國更大,為何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山東省聊城市作家協會會員 張丁材 山東,人稱「齊魯大地」,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可是問題來了,齊國作為曾經的春秋五霸之一,與同時期的魯國相比強大很多,可為何現在山東的簡稱取的是「魯」,而不是「齊」呢?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均有齊國,他的「孿生兄弟」魯國去哪了?
    竟然是魯國,吳起在魯國求學,曾拜在孔門之後曾申門下,儒法兼修,既懂軍事,也諳政治,還是位傑出的改革家,難得的是,一顆強烈的進取之心。 一身出色的才華,盼望著,盼望著,想在魯國出仕。 可是,這一等,似乎比後世商鞅在魏,還要艱難,一直沒機會。直到有一天,機會來了。齊國舉大兵攻伐魯國,形勢危急。
  • 架空魯國國君的「三桓」家族是怎麼來的?
    晉國是六卿掌握實權,齊國是田氏、高氏、鮑氏等大家族掌權,宋國是七個家族來回鬥爭,魯國國君則被「三桓」徹底架空。為什麼各國國君都不約而同的被架空?其中的原理很簡單。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1.難免出現能力差的國君。而諸侯國內掌權的各大家族卻在不斷洗牌,激烈的競爭導致人才輩出,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這時候權力就會向大臣傾斜。
  • 歷史倪說60 魯國再出齊國淫女哀姜,人常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魯國當時的規矩是,國君無長子來繼承國君位置時,可以傳位給君主的弟弟。於是魯莊公找來姬叔牙來商量,並試探他。沒想到的是姬叔牙和慶父早就已經沆瀣一氣,於是姬叔牙說道:「就由慶父來繼承吧,您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 子貢「鬼才」救魯國令人稱奇,故事的後續亦令人唏噓(下)
    子貢去齊國見田恆,能夠說服他暫停攻打魯國,是因為他洞悉田恆的內心,話語切中要害,並順著田恆的心機做出謀劃,田恆自然會聽從。最後,齊魯重歸於好,但子貢確實為田恆引來了吳國的大軍,並在齊吳交戰中,打敗了齊國十萬大軍,致使齊國國力大損。
  • 魯康公尊崇周禮,魏惠王稱王中原,齊國與楚國大戰在即!
    雖然距離天下大變還有一百多年,可是中原格局已經呈現出逐漸清晰的面貌,像魯國這樣的國家已經無法參與中原事務。魯共公就曾親率近臣們前往魏國朝拜魏惠王,而夾雜在齊楚魏之間的魯國,多年之間受到戰爭的影響,國家崛起的希望極度渺茫,唯獨殘存的就是魯國保留著相對完整的周禮,所以當時的學者們往往都要以魯國為學習周禮的參照。可是在強國們眼中,是不是「尊尊親親」,已經不再重要,魏國當時就已稱王。
  •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是春秋時代早期一次晉國長達近70年的內戰,最後,晉國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晉都翼城,打敗了晉侯緡,取代了晉國的君主,小宗篡奪大宗,成為禮樂崩壞的初始事件。進一步來說,晉國之所以被魏國、韓國、趙國三家瓜分,也和曲沃代翼帶來的負面影響存在一定的關係。二相對於晉國來說,魯國是一個嚴格遵循周禮的諸侯國。
  •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背後的邏輯 竟然是齊國一手造成的悲劇
    那麼,慶父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他成為了著名歷史罪人?季友恐懼被害,所以逃出魯國,到了陳國去避難。然而,新君魯閔公與慶父卻與慶父政見不和,史料中並沒有多少這方面的證據,但根據他們的身份猜測,應該是在對齊國的問題上存在分歧。首先我們看魯閔公,他的母親是叔姜,也就是說,當時的齊國國君齊桓公是他的舅父,所以他在政治上偏向於與齊國合作,甚至說是依附於齊國。
  • 第三十八課 魯國三桓
    臧文仲在大旱的時候,廢除燒死巫師的陋習,通過減少國家開支支援農業避免了大災荒;把國家珍藏的青銅寶器抵押給齊國借糧,應對大饑荒。不僅積極想辦法,還主動去執行,這裡有一個「急病讓夷」的成語小故事。臧文仲主動申請去齊國借糧,這是什麼樣的精神呢?值得我們今天依然要學習他的做人做事風格。
  •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背後的邏輯 竟然是齊國一手造成的悲劇
    那麼,慶父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他成為了著名歷史罪人?其實在春秋這個混亂的時代,弒君者三十六,亡國者五十二,弒君還真不算太稀罕的事情,不過慶父有些特殊,弒君這件事他一共幹了兩次,魯國公子般、魯閔公兩位國君都死在了他的手上。
  • 春秋戰國32——魯國「三桓」初立
    因政績突出,第二年(前500)便被任命為魯國的小司空,即掌管土木建築工程的司空之副職。不久(前500),孔子又被提升為魯國的大司寇,即掌管國家司法、刑獄和社會治安的最高長官。 魯定公十年(前500),齊、魯兩國在齊國的夾谷(今山東萊蕪)舉行了一次重要的雙邊會談,由於孔子的果敢沉著、大智大勇,挫敗了齊國的陰謀,迫使其歸還強佔的汶陽之田。
  • 管仲臨死前,勸齊桓公遠離4位大臣,齊桓公不聽,齊國果然大亂
    事實證明,管仲的確是王佐之才,他勵精圖治,選拔人才,用智慧和謀略讓齊國逐步發展起來,成為一方霸主。關於管仲的故事有很多,在這裡分享一個「楚國購鹿」的謀略。齊楚兩國矛盾重重,齊桓公一直想討伐楚國,但楚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短時間內齊國恐怕無法戰勝楚國。於是,管仲給齊桓公出了個主意,讓齊國高價購買楚國的鹿。
  • 乘風破浪的齊國「鐵三角」
    齊桓公經管仲和鮑叔牙輔佐成為春秋首霸,創立齊國霸業,一個霸主時代才真正開始。齊桓公與管仲曾有一箭之仇齊國是周朝功臣姜子牙的封國,本來就是個大國,又經過討伐東夷拓展了幾倍的國土,再加上豐富的沿海資源,經濟比較發達,國力很快就在諸侯中處於領先地位。公元前686年,齊國國君襄公被殺。襄公沒有兒子,只能兄終弟及。
  • 《大秦賦》:秦始皇消滅其他五國時,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呢?
    值得注意的是,齊國的滅亡,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也即秦國消滅其他五國的時候,齊國都選擇了見死不救的態度。那麼,問題來了,唇亡齒寒,明知道秦國要一統天下,齊國為何不救援其他諸侯國,以此抗衡秦國呢?畢竟,五國伐齊發生在公元前284年,這和齊國滅亡之間,相隔了60多年了,也即五國伐齊所帶來的影響,無疑會逐漸變淡。如果在這一段時間內,其他諸侯國能夠主動和齊國修好關係的話,後者也許會調整策略,選擇聯手阻擊秦國。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戰國後期,趙國和魏國,卻繼續對齊國下手,這在一定程度上讓齊國和其他五國之間更加疏遠了。
  • 齊國是怎樣煉成的?姜子牙開國領銜起跑,中原警察惡名昭彰
    但齊國不一樣,春秋初期的齊國似乎沒怎麼奮鬥,就已經成為了屈指可數的大國。如果我們把時鐘往回撥,那麼就會看到:齊國並不是在春秋初期才成為大國的。早在西周建立初期,齊國就是大國,更是稱霸東方的霸主。事實上,早在兩年前的齊襄公二年(公元前696年),齊國和魯國就爆發過戰爭,魯國當時的國君正是魯桓公。十七年春,盟於黃,平齊、紀,且謀衛故也。乃邾儀父盟於趡,尋蔑之盟也。夏,及齊師戰於奚,疆事也。
  • 從歷史名將吳起殺妻求將,看看男人的愛情、婚姻到底是什麼?
    那麼男人眼中的愛情婚姻到底是怎樣的呢?這裡先說一個歷史名將吳起的故事。吳起誓言:不為卿相不與母相見吳起是戰國初期的衛國人,可以說是文武全才。吳起曾對他母親發誓「如果沒有做到卿相的地位,決不回來見母親!」意志堅定地出外求學,絕不為母親苦苦挽留而改變。
  • 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可見魯國已經在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了,一直相對強盛的魯國為何會有如此境地呢? 公元前1032年,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旦因輔佐周武王執政有功,而分封為諸侯國魯國。定都曲阜,因周公需在朝輔佐參政,而由其兒子伯禽代為赴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