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課 魯國三桓

2021-02-13 小學生愛歷史

摘要:急病讓夷、周禮盡在魯、藏禮於器、鐘鳴鼎食、棠地觀魚、魯國三桓

謝濤播講的《聽世界.春秋》:

D07-國際形勢

D08-臧文仲急病讓夷

D09-禮儀之邦

D10-這個老婆是我的

D11-魯國三桓

D12-生命在於折騰

1、說說「急病讓夷」的典故和意思

2、大概了解「急病讓夷」古文的意思

3、為什麼魯國是禮儀之邦?

4、什麼算是「鐘鳴鼎食」?

5、什麼叫「藏禮於器」?

6、說說隱公棠地觀魚的故事,它說明了什麼?

7、解釋一下「三桓」稱呼的由來

隨著齊楚晉的先後崛起,魯國完全落後了。

魯國的落後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條便是「任人唯親」,特別看重貴族血統。如果不是根正苗紅的貴族子弟,基本上就不會有前途,當然就沒有那麼多人才可以用了。

臧文仲,自然也是公族了,是魯孝公的後人,在這裡要把他隆重介紹一下,因為他救過「坐懷不亂」的柳下惠,間接跟孔子也有關係,所以要記住這個人。當然他也是魯國歷史上一位有德才,有改革精神的人物。

臧姓,有兩個由來。

一個是魯孝公的兒子被封在了臧地,後代以封地為氏,便有了「臧」姓。

另一個是魯惠公的兒子,字臧,其子孫以其它作為自己的姓氏,也稱為臧氏。

由這個臧姓,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先秦時期,以封地為姓氏,以祖先的字為姓氏,衍生了許多現在的姓。

臧文仲在大旱的時候,廢除燒死巫師的陋習,通過減少國家開支支援農業避免了大災荒;把國家珍藏的青銅寶器抵押給齊國借糧,應對大饑荒。不僅積極想辦法,還主動去執行,這裡有一個「急病讓夷」的成語小故事。

臧文仲主動申請去齊國借糧,這是什麼樣的精神呢?值得我們今天依然要學習他的做人做事風格。

魯飢,臧文仲言於莊公曰:「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國之艱急是為。鑄名器,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君盍以名器請糴於齊?」公曰:「誰使?」對曰:「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辰也備卿,辰請如齊。」公使往。

從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請之,其為選事乎?」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翻譯:

魯國發生饑荒,臧文仲對魯莊公說:「與鄰國結好,取得諸侯的信任,用婚姻關係來加強它,以盟約誓言來鞏固它,乃是為了應付國家的急難。鑄造鐘鼎寶器,貯藏珠玉財物,乃是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現在國家遇到了困難,國君為何不抵押鐘鼎寶器向齊國要求購買糧食呢?」莊公說:「派誰前去?」臧文仲回答說:「國家遇到饑荒而由卿大夫外出求購糧食,是古代的制度。臣充列卿位,請派臣去齊國。」於是莊公派遣臧文仲赴齊。

臧文仲的侍從說:「國君沒有指派你,你卻主動要求,這不是自己挑選差事去幹嗎?」文仲說:「賢明的人應該爭當危難而謙讓平易的事務,當官者應該敢於任事而不逃避危難,在高位者應該體恤百姓的憂患,這樣國家才能安定。現在我不去齊國,就不是爭當危難了。處於上位而不體恤百姓,當了官而又懶於理事,不是臣子侍奉國君所該做的。」

這裡的「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是不是與《魏相絕秦》裡那一句一樣一樣的啊?

晉楚爭霸,著名的城濮大戰前,魯國遇到了選邊站隊的難題,因為之前請楚成王幫著抵禦過齊國,就算是成了楚國的跟班,但現在晉文公上臺,勢臺強勁。牆頭草兩邊倒,現在需要看看風向。

在看不清晉楚誰能稱霸的時候,臧文仲建議先觀望觀望,於是把公子買給冤死了,算是給楚國一個交待,沒有顯示出馬上背叛楚國。

幸好,晉文公在城濮大戰中大勝,公子買算沒有白死,魯國沒有跟晉國正面衝突,並順利的站到了晉國這一邊。

魯國是「周禮之父」周公的封國,因此,魯國初封時不僅受賜豐厚,而且還得到了不少特權,比如可以使用天子規格的禮樂,因此魯國天然就成了周禮的模範國家,一直延續著周禮傳統,禮儀之邦,周禮盡在魯矣。但是經過了許多代的傳承,慢慢的,沒有幾個人真正懂得周禮的禮數了。

衛國的寧俞來魯國訪問,東門襄仲負責接待任務,宴請時伴奏的音樂選用的是《湛露》和《彤弓》兩首詩經裡的詩。由此有一個成語叫「鐘鳴鼎食」,就是古代貴族宴請,聽著鐘鼓的音樂,吃著用鼎和簋盛著的豐盛大餐。

下面引用一下,只為了表明,《詩經》是在不同場合用來唱的,不要求理解背誦: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之。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彤弓弨兮,受言載之。我有嘉賓,中心喜之。鐘鼓既設,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賓,中心好之。鐘鼓既設,一朝酬之。

翻譯:

紅漆雕弓弦鬆弛,功臣接過珍重藏。我有這些尊貴客,心中實在很歡暢。鐘鼓樂器陳列好,一早設宴擺酒饗。

紅漆雕弓弦鬆弛,功臣接過家中藏。我有這些尊貴客,內心深處實歡暢。鐘鼓樂器陳列好,一早設宴勸酒忙。

紅漆雕弓弦鬆弛,功臣接過收櫜囊。我有這些尊貴客,內心深處喜洋洋。鐘鼓樂器陳列好,一早設宴敬酒忙。

結果,人家寧俞光吃飯沒說話。

後來一去打聽才知道,這兩首詩經,第一首《湛露》是天子宴請諸侯用的,第二首《彤弓》是天子獎勵功臣用的,而寧俞只是個卿大夫,沒有資格享受這樣的待遇。

但為什麼魯國人自己國君和六卿可以用呢?因為魯國特殊可以享用天子禮樂,但對外就不合禮數了。

好亂啊?迂腐啊?但這就是那時的規矩。我們由這個小故事可以了解這麼幾點:

一是古代音樂也是有等級的,什麼級別的貴族聽什麼級別的音樂歌曲,跟使用鼎和簋一樣,這叫「藏禮於器」,衣、食、住、行、音樂等等都有級別,都蘊含了周禮在裡面。什麼是周禮?生活中處處是周禮!

二是詩經就是用來唱或是吟誦的,用於不同場合,祭祀啊、接待貴賓啊、出徵啊。

三是不懂禮的人,會被人瞧不起,當然現在也一樣。

有一個小故事叫「隱公棠地觀魚」,比較能反映魯國的「禮」制思想,當然也是國君破壞禮制的例子。

魯隱公要到棠地觀看漁民怎樣捕魚,臧僖伯從傳統的為君之道出發,認為國君的根本責任是管好國家大事,而且任何舉措都必須合乎「古制」和國君的行為規範,否則就會「亂政」,而屢屢「亂政」,國家就會敗亡。他從對國君和國家的責任感出發,進諫隱公不能把遊玩逸樂看作小節,勸阻他到棠地觀魚。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列為了《古文觀止》中的一課,並且在後世多有與之相關的文物表現這個主題,下面這張圖是小王拍的一個花戲樓的磚雕。

公孫敖是慶父的兒子,魯桓公的孫子,從姓氏「公孫」也可以看出他是國君的孫子一支的,類似的還有「王子」或「王孫」什麼什麼的,就是天子的兒子或孫子一支的,但沒能繼承天子之位的。

公孫敖的夫人去世了,要去莒國再娶一個,魯國的國相東門襄仲拜託他幫助也給捎一個。莒國拒絕了公孫敖,卻給東門襄仲訂了一門親。

東門襄仲備了彩禮,請公孫敖幫著把老婆娶回來。公孫敖見到東門襄仲新媳婦的時候,被其美貌驚呆了,立即深深的愛上了她。

《左傳》裡記載了一句話:登城見之,美。

公孫敖幫別人娶老婆娶成了自己的老婆,東門襄仲準備起兵攻打,經過三桓的一番說合,最後同意把新媳婦送回娘家,誰也不許娶,最後放過了公孫敖。

公孫敖忍受不了對美人的思念,在給周襄王弔唁的半路上,毅然為了愛情,攜款外逃去了莒國去美人相聚。

公孫敖是攜款外逃的鼻祖啊。

公孫敖在莒國呆了兩年,生了兩個兒子,又想回到偉大祖國。經過一番說和,東門襄仲才有條件允許他回來。

回魯國呆了三年,又想回莒國,然後又要回魯國,卻突發急病死在了齊國,終於不再折騰了。

上次課中我們知道了晉國的「三郤」,那是三個人,三個姓郤的卿,這次「魯國三桓」卻不是三個人,而是三個家族。

我們學過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當初季友逼死了兩個哥哥慶父和叔牙,卻沒有斬草除根,依然扶持了兩個哥哥的兒子繼承了官位。

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封在成地,公孫敖又叫孟穆伯,就成了孟孫氏。

叔牙的兒子公孫茲,又叫叔孫戴伯,就是後來的叔孫氏。

季友自己兒子這一支,就成了季孫氏。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大家族,都是魯國的六卿之一,代代相傳,合稱「三桓」。

三桓在與東門襄仲和國君爭奪利益的過程中,借鑑了齊國高家和國家兩大家族興旺的經驗,不斷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於是抱團成了魯國的主要力量,跟國君對抗,跟其他家族對抗。

後來孔子被排擠出魯國,不得己周遊列國,也是三桓的原因,以及後來三桓分魯的故事不斷上演。學過這兩課以後,一定要找來電影《孔子》看一看,了解孔子的同時,順便感受一下三桓的囂張氣焰和沒落。【完】

相關焦點

  • 三桓——魯國公室強支的興盛和衰亡
    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分三軍,而魯君毫無所得,不能掌握軍權,三桓從此強於公室。次年(561年、襄公十二年),三桓再次劃分魯國民眾,全國分為十二份,三桓家獲得七份,公室只得五份。魯國民眾不完全歸屬公室,魯君面對三桓以成卑微態勢。
  •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而就魯國來說,三桓,也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這三家卿大夫,同樣把持了魯國大權。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
  • 春秋戰國32——魯國「三桓」初立
    三桓,即指魯國的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第16任,前693─前662)。魯桓公的兒子(不止這著名的四位),即嫡長子姬同,繼承魯國國君,為魯莊公;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
  • 魯國文化的豐碑,儒學起源的史詩
    張璐曲阜魯國故城,是中國周代魯國都城遺址,面積10.45平方公裡,城牆周長約1.1萬平方米。一代代魯國國君都講究「先君周公制周禮」,注重傳承周禮文化,西周初年的禮樂和典籍在魯國很好地保存下來,到了春秋時代,孔子追隨周公的腳步,繼承和發揚了「周禮」,並將中華禮樂文化傳之後世。作者濃墨重彩寫孔子誕生和在魯國的價值。
  • 魯國誅泗之間的曾子學派,周禮文化薰陶下的「孝治」旗幟
    魯國後世子孫要作為臣子侍奉齊國了!魯國政治不簡約不平易,百姓就不會親近;齊國政治平易近民,百姓必然歸附。以維護宗法制為特徵的儒家學說就是適應魯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狀況發展起來的。苟安的地理環境和周禮思想的頑固統治,使一切新的思想,一經產生便難於發展,或遭扼殺。孔子在政治上的最終失敗,除了其思想不盡合時宜外,恐怕也和魯國社會容不得他的變革思想有關。
  • 《魯國春秋》的十大發現 | 義堂新史詩
    楊院長說這部書寫出了「魯國之史,魯國之韻,魯國之魂。」這部書也獲得了濟寧市文藝精品工程獎。許多人說這是繼《春秋》三傳之後的《楊氏春秋傳》。許多師友看到我在研究魯國史,主動給我提供各種魯國的資料,鼓勵我繼續這方面的研究。最近,我又一次對《魯國春秋》進行反覆刪改,力爭使其更精煉,力爭讓中學生都能愛上《春秋》和魯國史,《魯國春秋》(經典版)再版推出。
  • 齊國到底怎麼打敗魯國的?
    一習慣說,齊國是大國,喜歡吃大蔥,魯國是小國,喜歡吃大蒜,直到如今,很多山東人還很有意見:為什麼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關於長勺之戰,大家更熟悉的應該是曹劌論戰,就是那個著名的論調:「」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但,以我小時候打架的經驗,對此種論調表示深深懷疑。
  • 架空魯國國君的「三桓」家族是怎麼來的?
    具體到魯國,架空魯國國君的三大權臣家族「三桓」是怎麼來的呢?魯國第十五任國君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同、次子慶父、三子叔牙、四子季友。魯桓公死後,嫡長子同繼位,是為魯莊公。但慶父連殺兩位國君的行為觸怒了魯國人,魯國上下都想殺掉慶父替國君報仇。季友趁機殺回魯國,扶持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申繼位,是為魯僖公。慶父只得逃到了莒國。魯僖公給莒國國君送去了很多錢財,請求把慶父引渡回魯國,慶父被逼無奈,只好自殺。當時,曾經去魯國弔喪的齊國大夫仲孫湫曾評價魯國情況:不去慶父,魯難未已。這就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則成語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