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急病讓夷、周禮盡在魯、藏禮於器、鐘鳴鼎食、棠地觀魚、魯國三桓
謝濤播講的《聽世界.春秋》:
D07-國際形勢
D08-臧文仲急病讓夷
D09-禮儀之邦
D10-這個老婆是我的
D11-魯國三桓
D12-生命在於折騰
1、說說「急病讓夷」的典故和意思
2、大概了解「急病讓夷」古文的意思
3、為什麼魯國是禮儀之邦?
4、什麼算是「鐘鳴鼎食」?
5、什麼叫「藏禮於器」?
6、說說隱公棠地觀魚的故事,它說明了什麼?
7、解釋一下「三桓」稱呼的由來
隨著齊楚晉的先後崛起,魯國完全落後了。
魯國的落後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條便是「任人唯親」,特別看重貴族血統。如果不是根正苗紅的貴族子弟,基本上就不會有前途,當然就沒有那麼多人才可以用了。
臧文仲,自然也是公族了,是魯孝公的後人,在這裡要把他隆重介紹一下,因為他救過「坐懷不亂」的柳下惠,間接跟孔子也有關係,所以要記住這個人。當然他也是魯國歷史上一位有德才,有改革精神的人物。
臧姓,有兩個由來。
一個是魯孝公的兒子被封在了臧地,後代以封地為氏,便有了「臧」姓。
另一個是魯惠公的兒子,字臧,其子孫以其它作為自己的姓氏,也稱為臧氏。
由這個臧姓,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先秦時期,以封地為姓氏,以祖先的字為姓氏,衍生了許多現在的姓。
臧文仲在大旱的時候,廢除燒死巫師的陋習,通過減少國家開支支援農業避免了大災荒;把國家珍藏的青銅寶器抵押給齊國借糧,應對大饑荒。不僅積極想辦法,還主動去執行,這裡有一個「急病讓夷」的成語小故事。
臧文仲主動申請去齊國借糧,這是什麼樣的精神呢?值得我們今天依然要學習他的做人做事風格。
魯飢,臧文仲言於莊公曰:「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國之艱急是為。鑄名器,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君盍以名器請糴於齊?」公曰:「誰使?」對曰:「國有饑饉,卿出告糴,古之制也。辰也備卿,辰請如齊。」公使往。
從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請之,其為選事乎?」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
翻譯:
魯國發生饑荒,臧文仲對魯莊公說:「與鄰國結好,取得諸侯的信任,用婚姻關係來加強它,以盟約誓言來鞏固它,乃是為了應付國家的急難。鑄造鐘鼎寶器,貯藏珠玉財物,乃是為了救助百姓的困苦。現在國家遇到了困難,國君為何不抵押鐘鼎寶器向齊國要求購買糧食呢?」莊公說:「派誰前去?」臧文仲回答說:「國家遇到饑荒而由卿大夫外出求購糧食,是古代的制度。臣充列卿位,請派臣去齊國。」於是莊公派遣臧文仲赴齊。
臧文仲的侍從說:「國君沒有指派你,你卻主動要求,這不是自己挑選差事去幹嗎?」文仲說:「賢明的人應該爭當危難而謙讓平易的事務,當官者應該敢於任事而不逃避危難,在高位者應該體恤百姓的憂患,這樣國家才能安定。現在我不去齊國,就不是爭當危難了。處於上位而不體恤百姓,當了官而又懶於理事,不是臣子侍奉國君所該做的。」
這裡的「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是不是與《魏相絕秦》裡那一句一樣一樣的啊?
晉楚爭霸,著名的城濮大戰前,魯國遇到了選邊站隊的難題,因為之前請楚成王幫著抵禦過齊國,就算是成了楚國的跟班,但現在晉文公上臺,勢臺強勁。牆頭草兩邊倒,現在需要看看風向。
在看不清晉楚誰能稱霸的時候,臧文仲建議先觀望觀望,於是把公子買給冤死了,算是給楚國一個交待,沒有顯示出馬上背叛楚國。
幸好,晉文公在城濮大戰中大勝,公子買算沒有白死,魯國沒有跟晉國正面衝突,並順利的站到了晉國這一邊。
魯國是「周禮之父」周公的封國,因此,魯國初封時不僅受賜豐厚,而且還得到了不少特權,比如可以使用天子規格的禮樂,因此魯國天然就成了周禮的模範國家,一直延續著周禮傳統,禮儀之邦,周禮盡在魯矣。但是經過了許多代的傳承,慢慢的,沒有幾個人真正懂得周禮的禮數了。
衛國的寧俞來魯國訪問,東門襄仲負責接待任務,宴請時伴奏的音樂選用的是《湛露》和《彤弓》兩首詩經裡的詩。由此有一個成語叫「鐘鳴鼎食」,就是古代貴族宴請,聽著鐘鼓的音樂,吃著用鼎和簋盛著的豐盛大餐。
下面引用一下,只為了表明,《詩經》是在不同場合用來唱的,不要求理解背誦: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之。鐘鼓既設,一朝饗之。
彤弓弨兮,受言載之。我有嘉賓,中心喜之。鐘鼓既設,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賓,中心好之。鐘鼓既設,一朝酬之。
翻譯:
紅漆雕弓弦鬆弛,功臣接過珍重藏。我有這些尊貴客,心中實在很歡暢。鐘鼓樂器陳列好,一早設宴擺酒饗。
紅漆雕弓弦鬆弛,功臣接過家中藏。我有這些尊貴客,內心深處實歡暢。鐘鼓樂器陳列好,一早設宴勸酒忙。
紅漆雕弓弦鬆弛,功臣接過收櫜囊。我有這些尊貴客,內心深處喜洋洋。鐘鼓樂器陳列好,一早設宴敬酒忙。
結果,人家寧俞光吃飯沒說話。
後來一去打聽才知道,這兩首詩經,第一首《湛露》是天子宴請諸侯用的,第二首《彤弓》是天子獎勵功臣用的,而寧俞只是個卿大夫,沒有資格享受這樣的待遇。
但為什麼魯國人自己國君和六卿可以用呢?因為魯國特殊可以享用天子禮樂,但對外就不合禮數了。
好亂啊?迂腐啊?但這就是那時的規矩。我們由這個小故事可以了解這麼幾點:
一是古代音樂也是有等級的,什麼級別的貴族聽什麼級別的音樂歌曲,跟使用鼎和簋一樣,這叫「藏禮於器」,衣、食、住、行、音樂等等都有級別,都蘊含了周禮在裡面。什麼是周禮?生活中處處是周禮!
二是詩經就是用來唱或是吟誦的,用於不同場合,祭祀啊、接待貴賓啊、出徵啊。
三是不懂禮的人,會被人瞧不起,當然現在也一樣。
有一個小故事叫「隱公棠地觀魚」,比較能反映魯國的「禮」制思想,當然也是國君破壞禮制的例子。
魯隱公要到棠地觀看漁民怎樣捕魚,臧僖伯從傳統的為君之道出發,認為國君的根本責任是管好國家大事,而且任何舉措都必須合乎「古制」和國君的行為規範,否則就會「亂政」,而屢屢「亂政」,國家就會敗亡。他從對國君和國家的責任感出發,進諫隱公不能把遊玩逸樂看作小節,勸阻他到棠地觀魚。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列為了《古文觀止》中的一課,並且在後世多有與之相關的文物表現這個主題,下面這張圖是小王拍的一個花戲樓的磚雕。
公孫敖是慶父的兒子,魯桓公的孫子,從姓氏「公孫」也可以看出他是國君的孫子一支的,類似的還有「王子」或「王孫」什麼什麼的,就是天子的兒子或孫子一支的,但沒能繼承天子之位的。
公孫敖的夫人去世了,要去莒國再娶一個,魯國的國相東門襄仲拜託他幫助也給捎一個。莒國拒絕了公孫敖,卻給東門襄仲訂了一門親。
東門襄仲備了彩禮,請公孫敖幫著把老婆娶回來。公孫敖見到東門襄仲新媳婦的時候,被其美貌驚呆了,立即深深的愛上了她。
《左傳》裡記載了一句話:登城見之,美。
公孫敖幫別人娶老婆娶成了自己的老婆,東門襄仲準備起兵攻打,經過三桓的一番說合,最後同意把新媳婦送回娘家,誰也不許娶,最後放過了公孫敖。
公孫敖忍受不了對美人的思念,在給周襄王弔唁的半路上,毅然為了愛情,攜款外逃去了莒國去美人相聚。
公孫敖是攜款外逃的鼻祖啊。
公孫敖在莒國呆了兩年,生了兩個兒子,又想回到偉大祖國。經過一番說和,東門襄仲才有條件允許他回來。
回魯國呆了三年,又想回莒國,然後又要回魯國,卻突發急病死在了齊國,終於不再折騰了。
上次課中我們知道了晉國的「三郤」,那是三個人,三個姓郤的卿,這次「魯國三桓」卻不是三個人,而是三個家族。
我們學過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當初季友逼死了兩個哥哥慶父和叔牙,卻沒有斬草除根,依然扶持了兩個哥哥的兒子繼承了官位。
慶父的兒子公孫敖封在成地,公孫敖又叫孟穆伯,就成了孟孫氏。
叔牙的兒子公孫茲,又叫叔孫戴伯,就是後來的叔孫氏。
季友自己兒子這一支,就成了季孫氏。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這三大家族,都是魯國的六卿之一,代代相傳,合稱「三桓」。
三桓在與東門襄仲和國君爭奪利益的過程中,借鑑了齊國高家和國家兩大家族興旺的經驗,不斷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於是抱團成了魯國的主要力量,跟國君對抗,跟其他家族對抗。
後來孔子被排擠出魯國,不得己周遊列國,也是三桓的原因,以及後來三桓分魯的故事不斷上演。學過這兩課以後,一定要找來電影《孔子》看一看,了解孔子的同時,順便感受一下三桓的囂張氣焰和沒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