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即指魯國的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第16任,前693─前662)。魯桓公的兒子(不止這著名的四位),即嫡長子姬同,繼承魯國國君,為魯莊公;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庶子之長又稱「孟」,故又稱孟氏、孟孫氏。這裡要注意,慶父比姬同要先出生);庶次子叔牙(諡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諡成,其後代稱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魯莊公封官為卿,後代均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都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孟氏、叔孫氏、季氏)。
魯國公室自魯宣公起(姬餒[něi],第20任,前608-前591在位),日益衰弱,而國政則被操縱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前551—前479)曾經試圖改變卿大於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強大的實力面前,無法成功,最終被趕出魯國。魯國末年,三桓強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魯定公九年(前501),曾經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家臣陽虎被「三桓」趕出魯國,魯國少了一大隱患,也為孔子出仕掃平了道路。就在這一年,孔子被任命為中都之宰。因政績突出,第二年(前500)便被任命為魯國的小司空,即掌管土木建築工程的司空之副職。不久(前500),孔子又被提升為魯國的大司寇,即掌管國家司法、刑獄和社會治安的最高長官。
魯定公十年(前500),齊、魯兩國在齊國的夾谷(今山東萊蕪)舉行了一次重要的雙邊會談,由於孔子的果敢沉著、大智大勇,挫敗了齊國的陰謀,迫使其歸還強佔的汶陽之田。「夾谷之會」是孔子政治生涯中,最為光彩的一頁。會後不久,孔子以大司寇之職攝行相事,即代替魯國執政之卿管理魯國最高的行政事務。孔子決心為魯國剷除「三桓」禍根。於是,孔子向魯定公提出「墮[duò]三都」主張,即摧毀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郈[hòu]邑、孟孫氏的成邑,這三邑高大、堅固的城牆,以防邑宰們憑藉城牆興風作浪。
魯定公十二年夏(前498),在孔子的指揮下先墮了郈邑(叔孫氏)。可在墮郈邑時,就遭到了費邑之宰公山弗擾等人的反抗,險些鬧出亂子。最後在墮成邑(孟孫氏)時,因孟孫氏陽奉陰違,成邑之宰公斂處父以防備齊國入侵為藉口,帶領私卒堅守成邑。公室軍隊久攻不克,只好後撤。
「墮三都」是孔子在魯國實行的最重大的改革措施,這一措施的失敗,對孔子的政治前途是個沉重打擊。加上孔子看不慣「三桓」的專橫、僭越和荒淫無度,他感到很悲憤。
魯定公十三年春(前497),54歲的孔子不得已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14年的羈旅生涯。
魯桓公三年(前709),桓公娶齊襄公妹妹文姜為夫人。
魯桓公六年(前706),文姜生公子姬同(魯莊公)。
魯桓公十八年(前694),魯桓公與夫人文姜到齊國,齊襄公與文姜通姦,魯桓公知道後怒斥文姜,文姜告訴了齊襄公此事。夏四月,齊襄公宴請並灌醉桓公,席後派公子彭生為魯桓公駕車。彭生乘著桓公醉酒,用力抱桓公上車,並此殺死了桓公。桓公死於車上,事後迫於魯國壓力,齊襄公殺公子彭生。桓公死後,桓公之嫡長子姬同即位,是為魯莊公。
魯桓公之子,除了太子姬同,另有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即慶父、叔牙、季友)。(備註一下:太子姬同和季友為同母兄弟,慶父和叔牙為同母兄弟,前者為嫡,後者為庶,但慶父年齡長於姬同)
「三桓初始」時期時候的魯國國君交替:魯桓公(15任)→魯莊公(16任)→公子般→魯閔公(17任)→魯僖公(18任)。
魯莊公繼位後一直未立夫人。莊公喜歡建築高臺,並時常站在臺上瞭望。一日遊玩,偶遇大臣黨氏家的大女兒孟任,孟是老大的意思。孟任年輕漂亮有姿色,為了追求孟任,魯莊公在党家附近修築一處高臺,閒暇時便站在臺上觀看孟任。
魯莊公想娶孟任,但孟任不同意,魯莊公就許諾立她為夫人,如果她給自己生了兒子,就立為太子。兩人割破手臂歃血盟誓,後來,孟任果然生了兒子姬般(史記作「斑」)。齊魯本來關係密切,並有政治婚姻的傳統。魯莊公的母親文姜是齊襄公的妹妹。魯莊公想立般為太子,但是母親文姜不同意,此事就此拖下。
魯莊公九年(前686),齊襄公被殺,國內大亂,後公子小白(齊桓公)搶先回國即位,而魯國支持的公子糾(其母為魯女)晚到一步被拒之門外,齊魯關係一度緊張,數次兵戎相見。
魯莊公十三年(前682),齊魯會盟於柯,雙方恢復正常關係。
魯莊公二十二年(前671)七月丙申日,魯莊公與齊大夫高傒盟於防,於是定下娶哀姜(齊襄公之女)這樁婚事。同年冬天,魯莊公親到齊納聘禮,這在當時是不合禮制的。
魯莊公二十三年(前670),魯莊公又到齊國訪問,估計也順便看望哀姜,魯莊公也因此被指責是「未娶而先淫」。
魯莊公二十四年(前669),魯莊公親自到齊國迎娶夫人哀姜。八月,哀姜到達魯國。當時魯莊公36歲。回國後,他令命婦朝見時以絲帛為禮,而不是通常的紅棗幹豆等禮物,這是違法當時的禮制。
齊桓公稱霸,魯莊公欲結好齊國,娶哀姜為夫人,基本屬於政治聯姻。由於文姜在魯莊公二十一年(前672)去世,而訂婚發生在魯莊公二十二年(前671),所以這樁婚姻不一定和文姜有直接關係,很可能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以及魯莊公的個人性格所決定。
慶父是魯莊公的庶兄(魯桓公長子),在魯國頗有權勢。魯莊公未死之前,哀姜便與之私通。由於哀姜一直未能生子,故以陪嫁媵[yìng]女叔姜(也是齊女)所生之公子啟方(或曰開方)為己子。魯莊公未娶哀姜之前,曾遇黨氏之女孟任,生子般。魯莊公欲立般為繼承人,但在朝廷裡支持的人不多,而哀姜同其情人慶父欲立啟方為嗣。
魯莊公三十一年(前662),魯國一冬無雨,莊公欲行雩[yú]祭(即祈雨)祈禱。先一日,演樂於大夫梁氏之庭。梁氏有一女兒,非常貌美,公子般非常愛慕,暗中與其往來,亦有約為夫人之誓。祈雨當日,梁女上高臺觀樂,圉[yǔ]人犖[luò]在牆外窺見梁女的美貌,便立於牆下,唱歌調戲,歌中唱到:
桃之夭夭兮,凌冬而益芳。
中心如結兮,不能逾牆。
願同翼羽兮,化為鴛鴦。
公子般亦在梁氏觀看祈雨,聽到歌聲出來官瞧,看到圉人犖的舉動,大怒,命左右將其擒下,鞭打三百下,血流滿地,犖再三哀求,才把他釋放。
公子般將此事告之於莊公,莊公說:「犖無禮,便當殺之,不可鞭也,犖之勇捷,天下無比,鞭之,必懷恨於汝矣。」原來圉人犖為人勇絕,曾登稷門城樓,飛身而下,及地,復踴身一躍,遂手攀樓屋之角,以手撼之,樓俱震動。莊公勸太子般殺了犖,也是畏懼他的勇絕。而公子般卻說:「彼匹夫耳,何慮焉?」 圉人犖果然恨公子般,遂投了慶父門下。
不久,莊公病篤,想到立太子的事情,便詢問自己的兄弟叔牙(莊公庶弟)、季友(莊公親弟)。叔牙說慶父有才能,隱隱有「父死子繼,兄死弟及」的意思。季友則說,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於是,莊公讓季友派人賜鴆酒給叔牙。叔牙隨後飲鴆而死,立其後人被稱為「叔孫氏」。
莊公立公子般為太子,而季友輔佐。同年(前662),莊公薨[hōng],季友立太子般為國君。慶父因與哀姜私通,想立哀姜陪嫁的(媵妾)叔姜的兒子啟方。當時莊公還沒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和母親住在外公黨氏家裡。莊公的庶兄慶父派犖殺太子般,於黨氏家刺殺成功。季友當時尚沒有討伐慶父的實力,只好出逃到陳國。慶父也隨後逃往齊國。國人乃立公子啟方為魯國國君,是為魯閔公(史記作「湣公」)。
魯閔公元年(前661),慶父回國。慶父立閔公之後,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厲害,但是始終覺得有妨礙,就想把閔公給殺了而自己當國君。齊國仲孫湫就預言「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後來的孔子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魯閔公二年(前660),慶父派大夫卜齮[yǐ]襲殺魯閔公於武闈(宮門名。闈:宮中的小門叫闈),而後欲自立為君。季友聽聞,自陳至邾,接莊公的另一個妾成風(須句國公主)所生之子申,請魯人以其為國君。
國人反對慶父即君位,並發生暴動,慶父害怕,只好再次出奔到莒國。季友護送公子申入魯即位,是為魯僖公。哀姜亦感覺恐懼,出奔邾國。魯僖公即位後,季友以重金賄賂莒人,請其抓慶父回國,慶父無奈只得接受。慶父歸魯,請奚斯(公子魚)去說情,要求允許自己流亡國外。季友不許。聽到復命的奚斯哭聲,慶父知已走投無路,故自殺。
慶父死後,謀弒兩代魯君的從犯哀姜就被推到風口上。此時齊桓公已經稱霸多年,在國際上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號令諸侯,延續周禮,輔助弱國,頗有威望。而哀姜淫亂,連弒二君,作為自己公族之女,讓自己很沒面子。魯僖公元年(前659),齊桓公責令邾國將哀姜引渡回齊國,在路上將其殺死,以屍歸魯。魯國仍以夫人禮下葬。
慶父雖為庶子,但因其弟姬同為國君,為表示君大於臣,所以自謂仲,及死,諡共,春秋書曰「共仲」。立其後為仲氏。而後人因為他實際上是莊公的庶兄,按次序應稱「孟」,是以仲氏被稱作「孟氏」。按照歷代註疏說,《春秋》著書時,慶父自稱「仲」,而不得不寫「仲氏」;但實則人們皆稱仲氏為孟氏,因此寫作「孟氏」。
三桓中,以季氏最為強盛。季氏起於魯桓公嫡次子——季友。
季友的母親為陳國女,所以葬在陳,彼時也是陳國幫助護送季友及公子申歸國。
當初,季友快要出生的時候,其父魯桓公使人佔卜,卜文說:「男也,其名為『友』,在公之右,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兩社:周社、亳[bó]社,分別在魯宮中門即雉門的右邊和左邊。兩社之間為外朝即治朝,是君臣日見議政之處,也是諸臣治事之地)再找人卜筮,得《大有》之《乾》卦,解作「同復於父,敬如君所」。(同復於父:象徵子肖於父,同德而不改父之道,受到的尊重也與父相同;敬如君所:象徵臣隨君唱,同心一意,常在君旁,國人以敬君的心情、態度敬忠於他)待到季友出生,在他的手掌果然有一個「友」字,遂以此字為名,號成季。
魯僖公(史記作「釐公」)即位後,季友為魯國國相,把汶陽(魯邑名,今山東泰安西南)和鄪[bì](魯邑名,或作「費」,今山東費縣西北)兩地賜給季友做為封地。
魯僖公十六年(前644),季友卒,諡成,史稱「成季」,其後立為「季氏」。
凡事都有雙面,評價同一事物也有褒貶兩面。
作為魯國強勢卿家的三桓,自僖公起,逐步掌握魯國政權,甚至於日後凌駕於公室之上,成為類似於晉室三家的大族,他們的功過大可品評。
以季氏為首的三桓銳意改革。在經濟上推行初稅畝、使用田賦,促進井田制的瓦解,加速了魯國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魯國的經濟發展。
在軍事上,分三軍,後來又廢中軍,分國為四,壯大了三桓的實力,更便利了戰爭時迅速出兵,相對而言是較為可以的軍事改革。
三桓清楚地認識到魯國弱小的國力,為魯國周旋於晉、齊、楚、吳等強國之間,委曲求全,斡旋外交,頗可稱讚。
然則,三桓如此勞心勞力,換來的卻是魯國從西周時期的宗邦強藩,變成春秋戰國時候日漸衰弱的蕞爾小國,不能不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正是因為三桓的爭權奪利,尤其是三桓與公室之間幾乎沒有停止的爭鬥,導致魯國在內耗中日漸衰微,最終歸於敗亡。
「三桓」後續的故事還有很多,直到孔子時期,即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時候還在繼續。未來,我們還會講,直到把整個「三桓」從產生到消亡的完整經過,全部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