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魯國國君的「三桓」家族是怎麼來的?

2021-02-13 棟哥歷史

西周時期,周天子實力強大,各諸侯國都比較聽話。

自從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六師損失殆盡,地盤大幅度縮水,各諸侯國就不再聽命於周天子。僅僅過了幾十年後,各諸侯國國君的臣子們也開始有樣學樣,逐步架空國君。晉國是六卿掌握實權,齊國是田氏、高氏、鮑氏等大家族掌權,宋國是七個家族來回鬥爭,魯國國君則被「三桓」徹底架空。

為什麼各國國君都不約而同的被架空?

其中的原理很簡單。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難免出現能力差的國君。而諸侯國內掌權的各大家族卻在不斷洗牌,激烈的競爭導致人才輩出,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這時候權力就會向大臣傾斜。

2.公室成員爭奪國君之位,導致同室操戈。有時候國君被殺,有時候國君的弟弟或兒子被殺,亂成一鍋粥。這時候旁觀的公室成員和大臣的站隊就很重要。國君上臺後,會對支持自己的臣子賞賜和重用,大臣的權力就會增加。

3.國君貪圖女色,導致國君權威喪失。國君肯定不缺錢,但對女色的追逐是難免的。國君荒淫無道、亂倫會損害一些大臣的利益,也會導致國君權威喪失。

具體到魯國,架空魯國國君的三大權臣家族「三桓」是怎麼來的呢?

魯國第十五任國君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同、次子慶父、三子叔牙、四子季友。魯桓公死後,嫡長子同繼位,是為魯莊公。

魯莊公在位32年,他晚年很擔心兒子的繼位問題,就問三弟叔牙:你覺得我死之後,誰來當魯國國君比較合適?

叔牙回答:我二哥你二弟慶父比較合適。

魯莊公對這個答案不太滿意,又找來老四季友,問同樣的問題。季友回答,您的兒子般比較合適。

魯莊公對這個答案很滿意。他說,四弟你回答的太好了,可是老三叔牙認為慶父繼位比較合適,你看這事該怎麼辦?

季友的回答特別爽快,他說:大哥,您就放心吧,我知道這事該怎麼辦。

於是,季友就以國君的名義把叔牙召到一位佔卜官的家裡,佔卜官拿出一杯毒酒給叔牙,說:您如果喝下這杯酒,雖然您會死,但您的後代必然會得到一塊封地,成為魯國世卿;您如果不喝,您還是會死,子孫後代也會受到牽連。

叔牙一聽這話,平靜的喝下了毒酒,剛回到家就毒發身亡。

魯莊公死後,季友扶持公子般繼位。一個多月後,慶父買通國君的養馬人打死了般。季友逃亡後陳國。這次慶父和魯莊公的夫人共同扶持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啟繼位,是為魯閔公。

一年多後,慶父想自己當國君,就又找人暗殺了魯閔公。但慶父連殺兩位國君的行為觸怒了魯國人,魯國上下都想殺掉慶父替國君報仇。季友趁機殺回魯國,扶持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申繼位,是為魯僖公。慶父只得逃到了莒國。

魯僖公給莒國國君送去了很多錢財,請求把慶父引渡回魯國,慶父被逼無奈,只好自殺。

當時,曾經去魯國弔喪的齊國大夫仲孫湫曾評價魯國情況:不去慶父,魯難未已。這就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則成語的出處。

至此,魯桓公的四個兒子已經死了三個,老四季友掌握了魯國國政。季友有匡扶社稷之功,獲得費邑(今費縣和平邑)作為封地。

季友雖然逼死了倆哥哥,但是他對哥哥們的後代卻很厚道,對叔牙並未食言。他對魯僖公說,我逼死哥哥都是為了社稷,非為個人利益,請求讓叔牙和慶父的兒子做上卿,並各給一塊封地,魯僖公都照做了。

「三桓」指的是魯國孟孫、叔孫、季孫三大家族,三大家族的祖先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季友。這三個家族分別世襲司空、司馬和國相之職,並各有一大塊封地,逐漸架空國君,瓜分了魯國的軍隊和土地,成為魯國真正的掌權者。其中,季氏的權勢最大,佔有的魯國土地和軍隊最多,叔孫氏次之,孟孫氏再次。

三大家族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共同對抗魯國國君,統治魯國人。多位魯國國君試圖收回權力,也有多位「三桓」的家臣試圖以下犯上,但都沒有成功,「三桓」對魯國的統治一直持續到魯國被楚國吞併。

這是寫孔子的第五篇文章。大家也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關焦點

  •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不過,讓各個諸侯國想不到的是,他們麾下的卿大夫,也是有樣學樣,有的甚至直接將諸侯國的君主給架空了。其中,就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來說,就被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所瓜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而就魯國來說,三桓,也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這三家卿大夫,同樣把持了魯國大權。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
  • 春秋戰國32——魯國「三桓」初立
    「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魯定公九年(前501),曾經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家臣陽虎被「三桓」趕出魯國,魯國少了一大隱患,也為孔子出仕掃平了道路。就在這一年,孔子被任命為中都之宰。因政績突出,第二年(前500)便被任命為魯國的小司空,即掌管土木建築工程的司空之副職。
  • 第三十八課 魯國三桓
    7、解釋一下「三桓」稱呼的由來隨著齊楚晉的先後崛起,魯國完全落後了。魯國的落後有很多原因,其中一條便是「任人唯親」,特別看重貴族血統。如果不是根正苗紅的貴族子弟,基本上就不會有前途,當然就沒有那麼多人才可以用了。
  • 為什麼會有三家分晉,晉國國君為何不能阻止,後來國君去了哪裡
    從唐叔虞被封為國君開始,到晉國末代國君晉靜公被廢為止,晉國在周朝一共存在了657年,晉靜公是在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然後晉靜公也被廢為庶人,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這個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會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呢?
  • 魯國第三大權臣為何要拜孔子為師?
    在孔子的時代,魯國已經被「三桓」瓜分。所謂「三桓」就是指季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大家族,他們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
  • 讀《史記·孔子世家》(三)
    而且往往是東方諸侯出了亂子,找晉國說大哥這事兒必須您來擺平,晉國才勉為其難來一下。「楚靈王兵強,陵轢中國」,這話也不錯。但楚靈王是怎麼威脅中原的呢?把追隨楚國多年的陳國、蔡國給滅掉了,然後威脅中原各國:我就問你怕不怕?他這麼不斷威脅恐嚇,可是從來沒有敢真的撕毀晉楚和約,出兵北伐中原。
  • 哀姜:謀害國君,又為何被魯國人同情?
    他一心想在哥哥死後成為魯國國君,只是苦於內宮沒有盟友。碰巧情人哀姜不孕,建議老公魯莊公立自己的妹妹叔姜的兒子公子啟為儲而不成。春秋時期流行陪嫁制度。就是現在說的買老婆送小姨子。主要是為了防止出現正妻不孕的情況。按理說王后哀姜無子,立她妹妹之子為太子,更有利於國本繼承。但是,偏愛孟任,對哀姜私通懷恨在心的魯莊公拒絕了這個意見,意圖走周幽王的老路,廢長立幼,立孟任生的庶子公子般為太子。
  • 魯國史話二:諸侯中最守禮制的國家,卻最先發生了失禮的慘劇
    那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被昭王忽視的,發生在魯國的那起弒君篡位的慘劇。在大眾的認知中,周朝最初由於周公、成王制禮作樂,使得朝廷以及各方諸侯之間都十分的守禮,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也不乏晉文公的退避三舍和宋襄公的「仁義之師」。而在眾多諸侯國中,把禮樂制度貫徹的最好的當屬魯國了,這不僅僅因為這裡是周公的封地,還要感謝魯國實際上的第一任國君伯禽。
  • 《魯國春秋》的十大發現 | 義堂新史詩
    楊院長說這部書寫出了「魯國之史,魯國之韻,魯國之魂。」這部書也獲得了濟寧市文藝精品工程獎。許多人說這是繼《春秋》三傳之後的《楊氏春秋傳》。許多師友看到我在研究魯國史,主動給我提供各種魯國的資料,鼓勵我繼續這方面的研究。最近,我又一次對《魯國春秋》進行反覆刪改,力爭使其更精煉,力爭讓中學生都能愛上《春秋》和魯國史,《魯國春秋》(經典版)再版推出。
  • 魯國文化的豐碑,儒學起源的史詩
    《東周列國志》記述了西周結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歷史故事,裡面雖然寫到周代,寫到魯國,但可惜這些書籍都為斷代史。歷史上竟然沒有留下一部完整描寫魯國從建立到滅亡涉及整個朝代歷史文化的書籍,在我感到遺憾和迷茫的時候,《濟寧人民政協資政建言叢書》出版了一部關於魯國歷史的長篇傳記文學《魯國春秋》,我如獲至寶,趕緊找來仔細閱讀。
  • 齊國到底怎麼打敗魯國的?
    一習慣說,齊國是大國,喜歡吃大蔥,魯國是小國,喜歡吃大蒜,直到如今,很多山東人還很有意見:為什麼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關於長勺之戰,大家更熟悉的應該是曹劌論戰,就是那個著名的論調:「」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但,以我小時候打架的經驗,對此種論調表示深深懷疑。
  • 周天子的孝順乖兒子魯國,為什麼率先背叛了周天子?
    周公攝政,忠心耿耿,他手把手教育成王成長,替成王平定「三監之亂」,穩定分封制和宗法制,又創立「禮樂制度」以教化萬民。當真是鞠躬盡粹,死而後已。周成王感激周公,於是封周公為魯國國君,由於周公要輔佐成王,只好讓他的大兒子伯禽去魯國做國君,臨行前周公諄諄教導伯禽,一定要建設好魯國,盡忠於成王。可見,魯國與西周的關係,絕非一般的主臣關係,因為周公對周王朝是「死忠」。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按《春秋》上說,這是不合乎禮的,因為禮樂徵伐都是天子專享的權利,各諸侯國即使對四夷用兵,也要向王室報告,捉到俘虜則獻給天子,由天子來警懼外來入侵者,諸侯之間不能互相獻來獻去。齊桓公之所以違反禮法都要這麼做,就是要藉此羞辱魯莊公,讓天下諸侯看到齊桓公的寬容大度,共同給不識相的魯國施加輿論壓力。 齊桓公經常使這一招,百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