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周天子實力強大,各諸侯國都比較聽話。
自從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的六師損失殆盡,地盤大幅度縮水,各諸侯國就不再聽命於周天子。僅僅過了幾十年後,各諸侯國國君的臣子們也開始有樣學樣,逐步架空國君。晉國是六卿掌握實權,齊國是田氏、高氏、鮑氏等大家族掌權,宋國是七個家族來回鬥爭,魯國國君則被「三桓」徹底架空。
為什麼各國國君都不約而同的被架空?
其中的原理很簡單。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難免出現能力差的國君。而諸侯國內掌權的各大家族卻在不斷洗牌,激烈的競爭導致人才輩出,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這時候權力就會向大臣傾斜。
2.公室成員爭奪國君之位,導致同室操戈。有時候國君被殺,有時候國君的弟弟或兒子被殺,亂成一鍋粥。這時候旁觀的公室成員和大臣的站隊就很重要。國君上臺後,會對支持自己的臣子賞賜和重用,大臣的權力就會增加。
3.國君貪圖女色,導致國君權威喪失。國君肯定不缺錢,但對女色的追逐是難免的。國君荒淫無道、亂倫會損害一些大臣的利益,也會導致國君權威喪失。
具體到魯國,架空魯國國君的三大權臣家族「三桓」是怎麼來的呢?魯國第十五任國君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同、次子慶父、三子叔牙、四子季友。魯桓公死後,嫡長子同繼位,是為魯莊公。
魯莊公在位32年,他晚年很擔心兒子的繼位問題,就問三弟叔牙:你覺得我死之後,誰來當魯國國君比較合適?
叔牙回答:我二哥你二弟慶父比較合適。
魯莊公對這個答案不太滿意,又找來老四季友,問同樣的問題。季友回答,您的兒子般比較合適。
魯莊公對這個答案很滿意。他說,四弟你回答的太好了,可是老三叔牙認為慶父繼位比較合適,你看這事該怎麼辦?
季友的回答特別爽快,他說:大哥,您就放心吧,我知道這事該怎麼辦。
於是,季友就以國君的名義把叔牙召到一位佔卜官的家裡,佔卜官拿出一杯毒酒給叔牙,說:您如果喝下這杯酒,雖然您會死,但您的後代必然會得到一塊封地,成為魯國世卿;您如果不喝,您還是會死,子孫後代也會受到牽連。
叔牙一聽這話,平靜的喝下了毒酒,剛回到家就毒發身亡。
魯莊公死後,季友扶持公子般繼位。一個多月後,慶父買通國君的養馬人打死了般。季友逃亡後陳國。這次慶父和魯莊公的夫人共同扶持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啟繼位,是為魯閔公。
一年多後,慶父想自己當國君,就又找人暗殺了魯閔公。但慶父連殺兩位國君的行為觸怒了魯國人,魯國上下都想殺掉慶父替國君報仇。季友趁機殺回魯國,扶持魯莊公的另一個兒子申繼位,是為魯僖公。慶父只得逃到了莒國。
魯僖公給莒國國君送去了很多錢財,請求把慶父引渡回魯國,慶父被逼無奈,只好自殺。
當時,曾經去魯國弔喪的齊國大夫仲孫湫曾評價魯國情況:不去慶父,魯難未已。這就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則成語的出處。
至此,魯桓公的四個兒子已經死了三個,老四季友掌握了魯國國政。季友有匡扶社稷之功,獲得費邑(今費縣和平邑)作為封地。
季友雖然逼死了倆哥哥,但是他對哥哥們的後代卻很厚道,對叔牙並未食言。他對魯僖公說,我逼死哥哥都是為了社稷,非為個人利益,請求讓叔牙和慶父的兒子做上卿,並各給一塊封地,魯僖公都照做了。
「三桓」指的是魯國孟孫、叔孫、季孫三大家族,三大家族的祖先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季友。這三個家族分別世襲司空、司馬和國相之職,並各有一大塊封地,逐漸架空國君,瓜分了魯國的軍隊和土地,成為魯國真正的掌權者。其中,季氏的權勢最大,佔有的魯國土地和軍隊最多,叔孫氏次之,孟孫氏再次。
三大家族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共同對抗魯國國君,統治魯國人。多位魯國國君試圖收回權力,也有多位「三桓」的家臣試圖以下犯上,但都沒有成功,「三桓」對魯國的統治一直持續到魯國被楚國吞併。
這是寫孔子的第五篇文章。大家也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