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史話二:諸侯中最守禮制的國家,卻最先發生了失禮的慘劇

2021-01-18 閒敘春秋

從上一篇開始,咱們結束了「成康盛世」,進入了周昭王統治時期。通過分析司馬公對姬瑕「微缺」的評價,了解到昭王在位這段期間真的是各種不順與遺憾。本來,在昭王開篇以後,接下來該講一些關於他這一朝最重要的事件南徵的故事了,但是,不知道有沒有細心的童鞋發現了筆者在文章中留下的一個暗扣?那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被昭王忽視的,發生在魯國的那起弒君篡位的慘劇。

在大眾的認知中,周朝最初由於周公、成王制禮作樂,使得朝廷以及各方諸侯之間都十分的守禮,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也不乏晉文公的退避三舍和宋襄公的「仁義之師」。而在眾多諸侯國中,把禮樂制度貫徹的最好的當屬魯國了,這不僅僅因為這裡是周公的封地,還要感謝魯國實際上的第一任國君伯禽。咱們在講「魯國建國錄」時就提到過,伯禽十分恪守禮制,花了近三年時間改變當地居民的習俗,使魯國承襲了最傳統的周禮文化。既然如此,嚴守周禮的魯國本應該十分講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怎麼偏偏是他們最先出現這「打臉」的悲劇呢?

周公制禮作樂

要說魯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弒君篡位的慘劇,在眾多史書中並沒有給出答案,幾乎都如《史記》記載的那樣,以「幽公弟沸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這樣簡單的一句來帶過這一重大事件。更為奇怪的是,這樣一位篡位之人,不僅其他諸侯國沒有問責,連昭、穆兩代周天子也沒有給他治罪,甚至他自己在位的五十年中,魯國國內沒有出現一點反對跡象,真是令人捉摸不透。

就在筆者陷入瓶頸之中不得其解時,突然發現魯幽公和周幽王一樣,都有個「幽」字的諡號。既然周幽王是一位著名的昏君,那「幽」字一定不是什麼太好的諡號,翻看《諡法》果然印證了自己的猜測。《諡法》中對「幽」的評判標準有三條,分別是「蚤孤有位(剛繼位就離世)」、「壅遏不通(不聽勸諫、一意孤行)」和「動祭亂常(祭典禮儀亂了常規)」。這三條中除了「蚤孤有位」跟魯幽公不太一致以外,其他兩條恐怕正是他獲得這個諡號的原因。

同樣有個「幽」字諡號的周幽王

正因如此,魯幽公姬宰能獲得這樣的諡號,說明他可不是位良善君主,魯國人恐怕都恨透他了,他被殺篡位,魯國國內當然不會有太多同情他的人了。而奪了王位的姬沸,立刻自封做了魯國國君,只不過與魯幽公一樣,同樣沒能留下什麼記錄,咱們無法掌握他到底做出過什麼功績。但從他「魏」這個諡號來看,他應該做的還不錯,因為《諡法》給出「魏」字的評判標準是「克威捷行」和「克威惠禮」,意思就是魯魏公是一位「有威而能修身,雖威而不逆禮」的君主。

從兩個諡號對比可以看出,姬沸跟兄長姬宰相比,簡直就是完全相反的兩位君王,把魯幽公時期所有的不正之風全都修正了過來,難怪他能一坐就坐了五十年。既然有這樣一位優異的君主接管了魯國,哪怕他所採用的手段稍微有些「不正當」,其他諸侯國及周天子當然不會去問責、治罪了,僅需史官做個記錄就好了。

魯魏公弒君篡位

好了,咱們通過對諡號的分析搞清楚了幽公、魏公都是怎樣的君主,也明白了魏公篡奪王位後卻沒有任何人來反對的原因。接下來,咱們該研究一下如此恪守周禮的魯國,為何成為了第一個發生動亂的諸侯國,換句話講就是找尋一下造成魯幽公如此一意孤行、不尊禮制的緣由:

1、由於周公、伯禽兩代魯國國君的身份地位,讓魯國首先獲得了當時非常富庶的土地。之後,他們通過東徵平叛擴張了領土,伯禽又在封國用心治理、大力發展生產,為魯國積累下足夠多的財富,這就留給他們後世之君一個非常富足、安逸的環境。正所謂安逸的環境容易使人變得倦怠、墮落,這才讓魯幽公有了放縱、專橫的本錢。

2、伯禽之後的兩代魯國國君在位時間都太短,沒有時間去培養魯幽公這位繼任君主。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伯禽之後考公酋繼位,但只在位四年便亡故了。隨後,因為考公無後,由弟弟煬公熙繼位,雖然設立過「茅闕門」(即在茅門設立宮闕,大約就如天子治象魏一般),但還沒等他大展宏圖,便也在六年內中道崩殂,使重擔一下子壓在了魯幽公身上。所以,在王位交接得如此倉促的情況下,沒有做好準備的幽公只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才使得魯國最早發生了動亂。

《史記》中魯國頻繁更替國君的描述

3、也是因為魯國過於恪守周禮造成的這個結果。因為,周禮十分講究等級、尊卑,作為一國的君主,其地位自然高高在上,他的言語自然就是命令。這就使得在位的國君如果優秀,國家就能擰成一股繩發展壯大,如果在位的君主昏聵,作為臣子的眾人也不能違逆於他。這樣下去,矛盾激化到了臨界點之後,自然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總之,這種種原因造成了魯幽公的一意孤行,造成了魯國僅立國幾十年便出現亂象,造成了魏公弒君篡位的失禮慘劇。好在魏公雖然通過非常規手段奪取了王位,但他本人沒有像兄長那樣昏聵,給魯國帶來了穩定,又重新回到了守禮、安邦的良好局面。

魯國算是由富到亂,又由亂回穩了。但是,隨著魯國這個周天子身邊最主要的守護國發生動蕩,又碰上昭王這位沒有幫手且不太擅長處理國政的天子,就給周朝帶來不小的麻煩。這麻煩除了「成康盛世」戛然而止之外,還讓東夷、南蠻地區也獲得了空間,逐漸躁動起來。為了解決東、南地區的威脅,在魯國指望不上的情況下,昭王決定親率王師出徵。到底昭王親徵結果如何?咱們下次就說一說昭王南徵那些事兒。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筆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魯國動亂、魯幽公、魯魏公、弒君篡位、諡號考證、探尋動亂原因、安逸環境、更替頻繁、過於守禮。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焦點

  • 諸侯史話番外篇二:一則不太常用的成語,竟源於聚會上的一場爭鬥
    只不過,姬息的離世要發生於該年的年底,咱們才剛剛進入隱公十一年,暫時還不需要開啟如此沉重的話題。因此,鄙人還是繼續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給各位敘談故事,說一個於這年年初,發生在魯國國內的很有意思的小插曲。或許細心的朋友會問了:「閒敘」童鞋,你不是說這個小故事發生在魯國國內嘛,為什麼你的題目卻不是「魯國史話」,反而放到了「番外篇」當中呢?在下要說的是,能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問得可真到位,因為我在寫本文之前也猶豫過,的確是考慮要將其歸入到「魯國史話」之中。但隨著鄙人反覆推敲了一下故事的全過程以後,覺得在這段插曲中,魯隱公並不是絕對的主角。
  • 魯國史話廿六:桓公殷勤侍奉先祖,卻遭人無情譏諷,到底為哪般?
    所不同的只是時間,一次「烝」發生在春季正月,另一次則是發生在夏季五月。說明姬允應該是在同一年中連續犯了兩次相同的錯誤,才被記上了這麼兩筆。可說了半天,這個「烝」到底是個什麼錯誤呢?簡單來說,書中所記的這個「烝」,是古代一種祭祀先祖、天地或神靈的活動。並且,這項祭祀活動並不算特殊,可以說是每年都要舉行的一種常例。所以,像這樣經常要辦的祭祀,桓公應該不會在準備工作或程序上出什麼問題。
  • 第三十八課 魯國三桓
    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翻譯:魯國發生饑荒,臧文仲對魯莊公說:「與鄰國結好,取得諸侯的信任,用婚姻關係來加強它,以盟約誓言來鞏固它,乃是為了應付國家的急難。
  • 魯國史話廿四:都知道古人重視嫡長子,有多重視呢?看《左傳》
    不過,在各國忙著對抗的同時,陳、魯這兩個國家也各自發生了一悲、一喜兩件與戰爭不相關的事件。而上一次,咱們通過「陳國史話」已經講述了那件「悲傷」的事兒,得知陳國再次發生了內亂。現任國君、篡位者陳佗惡有惡報,慘遭蔡人殺害。他的侄兒媯躍(陳桓公之子,被害大公子媯免二弟)奪回了旁落的君位,即位成為陳厲公。
  • 《魯國春秋》的十大發現 | 義堂新史詩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紀年方式就是用天幹地支紀年,在歷代文獻中比比皆是,新發現的《魯世家年表》也是按照幹支記年,第一句就是「己卯,周武王十三年,封周公於曲阜,國曰魯。」這句話信息量巨大啊!己卯年是公元前1122年,武王克商,分封諸侯,封姜太公於齊國,封周公於魯國。武王克商這一年,被認為是國家重大工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支點,夏商周三代的歷史都是按照這個時間推算的。
  • 魯國史話十二:隱公為功臣的族人賜氏,成為一個姓氏的重要來源
    然而,當把《春秋》與《左傳》相對比來看的時候,會發現左丘明先生似乎對於蔡、宿兩位諸侯的離世並不是太關心,在他所撰寫的內容中隻字未提這一侯、一男兩位爵爺。反倒是對無駭這位魯國的大臣頗感興趣,用了全篇最長的一段文字來記述他的身後事。那無駭到底是何許人也?咱們今天就來敘一敘有關他的話題。
  • 齊國到底怎麼打敗魯國的?
    長勺之戰出自於《左傳》,在《史記》中卻沒有任何記載,如此關鍵的戰爭,決定了齊桓公爭霸的格局,為何《史記》中沒有記載呢?長勺之戰或許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只是左先生丘明閣下的誇大而已,可能雙方在公元前684年發生過爭端,只是很小規模的摩擦,未必有勝負,作為春秋末年的魯國人左丘明誇張了一則有利於祖國的故事。為什麼這麼說?除了上面所說的軍事對比外,來看看當時的格局。
  • 魯國史話廿五:左丘明不想講述的3個字,搞懂後,裡面故事還挺多
    咱們先來看看「焚」這個字,其含義就是用火燒,所以咱們現在常見詞彙中會有「焚燒」、「焚毀」這些用法。顯然,《春秋》這樣記載,應該是魯桓公在命人焚燒東西。至於他在燒些什麼,繼續往後看「鹹丘」二字,理應是一個地名。
  • 《曹劌論戰》中魯國是怎麼勝利的?齊國真的輸了嗎?
    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都在強調「一鼓作氣」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齊國一鼓作氣的時候,魯國不鼓,齊國就不進攻呢?為什麼三通鼓之後齊師就「竭」了呢?春秋早期,是周天子帶著姬姓諸國東徵西討到諸侯爭霸的過渡階段。這段時期的戰爭大多還遵守這君子之戰或者貴族之戰的規則。
  • 周天子的孝順乖兒子魯國,為什麼率先背叛了周天子?
    (周公與周成王)伯禽在魯國國君位上四十餘年,做了二件事,一是做好周天子的東部屏障,以武力徵服對周朝不服的蠻夷小邦;二是不遺餘力傳播周文化,用「周禮」治理魯國,使得魯國成為了「小型化的周朝」。魯國背叛周天子然而,事情在後來卻發生了反轉。這個反轉,與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的一場名為「初稅畝」的稅制改革有關。從字面上理解,初稅畝是指第一次按照田畝的數量收稅。
  • 從「大義」到「事利」,為何春秋諸侯邦交準則會發生轉變?
    在春秋時期,爭霸、會盟和朝聘是三種最為主要的諸侯國邦交方式。在春秋時期雖然周王朝的王室已經走向式微,但是其禮制和宗法還是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在春秋初期,諸侯邦交的基本尺度還是「義」,大國的行為還是具有道義和信義,並且是符合禮法的。
  • 春秋時一小國,和魯國是兄弟之國,最終被衛國消滅!
    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邢國,就是西周初期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西周周成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淵)於邢國,是周朝的53個姬姓封國之一,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西周邢國是太行山以東具有征伐權的元侯之國,歷史上多次率領諸侯與北方的戎狄作戰。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均有齊國,他的「孿生兄弟」魯國去哪了?
    特別是在同一地域,起點相同的國家,比如說,《史記·殷本紀》:「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 西周分封天下諸侯,同一地域,誕生了一些類似於「孿生兄弟」的國家。由於地理、民族、經濟、文化習俗的相近,國家的發展,也往往在伯仲之間啊,比如說川中的巴國和蜀國,蘇中的吳國和越國,甚至其起落興衰,都是高度同步化的。
  •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就第一點來說,在周朝的諸侯國中,魯國是非常重視禮法的。魯國(前1043年—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在周代的眾多諸侯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 周室封了那麼多姬姓諸侯,到了戰國時代為何只剩燕國撐門面!
    這批新諸侯是周人對付舊諸侯的得力幫手,因此給予了很多政策傾斜,領地最廣,位置最佳,而且他們還可以蠶食舊諸侯,擴張勢力。而往後再冊封諸侯,就沒這麼多紅利了。因此生存到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大多是第一批諸侯,後面的諸侯雖然與王室關係更近,但出頭的機率反倒更低。春秋初期的諸侯除了鄭國之外,其他影響力較大的國家如魯、齊、宋、衛、邢等都是老牌諸侯。而第一批冊封諸侯恰恰是異姓比例最高的一批。
  • 齊國比魯國厲害多了,為什麼山東省簡稱魯,而不是齊?
    西周初建時,東部沿海地區的殷人和東夷人勢力強大,屢次發生叛亂。周公東徵,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後,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子牙分別封於商奄和薄姑舊地,建立魯國和齊國,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齊國和魯國雖然都是侯爵國,地位相當,但《史記》的十二諸侯年表中,魯國排在齊國前面,僅次於周。這是因為,在很多人看來,魯國是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更有歷史厚重感。
  • 春秋戰國32——魯國「三桓」初立
    因政績突出,第二年(前500)便被任命為魯國的小司空,即掌管土木建築工程的司空之副職。不久(前500),孔子又被提升為魯國的大司寇,即掌管國家司法、刑獄和社會治安的最高長官。 魯定公十年(前500),齊、魯兩國在齊國的夾谷(今山東萊蕪)舉行了一次重要的雙邊會談,由於孔子的果敢沉著、大智大勇,挫敗了齊國的陰謀,迫使其歸還強佔的汶陽之田。
  • 鄭國史話廿:舉3國之力,攻打2座城邑,其背後還隱藏著很多真相
    前三次的文章,不管是「史話」,還是「番外篇」。「閒敘」一直帶著大家逗留在魯國,陪您看了看魯桓公所遇到的喜事、戰事、受朝事,算是把這兩年間(即周桓王十四至十五年)魯國國內發生的故事基本講完了。那今天,咱們就要離開這裡,並趕往鄭國一趟,去看一場差點兒被忽略的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