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史話廿:舉3國之力,攻打2座城邑,其背後還隱藏著很多真相

2020-12-27 騰訊網

前三次的文章,不管是「史話」,還是「番外篇」。「閒敘」一直帶著大家逗留在魯國,陪您看了看魯桓公所遇到的喜事、戰事、受朝事,算是把這兩年間(即周桓王十四至十五年)魯國國內發生的故事基本講完了。那今天,咱們就要離開這裡,並趕往鄭國一趟,去看一場差點兒被忽略的戰事。因為,魯國的史官們在寫魯桓公七年(即周桓王十五年)的歷史時,只記載了春、夏兩季。而這場看似不太激烈,實則非常值得回味的戰事,剛好發生在該年的秋季。若不是《左傳》再次幫忙進行補充,咱們就真的跟它錯過了。所以,咱們話不多說,快去看看左先生怎麼寫的吧。

據《左傳》所記,發生於魯桓公七年秋季的這場戰爭,是鄭、齊、衛三國對盟、向兩地進行的一次討伐。之所以三個國家會聯手,是由於盟、向兩地對鄭國背信棄義,惹得鄭莊公惱羞成怒,才邀請兩位國君派兵來一起教訓他們的。那盟、向到底是誰?他們是如何背信棄義的?他們的結局如何?這場戰事值得回味的地方又是什麼呢?「閒敘」這就給各位一一道來。

盟、向兩邑的背信棄義,惹惱了鄭莊公

1、盟、向不僅不是兩個國家,他們的屬性更是特殊

乍看盟、向這兩個名字,很像是兩個諸侯國,並且他們還對鄭國做出過背信棄義的舉動,顯然應該是與鄭國有過盟約的兩個邦國無疑了。但我要告訴各位的是,這兩個特別像諸侯國名的名字,指的並不是兩個國家,而是鄭國自己的兩塊屬地(或者可以說是兩座城邑)。

只不過,盟、向兩地除了歸屬於鄭國之外,還有個更加特殊的屬性。各位請先回憶一下咱們之前講過的內容,鄙人在「鄭國史話十四」中曾提到過鄭莊公與周桓王做了筆大買賣。當時,天子拿出了距王都較遠的12處土地,換得了莊公手中4處鄰近雒邑的土地。雖然看上去是王室吃了虧,但畢竟這次買賣得到了雙方的認可,所以還算是互惠互利的。而在鄭莊公剛剛得到的這12處土地中,剛好有盟邑、也有向邑。也就是說這兩座城才剛變更過所有權,如此特殊的屬性讓他們的背叛變得不再突兀

周、鄭交換的12處土地中包含盟、向兩邑

2、從史書的記載來看,盟、向兩邑的背叛並不簡單

上一條內容,咱們簡單介紹了盟、向這兩塊土地,讓大家了解了他們的特殊屬性。正因為兩邑歸入鄭國版圖的時間並不長,在那裡會發生反叛也屬正常現象。按說遇到了這樣的情況,鄭莊公只需派遣部隊過去鎮壓一下就好了,完全沒有必要邀請什麼外援。但從《左傳》對盟、向兩邑背棄鄭國的描述來看的話,他們的反叛並沒有那麼簡單

各位請看書中的這條記載:「(魯桓公七年)夏,盟、向求成於鄭,既而背之」。其中,「求成」一詞就是求和的意思,說明兩邑肯定不是第一次背叛鄭國了。並且,之前的反叛行為,已經讓盟邑、向邑遭到了鄭國的討伐,所以他們才要跟鄭莊公求和,以獲得自保。可當莊公原諒了他們以後不久(句中「既而」一詞證明了這次反叛距他們被原諒的時間點並不遠),兩座城邑又反叛了

您說說看,這樣兩個彈丸之地,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再次背信棄義,怎能不讓鄭莊公惱怒呢?精明的姬寤生又怎麼會不懷疑其背後有幫手在給他們撐腰呢?因此,莊公這一回下定了決心,要徹底剿滅兩塊土地上的反叛勢力。並且,為了確保平叛的勝利,也防止盟、向兩邑的後臺跑來添亂,莊公這才邀請了齊、衛兩國共同參與平叛行動。

擔心盟、向有後臺,鄭莊公也要尋找幫手

3、盟、向兩邑的結局,道出了他們的後臺到底是誰

既然鄭莊公下定了清剿的決心,又有齊、衛兩家的幫助,那以盟、向兩邑的兵力是很難去對抗三國大軍的。因此,他們夏季才剛宣稱要再次背信棄義,秋季就被鄭國聯軍給滅掉了。於是,兩塊土地上的人民為了活命,只能選擇逃往他處。也正在這個時候,天子好巧不巧地出現了

據《左傳》所記,盟邑、向邑的反叛剛一被平定,桓王就主動出面,將兩城的百姓遷到郟地保護了起來。試問,如果盟、向兩邑的反叛只是鄭國內部事務的話,天子有必要幹預嗎?如果沒有「老東家」給兩邑撐腰的話,他們敢說背叛就背叛嗎?如果叛軍不是有桓王這個後臺的話,莊公怎會如此小心地請來外援呢?所以,從反叛者的最終結局來看,天子一定參與了此事,目的就是要讓鄭莊公的日子不好過。反正正面戰場上,王師已經拿鄭國沒有辦法了,那就只能在背後搞事情嘍。

《左傳》中天子遷兩地之民於郟的記載

甚至,在下認為,早在周鄭之間發生戰爭以前,桓王就已經唆使盟、向兩邑背叛鄭國來策應王師的行動。只可惜,天子聯軍最終戰敗了,讓兩座城邑變為了孤軍,他們這才趕緊向鄭莊公「求成」去了。等到桓王新的指示下達,兩邑又感到有了靠山,便再次背信棄義了。至於為什麼是盟、向兩地發生叛亂,而不是當初交換的12處土地都起來鬧事。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座城邑距離雒邑最近,以王室當時的實力來看,天子所能影響的範圍也就這麼大了

4、鄭莊公平定盟向之亂的戰事背後,有這三點值得咱們去回味

其一,「周鄭大戰」才剛過了不到兩年,桓王就著急唆使兩邑進行反叛,是朝廷要再次伐鄭的信號嗎?予以為這不是雙方又要開戰的信號,但也反映出一定的問題,即鄭莊公的控制顯出了漏洞

或許您要問為什麼莊公的控制會出現漏洞呢?一方面是大戰剛剛結束,鄭國一邊要修復各地城防,一邊又要恢復生產,還要派兵去支援齊國,如此繁多的事務勢必會讓莊公有些捉襟見肘。另一方面,我認為跟鄭莊公的身體也有關係,畢竟此時的姬寤生已到垂暮之年。並且,就在四年之後,他老人家便走到了人生的終點。想必這個時候的莊公已經沒有精力把事情做得面面俱到了,這才會讓對手鑽了一些空子。

為鄭國霸業操勞了一生的鄭莊公

其二,從這次鄭國邀請的援軍來看,曾經的「鐵三角」組合已經不復存在了。大家可以回顧一下之前的一些戰事,鄭、魯、齊三國經常會統一行動,並且只要他們三國聯合起來,幾乎是戰無不勝。可這一次齊國依然在組合裡,甚至還帶來了自己的大女婿衛國,但魯國卻從組合中消失了。想必是姬忽援齊時與魯人結下的仇恨,已經轉達給了鄭莊公,讓兩國關係降至了冰點

其三,原本周王室想要懲處一個諸侯國,只需降下責罰或者進行徵討即可。但現在的天子周桓王,既無法問責於鄭國,又不敢出兵去討伐,只會背後搞些小動作,說明朝廷的實力和地位再次下降了。另外,「周鄭大戰」之時,衛國乃是天子聯軍的一員,而齊國也忌憚朝廷,不敢派兵去支援鄭國。可這個時候,兩個國家都能猜到盟、向兩邑的後臺是天子,卻仍然敢於參加戰事,更加印證了周天子已經越來越不被眾人放在眼裡了。

越來越不被眾人重視的周桓王

好了,這就是《春秋》預設的,又被左先生補充上了的,爆發於周桓王十五年秋季的一場戰事。看似這場戰事僅發生在鄭國國內,又是很普通的平叛之戰,但其背後的諸多真相才是咱們最該認真挖掘的內容。並且,「閒敘」目前提出來的這幾點只是在拋磚引玉,希望有真知灼見的朋友可以踴躍留言,說出您所理解的鄭伐盟向之戰。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伐盟向、春秋預設、左傳補充、盟向叛鄭、三國清剿、盟向介紹、邀援原因、叛軍後臺、鄭莊顯漏洞、鐵三角崩壞、王室地位再降。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焦點

  • 陳國史話一:奮三世餘烈而成「小霸」的鄭國,竟沒被他放在眼裡
    難道是「陳國史話」一直沒有開篇,所以特意拿這篇做個開始?另外,你之前也說過了,陳、蔡兩國在當時圍困鄭國的四國當中屬於脅從,莊公已經不打算跟他們計較了,怎麼這次又要攻打陳國了呢?您別說,這幾個問題還確實挺有針對性的,所以在下也要逐一解釋一下。
  • 宋國史話六:殤公與盟友合夥算計鄭國,反倒給莊公送了份「大禮」
    並且,這個發生於隱公十年上半年的第一場諸侯大會戰,三國聯合還真取得的不錯的戰果。不僅一直在獲得勝利,還奪下兩座城邑併入了魯國版圖,讓隱公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也讓宋殤公栽了個大跟頭。之後,三個國家各自撤兵,結束了這場討宋之戰。
  • 春秋時,五國聯盟大軍浩浩蕩蕩攻打鄭國,結局笑死人
    真正的原因是宋國的國君有一個躲在鄭國,鄭國包庇了這個政敵,所以宋國國君心裡非常恨鄭國,這才同意攻打鄭國。 衛國的第2個盟友就是魯國,魯國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魯國是第一個周公--周公旦的兒子,是周禮最正統的地方。
  • 鄭國二十三君,你知道多少呢?(鄭國君王列表及簡介)
    桓公見王室日非,聽從了太史令的建議,於周幽王十年(前772),將他的族人遷移到洛水東部,居住在虢((今河南密縣東南)、鄶(今河南滎陽北)獻出的10座城邑,.成為後來鄭國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追殺於驪山之下,桓公在保衛戰中為國殉難,在位35年。姚陳、馬,生子掘突、岌、清。
  • 鄭國史話七:莊公報復性的徵伐,引來一支意外的敵軍,所幸贏了
    他們並不是建周功臣召公奭的封國北燕(即「戰國七雄」中的燕國),而是另一個與之同名,被史學界稱為「南燕」的一個諸侯國。並且,從「北燕」、「南燕」這兩個名字來看,很明顯他們一個靠北、一個靠南。而「北燕」或者就稱為燕國這次既沒有參與進來,也會有在下為他們專門編寫的「史話」來講述,所以這裡就不再多費筆墨了。
  • 抓捕忠義之士,攻打無辜之國,齊桓公偉大霸業上的無恥汙點
    等於是齊桓公領隊八國諸侯「旅遊團」去楚國玩了一圈兒,飽覽沿途大好河山公費旅遊去了。但旅行團返程之時,卻突然出點兒小麻煩。本來吧,諸侯間每逢聚會,路費都是各自負擔,齊桓公給報銷一部分,這規矩挺好。然而這一次來的人太多,在楚地又耽擱得太久,帶來的糧食都吃得差不多了,於是個別家境不富裕的同志就打起了小算盤。
  • 諸侯史話番外篇三:不知名的小國一戰成名,他留下的成語你也用過
    因為,這一年的鄭莊公實在是太忙太忙了:從夏初開始,他先是跟魯侯會面謀伐許之事,接著便開啟了真正的伐許之戰。戰后庄公一面忙著處置許地,一面還得找尋本國的內奸。好容易有關伐許之戰的相關事宜都結束了,桓王又要跟他做筆大買賣,真是連一點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 先秦史話丨47.春秋(12)鄭氏三公
    於是向幽王請求,將鄭國的百姓遷到洛水東部,而東虢和鄶國果然獻出十個城邑,桓公就在那裡立了國。過了兩年(即前771年,鄭桓公三十六年),周幽王因為寵信褒姒的緣故,廢黜了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申後的父親申侯一怒之下,聯合鄫國和犬戎入侵鎬京。幽王舉烽火徵兵,沒有救兵前來,犬戎於是在驪山下殺了幽王,俘虜了褒姒,並殺死了鄭桓公,將周朝的財物席捲而去。這一事件,史稱「犬戎之禍」。
  • 魯國史話廿五:左丘明不想講述的3個字,搞懂後,裡面故事還挺多
    當然了,說這一年不簡單並不是它又記載了很多內容,相反倒是特別簡短(同魯桓公四年的記載一樣,只書春、夏兩季之事,故意省去了秋、冬兩個時節)。這樣的記載方式,看似無事發生,實則所記之事受到了魯國史官們的格外重視。正因如此,咱們仍然不能放鬆,還需謹慎對待這一年。
  • 鄭國的外交政策:誰強聽誰的!|楚國|鄭簡公|子展|鄭國|晉國
    鄭簡公四年,鄭國與晉國結盟,而後楚國來攻,為了退兵,鄭國又與楚國結盟,因此鄭國非常擔心晉國再來攻打。大夫們聚集在一起商議說:「咱們離晉國近,順從晉國是正確的。楚國比晉國弱,而晉國也不像楚國那樣對我國充滿了興趣。如果晉國對我國十分在意,那麼楚國也就不會逼迫我國了。咱們現在怎麼樣才能讓晉國出死力攻打我們,只有晉國出動了所有力量,那麼楚國就不會出兵抵抗。
  • 楚國令尹到鄭國娶親,鄭國卻把他們拒之門外:還是鄭國有先見之明
    公元前541年,楚國令尹子圍到訪鄭國。除公事外,此行他還有私事要辦—迎娶鄭國大夫公孫段的女兒。公子圍此行的副手是大夫伍舉。
  • 戰國時期,韓國本有一戰之力,卻在這四場戰役後徹底衰落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秦國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在秦滅六國之戰中,韓國成為第一個被滅的諸侯國。並且,秦國消滅韓國的過程,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究其原因,是因為秦國早已通過多場戰役削弱乃至於重創韓國了。
  • 蘭之香蓋一國,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的鄭國君主,世人稱他蘭草轉世
    莊公時代鄭國內部肅清了反叛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莊公小霸」。鄭穆公的父親鄭文公原有三位夫人,生了五個兒子,但是其寵妾很多,庶子成群,當然鄭穆公也是眾多庶子之一。後來,鄭文公的嫡夫人陳媯去世,陳媯所生之子太子華失去了鄭文公的寵愛和支持,恐怕失去太子之位,便產生了奪取君位的思想。鄭文公得知太子華欲奪君位的陰謀,便殺了太子華和太子華同母弟公子藏;又怕眾多的兒子生亂奪權,便又殺了幾個兒子,剩下的兒子都趕出鄭國,其中公子蘭逃亡到晉國。
  • 鄭國: 疲秦終成鄭國渠
    秦國先是春秋五霸之一,後又成為戰國七雄之首。隨著秦國國力的不斷加強,秦國也加快了兼併天下的步伐。秦國出兵攻打鄰近的魏國、趙國,奪取了上郡、太原。韓國緊鄰秦國的東邊,國力比秦國弱得多,韓國的地緣位置又正在秦國東擴的交通要道上。虎視眈眈的秦國,將目光盯住了東方,首當其衝遭其兼併的便是韓國。何況秦國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它先奪取了韓國的重要城池成皋、滎陽,不久又攻克了上黨。
  • 平定共叔段叛亂後,鄭國和衛國是怎麼鬧掰的
    前幾天講了公元前722年的「鄭伯克段於鄢」,然而事情還沒完。 共叔段的兒子公孫滑逃到衛國,欺騙衛桓公說鄭莊公大逆不道殺弟囚母、不仁不孝云云,請求衛國出兵討伐鄭國,替天行道。 公子州籲一向與公孫滑私交不錯,是死黨,也是是一個好戰分子,力主出兵討伐鄭莊公。
  • 【語出新鄭之班荊道故】鄭國郊外的一場邂逅相逢,改變了好友命運
    為避殺身之禍伍舉逃亡他國,偶遇好友聲子欲知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還是從故事主人公的身世說起。伍舉何許人也?楚國大夫伍參之子、伍奢之父、伍員(即伍子胥)之祖父,因封於椒(今安徽省阜南縣焦陂鎮),又稱椒舉,曾任楚莊王時期負責軍事兵員管理的武職右司馬。
  • 鄭國——小國家的大文化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實際上,鄭莊公使出了一招「欲擒故縱」。等到共叔段謀逆之心昭然若揭之時,鄭莊公果斷出兵擊敗共叔段。接下來,逐共叔段,寘其母武姜,順理成章的從根源上杜絕了叛亂再起的可能。直到如今,「多行不義必自斃」這一說法依舊存活在我們的日常表達中。出自《左傳·宣公四年》。
  •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 襄陽地區主要城邑簡述
    城邑,古代城市的統稱,泛指城鎮。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襄陽地區城邑大體上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郡治,二是縣治,三是縣城以下的城鎮。春秋是鄧祁侯為鄧國君主,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歸楚時,順道攻打了鄧國;公元前678年,楚國再次進攻鄧國,滅鄧。【鄾城】習鑿池《襄陽耆舊記》記載:「濁水東流注入淯水(今唐白河)又南徑鄧塞東,又徑鄾城東,古鄾子國也,蓋鄧之南鄙也。」根據史料和地物分析,鄾城可能在今老西灣一帶。此處位於唐白河、清河與漢水交匯處的衝積平原河谷地帶,水患頻繁,崩岸淤灘嚴重;鄾城也很有可能毀於水患,崩於河中。
  • 鄭國史話八:給周、鄭傷口上再添兩把「鹽」,使雙方裂痕更難彌合
    鄭國自桓公立國以來,三代人都擔任過周朝的卿士。特別是鄭武公助平王東遷,坐穩了天子之位以後,鄭國更是以功臣之國的身份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把朝中大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姬寤生充分利用好了這段時間,不僅在鄭國內部,把共叔段父子叛亂帶來的創傷撫平了,還趁機將本國與周邊幾個諸侯國之間的恩恩怨怨也一併處理了一番。這樣忙活下來,時間也過去了三年之久,但奇怪的是莊公一直沒去朝中面見天子,桓王竟然也沒將權力分給虢公,仿佛是等著姬寤生再回來主持大局一般。
  • 漫話五千年:戲弄天子一時爽,鄭國霸業終成空
    鄭莊公臨睡之時,才發現周桓王給他安排的是集體宿舍,空氣裡面還瀰漫著所有男生宿舍特有的腳臭味,那叫一個窩火。對此,周公看不下去了,對周桓王說:天子東遷洛陽,靠的就是晉國和鄭國。對鄭國友好,就能鼓勵其他諸侯國,我們生怕人家不來,你為什麼不給人家安排五星級客棧和國君套房?看著吧,鄭國肯定不會再來朝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