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史話八:給周、鄭傷口上再添兩把「鹽」,使雙方裂痕更難彌合

2020-12-28 閒敘春秋

鄭國自桓公立國以來,三代人都擔任過周朝的卿士。特別是鄭武公助平王東遷,坐穩了天子之位以後,鄭國更是以功臣之國的身份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把朝中大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到了平王在位的最後幾年,倍感壓力的姬宜臼想背著當時在任的鄭莊公,將權力分給虢公忌父,以達到他所期望的權力平衡。但這也惹惱了姬寤生,從此周、鄭開始交惡並於桓王繼位,朝中大臣再提分權之事後,雙方徹底翻了臉。鄭莊公一方面安排祭仲「侵周取禾」,一方面連桓王的登基大典也不去參加,決定給王室一點臉色看看。

帶領鄭國走向強大的鄭氏三公

那莊公既然決定不去朝見新任天子桓王了,也就有了一段「空閒」可以去處理本國的事務了。所以,姬寤生充分利用好了這段時間,不僅在鄭國內部,把共叔段父子叛亂帶來的創傷撫平了,還趁機將本國與周邊幾個諸侯國之間的恩恩怨怨也一併處理了一番。這樣忙活下來,時間也過去了三年之久,但奇怪的是莊公一直沒去朝中面見天子,桓王竟然也沒將權力分給虢公,仿佛是等著姬寤生再回來主持大局一般。因此,莊公認為給王室的臉色也看得差不多了,是該重新回到朝中履行自己的卿士之職了。這便有了記載於《史記》、《左傳》等眾多史書中的,發生在桓王登基後第三年冬季的「鄭伯如周,始朝桓王」

按理說鄭莊公身居卿士要職,第一次來朝覲新天子,桓王多少應該表現出一定的熱情。畢竟,現在的周王室早已沒有了西周時期的威嚴,天子想要號令天下,還需要鄭莊公這樣強力的諸侯輔助才可以。但或許是姬林還太年輕,心中又對莊公三年不朝及「侵周取禾」的舊怨耿耿於懷,竟然沒有用應有的禮儀去接見姬寤生。這可急壞了朝中的另一位重臣周桓公,急急忙忙趕到宮中,對桓王進行了好一番勸說。

鄭國「侵周取禾」

周桓公告訴桓王,他的爺爺平王可以東遷雒邑並坐穩天下,全是靠了晉、鄭這些諸侯國的支持才得以實現的。現在的周王室還需要他們這些強國的輔佐,大王更應該借這次接見鄭侯的機會,表現出友好的狀態,來教育後人要親善諸侯,怎麼還能對他們如此無禮呢?大王這樣對待鄭侯,必定會讓他心懷不滿,以後真的就不會再朝覲天子,不會再親善朝廷了。

周桓公的一段話真可謂是既實際、又懇切,桓王如果能聽從建議並做出改變的話,周、鄭之間的關係或許真能有所改善。然而,事情的走向偏偏就往不好的方向發展著,姬林沒有把周桓公的話放在心上,更沒有改變對待鄭莊公的態度。而莊公一方呢,本以為三年不朝會讓年輕的天子嘗到教訓,沒想到這次他主動示好,卻是熱臉貼了桓王的冷屁股,當然氣不打一處來。於是,鄭莊公明白自己再留在這裡也是自討沒趣,氣憤地回到了鄭國

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周、鄭之間的裂痕隨著桓王和莊公的初次相見變得越來越深了。然而,這還不算完,接下來將要發生的兩件事,更像是往雙方這「傷口」上再添兩把「鹽」,讓姬林、姬寤生這對兒天生的「冤家」越發仇視對方了。那將要發生的兩件事是什麼呢?又是誰先挑起事端的呢?咱們繼續往下看。

勢同水火的桓王與莊公

首先挑起事端的人是鄭莊公。想想也是,莊公雖然算不上是個睚眥必報的人吧,但第一次朝覲桓王就受到如此大的羞辱,他作為朝廷的卿士,這臉面肯定掛不住。所以,姬寤生回到鄭國後就一直在琢磨對策,想要再給桓王點顏色看看。而這個報復行動,莊公選在了桓王五年的年初,鄭國向魯國提出了個請求,想用自己「祊」這個地方來交換魯國「許田」這個地方。看到這裡,或許大家會不明白了,這不就是諸侯國之間的一次土地交易嘛,怎麼會是報復天子的行動呢?其實,別看這好像只是諸侯國間發生的事情,但其中存在著多項違制、無禮的行為:

1、諸侯國本不允許背著天子,私下處置土地

《春秋穀梁傳》所記:「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即諸侯的土地都是周天子所封,未經過天子的同意,諸侯是不可以擅自處置自己的土地的。這一次,鄭國和魯國私下交換土地,當然是對桓王權力的一次褻瀆

《穀梁傳》中諸侯不得以地相與的記載

2、「祊」和「許田」這兩處土地意義非凡

「祊」為鄭國所有,在今山東費縣東南一帶,明顯靠近魯國的疆域(當年伯禽公東徵徐夷時,做戰前總動員的地方,就是在費縣一帶,所以《尚書》中有「費誓」一文)。「許田」即近許之田,為魯國所有,在今河南許昌東北五十餘裡的許田村一帶,明顯又是靠近鄭國的疆域。之所以魯國、鄭國會各有一處遠離本國疆域的「飛地」,都是天子對他們的恩賜

首先,「許田」乃是魯國的「朝宿之邑」,即魯侯朝覲天子前一個休息、沐浴、更衣,做好朝見天子準備的駐地。畢竟魯國遠在東部地區,離王都有一定的距離,魯侯朝覲天子路途遙遠、舟車勞頓,難免會疲憊不堪。因此,天子特意在靠近雒邑的地方,封給魯國一處土地作為「朝宿之邑」,方便魯國使團進行休整,從而能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去面見天子。

許田所在位置圖

其次,「祊」這個土地的賜封與鄭國國君的身份有關。因為鄭國三代國君都為王朝的卿士,所以輔佐天子巡狩並祭祀泰山的事宜就得由他們來操辦。而鄭國又地處中原,離泰山祭祀之地有著相當遠的距離,操辦起來多有不便。所以,天子特賜了山東「祊」這個地方給鄭國,讓鄭侯專門用來做祭祀前準備時使用

正因為兩處土地意義非凡,還都是周天子親封,兩國更不應該輕易置換土地。但事情還是發生了,當然是對桓王的一種無視

3、鄭、魯兩國各取其便,卻讓天子蒙羞

既然兩塊土地都是「飛地」,對於兩國來說都十分不好管理。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早已不把天子放在眼中,相互徵伐是常有的事,這樣遠離自己管轄範圍的土地很難保得住。所以,當鄭莊公向魯國提出交換請求後,魯隱公欣然接受了。

另外,從周公定禮以來,魯國的地位一直是很特殊的,所以對他們而言,輔佐天子祭祀泰山本應該是魯侯的權力。可是,自王室東遷以來,王朝卿士的職位成為了鄭國的專屬,讓魯國人一直心有不甘。這次莊公主動把輔佐天子祭祀用的「祊」地換給魯國,對於他們來說是拿回這榮譽的機會,當然也會開心地接受了。

祊地所在位置圖

但是,鄭、魯兩國都各取其便、達成了共識,卻忽視了天子的存在。特別是魯國這樣最尊禮的國家,這次都沒把桓王當回事,只想著拿回本國的榮譽,自然是讓天子蒙羞了。

4、鄭莊公用交換土地一事,來表達自己對天子的蔑視

鄭、魯交換土地一事,從表面上看是咱們上面三條所分析的那樣,已經讓桓王被褻瀆、被無視、被蒙羞了。但再往深了發掘,會發現這次易地,莊公還有更深的意思在裡面。因為,「祊」這個土地是專門供天子祭祀泰山用的準備之地,莊公將此地輕易交給他國,暗含著他替天子決定,今後不再祭祀泰山、不再巡狩了。試想,他一個朝廷的卿士,竟然替桓王做出這樣重要的決定,豈不是不把天子放在眼裡不再把桓王當作天下共主,甚至是對桓王乃至整個周王室的一種蔑視嗎?

天子在泰山祭祀

這一番動作做完,莊公拿到了一塊靠近本國疆域的土地,又對桓王進行了報復,可算解氣了。但鄭國一方氣兒順了,天子該不幹了,桓王聽說鄭、魯兩國竟然背著自己辦了這樣一件忤逆之事,肯定不能罷休。但土地已經換了,桓王就算下令換回來或者朝廷收回土地,恐怕也不會有人聽他的。所以,桓王終於走出了他一直想做,卻又遲遲沒有做的那一步,於在位第五年的夏季,即鄭、魯兩國易地之後,正式錫命了虢公為朝廷卿士,給王朝定了個「二管家」。算是對鄭莊公蔑視自己的一個回應,讓他也知道天子的威嚴。

真是「怨怨」相報何時了,本來鄭莊公主動來朝見新天子,是一種向好的姿態。桓王如果能夠以禮相待,或者開始沒有以禮相待,在聽過周桓公勸諫後及時改正的話,周、鄭雙方還有機會化解舊怨,重歸於好。可偏偏桓王、莊公二人都是十分有個性的人,不僅沒有去消解矛盾,還各自往這傷口上撒了一把「鹽」,讓彼此徹底翻臉、分道揚鑣,今後更加難以彌合君臣之間的這道傷痕了。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鄭伯始朝桓王、本國安穩、莊公如周、桓王弗禮、周桓公諫、桓王不從、君臣翻臉、祊易許田、蔑視天子、錫命虢公、裂痕難消。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焦點

  • 陳國史話一:奮三世餘烈而成「小霸」的鄭國,竟沒被他放在眼裡
    前面兩篇文章咱們講了宋國的兩篇「史話」,一篇寫了好戰的宋殤公想侵佔邾國疆土,卻被鄭莊公圍了自己的大本營。另一篇則是殤公連續發兵報復鄭國,看似以拿下了長葛而獲勝,實際上卻又是被姬寤生給算計了。正因如此,鄭莊公完全掌控了戰爭的走勢,也就沒有必要再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宋國的行動上了。
  • 鄭國史話七:莊公報復性的徵伐,引來一支意外的敵軍,所幸贏了
    鄭國自己要應對的這場大戰算是一場帶有報復性質的徵伐戰。此前,衛國曾幫助過共叔段父子叛亂,給鄭國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之後,姬州籲掌握政權後,又聯合宋、陳、蔡等國再圍鄭國東門,讓姬寤生丟了不少顏面。這便是向其他諸侯國申請援助,在援軍的幫助下,一定會讓鄭國的大軍有所忌憚,並退出衛國的領地。可是,衛國的鄰國倒是不少,又有誰能幫上他們的忙呢?難道是之前跟姬州籲一起,給鄭國帶來不小麻煩的宋、陳、蔡三國嗎?
  • 鄭國史話廿:舉3國之力,攻打2座城邑,其背後還隱藏著很多真相
    前三次的文章,不管是「史話」,還是「番外篇」。「閒敘」一直帶著大家逗留在魯國,陪您看了看魯桓公所遇到的喜事、戰事、受朝事,算是把這兩年間(即周桓王十四至十五年)魯國國內發生的故事基本講完了。那今天,咱們就要離開這裡,並趕往鄭國一趟,去看一場差點兒被忽略的戰事。
  • 古文觀止 | 周鄭交質
    自幽王烽火戲諸侯及平王東遷以來,周王權威早已實際崩潰。但王及諸侯都沒有將此事捅破。及至周鄭交質,作為臣子的鄭國和作為天子的周王以平等二國的姿態交換人質,這使得周王權威崩潰這件事徹底無法遮掩、且也已完全無必要遮掩而明顯暴露了出來。周鄭交質作為可供觀測或曰方便標記的事件點而成為周王權威崩潰的標誌。
  • 神似不列顛的鄭國:先發優勢不及地緣不利,一招棋錯難免步步皆輸
    在這個設想中,鄭莊公應該扮演類似於周公旦的角色,鄭國也要處於輔助地位。基於鄭莊公的利益,他希望藉助周王朝的影響,使得鄭國的影響和地位更上一層樓,自己甚至帶領鄭國開疆拓土,成就大國偉業。在這個設想中,周王朝應該扮演類似於後世漢獻帝的角色,雙方的聯盟由鄭國主導。
  • 宋國史話六:殤公與盟友合夥算計鄭國,反倒給莊公送了份「大禮」
    第一場會戰過後,魯隱公成了最大受益者看到這裡,或許有童鞋要問了,為什麼鄭、魯、齊三國不再接再厲把宋國打殘或滅國,卻在剛剛取得了一些戰果之後就停止了呢?這是因為周代的立國根本,其實是開國國君武王早就定下的「以藩屏周」。
  • 諸侯史話番外篇三:不知名的小國一戰成名,他留下的成語你也用過
    他又來給鄭莊公添了什麼亂呢?這個「名不見經傳」(其實他還是在《左傳》中留了名的)的蕞爾小國名為息國,是位於今河南省息縣一帶的姬姓宗國。並且息國的爵位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低,乃是一個侯爵之國。至於息國給鄭莊公添了什麼亂,說出來可能大家都不太相信,他們居然主動向國力正盛的鄭國發起了進攻。
  • 鄭國史話九:他不願娶齊國公主為妻,卻在娶陳侯之女時,心急逆禮
    正如上次咱們講齊、宋、衛三國「瓦屋會盟」時提到的那樣,本來盟會的三國之中,鄭國應該是與會的一方。但是,由於當時的鄭國正忙著與魯國置換土地,有太多事務要處理,實在無暇分身,所以才由齊僖公代為盟誓。然而,鄭、魯二國「祊易許田」僅僅是鄭莊公無暇分身的一件事而已,還有另外一件大喜事也讓他不能離開鄭國。要問這件喜事是什麼?這便是同樣發生在隱公八年的,莊公長子姬忽的婚禮。
  • 鄭國君主世系表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厲王幼子友於鄭(今陝西華縣的東方),史稱鄭桓公。        周幽王時期,鄭桓公身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馬上就要滅亡。於是,在太史伯的建議下,於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將鄭國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百姓遷移到東虢國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號稱新鄭(今河南省新鄭一帶),這是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遷移。
  • 鄭國二十三君,你知道多少呢?(鄭國君王列表及簡介)
    」,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鄭氏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鄭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鄭氏宗親交流。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虢、衛討伐鄭國。莊公領兵還擊。大敗桓王軍隊。鄭將祝瞻射中桓王手臂,並要繼續追擊桓王。莊公阻止說:「侵犯長者尚且要遭到責難,何況欺辱天子呢?」莊公深夜派上卿祭仲去探桓王箭傷。莊公娶夫人鄧氏、雍氏,生子四:忽、突、子亶、子儀。公元前701年5月,莊公逝世,在位43年。  四、昭公  莊公長子,名忽。
  • 地處中原的鄭國,為什麼能第一個稱霸,而後又迅速衰落了?
    鄭國,是一個很年輕的諸侯國,周宣王二十二(公元前806年),被封於今陝西鳳翔縣雍水以北地區,而鄭桓公就是鄭國的首任君主,他是周宣王的庶弟。鄭桓公在周幽王朝廷中,擔任司徒。在這個節骨眼上,同姓的鄭國,與雒邑王畿接壤的鄭國,是最可信任的諸侯國。
  • 鄭國——小國家的大文化
    鄭國,對於我們而言,可謂是一個遙遠的國度,似乎除了《詩經》中浪漫的《鄭風》之外就不為人知了。
  • 先秦史話丨47.春秋(12)鄭氏三公
    而周武王攻克殷紂後,成王封叔虞於唐,那裡地勢險阻,如果再推行德政,那麼周王室衰落後,晉國必然興盛。」桓公說:「好。」於是向幽王請求,將鄭國的百姓遷到洛水東部,而東虢和鄶國果然獻出十個城邑,桓公就在那裡立了國。過了兩年(即前771年,鄭桓公三十六年),周幽王因為寵信褒姒的緣故,廢黜了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申後的父親申侯一怒之下,聯合鄫國和犬戎入侵鎬京。
  • 鄭桓公想要搬家,被夾在中間的鄭國應該怎麼選址?如何行動?
    首先,周王室所在的關中一帶不能待,因為這裡的戎狄太猖獗。周王室將要衰敗,戎狄肯定會昌盛起來,西周晚年,戎狄不斷騷擾周王室,周王室疲於應對,王室惹不起的戎狄,小小的鄭國更惹不起,因此,不能靠近他們,只能躲著他們。其次,關中不能待,那就只有考慮周王室關內的都城洛邑一帶了。
  • 我姓鄭,我驕傲!我姓鄭,我自豪!咱鄭氏家族就是牛!!!
    我姓鄭 我驕傲古時有奠字無鄭字,鄭字是奠的演化字。奠就是鄭,其本義是設置祭祀。甲骨文中奠字的形狀是在案几上放一把酒壺。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滅亡後,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國人相繼改姓為鄭,自此,鄭姓誕生。源流二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也稱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為商朝一方國。
  • 楚國令尹到鄭國娶親,鄭國卻把他們拒之門外:還是鄭國有先見之明
    公元前541年,楚國令尹子圍到訪鄭國。除公事外,此行他還有私事要辦—迎娶鄭國大夫公孫段的女兒。公子圍此行的副手是大夫伍舉。
  • 鄭氏源流以及沙隴鄭的由來
    鄭氏起源於鄭國,始祖為鄭桓公,名友,周朝周厲王的小兒子。周朝王室本星姬,周宣王於公元前806年封幼弟友為鄭伯,封地於現金陝西華縣西北,黃河以南疆城很小的鄭國,故鄭伯改姓鄭為鄭友。      周宣王死後,幽王繼位,鄭友在朝為官大司徒。由於鄭國的地域狹小以及周朝朝政日非,鄭友決定東遷發展,開創新域。遷於今洛陽東郊黃河以南的地方,營建滎陽城,稱為新鄭,在後世的鄭縣以及新鄭縣。都是鄭氏先世居住的地方。至鄭友逝世,封號鄭桓公。長子掘突,繼承遺志,盡力匡扶周王朝。由於掘突的政績和威望,一度使得周朝得到中興。在周朝後期的歷史上,鄭桓公及其裔孫,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鄭國輝煌431年,出了23位國王,不愧是名門望族!
    鄭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的諸侯國。"天下諸侯,莫非鄭黨",鄭國以商業發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於世。鄭國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還是千乘之國,軍力總體較強。鄭國軍事10萬鄭家軍,實力強大鄭國有10萬軍隊,鄭國的軍力當在魯國之上。春秋初年,鄭國已有三軍,內戰用的軍隊已達二百乘。三軍外並有徒兵和臨時添置的軍隊。其國軍實力至少在千乘以上。
  • 【百家姓】「鄭」姓起源
    鄭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發祥地為鄭國,祖源地河南滎陽。鄭氏與周朝王室一脈相連,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靜封他的異母兄弟姬友於掝林(今天陝西華縣東),後遷移到拾(掝林附近),鄭國誕生,姬友在歷史上被稱為「鄭桓公」,是鄭國的開國始祖。鄭桓公"虢鄶寄孥"於虢、鄶十邑之地.鄭武公東遷,滅虢、鄶等小國,建立新的鄭國,建都新鄭(今新鄭市),成為鄭氏發展的重要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