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咱們講了魯隱公由於國內矛盾日益激化,不得不想辦法將這矛盾轉嫁出去,遂與鄭莊公、齊僖公在中丘會盟,約定共同去討伐宋國。並且,這個發生於隱公十年上半年的第一場諸侯大會戰,三國聯合還真取得的不錯的戰果。不僅一直在獲得勝利,還奪下兩座城邑併入了魯國版圖,讓隱公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也讓宋殤公栽了個大跟頭。之後,三個國家各自撤兵,結束了這場討宋之戰。
看到這裡,或許有童鞋要問了,為什麼鄭、魯、齊三國不再接再厲把宋國打殘或滅國,卻在剛剛取得了一些戰果之後就停止了呢?這是因為周代的立國根本,其實是開國國君武王早就定下的「以藩屏周」。也就是說,天子的確可以指派諸侯國去討伐不臣、以示懲戒,但輕易不會將其滅國來破壞祖制。而這次三國討宋剛好是前一年鄭國以「王命」討宋的延續,正因如此,三個諸侯已經佔到了便宜,也起到了威懾宋國目的,當然必須要撤兵了。否則,三個國家對宋國繼續窮追猛打,任誰也能看出這「王命」是假傳的,豈不是讓他們自己背上了罪名嗎?顯然魯隱公他們不會去做這樣的傻事。
可是,鄭、魯、齊三國是撤軍了,宋國能這樣善罷甘休麼?以咱們此前對宋殤公的了解,他是個十分好戰之人。這一次,宋國吃了這麼個大虧,想必殤公一定要去報復一下才行。那以宋國一國之力,要如何跟三個國家討回「公道」呢?答案是殤公這次學聰明了,他根本就沒打算招惹三個國家,只是想針對鄭國報復一下。想想也是,齊、魯兩國相互倚靠,又跟宋國一直比較和睦,很難對他們下手。而跟鄭國本來就有舊怨,只是由於此前的魯隱公、齊僖公的調解才暫時緩和。再加上鄭國的地理位置與齊、魯兩國不相鄰,屬於遠水解不了近渴,宋國拿鄭國動手最為合適。
不過,殤公要報復的目標是選定了,但鄭國畢竟十分強悍,宋國想自己去攻打鄭國,多少還是略顯心虛。所以,殤公必須要找到一些盟友參與進來,給自己的報復行動增加勝算。那會有哪個諸侯國願意蹚這渾水呢?答案是同樣與鄭國關係不太融洽,且與宋國關係緊密的衛國。此前三國討宋的時候,衛國之所以沒有來幫助宋國,是因為齊僖公是衛宣公的嶽父,礙於這層關係,衛國只能選擇旁觀。而這一次,齊、魯兩國大概率不會再參與進來,宋國又發出了邀請,衛宣公當然要表明立場,站到宋殤公身邊來了。
但有了衛國的加入,宋殤公就能保證打敗鄭國了麼?似乎也非常困難。因為宋、衛兩國的軍隊都曾是鄭莊公的手下敗將,甚至此前衛國和南燕國一起侵襲鄭國,也被打得大敗而歸,明顯合他們兩國之力也不能確保勝利。沒有辦法,宋殤公只能繼續發「邀請函」,希望可以再擴充一下實力。
那殤公這次又想拉攏誰來對抗鄭國呢?其實他是有兩個備選的,即陳國和蔡國,這可都是曾經一起圍困鄭國東門的「小夥伴」。只不過,此時的形勢又略有不同,陳國已於隱公八年的時候和鄭國完成聯姻,顯然他們肯定不會幫助宋國去攻打親家。而蔡國剛剛失去了國君蔡宣侯,新上任的蔡侯既畏懼鄭國的威勢,也不想摻和這亂局。所以,宋殤公忙活了半天,還是僅有衛國願意跟他並肩作戰,這讓殤公好生難過。
只是,光難過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殤公還是得繼續想辦法。就算陳國肯定不願出兵相助了,至少也得把蔡國拉攏過來也搞一個三國聯合,讓鄭國也嘗嘗被圍攻的感覺。但是,新上任的蔡侯跟宋殤公沒有什麼交情,又對鄭莊公十分的忌憚,想要靠嘴皮子說動他幾乎是不可能的了。於是,宋殤公與衛宣公一商量,乾脆來他一個瞞天過海,騙蔡國捲入到這場會戰中來。
那殤公他們想的是條什麼計策,能讓蔡桓侯(宣侯之子,新任蔡侯)主動就範呢?原來,鄭、魯、齊三國教訓了宋國之後各自撤兵,但鄭國的軍隊只是回到了自己的國境內,卻並沒有撤入國都,而是留在了與宋國鄰近的遠郊之地休整。顯然,鄭莊公也留了一手,知道宋殤公不會善罷甘休,索性就讓軍隊在遠郊駐紮,威懾一下宋國。只不過,這個遠郊之地雖然是鄭、宋兩國的邊境,卻不僅限於這兩個國家,還有一個名為戴國的小諸侯也處在這個區域。殤公便動起了歪腦筋,想以此來騙蔡桓侯參戰。
宋殤公的具體設想是:假借宋、衛兩國攻擊目標為戴城,騙蔡國參戰。而戴國是鄭國附庸,鄭莊公不會對三國圍攻戴國坐視不理,一定會派駐紮在遠郊的這支軍隊趕往戴城救援。但宋、衛、蔡三國,實際上只有蔡國派出了主力前往戴城,宋、衛兩國派出的都是預備隊,真正的主力已經趁鄭國大軍調離的空檔侵入了鄭國境內。這真是瞞天過海加聲東擊西的「妙計」,讓蔡國部隊充當冤大頭在戴城牽制鄭國大軍,宋國自己的主力和衛國主力偷襲鄭國要害城市,達到報復鄭國的目的。
然而,殤公的想法是美好的,事情的發展卻遠遠出乎了他的意料。首先是鄭國境內,雖然一支主力部隊被派往了戴國救援,但莊公手下不可能只有這一支大軍。鄭國國內還有足夠的衛戍部隊來對抗宋、衛兩國的偷襲,根本沒讓殤公他們佔到便宜。其次看戴城,蔡國軍隊起初認為是三國圍攻戴國,且鄭國不會參戰。但打著打著發現只有自己一家在拼命,宋、衛兩國派來的都是老弱殘兵。加之鄭國大軍聞訊趕到,將所謂的「三國軍隊」圍困了起來,讓蔡桓侯看明白了這場戰役的本質。於是,桓侯一怒之下也不再堅持戰鬥了,免得自己主力陷於包圍之中被殲滅,索性撤軍了。
除了上面兩點出乎了殤公意料以外,還有更加意想不到的一點也發生了。這就是鄭國派往戴國的主力把「三國」剩餘的殘兵圍剿之後,看到戴城被攻打後的殘破模樣,索性撿了個漏。與其讓戴國這樣半死不活地做著鄭國的附庸,還不如乾脆將其吞併進自己的版圖,反而更加安全、有效。所以,鄭國大軍一鼓作氣,把戴城攻破,輕輕鬆鬆地拿到了這片土地。想必,宋殤公在接到這個消息之後,一定會捶胸頓足、追悔莫及。因為他自己想出來的這條餿主意,既沒報復到鄭國,又跟蔡國的關係鬧僵,還給鄭莊公送上了這樣一份「大禮」,真有點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意思。
各位看看這發生於隱公十年的第二場諸侯大會戰(包括圍困戴城和偷襲鄭國兩次戰役)是不是很有意思?明明是宋殤公發起的報復之戰,還謀劃了一出合夥算計鄭國的「好戲」,卻最終演變成了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下場。讓此前在「三國討宋」中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的鄭國,輕鬆獲得了戴國這片土地,使得鄭莊公成為了繼魯隱公之後,第二位在諸侯會戰中受益的人。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殤公之謀、報復鄭國、拉攏盟友、衛國加入、陳蔡拒絕、圍戴為名、騙蔡參戰、計謀失敗、蔡侯怒撤兵、鄭國獲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