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史話六:殤公與盟友合夥算計鄭國,反倒給莊公送了份「大禮」

2021-01-12 閒敘春秋

書接上回,咱們講了魯隱公由於國內矛盾日益激化,不得不想辦法將這矛盾轉嫁出去,遂與鄭莊公、齊僖公在中丘會盟,約定共同去討伐宋國。並且,這個發生於隱公十年上半年的第一場諸侯大會戰,三國聯合還真取得的不錯的戰果。不僅一直在獲得勝利,還奪下兩座城邑併入了魯國版圖,讓隱公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也讓宋殤公栽了個大跟頭。之後,三個國家各自撤兵,結束了這場討宋之戰。

第一場會戰過後,魯隱公成了最大受益者

看到這裡,或許有童鞋要問了,為什麼鄭、魯、齊三國不再接再厲把宋國打殘或滅國,卻在剛剛取得了一些戰果之後就停止了呢?這是因為周代的立國根本,其實是開國國君武王早就定下的「以藩屏周」。也就是說,天子的確可以指派諸侯國去討伐不臣、以示懲戒,但輕易不會將其滅國來破壞祖制。而這次三國討宋剛好是前一年鄭國以「王命」討宋的延續,正因如此,三個諸侯已經佔到了便宜,也起到了威懾宋國目的,當然必須要撤兵了。否則,三個國家對宋國繼續窮追猛打,任誰也能看出這「王命」是假傳的,豈不是讓他們自己背上了罪名嗎?顯然魯隱公他們不會去做這樣的傻事。

可是,鄭、魯、齊三國是撤軍了,宋國能這樣善罷甘休麼?以咱們此前對宋殤公的了解,他是個十分好戰之人。這一次,宋國吃了這麼個大虧,想必殤公一定要去報復一下才行。那以宋國一國之力,要如何跟三個國家討回「公道」呢?答案是殤公這次學聰明了,他根本就沒打算招惹三個國家,只是想針對鄭國報復一下。想想也是,齊、魯兩國相互倚靠,又跟宋國一直比較和睦,很難對他們下手。而跟鄭國本來就有舊怨,只是由於此前的魯隱公、齊僖公的調解才暫時緩和。再加上鄭國的地理位置與齊、魯兩國不相鄰,屬於遠水解不了近渴,宋國拿鄭國動手最為合適。

鄭、宋、魯、齊四國位置示意圖

不過,殤公要報復的目標是選定了,但鄭國畢竟十分強悍,宋國想自己去攻打鄭國,多少還是略顯心虛。所以,殤公必須要找到一些盟友參與進來,給自己的報復行動增加勝算。那會有哪個諸侯國願意蹚這渾水呢?答案是同樣與鄭國關係不太融洽,且與宋國關係緊密的衛國。此前三國討宋的時候,衛國之所以沒有來幫助宋國,是因為齊僖公是衛宣公的嶽父,礙於這層關係,衛國只能選擇旁觀。而這一次,齊、魯兩國大概率不會再參與進來,宋國又發出了邀請,衛宣公當然要表明立場,站到宋殤公身邊來了。

但有了衛國的加入,宋殤公就能保證打敗鄭國了麼?似乎也非常困難。因為宋、衛兩國的軍隊都曾是鄭莊公的手下敗將,甚至此前衛國和南燕國一起侵襲鄭國,也被打得大敗而歸,明顯合他們兩國之力也不能確保勝利。沒有辦法,宋殤公只能繼續發「邀請函」,希望可以再擴充一下實力。

那殤公這次又想拉攏誰來對抗鄭國呢?其實他是有兩個備選的,即陳國和蔡國,這可都是曾經一起圍困鄭國東門的「小夥伴」。只不過,此時的形勢又略有不同,陳國已於隱公八年的時候和鄭國完成聯姻,顯然他們肯定不會幫助宋國去攻打親家。而蔡國剛剛失去了國君蔡宣侯,新上任的蔡侯既畏懼鄭國的威勢,也不想摻和這亂局。所以,宋殤公忙活了半天,還是僅有衛國願意跟他並肩作戰,這讓殤公好生難過。

找不到更多的盟友,宋殤公很難過

只是,光難過也解決不了什麼問題,殤公還是得繼續想辦法。就算陳國肯定不願出兵相助了,至少也得把蔡國拉攏過來也搞一個三國聯合,讓鄭國也嘗嘗被圍攻的感覺。但是,新上任的蔡侯跟宋殤公沒有什麼交情,又對鄭莊公十分的忌憚,想要靠嘴皮子說動他幾乎是不可能的了。於是,宋殤公與衛宣公一商量,乾脆來他一個瞞天過海,騙蔡國捲入到這場會戰中來。

那殤公他們想的是條什麼計策,能讓蔡桓侯(宣侯之子,新任蔡侯)主動就範呢?原來,鄭、魯、齊三國教訓了宋國之後各自撤兵,但鄭國的軍隊只是回到了自己的國境內,卻並沒有撤入國都,而是留在了與宋國鄰近的遠郊之地休整。顯然,鄭莊公也留了一手,知道宋殤公不會善罷甘休,索性就讓軍隊在遠郊駐紮,威懾一下宋國。只不過,這個遠郊之地雖然是鄭、宋兩國的邊境,卻不僅限於這兩個國家,還有一個名為戴國的小諸侯也處在這個區域。殤公便動起了歪腦筋,想以此來騙蔡桓侯參戰。

戴國是鄭、宋邊境上的一個小國

宋殤公的具體設想是:假借宋、衛兩國攻擊目標為戴城,騙蔡國參戰。而戴國是鄭國附庸,鄭莊公不會對三國圍攻戴國坐視不理,一定會派駐紮在遠郊的這支軍隊趕往戴城救援。但宋、衛、蔡三國,實際上只有蔡國派出了主力前往戴城,宋、衛兩國派出的都是預備隊,真正的主力已經趁鄭國大軍調離的空檔侵入了鄭國境內。這真是瞞天過海加聲東擊西的「妙計」,讓蔡國部隊充當冤大頭在戴城牽制鄭國大軍,宋國自己的主力和衛國主力偷襲鄭國要害城市,達到報復鄭國的目的。

然而,殤公的想法是美好的,事情的發展卻遠遠出乎了他的意料。首先是鄭國境內,雖然一支主力部隊被派往了戴國救援,但莊公手下不可能只有這一支大軍。鄭國國內還有足夠的衛戍部隊來對抗宋、衛兩國的偷襲,根本沒讓殤公他們佔到便宜。其次看戴城,蔡國軍隊起初認為是三國圍攻戴國,且鄭國不會參戰。但打著打著發現只有自己一家在拼命,宋、衛兩國派來的都是老弱殘兵。加之鄭國大軍聞訊趕到,將所謂的「三國軍隊」圍困了起來,讓蔡桓侯看明白了這場戰役的本質。於是,桓侯一怒之下也不再堅持戰鬥了,免得自己主力陷於包圍之中被殲滅,索性撤軍了。

蔡桓侯認清本質,立刻撤出亂局

除了上面兩點出乎了殤公意料以外,還有更加意想不到的一點也發生了。這就是鄭國派往戴國的主力把「三國」剩餘的殘兵圍剿之後,看到戴城被攻打後的殘破模樣,索性撿了個漏。與其讓戴國這樣半死不活地做著鄭國的附庸,還不如乾脆將其吞併進自己的版圖,反而更加安全、有效。所以,鄭國大軍一鼓作氣,把戴城攻破,輕輕鬆鬆地拿到了這片土地。想必,宋殤公在接到這個消息之後,一定會捶胸頓足、追悔莫及。因為他自己想出來的這條餿主意,既沒報復到鄭國,又跟蔡國的關係鬧僵,還給鄭莊公送上了這樣一份「大禮」,真有點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意思。

各位看看這發生於隱公十年的第二場諸侯大會戰(包括圍困戴城和偷襲鄭國兩次戰役)是不是很有意思?明明是宋殤公發起的報復之戰,還謀劃了一出合夥算計鄭國的「好戲」,卻最終演變成了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下場。讓此前在「三國討宋」中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的鄭國,輕鬆獲得了戴國這片土地,使得鄭莊公成為了繼魯隱公之後,第二位在諸侯會戰中受益的人。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殤公之謀、報復鄭國、拉攏盟友、衛國加入、陳蔡拒絕、圍戴為名、騙蔡參戰、計謀失敗、蔡侯怒撤兵、鄭國獲戴。

關鍵詞雲圖簡史

相關焦點

  • 鄭國史話七:莊公報復性的徵伐,引來一支意外的敵軍,所幸贏了
    此前咱們在「晉國史話」中提到的,鄭國幫助曲沃莊伯攻下了翼城這件事,便發生在這期間。然而各位應該也發現了,在曲沃取得了前半段勝利之後,立刻在後半段戰鬥中形勢逆轉,被天子派來的虢國軍隊偷襲了老巢,迫使他們撤回曲沃自保。那鄭莊公派去的援軍呢?他們怎麼沒有幫助到曲沃莊伯,把後半段戰鬥堅持下來呢?這是因為,此時的鄭國已經撤回了支援曲沃的部隊,要忙著自己國家的一場大戰了。
  • 陳國史話一:奮三世餘烈而成「小霸」的鄭國,竟沒被他放在眼裡
    前面兩篇文章咱們講了宋國的兩篇「史話」,一篇寫了好戰的宋殤公想侵佔邾國疆土,卻被鄭莊公圍了自己的大本營。另一篇則是殤公連續發兵報復鄭國,看似以拿下了長葛而獲勝,實際上卻又是被姬寤生給算計了。正因如此,鄭莊公完全掌控了戰爭的走勢,也就沒有必要再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宋國的行動上了。
  • 春秋時,五國聯盟大軍浩浩蕩蕩攻打鄭國,結局笑死人
    州籲想了很久,終於找到一件陳年往事,當年鄭國和衛國打過一次仗,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當年叛亂,結果被鄭莊公所殺,於是共叔段的兒子公子華曾經到衛國借兵,要替他老爸報仇,鄭國為殺公子華,曾經兵臨衛國城下。
  • 鄭莊公:一個很了不起的人
    但就是這樣一種局面,鄭莊公憑藉自己的雄才大略,做出了許多「史無前例」的驚世之舉,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附圖:鄭國周邊形勢圖) 在這樣一個充滿變化和機遇的時代,弱小的鄭國要想有所作為,進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循規蹈矩顯然是難以辦到的。◆   代天徵伐——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家)      莊公武力拓展生存空間,首先面臨的就是戰略目標問題。鄭國的西面是天下「宗主」周天子,地位尊貴不能動;南面的楚國和北面的晉國,實力強大不敢動。相較之下,突破口只能是東面。
  • 先秦史話丨47.春秋(12)鄭氏三公
    莊公的叔父公子呂說:「國無二君,你打算怎麼辦呢?如果你想把鄭國交給太叔,就請允許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給,就請你趁早除掉他,不要讓百姓產生其他想法。」莊公說:「用不著,他會自食其果的。」太叔段又將那兩個邊邑收為己有,一直擴張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動手了,等他勢力坐大了,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莊公說:「他作為臣子對君主不義,身為弟弟對兄長不親,勢力雖大,也會崩潰。」
  • 春秋左傳3 莊公
    夫人:指文姜,莊公母。桓公之喪至自齊,文姜未隨喪回魯國;及莊公即位,文姜猶未歸。她在莊公即位後回過魯國,三月出奔齊國。1.3夏,單伯送王姬。周王準備嫁女於齊,請魯公主婚,因此派單伯送女兒到魯國,等待出嫁。
  • 鄭國史話廿:舉3國之力,攻打2座城邑,其背後還隱藏著很多真相
    前三次的文章,不管是「史話」,還是「番外篇」。「閒敘」一直帶著大家逗留在魯國,陪您看了看魯桓公所遇到的喜事、戰事、受朝事,算是把這兩年間(即周桓王十四至十五年)魯國國內發生的故事基本講完了。那今天,咱們就要離開這裡,並趕往鄭國一趟,去看一場差點兒被忽略的戰事。
  • 周朝分封的最大諸侯國宋國,為何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活成了一個笑話?
    不自量力,總想挑戰強國,自己老被收拾春秋時期,中原的第一位霸主並不是齊桓公,而是射中周桓王一箭的鄭莊公。在鄭國強大的時候,宋國就很欠收拾地總跟人家交戰,而且敗多勝少。宋殤公即位後,公子馮逃到了鄭國,獲得了鄭莊公的支持。因為公子馮在宋國國內勢力很大,因此宋殤公和大司馬孔父嘉,經常發起與鄭國的戰爭。但是此時鄭國尚處於「小霸」時期,國力強盛,沒幾個國家能夠匹敵,因此宋國找鄭國交戰,就經常被教做人,老被揍得鼻青臉腫的,國內民怨沸騰。
  • 鄭國君主世系表
    於是,在太史伯的建議下,於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將鄭國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百姓遷移到東虢國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號稱新鄭(今河南省新鄭一帶),這是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遷移。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殺死周幽王和鄭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繼位的鄭武公攻滅鄶和東虢國,建立了實際獨立的鄭國,定首都為新鄭。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兒子莊公登基。
  • 鄭國史話八:給周、鄭傷口上再添兩把「鹽」,使雙方裂痕更難彌合
    帶領鄭國走向強大的鄭氏三公那莊公既然決定不去朝見新任天子桓王了,也就有了一段「空閒」可以去處理本國的事務了。然而,事情的走向偏偏就往不好的方向發展著,姬林沒有把周桓公的話放在心上,更沒有改變對待鄭莊公的態度。而莊公一方呢,本以為三年不朝會讓年輕的天子嘗到教訓,沒想到這次他主動示好,卻是熱臉貼了桓王的冷屁股,當然氣不打一處來。於是,鄭莊公明白自己再留在這裡也是自討沒趣,氣憤地回到了鄭國。
  • 鄭國二十三君,你知道多少呢?(鄭國君王列表及簡介)
    公元前722年,叔段發兵攻鄭,被鄭莊公打敗。京城人民又背叛了叔段:他逃到鄢.邑百姓潰逃,叔段逃亡衛國。莊公把武姜遷徙到穎城,發誓說:「不到黃泉,絕不見母也。」一年後,莊公後悔,想念母親。他聽從穎考叔的計謀,掘地至泉,遂與母相見如初。莊公繼武公為周平王的卿士,掌握朝政。平定叔段叛亂後,內部穩定,國力漸強。他「不供王職」,並侵犯周室畿地,取其禾。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陳、蔡、虢、衛討伐鄭國。
  • 鄭莊公:真孝子?偽君子?
    鄭莊公出生的時候還是春秋早期,這時候鄭國還是個相當強大的國家,自然,鄭莊公一生下來就錦衣玉食衣食無憂,含著金鑰匙降生的寵兒總是特別令人羨慕。但是,你以為鄭莊公能過得好嗎?事實證明,當錢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時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大問題,寵兒們也有富貴者的噩夢,還記得那一聲「願世世無生帝王家」嗎?鄭莊公遇到的麻煩是,他弟弟太被親娘寵溺了。
  • 宋前廢公已經深陷死亡泥潭!
    事實上這幾位宋國君主在宋國史書中都不是什麼特別賢能的君主,數年之間的內亂,這幾位都有參與。內亂且不說,外患也在這個時期達至巔峰,與鄭國之間的相與攻伐,直接將中原的和平格局撕破,成為混戰的疆場。宋前廢公就在這樣的宋國成長,嫡長子繼承制在宋國已經遭到嚴重破壞,對公族而言,對百姓而言,可能都意識到這種自上而下的逆反思潮,而連年的戰亂也導致宋國經濟遭受到了近乎摧毀性的破壞,在這幾位君主的身上,還沒能看到振興經濟的深謀遠慮,宋穆公的讓位直接引發宋殤公發動與鄭國的戰爭,而宋莊公雖為宋國贏得數年和平,卻也因過早的想要擾亂鄭國內政,中原諸侯的聯盟基本上分成兩個派系,宋國與鄭國、魯國之間的關係
  • 鄭國史話九:他不願娶齊國公主為妻,卻在娶陳侯之女時,心急逆禮
    正如上次咱們講齊、宋、衛三國「瓦屋會盟」時提到的那樣,本來盟會的三國之中,鄭國應該是與會的一方。但是,由於當時的鄭國正忙著與魯國置換土地,有太多事務要處理,實在無暇分身,所以才由齊僖公代為盟誓。然而,鄭、魯二國「祊易許田」僅僅是鄭莊公無暇分身的一件事而已,還有另外一件大喜事也讓他不能離開鄭國。要問這件喜事是什麼?這便是同樣發生在隱公八年的,莊公長子姬忽的婚禮。
  • 神似不列顛的鄭國:先發優勢不及地緣不利,一招棋錯難免步步皆輸
    前文我們說到:鄭國之所以會在鄭莊公去世之後變得沒落,鄭莊公身後事安排得不妥當只是其中一個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則是鄭國的國際關係和地緣問題。在鄭莊公時代,鄭國的戲份非常多,鄭莊公本人也被看做春秋初期的第一主角。
  • 蘭之香蓋一國,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的鄭國君主,世人稱他蘭草轉世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曹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等。鄭國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國君姬姓,初都鄭邑(今陝西渭南華州),後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在一段時間之內,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禮讓三分,曾跟隨鄭國討伐宋國,甚至求助於鄭國。莊公時代鄭國內部肅清了反叛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莊公小霸」。
  • 鄭國——小國家的大文化
    其實,鄭國的一些故事衍生出來的詞彙和用法,現如今依舊活躍在我們的語言裡,接下來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出自《左傳·隱公元年》。魯隱公元年,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叛亂,鄭莊公在鄢這個地方將他擊敗,《春秋》記載為「鄭伯克段於鄢」。《左傳》則將共叔段叛亂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全部都記載了下來。因為母親武姜偏愛弟弟共叔段,所以共叔段屢屢做出逾越禮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