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們說到:鄭國之所以會在鄭莊公去世之後變得沒落,鄭莊公身後事安排得不妥當只是其中一個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則是鄭國的國際關係和地緣問題。
在鄭莊公時代,鄭國的戲份非常多,鄭莊公本人也被看做春秋初期的第一主角。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事,自然與鄭莊公超強的個人素質有關係,但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解讀,鄭莊公之所以能夠在春秋初期實現「小霸」,主要還在於他的雙重身份。
鄭莊公的第一重身份是鄭國國君。
說起春秋時期的幾個強國,無非晉、楚、齊、秦,範圍放寬些還可以加上吳、越。
但在春秋初期,秦國始終將重心放在蠻族身上,這一境況直到秦穆公時期才算得以解決。
晉國的情況也不好,曲沃和翼城的大宗小宗鬥得不可開交,更抽不出時間來攻略天下,大宗小宗鬥完之後,晉獻公諸子又開始鬥,這一境況直到晉文公時期才算得以解決。
楚國的內部情況相對穩定,但此時的楚國被「漢陽諸姬」圍個水洩不通,他們的主要目標還是收拾這些周邊小國,沒有餘力幹涉中原事務。
四強之中齊國的形勢最好,鄭莊公在位時期的齊國國君是齊莊公(前莊公)和齊僖公,這兩代齊國國君同樣留下了「莊僖小霸」的美名,並不遜色於鄭莊公時期的「莊公小霸」。
至於吳國和越國,春秋初期根本沒他們的戲份,不提也罷。
在這種背景下,出挑的鄭國得以與齊國並駕齊驅,成為當時最著名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之一。
鄭莊公的第二重身份是周朝卿士。
所謂周朝卿士,意思就是周天子的大管家。鄭莊公的爺爺(鄭桓公姬友)是周幽王的叔叔,並與周幽王一同戰死在驪山腳下,而鄭莊公的父親(鄭武公掘突)則一直是周平王(周幽王之子)的堅定支持者,鄭莊公和周平王平輩。
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
由於有了這樣一層關係,所以鄭國一直就是周天子的天然盟友,鄭莊公成為周朝卿士理所當然。
可在鄭莊公時代,他與周天子的關係卻一直比較微妙,雙方的矛盾開始凸顯。
基於周天子的利益,他希望藉助鄭國的力量,維持周王朝的尊嚴,甚至使周王朝得以復興。在這個設想中,鄭莊公應該扮演類似於周公旦的角色,鄭國也要處於輔助地位。
基於鄭莊公的利益,他希望藉助周王朝的影響,使得鄭國的影響和地位更上一層樓,自己甚至帶領鄭國開疆拓土,成就大國偉業。在這個設想中,周王朝應該扮演類似於後世漢獻帝的角色,雙方的聯盟由鄭國主導。
核心利益的不同,註定了周天子與鄭莊公註定同床異夢,雙方撕破臉皮是早晚的事。
到了後來,雙方暗戰不斷,但規模都不大,就好像兩個背地裡互相看不順眼,表面上又要維持和睦的鄰居:今天你砸我家一塊玻璃,明天我掀你家一塊瓦,給各諸侯國帶來了不少歡樂。
久而久之,周平王有些煩了,他決定設兩個卿士職位,虢國國君忌父為右卿士,鄭莊公為左卿士。
春秋初期講究以左為尊,左卿士的地位還在右卿士之上,周平王的做法既給鄭莊公以警告,又為他保留了面子,但鄭莊公依然非常不高興。
鄭莊公找到周平王,陳述自己水平不夠,無法做好周天子的助手,希望能夠辭去左卿士的職位,周平王好說歹說,鄭莊公都執意如此。
眼看鄭莊公不依不饒,無奈的周平王只能說:「你要是再這樣推卸重任,我得不到你的幫助,就只能把兒子送到你們鄭國,每天接受你的教誨了。」
鄭莊公表示自己沒有能力,無法教導周天子的太子,周平王則一再表示,自己非常看重鄭莊公的能力,兒子能到鄭國學習幾年,對他的成長有好處。
鄭莊公推讓不掉,於是順勢說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周天子這裡來,也給周天子學一學為人之道。
就這樣,周王朝和鄭國互相交換太子,史稱「周鄭交質」。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
到了這個時候,周平王多少已經有些顏面掃地了:堂堂周天子的接班人,竟然要被送到諸侯國當人質,這叫什麼事呢?
後來,周平王去世之後,這位尚在鄭國當人質的周天子接班人(王子狐)匆匆趕回國內,沒過幾天就去世了,據說是因為長期遠離父母,抑鬱成疾。
王子狐去世之後,他的侄子王子林成為新任周天子,史稱周桓王。
周桓王上臺之後,對鄭莊公是橫豎看不順眼: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鄭莊公的所作所為,實實在在地打了周王朝的臉,更害得王子狐慘死,周桓王有足夠的理由恨鄭莊公。
在周桓王上臺後沒多久,就找個理由罷免了鄭莊公的卿士職位。鄭莊公覺得窩火,於是悄悄前往周桓王的領地,把當地的麥子給割了。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雙方就這樣你來我往幾個回合,摩擦越來越大,最終周桓王忍無可忍,親自率軍討伐鄭國,要給鄭莊公一點顏色看看。
面對全副武裝的周桓王,鄭莊公也沒慫,他帶著鄭國軍隊勇敢反擊,最終擊敗了周桓王,鄭莊公的部將還用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三十七年,莊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陳、蔡、虢、衛伐鄭。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祝聸射中王臂。
這員部將原本還想趁勝追擊,乾脆把周桓王給抓過來,但最終被鄭莊公制止了:人家是天子,不是你面前的菜,更不是想夾就能夾的。
祝聸請從之,鄭伯止之,曰:「犯長且難之,況敢陵天子乎?」乃止。
面對周天子的大軍,有人不但敢反抗,居然還敢傷害周天子,周邊的諸侯國該怎麼辦呢?
按照禮法所說,有人敢傷害周天子,大家就該群起而擊之!但實際上,有人傷害了周天子,也就那麼回事吧。
周桓王的爺爺周幽王,就是因為類似的原因被人當場幹掉,還被扣了一個「烽火戲諸侯」的大帽子。
周幽王的爺爺周厲王,也是因為類似的原因被人趕出帝國都城,最終客死異鄉,也沒人表示過遺憾之情。
一旦實力不足,名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也整天被人欺負得慘兮兮,這一點都不奇怪。
這件事情過後,鄭莊公把表面功夫做了個十足:先是派手下重臣登門道歉,另外奉上禮品,表示鄭國永遠都是周天子的臣子,絕不敢有其他想法。
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
但誰也無法否認的是:自從鄭莊公擊敗了周桓王之後,鄭國與周王朝的聯盟就徹底破裂了,這也意味著鄭國的輝煌到此為止。
中原(河南)是一個開發較早的地區,春秋初期已是強國林立,鄭國和周王朝想突圍,就必須抱團。
可一旦鄭國和周王朝鬧起了內訌,他們憑藉自身力量,就無法再度突圍了。
等到秦、晉、楚、齊這四個佔據地理優勢的強國成功崛起之後,無論是鄭國還是周王朝,都只能淪為他們的棋子。
從這層意義上說,中原地區的幾個國家想要擺脫淪為周邊大國棋子的命運,就必須及早組建一個共同體,否則以河南部分地區的體量,是很難與陝西、山西、湖北和山東等地相抗衡的。
在我看來,鄭國很像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大家都說這是老牌的日不落強國,但當北美、東歐和東亞崛起之後,英國也必須加入歐盟抱團取暖,否則它根本無力對抗上述三大地緣強國。
如果歐盟因內訌變得四分五裂,那麼西歐就將淪為幾大強國博弈的棋盤,那麼多西歐國家也只能淪為三大地緣強國的棋子。
當然了,在英國衰弱的過程中,我們自然能從統治者的思想和能力上找出足夠多的原因,也能從統治集團的缺點和錯誤上找出足夠多的原因,但這顯然是不夠的。
這就好像英國剛崛起時,我們可以從當時統治者的思想道德、統治集團的正確選擇上找出足夠多的原因,但它也是不夠的。
地緣上的差距帶來了體量上的差距,這才是英國,也是鄭國衰弱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