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之香蓋一國,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的鄭國君主,世人稱他蘭草轉世

2020-12-25 卿子雜談

春秋時代,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總共294年。

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徵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國、晉國、宋國、陳國、鄭國、衛國、魯國、曹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燕國等。

鄭國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國君姬姓,初都鄭邑(今陝西渭南華州),後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在一段時間之內,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禮讓三分,曾跟隨鄭國討伐宋國,甚至求助於鄭國。莊公時代鄭國內部肅清了反叛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莊公小霸」。

鄭莊公名寤生,周代鄭國第三位國君,春秋初期政治家,史稱「鄭莊公」。作為鄭國最有標誌性的人,關於的典故也非常多。諸如:多行不義必自斃、處心積慮、自不量力、暗箭傷人等。

鄭國在他的統治下以經濟發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於世,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主要版圖位於今河南鄭州一帶。

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從而有「天下諸侯,莫非鄭黨」;名相子產治國有方,使得鄭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名人列子淡泊名利,創造了《列子》這一恢宏的史詩。

鄭穆公為鄭國第九位君主,出生帶有傳奇色彩。他有個名流千古的女兒,當然,這個名留下的是豔名。她的女兒就是夏姬。關於夏姬的文章我昨天寫過了,她被稱作「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的女人。

鄭穆公的父親鄭文公原有三位夫人,生了五個兒子,但是其寵妾很多,庶子成群,當然鄭穆公也是眾多庶子之一。

後來,鄭文公的嫡夫人陳媯去世,陳媯所生之子太子華失去了鄭文公的寵愛和支持,恐怕失去太子之位,便產生了奪取君位的思想。鄭文公得知太子華欲奪君位的陰謀,便殺了太子華和太子華同母弟公子藏;又怕眾多的兒子生亂奪權,便又殺了幾個兒子,剩下的兒子都趕出鄭國,其中公子蘭逃亡到晉國。

這個公子蘭,就是秦穆公。

據說鄭穆公的母親是南燕國之女,姞姓,故稱燕姞。公元前649年(鄭文公二十四年),燕姞夢見天神給她一支蘭草,並對她說:「我是伯鯈『念tiáo』(伯鯈是南燕國始祖)。我是你的祖先,把蘭草作為你的兒子,蘭草是國中最香的草。」燕姞把夢講給鄭文公聽,鄭文公便與她同房,又給她一支蘭草作為憑證,於是生下兒子,取名為蘭。後又稱蘭花為「國香」,並以「夢蘭」比喻懷孕。

蘭花是中國傳統名花,是一種以香著稱的花卉。它幽香清遠,一枝在室,滿屋飄香。古人贊曰:「蘭之香,蓋一國」,故有「國香」的別稱。

古今名人對它評價極高,被喻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詩文之美喻為「蘭章」,把友誼之真喻為「蘭交」,把良友喻為「蘭客」。

秦穆公還是公子蘭的時候,逃亡到晉國長大後成為晉國大夫。公子蘭聰明有才,對晉文公非常尊敬,細心謹慎地侍服晉文公,很得晉文公的喜歡。晉文公希望公子蘭能夠回鄭國為君 ,使晉、鄭兩國成為友好,使鄭國永遠附屬晉國。

公元前630年(鄭文公三十九年),晉文公起兵討伐鄭國,欲用大夫公子蘭為先導。公子蘭恭恭敬敬地回答晉文公,說:「臣聞君子雖在他鄉,不可忘記父母之國。今日主公伐鄭,臣不敢同往。」晉文公聽了公子蘭的話,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誇其不忘宗國,心中更喜歡他。

晉文公聯合秦國討伐鄭國,進入鄭國境內,圍困鄭國城池,大有消滅鄭國之勢。鄭文公害怕,只得派使臣去晉營求和。晉文公提出,要治其路過鄭國時鄭國不禮之罪,並要迎公子蘭回鄭國為太子,方可準鄭國講和。

鄭國大夫石癸勸鄭文公,說:「我聽說姞姓是后稷的後代,其後代必有昌盛者。現在晉兵壓境,要讓他們退兵,只有答應立公子蘭為太子,這比什麼都有利於國家。」後來,晉、鄭和好,鄭國迎回公子蘭,立為鄭國太子。

公元前628年(鄭文公四十五年),鄭文公去世,公子蘭即位,是為鄭穆公。

鄭國後來又傳了十幾代君主,在晉楚爭霸戰爭中,介於兩強之間的鄭國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因而連年遭受兩國的交互攻擊,致使鄭處於晉來降晉、楚來附楚的被動狀態。

鄭國經過幾次君位爭奪,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而起。鄭國最大的敵人已經是新興的韓國了。

在韓即將滅鄭之際,鄭國再次內亂。鄭繻(xū)公殺其相子陽,而子陽之黨又殺繻公。鄭國這時根本不需要外國來滅也會自己滅亡。子陽之時,鄭國已經一分為三。

鄭君乙(鄭國末代君主)二年,被鄭國佔領的負黍的人反叛,使負黍回歸韓國。前385年,韓國討伐鄭國,奪下了陽城。前375年,韓哀侯滅亡了鄭國,吞併了鄭國,鄭國至此滅亡。

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在春秋這個各地立候的混亂年代,曾經作為最強諸侯國,能與五霸分庭抗禮的諸侯國,消失在了戰國初期。

相關焦點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不過,經過多位秦國君主的努力,秦國還是擊退了戎狄等勢力,從而擴大了自己的疆域。因為是周王室冊封的,所以,秦國可以名正言順的佔據關中地區,也即原先西周都城的所在地。所以,非常明顯的是,周平王東遷洛邑,秦國的收穫實在不小了,不僅獲得了諸侯的名分,更將原先西周都城的地盤據為己有,這奠定了秦國強大的基礎,促使秦穆公得以在春秋時期稱霸一時。
  • 春秋時一小國,和魯國是兄弟之國,最終被衛國消滅!
    於是,他採用分封制這一策略,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邢國,就是西周初期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西周周成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淵)於邢國,是周朝的53個姬姓封國之一,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
  • 春秋戰國時代的次等諸侯——宋、鄭、衛及魯、邢(1)
    而在這七國裡,尤其是先朝後裔之國中,宋國是最具實力的存在。  鄭國是伯爵之國,第一任國君為姬友,即鄭桓公,被封國於首都鎬京附近,國號為鄭,都城為今棫林附近。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時代才被分封為諸侯,屬於比較晚的分封諸侯國之一。鄭建國初期的三位國君都曾任王朝卿士,所以稱鄭氏三公。
  • 為何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於爭霸,而不是吞併和滅國?
    從春秋初到春秋末,雖然能坐上霸主之位的人並不多,但稍微強大一點的諸侯國都想稱霸。這就是春秋的現實。所謂「霸主」,就是諸侯之長。為什麼春秋諸侯如此熱衷於爭霸,卻不通過消滅和吞併其他諸侯國來壯大自身呢?首先,需要特別強調的核心關鍵是,爭霸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爭取更多資源以發展壯大自身的手段。
  • 春秋時期周德雖衰,但至少天命還在,為何春秋過後禮樂崩壞?
    李小白史館春秋時期雖然局勢比較混亂,但是禮樂並未崩壞,大家還是講究人。但是到了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吞併速度加劇,迫於生存,各國開始拋棄這些規矩,奉行勝者為王。春秋一、戰爭的正義性雖然時至今日,全世界都還是比較講「武德」,但是這種正義性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義性,發動戰爭往往只需要一個藉口就可以完成。但是在春秋時期可不是這樣,春秋時期的戰爭十分看重師出有名。
  • 春秋之晉楚,城濮之戰
    春秋之晉楚,城濮之戰楚成王在位時,也是其他春秋五霸中的四位在位時期。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楚成王已經讓中原的大諸侯鄭國,聽命於他。而且楚成王已經和這些中原霸主有過交鋒。和齊國的齊桓公在陘山結盟,答應繼續向周王室進貢包茅。在泓水一役中重傷宋襄公,士氣大增。晉文公流亡楚國時,款待晉文公,也彰顯了大國的風範。可見,楚國和中原交手時,也不落下風。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大霸者,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個是沒問題的,另外的兩個,一說是宋襄公、秦穆公,一說是勾踐、闔閭,這早已是為人所熟知的了。而三小霸為誰,論之者甚少,因為自齊桓公稱霸後,小霸沒有了,所以後人便將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三人,列為春秋三小霸。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
  •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四:烽火戲諸侯竟是司馬遷的謊言
    接上: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三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二:尾生為愛抱柱而亡18、操刀傷錦該典故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子皮晚年曾舉薦鄭子產執政,認為此舉子產不會反對。
  • 春秋時期天命觀念的演變
    一入春秋時代,天就和他的代理者周天子一樣只是擁有一個虛名,信仰的人自然也還有,但毫不信仰的人卻是特別的多……鄭國的子產有一句話更說得透徹,便是『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左傳》昭十八年)。這些都表示著春秋時代的為政者的思想是很有點程度地脫離了天的羈絆……」據郭沫若所說,天命觀念自西周晚期以來即已動搖,春秋時期,天的信仰在現實的困頓、人文主義思潮興起的多重衝擊下,愈發凋零。
  • 地處中原的鄭國,為什麼能第一個稱霸,而後又迅速衰落了?
    鄭國,是一個很年輕的諸侯國,周宣王二十二(公元前806年),被封於今陝西鳳翔縣雍水以北地區,而鄭桓公就是鄭國的首任君主,他是周宣王的庶弟。鄭桓公在周幽王朝廷中,擔任司徒。霸氣十足的「春秋五霸」叱吒風雲,名震列國,卻都是後來者。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乃是鄭莊公,人稱「春秋小霸」。鄭國第二任國君鄭武公,在位二十七年,相繼滅掉東虢國、鄶國、胡國,將鄭國領土擴充數十倍。
  • 鄭國輝煌431年,出了23位國王,不愧是名門望族!
    >春秋時期首個崛起的諸侯國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庶弟鄭桓公姬友受封鄭地(今陝西華縣),成為鄭國第一代君主,是為鄭桓公。鄭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的諸侯國。"天下諸侯,莫非鄭黨",鄭國以商業發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於世。鄭國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還是千乘之國,軍力總體較強。
  • 【歷史】「蘭因絮果」中的蘭因是怎麼回事?
    這就要從春秋時期的鄭國說起,鄭文公有一個侍妾燕姞,本來她並不得寵,但是一個夢成為了她人生的轉折,夢裡一個來自天上的使者給了她一隻蘭花,並自稱是她的祖先,使者要把蘭花送她做兒子,「蘭有國香,你只要佩戴著它,別人就會像愛蘭花一樣愛你。」燕姞醒來之後,對夢的內容篤信不移,認為這是好兆頭,於是她特意戴上了一朵蘭花,並好好打扮了一番。
  • 在春秋時代,這三位諸侯為何能當上「霸主」?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但其中有「三霸」是共識。他們是誰呢?又是如何稱霸的呢?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 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其中兩種說法最具代表性:一是據《史記索隱》記載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是據《荀子·王霸》記載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春秋時期怎麼成為霸主這件事,為了讓大家一眼看懂,分兩個步驟來解讀:霸主的形成;霸主的確立春秋諸侯如何進階為霸主齊桓公是春秋歷史上第一個霸主,想要成為霸主,必須滿足兩個條件:①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 西周最高爵位諸侯國有八個,為何都沒有成為春秋大國?
    西周的諸侯國只有宋國、杞國、祝國、焦國、薊國、陳國、虢國七個公爵諸侯國,其中虢國是因其開國君主虢仲是周文王之弟,故被周武王封為公爵,其餘六國君主之所以被封為公爵,皆因其為之前的王者之後裔。夏禹的後裔被分封在杞國,商湯的後裔被分封在宋國。黃帝、炎帝、堯、舜的四個後代,分別被分封為祝國、焦國、薊國、陳國。
  • 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之  宋襄公  泓水之戰    曹劌論戰    襄公之仁 宋襄公(?-前637年),子姓宋氏,名茲甫。春秋時期宋國第20位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宋國與齊國一樣,皆非姬姓。宋國的第一位國君叫微子啟。
  • 神似不列顛的鄭國:先發優勢不及地緣不利,一招棋錯難免步步皆輸
    前文我們說到:鄭國之所以會在鄭莊公去世之後變得沒落,鄭莊公身後事安排得不妥當只是其中一個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則是鄭國的國際關係和地緣問題。在鄭莊公時代,鄭國的戲份非常多,鄭莊公本人也被看做春秋初期的第一主角。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大家人物
    晏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五十餘年。他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聰穎機智,能言善辯。
  • 常識積累 |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但齊桓公上臺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井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天下」, 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 被稱為奸雄鼻祖的春秋霸主:他開啟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1、對周無禮鄭莊公繼桓公、武公之餘烈,治兵強國,重用祭仲、高渠彌、公子呂、原繁等一般大臣,加上自己雄才大略,戰略得當,總能出奇制勝,戰績斐然。鄭莊公是鄭國君主,但他還有個更牛的身份——他從武公那裡繼承了大周卿士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