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倪說60 魯國再出齊國淫女哀姜,人常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2021-01-17 網易

2018-09-29 06:39:37 來源: 歷史倪說

舉報

  公元前662年,也是魯莊公三十二年,魯莊公突然病重。魯莊公開始考慮繼承人問題。遵循舊制,應該由嫡長子繼承君位,但由於夫人哀姜沒有生育,魯莊公只能選擇立哀姜的妹妹叔姜兒子公子開為太子。但是魯莊公並不喜歡這個公子開。於是就想到了寵妃孟任的兒子公子斑,可是問題是公子斑不是長子不能繼承國君位置。魯國當時的規矩是,國君無長子來繼承國君位置時,可以傳位給君主的弟弟。於是魯莊公找來姬叔牙來商量,並試探他。沒想到的是姬叔牙和慶父早就已經沆瀣一氣,於是姬叔牙說道:「就由慶父來繼承吧,您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魯莊公聽到這裡很是失望,病情更加重了。正直的季友知道姬叔牙、慶父狼狽為奸的事情,也知道魯莊公在徵求立儲君的事情,就說:「請立公子斑為儲君。」魯莊公很是擔心地說:「叔牙主張立慶父」。季友明白了魯莊公的意思,於是就答應由他來處理這件事。季友就以魯莊公的名義以家人後代為要挾逼姬叔牙飲毒酒自殺。姬叔牙本以為魯莊公死後,儲君就是慶父的了,為保全家人後代,就喝下了毒酒。魯莊公去世後,季友便扶持公子斑即位。

  

  由於魯莊公剛死,公子斑沒有入宮,而是暫住在自己的舅舅黨氏家裡。當初有一個叫做犖的人,因為他調戲公子斑喜歡的梁氏女兒,被公子斑用鞭子抽打。一直耿耿於懷要做儲君的慶父便挑唆這個叫犖的人趁機殺死了公子斑。魯莊公剛死,新君公子斑又去世。此時的慶父為了逃避殺君的嫌疑,堅決不肯繼承國君的位置。便讓叔姜兒子八歲的公子開繼承魯國國君的位置,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魯愍公。

  後來,季友知道公子斑之死跟慶父有關,便逃到了自己外祖父家所在的陳國。慶父也為掩人耳目,也前往齊國。他卻不知道,此時的霸主齊桓公正打算全力支持魯愍公治理魯國,還從陳國接回了季友任魯國國相。

  在這裡要交待一下,這個公子慶父與魯莊公的夫人有苟且之事。後來慶父與哀姜合謀殺了魯愍公,奪得了魯國國君君權。季友見兩任君主先後都被殺,只好帶領公子申逃到了邾國。

  因為慶父淫亂而且殘暴,使得朝政混亂百姓苦不堪言,魯國百姓在季友寫下檄文後揭竿而起,想要殺掉慶父,讓公子申回國繼承君位。這種情形下,慶父見情況不妙,連忙逃到了莒國去了,哀姜也連忙逃到邾國。後來齊桓公將哀姜召回娘家齊國,並且處死了哀姜。公元前659年,公子申在季友的幫助下返回魯國即位,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魯僖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文/佚名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指: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終止。用來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慶父是誰呢?這事兒先從他爹魯桓公講起。但堂堂一國國君死在了異國他鄉,魯國人民當然不幹了,紛紛要求齊國給個說法,畢竟齊魯兩國既是友好鄰居又是親戚關係,迫於魯國方面的壓力,齊襄公勉為其難的殺死了公子彭生。這個魯桓公一共生了四個兒子——魯莊公、慶父、叔牙、季友。其中慶父就是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中的慶父,一聽這成語,就知道慶父是個大壞蛋,他到底有多壞呢?
  •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背後的邏輯 竟然是齊國一手造成的悲劇
    說起春秋時期的奸臣,恐怕慶父無論如何都要位列前茅,一句「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已經將慶父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還經常出現在罪臣榜單頭幾名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成語中說到的「慶父」都幹了哪些壞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只要慶父不死,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結束。那麼慶父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都幹了哪些壞事呢?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到底講了啥故事?
    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指: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終止。用來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不得安寧。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究竟做了什麼,如此遭人痛恨?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個典故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字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不除去慶父這個人,那麼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那麼這個典故出自哪裡,魯國的災難又是什麼事件,慶父究竟做了什麼? 《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典故!
    這樣的人在本國一般地位仍然很高,有相當的ZZ影響力,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們就叫做「王孫」。公子王孫這個詞語就是這麼來的。比如戰國末期著名的「孟嘗君」等「四大公子」,都是國君的兒子,而本身卻都沒繼位,但是影響力卻很大。那麼慶父又做了什麼壞事呢?就在於其本人沒資格繼承魯國的君位,卻殺死了兩任魯國國君,又把持魯國政權,成為魯國Z局動蕩,民不聊生的源頭。從根本上削弱了魯國的國力。
  • 春秋故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慶父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叛逆、野心家。要說起來,慶父其實有著很好的出身,光明的前程。他是魯桓公的庶長子,魯莊公的異母哥哥(魯莊公是正妻所生,以嫡長子身份繼位),在魯國那是一人之下的宗室重臣。但可惜這人野心太大,一門心思就只盯著國君的寶座。魯莊公還活著的時候,慶父就偷偷勾搭上了莊公的夫人哀姜,給他的國君弟弟送了一頂綠帽子。
  • ​「慶父不死 魯難未已」背後的邏輯 竟然是齊國一手造成的悲劇
    那麼,慶父到底做了什麼事情,讓他成為了著名歷史罪人?其實在春秋這個混亂的時代,弒君者三十六,亡國者五十二,弒君還真不算太稀罕的事情,不過慶父有些特殊,弒君這件事他一共幹了兩次,魯國公子般、魯閔公兩位國君都死在了他的手上。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是齊國人說的
    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很多的記事都是以魯國的時間延續來記載,這是因為魯國是周的姬姓宗邦,始終維護、保存、實施周的一套禮儀,算是周禮的完美實施者。而在哪個時代,雖然周天子慢慢暗弱下來,但是大家都還是尊周為老大,所以魯國存在的時間也非常長。
  • 哀姜:謀害國君,又為何被魯國人同情?
    魯莊公任賢慶父是魯莊公的二弟,又名共仲,魯國人稱他為二叔,他是中國十大惡人之一,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說的就是他。他一心想在哥哥死後成為魯國國君,只是苦於內宮沒有盟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死了,下一個就輪到哀姜了。
  • 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描述的魯國,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在《左傳》記載中,「不去慶父,魯難未已」、「若之何而去之?」、「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這是仲孫湫回到齊國時與齊桓公的對話。可見魯國已經在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了,一直相對強盛的魯國為何會有如此境地呢?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始末
    此人頗有能力,魯莊公在位期間還算老實,魯莊公一去世,他便興風作浪,把魯國搞得雞犬不寧。齊國賢人仲孫湫對魯國的變故看得真切,他對齊桓公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停止,結束)」。仲孫湫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 成語故事:慶父不死,魯難不已
    遵循舊制,因該是嫡長子繼承君位,但由於夫人哀姜沒有生子,只能立哀姜的妹妹叔姜之子公子啟為太子,可魯莊公卻不喜歡,便想到了寵妃孟任之子公子斑和另一妾成鳳之子公子申。但他們不是長子不能繼承王位,魯國當時的規矩是,無長子繼承,王位就可以傳位君主的弟弟。於是魯莊公找弟弟們來商量並試探。
  • 讀春秋一部(12):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倒是叔姜更受歡迎還生了個孩子叫公子開而哀姜被冷落後很快就和慶父勾搭起來然後慶父又把叔牙給籠絡過來內外配合慶父開始想篡位了,前六六二年魯莊公的病越來越重快不行了在季友的支持下立了公子般為接班人當天晚上季友來到叔牙家以莊公的名義給了他一瓶鴆酒,季友知道要對付慶父就必須殺掉叔牙而魯莊公也在當晚去世了這樣公子般就成為魯國國君,而慶父少了叔牙孤掌難鳴只好先強忍了但私下裡慶父養了一個魯國的頭號大力士這個人以前因為得罪公子般被打了兩百鞭子因此懷恨在心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平心而論,魯國雖然在魯莊公的手裡由盛轉衰,但責任並不在他。他本人還是頗有能力的,特別是長勺一戰,他大膽任用布衣士人曹劌,並且虛心問計,坦誠納言,最終指揮大軍擊敗了強大的齊國,可見他也是一位能識人、能用人、智勇雙全的開明君主。再後來乘丘一戰,他又擊敗了宋國大軍,並以「金僕姑」之箭射中了宋國主將南宮長萬,活捉了這位天下聞名的猛將兄,傳為千古美談。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完結)
    齊桓公說:「為什麼不把他迎回來重用呢?」魯閔公說道:「我不敢,我怕慶父起疑。」齊桓公哈哈大笑地說道:「放心去辦吧,此事由寡人作主,誰敢不從。」魯閔公得到齊桓公的承諾之後,就回到魯國,借齊桓公的意思,派人去陳國將公子季友迎回魯國,封為上卿。
  • 他是某姓先祖,手心帶字出生,和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相關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手心帶著一個漢字出生,還未出生便被人預測將來會成為輔國之臣,和一句有名的成語息息相關,還是一個姓氏的先祖。他是誰?這個人便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季友」,那句有名的成語便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 春秋左傳試辯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春秋各國地圖魯莊公的父親是魯桓公,被齊襄公所弒。莊公的夫人,哀姜是齊女,當初她嫁到魯國時,魯莊公讓貴族的婦人見哀姜,婦人們給哀姜玉帛,珠寶,這樣的財物作為見面禮。可是御孫認為:玉帛這樣的財物是男人見面互送的禮品,現在女子也用這麼高規格的禮儀,是魯夫人哀姜亂了禮儀。哀姜可謂「出師不利」。他和魯莊公也未有子嗣。當初,莊公建造高臺,可以看到党家。在臺上望見黨氏的女兒孟任,就跟著她走。孟任閉門拒絕。
  • 偷情上癮的風流女:哀姜把魯國翻個底朝天(圖)
    歷史上最……[連載內容]哀姜  喜歡歷史的人,無不對春秋戰國時期脫帽致敬。  這是中國人的童真年代,無法讓人不喜歡。  男人看誰不順眼,甭管是親爹還是賊人,宰了;女人看誰順眼,甭管是親哥還是世仇,「通」了。我們今天所言的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在春秋時代的人看來,統統是狗屁。
  • 哀姜是齊桓公的妹妹、侄女還是女兒?(八卦史記39)
    李大嘴 大嘴讀史《史 記·齊太公世家》中提到了一個女人——哀姜。這 個厲害的哀姜有兩件事很出名。第一件事——「未娶而先淫」。哀姜和魯莊公訂婚之後,魯莊公先後兩次到齊國看望哀姜,放在現在很正常的事情在古代卻是很不正常的,魯莊公因此被指責「未娶而先淫」。其實最多是一般的見面交談,不會有什麼婚前性行為,哀姜很冤。第二件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雖然婚前見過面,但畢竟是政治婚姻,所以哀姜和魯莊公夫妻間沒啥感情。不安分的哀姜和魯莊公的弟弟慶父私通,染綠了魯莊公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