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歷史上沒有發生「三家分晉」,晉國能否吊打秦國?

2020-12-27 公子霜塵

周王朝建立之初,徵服了唐國,需要有一個號召力的人選,治理這個地方。周成王與周公,看中了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兩人上演了一出「雙簧」。

周成王先是將一片剪成玉圭形狀的桐葉,賞給了叔虞;接著周公出來說話,認為玉圭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徵,此舉是冊封叔虞。儘管周成王予以否認,但周公以「天子無戲言」反駁,於是周成王封叔虞於唐,故叔虞又成為唐叔虞,這便是「桐葉封弟」的典故。叔虞執政30年去世,其子燮父即位,將國都遷往晉水河畔,並將國號改為「晉」,正式開啟了晉國的歷史。

桐葉封弟

縱觀歷史,晉國存世684年的歷史中,始於唐叔虞,終於晉靜公,前後經歷了三十九位國君。其中從公元前632年晉文公開始,至公元前482年晉定公止,是晉國最為強盛的時期,一直稱霸中原。眾所周知,晉文公為「春秋五霸」之一,其他四位是齊桓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

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之下,通過對經濟、軍事等多領域的改革,加之自然資源豐富,使得齊國實力大增,同時,在遊牧民族襲擾中原之時,適時的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令到齊桓公在諸侯中迅速建立起了威望。

位於南方的楚國,長期徘徊於中原主流文化之外,一直想稱霸中原。公元前597年,機會來了,楚莊王討伐鄭國,與前來援救的晉軍戰於邲,史稱邲之戰。此役借著晉國將領的不和,楚軍大獲全勝,迫使一些中原的諸侯國臣服,為楚莊王在公元前594年會盟推為盟主,奠定了基礎。

楚莊王

稱霸的時間段,齊桓公稱霸了32年,其死後,齊國陷入內亂,從此一蹶不振;楚莊王稱霸的時間則更短,只有三年。至於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最多的時候,也只有1/3的諸侯承認,而楚莊王呢,僅僅只有楚國的幾個鄰國承認,還是迫於淫威之下。

很顯然,在當時眾多諸侯國眼中,晉國才是霸主,且晉文公開啟的霸業時間長達150餘年,橫跨公元前7世紀、6世紀、5世紀三個世紀,佔據了春秋霸主時代的四分之三。邲之戰之後,重整旗鼓的晉國先是打敗齊國,無奈之下,齊國派太子到晉國做人質,從而粉碎了齊楚聯盟;接著又派出申公巫臣南下,教吳車戰,達到「聯吳制楚」的目的,使得楚國「顧頭不顧腚」,晉悼公執政時期,楚國勢力已經徹底淡出了中原。

與此同時,宋襄公也有心接替霸業進入末期的齊國,但未能與時俱進,更新理念,堅守所謂的「君子禮戰」。先是宋襄公不讓軍隊攻擊正在渡河的楚軍;待楚軍渡河後擺好架勢,宋襄公又不準士兵不得對受傷的楚軍下手,以及不能抓拿白頭的老兵。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如此一來,宋軍大敗,宋襄公也因傷離世。

西面的秦穆公,也不甘示弱,也想著跨河東進,稱霸中原,但礙於實力強大的晉國。為此,秦穆公費勁心機,趁著晉國國內內訌,多次插足晉國的內政,達到削弱晉國的目的,但始終未能如願。

公元前628年,機會來了,借著晉文公去世,秦穆公派遣孟明視率兵,意圖借道晉國,偷襲鄭國,宣告新一代霸主的誕生。但卻碰到鄭國商人弦高,導致偷襲計劃洩露;無奈之下,秦軍班師回朝,在崤山峽谷遭遇晉軍,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被生擒。從此,秦穆公懼怕晉國,再也不敢踏足中原,《史記·秦本紀》記載其「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霸西戎」。也即是說,秦穆公打不過晉國,也只能找西戎練練手,稱的是西戎的「霸」。

秦穆公

可見,這一時期的晉國,是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偶爾有打盹的時候,但緩過神來,齊楚都不是對手,更別提秦國了,完全有實力將秦國按在地上摩擦。有鑑於此,清代歷史學家全祖望認為除了齊桓公之外,應該將晉文公以及之後的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列入五霸之列。事實上,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孫子晉景公、玄孫晉悼公,一直到晉定公的十一位國君,雖然有著起伏,但晉國基本上還是中原諸侯國的「一哥」。

至於「三家分晉」,這個得從曲沃代翼說起。公元前746年,晉昭侯將曲沃封給叔叔成師,這便是曲沃桓叔,也標誌著晉國分裂成了翼和曲沃。曲沃這支到了武公執政時期,武公打敗晉侯緡,結束了晉國的分裂。史稱「曲沃代翼」。

到了公元前677年,晉獻公即晉文公的父親即位。為避免「曲沃代翼」的再次發生,晉獻公將原晉國諸公子們全部誅殺,造成了晉國公族勢弱。晉文公執政後,調整了父親打擊公族的政策,啟用了一批舊族,緩和矛盾,同時確立了三軍,各設立了一將一佐,這就是三軍將佐,也叫三軍六卿。

此後晉國國君逐漸勢弱,從而形成了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大家族;最終,六大家族剩下了韓氏、魏氏、趙氏三家。公元前433年,晉國的疆域全部落入韓、趙、魏三家之手,晉國國君只剩下了絳、曲沃,作為遮羞的「褲衩」,晉國已是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乾脆連「褲衩」都不給了,這邊接受完周威烈王的賜封,等於是從名義上,正式承認了趙、魏、韓的諸侯地位,那邊便將晉靜公廢為平民,史稱「三家分晉」:

魏國:為戰國初期的強國。吳起為擔任主帥期間,魏國逐漸佔領了黃河以西的五百多裡土地,將秦國的疆域壓縮在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後,趙國實力大增,成為了秦國戰國中後期的主要對手;

韓國:為三家之中最弱的一家,但也躋身戰國七雄之列。能夠在諸侯環伺之下,傳世接近200年,實力也是不容小覷。

三家分晉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沒有分裂的晉國是多麼的強大。

相關焦點

  • 若沒有三家分晉,晉國能與秦國爭霸天下嗎?
    沒有三家分晉的話,秦國是無法與晉國爭奪天下的,除非晉國內部出現問題。晉國在戰國初年就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執掌晉國的三位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一起瓜分了晉國的領土,分別建立了趙、魏、韓三國,這就是三家分晉的由來。
  •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其中,就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來說,就被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所瓜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而就魯國來說,三桓,也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這三家卿大夫,同樣把持了魯國大權。魯國的三桓起於魯莊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莊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莊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諡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
  • 從「三家分晉」到「三家歸晉」,這是歷史的輪迴麼?
    今天咱們來聊一聊晉國的故事。在我國歷史上,晉國有好多個,比如春秋時代的晉國,三國後面的晉朝,還有五代時期的後晉,等等等等,而最有意思的,當屬春秋的晉國和兩晉(即東西晉)的晉朝了。春秋晉國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它強大到最後不是被別人滅掉的,而是被自己給撕裂了,撕裂成3塊,即戰國的3雄:韓、趙、魏。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從這一刻起,晉國分裂了。
  • 鬥羅大陸:鬥羅大陸王室變遷,你知道這其中與三國爭雄、三家分晉的...
    本文結合三國爭雄、三家分晉、秦國一統天下的時代背景,淺析鬥羅大陸的王室變遷史。 如果唐三沒有在三大神祇的幫助下復活,鬥羅大陸的結局也會和三國爭霸的結局一樣,武魂殿將統一鬥羅大陸,天使家族則會因為自私凋零而徹底失去對武魂殿的控制權,最後掌控武魂殿的既不會是比比東也會是千仞雪,而是那個深愛著唐三的胡列娜。
  • 三家分晉之前,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秦齊楚三強國不敢妄自開戰
    韓、趙、魏三家分晉前,晉國雖然和秦國、齊國、楚國被評價為春秋四大強國,但晉國鼎盛時期,齊秦楚三個大國都無法和晉國匹敵,晉國強大到可以經常壓制住另外三個大國。晉國在鼎盛巔峰時期,軍事上有兵車萬乘,強大的實力可獨霸中原,秦國只能稱霸西戎,齊國在東北部的海邊縱橫,楚國在南邊不斷擴張。
  • 韓趙魏三家把晉國分了以後,晉國可憐的國君,最終的結局如何
    所以晉國能在上百年的時間裡長盛不衰,無論是對抗楚國、秦國還是齊國,基本上都是勝多負少。 照理說,這樣一個晉國,其實是最應該統一天下的。因為其他周邊的國家基本上都打不敗它,只要時機到了,晉國必然會把周邊國家都消滅,實現真正的統一。 如果是那樣的話,那麼中國可能將進入另外的時代。因為晉國作為中原腹地的國家,其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 晉國 #F160
    拼命和犬戎幹上了。當時秦國剛剛受封諸侯,似乎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子爵。但是為了獨立和自由,新生立的秦國和犬戎打了一百年的仗,至少有五任秦王是戰死在沙場。最終趕走了犬戎。秦國得到了周室原來的首都,肥沃的關中盆地,建立起奪取六國天下的基礎。可是,更深入地一點看「非教科書」的歷史。我們發現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西周滅亡後,周室首先發展為東都周平王,和西京周攜王並立。
  • 三家分晉的故事|繼承人
    智氏本是晉國最大的氏族,勢力還要凌駕於趙魏韓三家之上。六代家主智宣子喜歡兒子智瑤,打算立他為下一代繼承人。智果勸其不可,因為【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智瑤雖有五項超越他人的長處,卻有一項短處)。【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
  • 三家分晉——戰國時代的到來
    智果認為荀瑤做事不仁不義,必定沒有人願意和他和睦相處,長得再美、再善射御也沒有用。並且智果斷定,如果荀瑤被立為繼承人必定拖累智氏宗族被滅族。荀瑤這個人本身條件非常好,但情商太低。情商應該比智商重要。普通的正常人之間智商相差無幾,但情商的差別是天差地別。在晉國內部國君架空,卿大夫分立的複雜情況下,一姓之宗主如果不懂得維繫複雜的關係是非常要命的事。
  • 三家分晉的故事|刺客
    趙魏韓三家擊敗智氏後,瓜分了他的土地,趙襄子更是把智伯的頭顱製成酒器。先民時代,把敵酋頭顱做成酒器在宴會上痛飲,這是一種炫耀勝利和強權的方式。後來逐漸被文明淘汰。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明確記載頭顱被製成酒器的君主是南宋皇帝趙昀,他的頭顱被元朝統治者製成飲器,後朱元璋攻入元大都(北京),以帝王之禮葬之。趙襄子把智伯之頭做成酒器,可見兩人仇恨之深。02.
  • 說說歷史上的三個魏國,以及魏氏的由來
    紅線範圍為魏國1、夏時期魏國:在歷史上,先後有三個魏國,在夏同盟時期,已經有魏國,位置在今山西南部,但年代太過久遠西周春秋魏國的歷史,前十一世紀到前661年,近四百年。前661年,魏國被晉獻公攻滅,封給晉國的大臣畢萬。三、戰國時期魏國:畢萬的祖先,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他也是在周初得到了封地畢國,位於關中一帶。
  • 只剩下一個孤兒的晉國豪族趙氏,後來是如何成為戰國七雄的?
    三家分晉—邯鄲成為趙國首都 春秋末期,禮崩樂壞,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衰落的命運也已無可避免。 公元前453年,此時的晉國國君已經形同傀儡,國內大權由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四家豪門大族掌握。 這一年,智氏聯合韓氏、魏氏企圖滅亡趙氏,趙氏一度瀕臨滅亡。但奈何「天不亡趙氏」,關鍵時刻,趙無恤說服韓氏,韓氏念及曾經的趙氏孤兒之情,遂與魏氏臨陣倒戈,反過來與趙氏聯合,消滅了智氏,韓趙魏三家藉此瓜分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
  • 三家分晉後,晉國國君的結局又如何?
    在我們的正常認知範圍內,「 三家分晉 」不僅是戰國時代的開端,而且也是晉國滅亡的標誌,那麼在我的記憶中,可能是我們的求學時代,歷史教材並沒有過多地去解釋這段歷史,所以就造成了我們對「 三家分晉
  • 在齊桓公稱霸天下的過程中為什麼很少看到晉國、秦國的身影?
    莊伯的奪權之爭雖然比恆叔要強上幾分,但是他入主翼城之後,他的妄想還是還是被晉國群臣粉碎。不過,曲沃主人的努力還沒有就此結束,奪嫡大業還在繼續。終於,曲沃一宗經過三代的努力,殺掉了幾代晉國國君,終於得到了晉國國君的寶座。等到晉國處理完自己的內政,回頭再看天下局勢,齊桓公已經如日中天,天下已然沒有晉國爭霸的可能,所以此時的晉國只能夠暗地積攢勢力而不能輕舉妄動。
  •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晉國的原國君去哪裡了?結局又怎麼樣了呢?
    如果要問起,春秋戰國的分界點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因為答案就是標題中提到的三家分晉。但如果要問起三家分晉後,晉國的原國君去哪裡了,結局又如何,或許就沒有多少朋友清楚了。誠然,這個問題不是那麼重要,但作為我國歷史上一個重大分界點,我們這些歷史愛好者們,總該是要有一些了解的。
  • 晉國在春秋時期有多強勢?
    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等級為侯爵,是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和王后邑姜(姜太公的女兒)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因受封於故唐堯故地,所以封國故初名為唐,其亦號唐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一直到他的兒子燮父繼位徙治晉水,乃更國號為晉。一說因善射改名。
  • 晉國公子夷吾在秦國的幫助下繼位,卻恩將仇報淪為俘虜!
    他先是派人出使秦國,告訴秦穆公,我是打算把河西之地送給秦國的,可大臣們說,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是先君留下來的,你流亡在外的時候,是沒有資格送土地出去的。實在對不住了,給土地的事情,我只能食言了。糊弄完秦國以後,晉惠公又對裡克動手了。他非但沒有把汾陽邑封賞給裡克,還剝奪了他的權利。
  • 戰國七雄變法圖強之三家分晉
    一向被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一向把握國政的智伯瑤野心很大,想將其他三家的土地據為己有,於是以使晉國強大為由逼迫各家交出土地歸公家管理。
  • 晉國堪稱春秋第一強國,壓制秦齊楚三國,為何卻土崩瓦解?
    晉國原本是個小國,首任國君叔虞受封時,領地只有「河汾之東,方百裡」。可是在春秋時期,這個國家逐漸強大起來,「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可是說時春秋第一強國,在爭霸戰爭中,一度壓制著秦國、齊國、楚國這些強國。後世學者認為晉國先後出現四位霸主,長期稱霸中原!然而,強大的晉國最終卻土崩瓦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