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戰國時代的到來

2021-03-05 沅汰

《史記*晉世家》描寫,在西周初年,武王時期,剛剛克商立周的武王在與一個女子相會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夢到上天對他說,你要生一個兒子,名字就叫做「虞」,我會把唐地給他。後來這個女子果然生了一個兒子,武王便以「虞」給這個兒子命名。

武王立周之後很快死去,繼位的是成王姬誦,是武王的兒子,虞的兄長。這時成王姬誦和弟弟虞都很年幼,在一起玩耍的時候成王削桐業為珪形賜給弟弟。珪是貴族祭祀、朝聘時的禮器,用以分尊卑明上下。記載史事的史官說,王不能戲言,於是成王就封了弟弟虞為唐侯。這個故事就是有名的「桐葉封弟」。唐地在河、汾之東方百裡,於是又尊稱虞為「唐叔虞」。叔虞死後兒子燮繼承君位,改「唐」為「晉」,燮被稱為「晉侯」,唐國也就變成了晉國。

時間一轉眼過得飛快,西周之後是東周,東周的前半段是春秋,春秋末期,晉國內部早就有權臣架空國君導致晉國快要分崩離析了。其中有智氏的宗主荀申是其中勢力最大的一支,一度成為晉國的實際統治者,被稱為智宣子。

智宣子很喜歡他的一個兒子叫作荀瑤,想把荀瑤立為繼承人。族人智果阻止他,請智宣子立另一個兒子荀宵。但智宣子認為荀瑤有五個優點是「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反正就是智宣子認為他的愛子長得美、善於射藝和御術,此外多才多藝又能言善辯,性格還非常堅毅果敢。但智宣子也承認荀瑤也是有一個短處的。

智果說,「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 荀瑤這個短處就是居心不仁。智果認為荀瑤做事不仁不義,必定沒有人願意和他和睦相處,長得再美、再善射御也沒有用。並且智果斷定,如果荀瑤被立為繼承人必定拖累智氏宗族被滅族。

荀瑤這個人本身條件非常好,但情商太低。情商應該比智商重要。普通的正常人之間智商相差無幾,但情商的差別是天差地別。在晉國內部國君架空,卿大夫分立的複雜情況下,一姓之宗主如果不懂得維繫複雜的關係是非常要命的事。歷史在這個時候早已經做了決定,智宣子最終還是選擇了荀瑤做自己的繼承人,就是後來的智襄子。這個時候太有遠見之明的族人智果已經向太史請求脫離智族姓氏,另立為輔氏。

智襄子終於成為宗主的時候就毫無顧忌了。《資治通鑑》「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於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藍臺宴飲,「一宴而恥人之君臣」,智伯把韓氏宗主和家臣都得罪了。就好像今天有很多人號稱自己心直口快,說話沒有顧忌隨便用語言傷害別人,自以為是性格爽朗別人不會和他計較。問題是韓國主臣二人都記在心裡了。

家臣智國勸智伯「主不備難,難必至矣!」 請智伯防備危機將至,不然災難真的會來。對於家臣的勸諫,智伯全不放在心上,非常狂妄地留下了千古名言「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 「難」字請讀去聲。[nàn] 智伯的意思就是說,興災生害的權力全掌握在我手裡,我不給他們降災就不錯了,他們難道還敢給我興風作浪?智國勸智伯說「蚋、蟻、蜂、蠆,皆能害人,況君相乎?」 蟲蟻都能害人,何況是韓氏的宗主和家臣這樣的龐大勢力。

智伯還是沒聽勸,狂妄到此,以為誰都拿他沒辦法,結果就已經註定了。並沒有適可而止的智伯接著直接和韓康子索要領地。韓康子給了萬戶的大縣。感覺有點像鄭莊公的策略,縱容他讓他驕橫,原形畢露。果然,得意的智伯又和魏桓子索要領地,魏桓子也給了萬戶大縣。下一個就輪到了趙襄子。趙襄子斷然拒絕。趙襄子棄了長子城,因為長子城剛修完城牆,民力衰竭。也棄了邯鄲,認為邯鄲府庫充盈卻都是民脂民膏,也不會有人自己同心守城。最後趙襄子退守先祖之地晉陽。

智伯令人掘汾水灌晉陽,自己乘兵車觀望以魏桓子為御者,韓康子驂乘,仿佛已是國君的樣子。洋洋得意的智伯說了一句壞事的話「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這話對於韓、魏的宗主來說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如果智伯滅了趙氏,仍用此策,汾水也可以灌韓之安邑、絳水也可以灌魏之平陽。這就註定了韓、魏必反智氏。

智伯還蒙在鼓裡的時候韓、魏暗中和趙氏聯合了。趙襄子命人夜殺守河堤之吏,改水道而灌智伯軍。智伯軍被水淹大亂,韓、魏從側翼攻擊協助,趙軍一舉大敗智伯軍。智伯被擒,智氏之族被趕盡殺絕。最後只有反對立智伯改為輔氏的智果一支倖免了。

智伯最後的下場「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著名的刺客豫讓就是智氏的家臣。思念智伯的好處,又痛恨趙襄子用智伯的頭做酒器所以要為智伯報仇。豫讓趁著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想刺殺,但是事先被發現了。趙襄子覺得他是個義士放了他。豫讓不甘心,不惜漆身吞炭地自毀也要為智伯報仇,最終還是沒成功。

晉國滅亡,三家分晉。從此再也沒有晉國,卻多了韓國、趙國、魏國。以此為標誌,春秋時代結束了,戰國時代走上了歷史舞臺。

晉齊爭霸——鞍之戰(一)三位齊廢公

《古國迷蹤》系列閱讀:

古國迷蹤——虢國

古國迷蹤——中山國

古國迷蹤——逐日之國,三星堆古蜀國的玉禮器

-

「三家分晉」為什麼智氏敗落而趙氏取勝?看奠基人趙簡子和趙襄子

看看《胡雪巖》裡胡財神吃的美食,可以作為吃貨指南

古代顏色,名字比色彩更美齊桓公的祖宗真的是姜子牙嗎?《齊桓公和他的家庭成員們》(一)「青州從事」與「平原督郵」,喝酒必看必備,講講「酒」的故事宋徽宗的親傳弟子王希孟,他的《千裡江山圖》其實是用錢堆出來的天上掉的可能是餡餅,也可能是陷阱《少年國君晉悼公》(二)
為什麼一個琺瑯彩的小瓶子能賣600公斤黃金?春秋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是誰?《唐宋傳奇故事》裡「修仙」的崔玄微與石醋醋,還有封十八姨古董圈造假的那些事兒,避免打眼必看北京的秋天是天堂

春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國君

最經典的唐詩

《紅樓夢》最香豔的閨房,陳設是怎麼布置的?

探秘早期王朝——夏夷之爭

韓服是怎麼來的?跟漢服是什麼關係?

妖怪不僅分等級,還真的比你有文化

上古戰車,一輛兵車實際配備多少人?——春秋車馬的故事(1)

古埃及文字和殷商甲骨文的文化差異,你能認識幾個?

為什麼千百年來,宋徽宗始終是中國書法和繪畫的最高頂點?

一「石」糧食,究竟讀作「shí」還是讀作「dàn」?

殷商為什麼把一年叫一祀?

「龍」是否真的存在?2500年前,龍曾經真的出現過

吐谷渾的興起與滅亡(四)——吐谷渾大結局

從崇禎皇帝一代寵妃的寢宮,看故宮六百年承載的三千年歷史(下)

夢回春秋(十四)——伯姬歸紀

「三國志」網上特展(六)——樓闕宮觀

博物館裡的漢字(十二)——彝

青銅器名稱與實物對照(一)——兵器

春秋人物故事——少年國君晉悼公(上)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一)

晉楚爭霸——邲之戰(上)

春秋人物故事——妖婦夏姬(上)

春秋人物故事——春秋小霸鄭莊公(一)鄭國始封

春秋人物故事——晉國卿族(上)

春秋人物故事——晉國霸業(一)唐叔立國 曲沃代翼

沅汰,《沅汰博物館指南》主編,文化學者,歷史作家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裡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等。

沅汰(ID:yuantaiyt),有趣的文化科普。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變法圖強之三家分晉
    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一向把握國政的智伯瑤野心很大,想將其他三家的土地據為己有,於是以使晉國強大為由逼迫各家交出土地歸公家管理。三家大夫都清楚智伯瑤的狼子野心,但三家又各有想法。韓、魏因懼怕智家的勢力無奈交出了土地,但趙家大夫趙襄子拒不交地。
  •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已經逐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甚至敢於直接和周王室相抗衡,比如鄭莊公就和周王室兵戎相見。不過,讓各個諸侯國想不到的是,他們麾下的卿大夫,也是有樣學樣,有的甚至直接將諸侯國的君主給架空了。其中,就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來說,就被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所瓜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而就魯國來說,三桓,也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這三家卿大夫,同樣把持了魯國大權。
  • 鬥羅大陸:鬥羅大陸王室變遷,你知道這其中與三國爭雄、三家分晉的...
    本文結合三國爭雄、三家分晉、秦國一統天下的時代背景,淺析鬥羅大陸的王室變遷史。 三家分晉與天鬥帝國分裂的同於不同 「三家分晉」是指晉國被趙、韓、魏三國瓜分,這一歷史事件也是春秋與戰國時代的臨界點,標誌著古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
  • 三家分晉的故事|刺客
    趙魏韓三家擊敗智氏後,瓜分了他的土地,趙襄子更是把智伯的頭顱製成酒器。先民時代,把敵酋頭顱做成酒器在宴會上痛飲,這是一種炫耀勝利和強權的方式。後來逐漸被文明淘汰。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明確記載頭顱被製成酒器的君主是南宋皇帝趙昀,他的頭顱被元朝統治者製成飲器,後朱元璋攻入元大都(北京),以帝王之禮葬之。趙襄子把智伯之頭做成酒器,可見兩人仇恨之深。02.
  • 如果歷史上沒有發生「三家分晉」,晉國能否吊打秦國?
    很顯然,在當時眾多諸侯國眼中,晉國才是霸主,且晉文公開啟的霸業時間長達150餘年,橫跨公元前7世紀、6世紀、5世紀三個世紀,佔據了春秋霸主時代的四分之三。至於「三家分晉」,這個得從曲沃代翼說起。公元前746年,晉昭侯將曲沃封給叔叔成師,這便是曲沃桓叔,也標誌著晉國分裂成了翼和曲沃。曲沃這支到了武公執政時期,武公打敗晉侯緡,結束了晉國的分裂。史稱「曲沃代翼」。到了公元前677年,晉獻公即晉文公的父親即位。
  • 從「三家分晉」到「三家歸晉」,這是歷史的輪迴麼?
    在我國歷史上,晉國有好多個,比如春秋時代的晉國,三國後面的晉朝,還有五代時期的後晉,等等等等,而最有意思的,當屬春秋的晉國和兩晉(即東西晉)的晉朝了。春秋晉國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它強大到最後不是被別人滅掉的,而是被自己給撕裂了,撕裂成3塊,即戰國的3雄:韓、趙、魏。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從這一刻起,晉國分裂了。
  •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分界線,其代表危險、縫隙和失控的開始
    故而,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國君已經沒有了主導的能力,三家分晉的結果是一個危險的開始,代表的無論試圖裂土封侯的貴族有多少,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夠實現篡位而立的願望。不過是在大諸侯國再分封出小的諸侯國而已。周王室對三家分晉結果的確認,就代表了王室的法統在春秋時代已經不適用,需要武力才能支撐一個諸侯國的興亡。
  •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什麼劃時代意義?
    許多人將秦朝之前的那段大分裂時代稱為春秋戰國時期,這種說法並沒有錯,但也不能算完全正確。因為嚴格來說,春秋和戰國是兩個時代,其中作為劃分這兩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就是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史稱「三家分晉」。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事件那麼多,為什麼三家分晉具有劃時代意義呢?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眾所周知,先秦時代有:夏商周,而周朝又分為東西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其實「春秋」和「戰國」並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同屬於「東周」的前後兩個階段。
  • 三家分晉的故事|繼承人
    智氏本是晉國最大的氏族,勢力還要凌駕於趙魏韓三家之上。六代家主智宣子喜歡兒子智瑤,打算立他為下一代繼承人。智果勸其不可,因為【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智瑤雖有五項超越他人的長處,卻有一項短處)。【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
  • 戰國之世:七大戰國崛起與滅亡概況
    最近央視熱播劇《大秦賦》,再次掀起了戰國,這個百家爭鳴時代的歷史熱。每每看到戰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文化紛呈,就恨不得也來一次穿越,去那個讓人心馳神往的時代,一睹風採。戰國地圖要講韓、趙、魏的崛起與滅亡,就必須得從三家分晉說起。三家分晉,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開篇略述一番。
  • 日本偶像聲優團體興起,聲優界的戰國時代到來
    日本偶像聲優團體興起,聲優界的戰國時代到來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1-04-28 15:59:14
  • 戰國古璽的類別
    除常見的正方形、圓形、長方形外,還有盾形、凸字形、橢圓形、曲尺形、菱形、心形,以及由兩個、三個、四個或圓或方或三角形組成的連珠印章。總之,古璽無論在鈕制、印面形狀或文字風格上都散發著一個百家爭鳴時代獨有的充滿自由和創造的魅力。
  • 幕府風雲——日本的戰國時代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在那個時代,劇烈的政治軍事鬥爭導致傳統的貴族政治放權及依靠部屬,也間接的導致其政治格局的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多國大名乃至於「天下人」都成為了可能。
  • 三家分晉:智伯的覆亡
    周朝政治秩序的崩潰,意味著這個時代的結束,司馬光於是把它作為自己敘述歷史故事的起點。為了交代事情的原委,司馬光把鏡頭拉到了七十多年前,即春秋末戰國初。當時,晉國的六卿是趙氏、魏氏、韓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大家族。其後,範氏、中行氏兩大家族被消滅,掌控晉國大權的是智氏、魏氏、韓氏、趙氏四大家族。其中尤以智氏家族權勢最煊赫。
  •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豫讓
    豫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人,作為晉國智家的家臣,在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豫讓一生都在為給他的主人智伯瑤復仇而奮鬥。雖然最終失敗,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四大刺客之一。豫讓可以說是刺客中的一種特殊的存在,他的復仇不摻雜任何個人的利益,純粹是為了報恩,在這樣的前提下,他的死也充滿了悲壯美。
  • 戰國時全程打醬油的韓國,根本不算強國,為何能夠並列戰國七雄?
    論戰國七雄的實力,各有各的輝煌,各有各的鋒芒,只有韓國時時被打的喊娘!自趙魏韓三家分晉開始,掀開戰國的序幕,魏文侯變法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大國,所向無敵,還曾經吊打秦國。魏國衰弱之後,逐漸形成秦、齊、楚三國橫強的局面,在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時候,秦齊還並稱「東西二帝」。
  • 趙國的君主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君主?
    在前文《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中,本鬼介紹了戰國七雄正式稱王的時間。在戰國七雄的君主中,趙國稱王時間是最晚的,直到戰國中後期才正式稱王,比楚國晚了近四百年。對春秋戰國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們可能知道,趙家在晉國時期就是實力最強的執政卿大夫之一,其綜合實力在戰國也是前列的。既然如此,趙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呢?甚至比七雄最弱的韓國還晚?「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綜合實力在「三晉」位居第一。
  • 三晉、三秦、三齊、三楚、三吳和三湘分別指的是哪裡?
    1、三晉三晉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戰國時期的趙、魏、韓三國。趙氏 、 韓氏 、 魏氏原為晉國六卿, 公元前453年,三家聯手在晉陽城打敗晉國執政智氏,此後三家逐步瓜分晉國,前403年,周天子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三家分晉被認為是戰國的開端。從此史書稱韓、趙、魏三國為三晉。
  • 為什麼說秦楚兩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戰國時期是諸侯林立的亂世,想要強大起來都很難,你覺得春秋戰國中的諸侯們是在考慮搶奪哪個國家的領土,他們打架之前考慮的是如何打贏?因為秦趙軍政大權在趙國,秦昭襄王死後才統一,所以秦楚兩國,趙秦兩國誰都沒有爭奪的必要。有個詞叫「弱肉強食」,秦楚是中國大地上最弱小的兩個國家。戰國時期春秋五霸,齊楚燕趙韓,還有強大如韓魏燕趙燕齊楚齊楚,打仗靠什麼?就是需要合縱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