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脫口秀大會官微
2020 年脫口秀大會的成功似乎遠超前兩季,跟不少明星加持的「吐槽大會」都有一拼之力。節目組、演員、贊助商和觀眾都為其貢獻了一份力量。
從 2017 年的第一季開始,到今年的第三季,站在臺前的脫口秀演員都在努力爭取「大王」的榮譽,吸引著外界的關注。
經過前一年的休整,2019 年的脫口秀大會冒出了不少新選手。然而,由於殘酷開放麥的設置和新選手們的表現,能走到最後的多是參加過第一季的老選手,新選手未成氣候。
去年,脫口秀表演只分「咋咋唬唬」和「平靜講述」兩種,不夠多元。卡姆的炸場風格十分突出,成為了攪動沙丁魚群的鯰魚。而大家傾向於把卡姆當作特例,沒人敢接卡姆的表演。
其他演員的風格接近:重文本、輕表演。撐起舞臺的都是老選手,互相認識多年,保持著彼此舒服的創作風格。不會輕易被淘汰,但表演也不突出。
如果看過單口喜劇劉暘的專場《莊諧不二》(2020 年 3 月),可以明顯感覺到劉暘的風格處於「咋咋唬唬」和「平靜講述」的中間狀態。
再回看笑果演員,會覺得他們的風格過於接近,而並不是卡姆出挑。如果只看笑果文化的兩檔節目,卻很難覺察到這一點。
2020 年第三季迎來了轉機。上一季新上臺的演員實力增長不凡,這一季初登場的選手也殺入了半決賽,新鮮血液都沸騰了。十強選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演特點,順帶解決了風格缺乏多樣性的問題。
如果說新選手因特點鮮明而呼聲很高,「老兵」們則因不夠出彩而備受壓力。成名於第一季的老選手中,走到決賽的只有龐博和王建國。
老兵的創作面臨三個問題:1)過去苦哈哈的生活已被挖掘殆盡;2)節目上講過的段子不能重複使用,段子見光死、消耗量大;3)現在的日子不苦哈哈,很難寫出新段子。
演員們無法改變而只能接受 1)和 2),而本質原因是 3),是創作模式和生活狀態的不匹配。2020 年脫口秀大會第 6 期何廣智表演完之後,李誕說:
(何廣智以個人經歷作為段子)在剛剛講脫口秀的人身上是很普遍的,就因為他們生活還沒有耗盡,他們還不需要創作,就把自己的倒黴事說了就行了。隨著演藝生涯的發展,漸漸地發現生活越過越好,但創作越來越難。
在成名之前,部分脫口秀演員的創作動力來自窘迫的處境,創作素材源於不如意的生活,創作更多得益於感性的驅使,而不是理性的引導;成名之後,內心的痛苦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而減少,感性的驅動減弱了,理性的引導又不夠有力,表演不太容易冒頭。
對於笑果的脫口秀演員來說,生活條件的提升減少了內心痛苦,全職脫口秀工作卻又佔據了主要精力。如果脫口秀是個副業,主業或日常生活能提供創作用的素材;若脫口秀是主業,日常精力和工作生活都圍繞著脫口秀,則需要另外的資源池進行素材挖掘,方便脫口秀創作。
張博洋說:「明明知道如果休息一年,積累生活,明年應該會有更好的表現,但又怕世事無常,過了今年,就再也沒有了表現的機會。」所以,脫口秀作為主業會面臨生活素材的缺失和創作的痛苦,道阻且長。
笑果脫口秀演員裡,呼蘭是一個特例。在講脫口秀之前,他已經有不錯的物質生活,不會有生活條件改變帶來的困擾,可以直面創作和自我;這依然困難,但少了外界的影響,或許可以更專注地突破瓶頸。
這對每個創作者來說都是必經之路:無論外在條件如何,堅持艱苦的創作之路。
脫口秀,同其他表演形式一樣,是為了提供某種情感體驗:通過觀看帶有攻擊和笑料的吐槽,觀眾借演員之口宣洩情緒,從而獲得爽的感覺。
然而,段子的鋪墊、高潮和收尾,諧音梗、預期違背或 call-back 等技巧,都只是表演的途徑或手段,最終目的是讓觀眾達到情感上的滿足。
在競技比賽的舞臺上,選手需要在短時間內將觀眾和嘉賓的情緒頂上去;頂成功則一路高歌,不成功就無緣決賽。直接提供情感體驗,或開門見山頂情緒的代表人物,是卡姆和王勉。他們脫離了傳統脫口秀的表演路數,不按常理出牌,遵守傳統的演員不太能接得住這兩個人,很難再次打動嗨過的觀眾。
這季中,王勉的表演形式是音樂脫口秀:主動放棄傳統的鋪陳和敘事邏輯,用歌曲的形式、在一首歌的時間內給足吐槽情緒,將觀眾的狀態活躍起來,以此佔盡競技比賽的優勢。同時,為了避免觀眾以欣賞歌曲的心情期待他的表演,王勉一開始會講個小段子,給自己的演奏熱個場。
也是因為沒有傳統的鋪陳和引導,王勉的內容需要有一定的觀眾基礎,比如說飯圈、社恐和逃避現實等當今的流行元素,高度提煉下與觀眾產生連接,快速與觀眾共鳴。一旦他的內容太過於小眾或偏向於個人,缺乏了共通的認知體驗,則很難讓觀眾入戲。
其他演員可以講碎段子,幾個關聯不大的內容放在一起也奏效。然而,限於音樂形式,王勉需要一個足夠突出的主題或線索,確保一場表演的幾個內容高度關聯。因此,他會有比其他選手更大的創作壓力,內容要麼不成稿要麼炸場(雖然這季每場都成稿都炸場),不會有中等水平的內容呈現出來。
內容別出心裁的王勉得到了脫口秀前輩周奇墨的認可。周奇墨是大張偉口中的「老師傅」,段子積累多、線下經驗豐富、表演穩紮穩打,內部公投第一。
周老闆習慣的線下表演與線上綜藝截然不同:線下時長不止五分鐘,個人專場能達到一個小時,周老闆可以用一個接一個段子的鋪陳,引導觀眾進入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情緒,撐起整場表演,讓觀眾興盡而歸。
但是,他在這季比賽中幾進幾出,不太適應線上比賽短平快的模式:個人表演有時間限制,比的是五十米加速跑,看誰讓觀眾爽滿五分鐘;雖然比賽連貫,但各個選手的表演獨立,不像拼盤演出是共同營造氣氛。周老闆沒有調整好節奏。
所以說,周老闆需要的不是吉他或其他一種樂器,而是打破之前賴以成名的脫口秀傳統,那些規則、技巧和手段,去追求為觀眾提供直接有效的情感體驗。這樣不僅是適應節目的方式,也可能促使個人的突破。
脫口秀中,提供情感體驗的方式有很多,每個人都該去挖掘自己的方式。這季裡,王建國和豆豆也有在這方面努力。
後幾期開始,王建國突然「瘋了」,讓人有點措手不及。他應該是意識到「老兵」純靠文本來獲勝的希望很渺茫,轉而增加一定的身體動作,提升表演中的情緒,來帶動觀眾的積極性,從而保證演出的效果。
豆豆本身的表演就很足,鮮明的語氣、恰到好處的動作。除此之外,他會夾雜一些英文。在中文脫口秀表演中,當細碎的情感不能通過漢語表達時、當特殊的情緒在漢語語境下不成立時,用英語來填補空白是非常機智的做法。
其他脫口秀演員也會遇到類似情感表達的問題,用英語未嘗不是一個解決思路,本身就對脫口秀感興趣的人肯定很吃這套。日常生活中,本來也有類似「excuse me」的英文表達,大家不會覺得陌生或奇怪。
2017 年「中國有嘻哈」引爆了國內的說唱市場,成為了說唱歌手想要上岸的快速通道。在那之後的第四年,其他平臺的說唱節目才陸續上線,紛紛開始定義「rap star」,想要擁有話語權。
從這兩年開始,脫口秀才真正地進入主流視線。當國內觀眾對於脫口秀的認知來自「脫口秀大會」,當大眾知道的脫口秀演員都來自「脫口秀大會」,笑果文化一定程度上已經在定義中國的脫口秀了。
希望明年能看到其他視頻平臺或公司(如單立人)推出的脫口秀節目,讓更多的線下脫口秀演員走到聚光燈下,把更多的觀眾吸引到線下,實現 online to offline。
不用擔心收視率,脫口秀的攻擊性是流量的有效保證;別等三四年市場成熟後,再撼動笑果在脫口秀領域的地位就晚了。
當大眾對於脫口秀的認知來源於線上節目,線下觀眾需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意識到並接受線上線下的差別,比如說新段子不會一直有,比如說下一個被攻擊的很可能是自己。
選手、觀眾和市場都需要花時間培養,誰栽樹?誰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