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讓日常飲食的食材處理、調味以及烹製手法都有很多不同,東西方相遇,很可能是火星撞地球,火花四射,但也可能是一場災難,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融合,本期我們以幹燒明蝦這道菜為例,聚焦這個宏大的主題。
主講人|劉一帆
致力於酒店服務工作20年,曾擔任《頂級廚師》評委,法國巴黎藍帶廚藝大師,芬蘭航空品牌形象年度代言,擁有豐富的知識和對不同文化的深刻理解,擅長將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2014年建立Steven’s Concept。
採訪|蔣暉
攝影|彭天池
幹燒明蝦這道菜很難說是川菜還是上海菜,我不做刻意定義,將它劃分在某一個區域的某一種菜系中。
從前,有一個生長在四川的男孩陳建民,因為家裡人口多,從小跟隨母親一起為家人做菜。後來,他從跑堂一直做到廚師。當時生活艱苦,陳建民四處漂泊,從重慶到武漢、南京、上海、臺灣、香港,最後輾轉到了日本橫濱。陳建民曾將四川辣豆瓣醬加以改良,加入番茄醬、高湯、雞蛋、辣椒,減低了其辛辣度,融入了上海菜的酸甜。這種融合東方傳統美食與西方經典調料的做法,對整個華人廚師圈都有很大影響。陳建民本人也被稱為「日本的川菜始祖」。
通過這個故事我想說的是,做菜時不需要特別拘泥於某個菜系、某個地區,烹飪除了體現廚師的基本功之外,還和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有關。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曾經走訪過歐陸很多國家和地區,又在上海崑山任職,所以當我來做這道幹燒明蝦時,很容易想起以前品嘗過的美食。
在南歐地區,人們在烹製海鮮時習慣加入百裡香,其氣味芬芳;而江浙地區的酒釀香甜軟糯,可以讓這道幹燒明蝦體現出酸甜鮮辣的完美融合,增強氣味,提升食客的味覺層次感,別具食趣。
幹燒明蝦是一道比較傳統的經典菜品,它的味型大體已經固定,在改良和創新時不能改變整道菜的本味。香料的作用是適當地豐富菜品的口感和層次,加入香料時要考慮不能蓋過這道菜應有的味道,不能讓單獨一味香料蓋過主食材的味道。
在設計菜品時,要注意整道菜味道的圓滿和均衡。中餐裡一道菜往往就是一個完整的小宇宙,結構勻稱,味道平衡,做創新、改良傳統菜式,要保持原有的均衡。幹燒大蝦這道菜原本就是一道滋味濃厚的菜品,調料中有豆瓣醬、番茄醬、鹽、胡椒、黑醋等,具有不同的酸辣和酸甜,整道味道很厚實飽滿,所以香料要選擇相對比較輕柔又有特色的,如百裡香的味道是薄荷味中帶有清淡的檸檬香,就很適合。
這道菜除了味道上的微調,還可以加一點白蘭地酒,淡淡酒香強調出百裡香芬芳的香草氣味。
Q:菜品中使用到的調料是否能給一個比較準確的比例或用量?
A:調料在用量上很難有一個絕對的、固定的標準,它需要廚師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對菜品的理解、食材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總體原則是:調味要圓潤和諧,強調整體感,不能有一種味道過於突出;調料的用量通常不宜下得太重。如幹燒明蝦這道菜,要特別注意控制番茄醬的用量。
廚師在製作一道菜時,除了本身的烹飪技術之外,自身經歷也會影響其烹飪風格。
幹燒明蝦這道菜在亞洲非常流行,可以變化出很多版本,比如酒香番茄蝦、幹燒大蝦、茄汁大蝦等,不同菜系和地域都略有區別。在烹飪技法上,不同國家的廚師在處理方法、加工方法等方面也各有特點,如百裡香在南歐和西班牙地區多用於為海鮮、雞肉菜品增添鮮香氣味,而迷迭香常用於製作羊肉、牛肉菜餚等,以平衡肉類的腥羶味道。這些都需要廚師有心,善於從不同的工作中、遊歷中學習、理解,使眼界更開闊,才能有與眾不同的創意。
做一道幹燒魚,嘗試加入一些新的香料,在製作過程感受不同香料的不同用量給菜品帶來的不同效果。
幹燒大明蝦
原料
大明蝦500克(4隻~6隻),酒釀、黑醋各1湯匙,大蒜,蔥末,白蘭地酒,番茄醬1湯匙,鹽,胡椒粉,黃油,百裡香。
製法
將大明蝦背部剪開,挑去沙腸,剪蝦須,洗淨擦乾備用;
取平底鍋,入黃油燒至融化,放百裡香、大蒜炒香,入大明蝦煎至兩面金黃,淋白蘭地酒,待酒精略蒸發,放入番茄醬、鹽、胡椒粉,小火燒5分鐘,加酒釀、黑醋煮開,撒適量蔥末即可。
製作關鍵
大明蝦的烹飪時間要控制在10分鐘左右,時間過長蝦肉會老。
★ 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烹飪》2018年9月刊,歡迎轉發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號所有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提前溝通,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轉載時請在顯著位置註明來源及作者署名。
編輯|貓頭鷹小姐
點擊連結,查看更多專題菜譜
▼▼▼
排骨 | 牛肉 | 羊肉
雞肉1 | 雞肉2 | 雞湯
小龍蝦 | 紅燒肉 | 素湯
醋餚
……
一鍵下單新刊
▼▼▼
《中國烹飪》
中國極具影響力的餐飲雜誌,
創刊於1980年,
發行遍及海內外。
微信號:ChineseCuisine1980
商務合作:010-63044739
投稿郵箱:zgpr198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