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古今,兩個文明之間戰爭的勝負,和其所使用的兵器也有著十分深刻的關係,比如在漢朝期間,漢將陳湯提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漢族騎兵之所以能夠抵擋匈奴,裝備也成為很重要的一個元素了。
在古代十八般兵器當中,最常在小說中見到的是什麼?自然要屬於一桿杆長槍了,歷史上不少兵器大家,給予了槍崇高的評價,明代程宗猷提到: 「槍乃藝中之王,以其各器難敵也。」清吳殳也認為: 「語云: 『槍為諸藝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
由於槍的攻擊範圍大,可刺可砍,加上上手難度並不高,成為了不少兵將的頭號選擇,因此也誕生了眾多名槍,比如烈水槍、蘆葉槍、梨花槍等等。
看上去,槍的製作工藝,也遠遠要比其他的兵器簡單,然而真要這樣想,恐怕你就錯了,古代將軍的長槍用什麼做的?既不是木頭也不是鐵,普通小兵用不起,不妨讓我們來看看。
清代吳殳,認為,牛筋木比較適合做槍桿,「其勁如鐵,根大逾握,削之使就手,漸細至尖,尖徑半寸」,然而這僅僅是槍軸而已,在外面要包裹上一層竹片,纏繞銅線鐵絲加以固定,再放入桐油中浸泡曬乾,防止潮溼蟲蛀。
這樣做成的槍,使用的便是複合型材料,同時也保持了槍的韌性和強度,確保其在戰場上不會輕易損毀,畢竟這可是涉及自己性命的大事。
而早在吳殳之前,南宋的華嶽對於做槍的材料就已經有了細細的考究:叉槍制──叉杆蒺藜條為上,柘條次之,楓條又次之,餘木不可用。
華嶽還發現,如果槍械「用雜色輕木,臨用脆折及被脫誤」,只有「槍叉杆須用蒺藜條、楓木、赤仙木,方免桿身易折」。
明代另外一本書籍《陣紀》表示:南方以竹為杆,甚稱省便;北地風高易裂,須得絲筋纏紥乃可,否則以椆木代之猶勝。由於槍枝容易開裂,必須「鹽滷久浸,使常有潤色,略可取用耳。」
從這些史料記載不難看出,過去的槍,絕非農民起義斬木為兵那麼簡單,這也就多少能夠理解,為什麼過去氣勢如虹的起義軍,總是打不過官兵的原因了。而裝備精良的槍,由於受到生產力的限制,更不是普通士兵能夠擁有,要是比較精銳的騎兵,或者將領才能使用
有意思的是,除去已經廣為人知的嶽飛、趙雲等眾多用槍名將之外,其他一些人,很有可能也是用槍的高手,比如關二爺關羽。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裝備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實際上這種兵器在南宋後才開始出現,而且模樣笨重,無法投入實戰,要麼是士兵用來鍛鍊臂力,要麼便是用於儀仗表演,
根據《三國志》陣仗顏良的原文「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來看,一個「刺」和一個「斬」說明關羽很有可能用的是槍。而長槍的發展,也貫穿了我國千年以來的冷兵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