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歸線上的張家口籍臺灣老兵,懇請大家幫忙尋找親屬!!!

2021-02-07 張家口微播

據張家口微幫群友提供消息及網絡搜索:

在臺灣,有一位張家口籍老兵,去過臺灣旅遊的人都應該見過他。一位在北回歸線下撿拾垃圾的老人。

在臺灣所有跟隨老蔣過去的軍人,老了以後都有特殊待遇,就像咱們這邊的離休待遇一樣,他們叫「榮民」。

但是這位張家口籍老兵經歷很特殊,他年輕時雖然也沒少付出,但是卻不能享受「榮民」待遇,生活過的不大如意。現在他每天都和老伴在旅遊景點北回歸線附近撿拾垃圾貼補家用。

他是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桃花的,姓宋。1950年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作戰時不幸被俘。1954年,老蔣通過美國,把一大批被俘的志願軍要到了臺灣,大約一萬五千人左右,宋爺爺就是其中的一個。老蔣一直就憋著一口氣要反攻大陸,所以他要這些戰俘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因為臺灣缺少勞動力,用這些年輕的戰俘做苦力搞建設很現成,再一個就是他想利用這些年輕人的思鄉情緒做為他反攻大陸的主力軍,一舉兩得。

志願軍落到老蔣手裡能有什麼好果子吃?宋爺爺始終做最苦最累的工作,跟勞改犯差不多,退休以後自然也沒有資格算「榮民」,所以到了晚年還不得不辛苦勞作。

老人娶了一位大他五歲的臺灣客家女子為妻,育有2個孩子在花蓮工作。目前,臺灣政府每月1萬元臺幣(相當於2000元人民幣左右)補貼老兵生活費用。老人今年80多歲了,夫人也已90多歲了。

咱們的志願軍戰士,為了報效祖國,忍辱負重,坎坷一生,算起來今年該有80多歲了,真是命苦啊(若在大陸這邊,怎麼也該算個功臣了)!但是無論多苦,他都堅守著做人的骨氣,自食其力,他的這份氣節,這種精神讓我們看後怎能不被感動?

如果有人知道相關線索的,或對老人家鄉之前歷史及人員流動有所了解的,請速速與之聯繫!!!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老人曾經回大陸老家河北省張家口尋找親人未果。

如今網絡如此發達,希望大家能夠幫助老人,圓老人尋親的願望!!!

擴散!!尋找!!!

相關焦點

  • 廣西桂林籍赴臺老兵莫峻峰在臺灣孤獨離世,盼為他找到親人
    15年來,他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市區,其中就包括距離臺灣較近的兩廣地區,當時就有不少粵桂籍子弟去往臺灣。劉德文也不時接到廣東、廣西親屬的求助,幫忙尋找當年來臺老兵的安葬地,並把他們的骨灰送回家鄉,幫長者落葉歸根。為此,他尋遍臺灣各地的墓園、納骨塔,儘可能為這些離世的老兵找到歸鄉的道路。
  • 臺灣紀行系列之六:跨越北回歸線
    標籤上的價格動輒就是幾千上萬,這足以讓來到此地的遊客望而生畏了,絲毫不親民。偌大個賣場內雖然是人頭攢動,卻都是來回遊蕩消磨時間的,幾乎無人下單。      大家走出珊瑚博物館,目測帶隊的導遊阿裕已是一臉黑線,看來在本店的戰果欠佳。接著就是沿臺灣東海岸公路直奔此行的下一站——花蓮。
  • 新寧赴臺老兵孤獨離世,現急尋親人!請大家幫幫忙!
    從2003年開始,臺灣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的劉德文裡長往返臺灣大陸數百次,把近兩百位在臺灣去世的老兵骨灰帶回大陸安葬。15年來,他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市區。其中,以「湘軍」聞名的三湘大地,當年就有不少湖南籍子弟去往臺灣。劉德文也不時接到湖南親屬的求助,尋找當年來臺老兵的安葬地,並把他們的骨灰送回家鄉,幫長者落葉歸根。
  • 臺灣裡長16年背回200多位老兵骨灰 | 凡人時代
    1948年到1950年,中國開啟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離別,上百萬人從大陸湧向臺灣。當年去臺灣的士兵最小的才13歲。離開家門時,所有人都以為還會回到故鄉,和父母共享天倫之樂。但是當他們逐漸老去,臺灣嚴禁外省人與家鄉聯繫,他們才意識到,回家已經成為天方夜譚,甚至連寫封家書都成為妄想。
  • 為安厝在臺灣桃園楊梅的3位老兵尋找家人
    近期,機構收到來自臺灣曾女士的尋親信息,是幫助三位在臺老兵尋找大陸的親人,遺憾的是三位老兵已經去世留下的只是一壇骨灰。
  • 歡迎加入司機交流群 懇請大家幫忙轉發
    懇請大家幫忙轉一下,萬分感謝!!!▎華東地區山東招聘司機群—截圖到微信掃描進群懇請大家幫忙轉一下,萬分感謝!!!(文/卡家號:卡家小明)
  • 臺灣老兵逐漸失憶仍惦記重慶老家,70年後終圓尋親夢
    「父親獨自養大我們5個孩子,我是家裡最小的女兒,覺得父親孤獨一生,希望能幫他找到家鄉親屬,圓他心裡最深處的夢想。」蕭運騫的女兒蕭慧蓉見父親年事已高,依舊心繫著尋找失散多年的親人,決心要幫父親實現心願,於是向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求助。
  • 背上骨灰回家,他們是老兵靈魂的「擺渡人」
    有後代子孫的老兵,尚可完成遺願;而無子女的「單身榮民」,只能靠大陸的親屬後代,或者臺灣的好心人幫忙,讓身後的一甕骨灰飛越海峽,回到山西、吉林、甘肅、廣西……等魂縈夢牽的家鄉。15年前,屏東出生的臺灣囝仔劉德文當選高雄左營眷村的裡長;他說,搬到左營定居之初,裡內的居民很照顧他們一家,妻子產後坐月子都是鄰居幫的忙,對他來說,眷村的長輩就像他家人一般;當然,他也把這些外省阿伯當作叔伯看待。眷村老人家的生活瑣事常要找劉德文這種年輕人幫忙,小至修馬桶、換燈泡,或者接到傳票、繳款通知書要有人幫忙看,劉德文無有不允,也因此跟老兵們建立極好的交情。
  • 離鄉70年 85歲的江蘇籍臺灣老兵終於找到老家親人
    經過20天的時間,通過多方的努力和現場查訪,並由家屬初步確定,終於在高郵市菱塘鎮找到了臺灣老兵金貴發要找的親人。這是頭條尋人成立兩岸尋親項目以來,成功找到的第21個案例。頭條尋人將尋親信息,彈窗推薦給江蘇高郵的今日頭條用戶,幫助老兵金貴發一圓尋親夢
  • 臺灣老兵的「靈魂擺渡人」
    為了臺灣老兵們「回家」的遺願,臺灣高雄市裡長劉德文10多年來往返海峽兩岸,讓一百多位年少倉忙離家的老兵,一嘗落葉歸根的夙願。每一次,他都把這些長者的骨灰背在胸前,一路小心守護。「他們活著已是遊子,死去不能再做遊魂。」1949年4月,15歲的李榮華隨國民黨軍撤退到臺灣。
  • 97歲臺灣老兵回四川省親:77年鄉音不改 想吃臘肉
    胡老的外甥李官明(左)、李嘉猷(右)高興地等待舅舅還鄉  回川省親的97歲臺灣老兵胡定遠昨晚抵蓉,在機場認出接機的成都商報記者,激動致謝:「你幫我找到了親人。」在酒店,抗戰老兵胡定遠對著鏡子認真地敬了一個禮  世紀省親  昨晚9時,從臺北飛往成都的四川航空公司3U8978航班穩穩地降落在雙流機場停機坪,時隔77年後,97歲臺灣抗戰老兵胡定遠終於重新踏上四川故土。
  • 99歲臺灣老兵,撫州找到親人!海峽再綿長,擋不住回家路…(附視頻)
    99歲臺灣老兵陳竹生,歡迎回家!歡迎回到撫州!▲親人相聚的這一刻,感動!老兵和兒女一行四人抵達昌北機場,踏回故土與老家親人相見,大家笑逐顏開,喜不自勝,空氣中瀰漫著幸福的味道。抗戰時期,無情的戰火摧毀了陳竹生的家園,年少的陳竹生自願從軍,之後便隨著部隊輾轉遠赴臺灣,從此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在臺期間,陳竹生娶妻成家並育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一家人住在臺南當地提供軍人和眷屬居住的「眷村」裡。經歷了無數寒暑的想念煎熬,陳竹生逐漸上了年紀,一種抹不去的鄉愁時常縈繞在他心中,揮之不去。
  • 遊記:菠蘿在臺灣也叫鳳梨
    臺灣通過測量,在太平洋邊建造了北回歸線塔,中間還有個凹槽,那是北回歸線經過的最準確的地方。我們大巴就停在北回歸線下。拍照留影,留下終生的紀念,這是遊人必做的事。汽車到了花蓮縣,臺灣老兵汽車離了海邊,不一會就到了花蓮縣,我是從路牌看出來的,有箭頭指示「花蓮地院民事庭、簡易庭」「府前路」。據導遊說,花蓮是國民黨老兵最多的地方,當然了,現在的老兵已所剩不多,在此居住的都是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
  • 送200多臺灣老兵遺骨回家的高秉涵:我的根在大陸,在菏澤
    其實,除了「娘家人」以外,高秉涵還有一重身份更為兩岸中國人所熟知——臺灣菏澤同鄉會會長。在高秉涵名片的背面,印著一幅彩色的山東地圖,地圖上明確標註著菏澤的位置。「給別人遞名片時,我都要向他們介紹菏澤。」身為臺灣菏澤同鄉會會長,他已經義務當起了家鄉的「宣傳大使」。
  • 「靈魂擺渡人」擺渡兩岸割捨不斷的牽掛 送老兵「葉落歸根」
    他從胸前背包裡小心翼翼地拿出臺灣老兵張伯伯的骨灰罈。前來接機的是張伯伯90歲的弟弟,抱著泣不成聲的老人,劉德文安撫道,「回家了,是喜事。」這是一條臺灣老兵生前魂牽夢縈的回家「團聚」之路,這樣的路,臺灣高雄祥和裡社區裡長劉德文十幾年裡走了無數次。
  •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
    位於古城牆上的披雲樓,始建於公元1118年的北宋,是當時的瞭望臺,因常有雲霧繚繞而得名。如今披雲樓外形仿滕王閣、黃鶴樓和麗譙樓,其中麗譙樓是古代肇慶府衙的所在地,建於宋重和元年,是為供奉宋徽宗趙佶御書肇慶府而建,明代改為麗譙樓,明末的朱由榔在肇慶抗清時改為永明宮,現代人則稱紅樓。肇慶的梅庵是一座紀念六祖惠能的千年古剎,其古老的木構建築有古庵國寶的美譽。
  • 他16年背200多名老兵骨灰回大陸,出門時總給逝者買一張票
    2018年,來自湖南的楊惠通過劉德文留在今日頭條上的聯繫方式,找到他。她說,父親臨終前,讓她一定要把在臺灣的祖父找回來。她只知道祖父叫楊祥貴,退伍後曾在臺灣中部地區生活。▲劉德文將王書銓骨灰交給老兵親屬劉德文這次湖北之行,是為了把老兵王書銓的骨灰送回荊州。2019年12月末,他和老兵親屬一起,把老人的骨灰安葬在荊州市開發區公墓。在臺灣與大陸間分隔70年的一家人,至此畫上一個句號。
  • 負氧離子極高的普洱,有北回歸線上神秘,尋味普洱茶的大觀世界!
    行駛在負氧離子濃度極高的普洱,感受北回歸線上立杆不見影,動植物出世的神奇;與天真無邪的阿佤人和拉祜人一起狂歡,感受龍摩爺祭祀的神秘,參觀景邁芒景獨特的古茶園風格,沉浸在嫋嫋的茶香中,尋找靜謐安恬的文化之旅。
  • 上萬臺灣老兵排隊「回家」
    開放大陸探視政策宣布之後,大批臺灣老兵索取申請表【來源:徐宗懋《開放大陸探親》,載於《20世紀臺灣(1987)》轉自新華社】1988年1月18日,由「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組成的第一個臺灣返鄉探親團終於來到大陸,他們的團旗印著仿賀知章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爭傳客從臺灣來。」
  • 離家77年,97歲臺灣老兵回到四川省親,邊防警察給老兵敬禮
    此後隨軍到了湖北、緬甸、東北,最後在1946年隨軍來到了臺灣。直到1981年,61歲的胡定遠才結婚,之後一直與繼子生活。當初由於政治原因,臺灣與大陸長時間的隔絕,導致胡定遠雖然心中無比思念大陸的家人,卻無法回到祖國與親人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