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

2020-12-25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20/12/21 信息來源: 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

編輯:悠然 | 責編:山石

為了推動神經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神經科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於2020年度首次開展「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推薦工作。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方方課題組和羅歡課題組在人類注意機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唐世明課題組在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

成果回顧

方方、羅歡課題組:

2019年11月20日, 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方方教授課題組和羅歡研究員在人類注意機制方面的重要進展。該研究通過重建人腦同時注意多個特徵時的神經表徵,首次揭示了注意在特徵空間的「節律性探照燈」加工模式。論文題目為 「Competing rhythmic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orientations during concurrent attention to multiple orientation features」。

面對外界海量信息,人腦需要把有限的注意加工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當注意加工資源集中於某個非空間特徵(顏色、朝向、運動方向等)的時候,個體對整個視野範圍內所有包含了目標特徵的視覺客體的感知都會變得更加敏銳。這種注意過程被稱為基於特徵的注意(feature-based attention)。在目標對象位置未知的時候,基於特徵的注意能夠幫助個體快速尋找並定位潛在目標對象的準確位置。在複雜的視覺情境下,個體往往需要同時對視野空間中多個視覺特徵進行加工,例如籃球運動員準備傳球時,需要同時關注己方隊員和對方隊員的運動方向,以規劃最優傳球路線。因此,大腦如何同時注意多個視覺特徵就成為了視覺科學領域所關心的重大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在人腦神經活動中標記和追蹤注意過程中每個目標特徵的神經表徵的動態變化過程,而前人研究中的技術範式卻難以做到這點。功能磁共振成像雖然具有高空間解析度,但時間解析度較低,無法捕捉神經活動的動態過程。而腦電圖雖然有高時間解析度,但空間解析度較低,無法精確刻畫神經活動的空間模式。此外,對人腦活動的非侵入式記錄往往反映了成千上萬神經元的協同活動,因此還需要基於計算模型對每個特徵的神經表徵信息進行還原。為此,研究團隊採用了同時具有較高時間和空間解析度的腦磁圖(MEG)技術記錄人類同時注意多個視覺特徵的大腦活動(圖1),並創新性通過逆向編碼模型(Inverted Encoding Model, IEM),在毫秒級別上重構了各個注意目標特徵表徵的動態變化過程。IEM將腦磁圖信號分解為一系列朝向信息通道(orientation information channel)響應的線性和,並通過估計各通道的線性權重,還原信息通道的響應(圖2)。在實驗過程中,被試同時注意兩個朝向(45度和135度)。與此同時,研究團隊逐時間點還原各信息通道的瞬時響應並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大腦並沒有將注意資源在兩個目標特徵之間並行分配,而是以每200-300ms的速度在多個特徵間進行交替切換。這表明在同時注意多個特徵的過程中,大腦採用了一種超越了物理空間的「節律性探照燈」,在特徵維度空間中交替對各個目標特徵進行增強(圖3-4)。研究團隊進一步在行為層面上驗證了這種節律性的特徵注意模式,並建立了相應計算神經模型。結果表明,這種多特徵間的節奏性交替增強可能來源於神經元群體之間的局部競爭,而不是全局範圍的反饋調製。這些研究結果從行為、神經和計算模型多個角度一致系統地揭示了多特徵注意加工的神經機制,首次發現了特徵空間中的「節律性探照燈」,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也為類腦人工智慧提供了來自於人腦啟發的動態信息組織原則。

唐世明課題組:

2020年8月26日,Neuron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偉研究組與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研究組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手段,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英國科學家牛頓早在18世紀就意識到,光波是電磁波,它本身並不具有顏色。我們能感知數千種不同的色調,是因為大腦中存在編碼不同波段可見光的神經元(選擇性反應)。從視網膜開始,作為光探測器的視錐細胞有三種,分別檢測短波、中波和長波段的可見光,按照紅、綠、藍三原色的調色機制,我們就能感覺到千變萬化的顏色。

然而我們的研究發現,大腦能感知豐富多彩的顏色世界並非順理成章的事。在初級視皮層V1中,對於處在可見光波段兩端的紅色和藍色,選擇性反應的神經元要比編碼其他顏色的神經元多,但這種不均衡的「調色板」在V2腦區逐漸得以改善,而在V4對7種顏色編碼的神經元數量上則已經變得較為均衡,形成調和均衡的七彩調色板。因此,大腦中與我們主觀顏色感知匹配的色調圖(調色板)是在較高級的皮層完成的。

A,光的本質是電磁波,本身並沒有顏色。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可將光譜信息轉化為神經信號,大腦再將這些信號加工處理最終創造出我們對顏色的主觀感知。B,本研究利用多種技術手段,描繪並分析了V1、V2、V4三個連續視覺腦區中的色調圖。C,通過定量檢測三個不同等級的視覺皮層的色調圖(調色板),研究者發現大腦中編碼顏色的神經元(調色板),隨著視覺皮層處理等級上升,存在一個逐步調和、均衡的腦機制,最終與我們主觀認知的色調空間相匹配。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於2011年由美國麥戈文基金會和國際數據集團(IDG)捐資成立。研究所在分子、細胞、環路、網絡等多個層次上,以基礎腦功能、腦認知和腦疾病為研究主線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為了服務國家「腦計劃」重大戰略目標,加強北京大學腦科學研究力量,在學校、相關學院和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所繼續領軍國內「腦科學」領域 ,就「理解大腦、重造大腦、保護大腦」三個方面進行前沿探索。研究所現有PI32名,其中11名來自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10名來自生命科學學院,6名來自北大醫學部,1名來自物理學院,2名來自分子醫學研究所,1名來自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1名來自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研究所官方網站:

https://mgv.pku.edu.cn/index.htm

相關連結:

心理學院方方課題組和羅歡研究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 揭示人腦中特徵注意的「節奏探照燈」

生命科學學院唐世明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大腦中顏色感知的調色板機制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彙編
    圖註: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學科組成研究所整合了北大心理、認知、神經科學、精神疾病、信息科學、物理、化學等相關學科,聯合醫學部及附屬醫院開展研究,麥戈文研究所可謂名副其實的多學科交叉腦研究平臺。2016年,麥戈文研究所牽頭成立了「北京大學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
  • 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獲獎名單「附成果介紹」
    為了推動神經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神經科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經中國神經科學學會七屆二次常務理事會一致通過,開展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推薦工作。022020年2月27日凌晨,《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官網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推選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羅敏敏擔任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在Nature、Cell,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 Neuroscience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大批研究論文,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二項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 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聯合研究院2020年成績斐然
    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聯合研究院受麻省理工學院(MIT)麥戈文人腦研究院創始人麥戈文先生資助,成立於2011年,目標是凝聚神經科學與神經工程學科的優秀學者與研究生,建成世界一流的腦科學研究機構。與過去傳統意義上的細胞和分子層面的腦科學研究不同,本院的研究將專注於將最先進的工程科學技術的新發現和新進展應用到腦科學的研究中去,從而對如何理解大腦、重造大腦、保護大腦進行最為前沿的探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他們202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北京大學7位教師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亦有3位科學家獲獎。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50名獲獎人中的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
  • 6大直播通道直擊2020北大醫學孤獨症國際論壇!
    北大醫學孤獨症國際論壇,每年都會選取一個孤獨症領域備受關注的主題,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會 議 報 告(按姓氏拼音排序)畢彥超(Yanchao Bi)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研究所教授報告題目:人類大腦的知識表徵:感覺與語言雙重編碼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in the human brain: dual
  • 高文、周志華等學者入選,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初評結果...
    主要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中國正處於科技變革的重要時期。尤其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發布研究成果:新冠肺炎損傷肺泡仍可再生
    16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了解到,該所湯楠教授領導的團隊近日發布的成果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受損傷的肺泡仍然有再生的能力。該研究有助於人類預測新冠肺炎患者的預後情況。今年4月,在國家衛健委組織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介紹,新冠肺炎是急性的病毒性傳染病,病程比較短,導致肺纖維化發展概率比較低,尤其是輕型病例,大部分是不會出現肺纖維化的。但是對於重症和危重症的病例,則有可能會出現肺纖維化。
  • 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胡海嵐教授
    胡海嵐於2008年12月回國加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擔任神經環路與行為可塑性研究組組長,博士生導師。200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12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資助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終期評估優秀,並獲得明治生命科學傑出獎。2012、2014兩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導師獎胡海嵐在國內組建的實驗室致力於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
  •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蘭大丹尼索瓦人研究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每日甘肅網1月4日訊(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武永明)國際權威研究機構美國史密森研究院雜誌和網站近日評選公布了「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名單,蘭州大學張東菊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員共同主導合作
  •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成果卓著 喬傑入圍2014年度科技創新...
    作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生殖醫學中心學科帶頭人,喬傑從事婦產科及生殖醫學領域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27年,在我國生殖醫學領域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進行著開拓性工作。生殖醫學中心建立了完整的社區和醫院PCOS(多囊卵巢症候群)人群病例庫,在國際上首先提出PCOS與慢性炎症的關係;進行了不孕病因及系統治療研究,有效提高了臨床妊娠率。
  • Nature 重磅: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北大鄧宏魁因 CRISPR 臨床試驗入選
    本文由 BioWorld 編輯部原創編譯每年年底,Nature
  • 【新華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揭曉
    《實驗發現五夸克態》等5個項目獲陳嘉庚科學獎,北京大學教授關啟安等6人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於2003年成立,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出資設立,基金會設立陳嘉庚科學獎,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2010年基金會又增設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在中國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學術成果...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袁思陶 邢賀揚)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學術成果新聞發布會」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
  • ...疏鬆活性系列產品」入選2020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
    11月20日,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於南京召開,論壇發布了「十三五」期間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以及2020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全球農業研究熱點前沿等6個專項報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張春暉研究員團隊研發的「骨膠原蛋白肽/骨多糖等抗骨質疏鬆活性系列產品」入選2020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成果十大新產品
  • 2015年度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公布—新聞—科學網
    、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高等學校科技創新,根據《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我部組織開展了2015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評審工作。經評審委員會評審、獎勵委員會審核和教育部批准,決定授予「FJRW 理論」等47項成果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予「哈德雷環流變寬機理及其氣候效應研究」等70項成果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大型互聯電網阻尼特性在線分析與控制技術及應用」等20項成果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授予「氣固環流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等25項成果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誠邀海內外英才參加2021年北京大學工程科學優秀青年人才國際論壇
    經過幾代人60多年的辛勤耕耘,如今的北大力學學科擁有一支既專注教學,又能從事學科前沿研究、承擔國家重大需求科研項目的師資隊伍,在人才培養、科學前沿研究和服務國家需求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在60多年的學科建設發展中,培養了一代代傑出人才,其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16位系友,以及當選為美國、加拿大等國院士的3位系友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
  • 中科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在京舉行
    白春禮強調,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表明,產業革命、技術革命從根本上來源於科學革命。要有別人卡不了脖子的關鍵技術,需要有獨創的、敢為人先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為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反思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規律,因而需要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啟用
    日前,記者從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管委會獲悉,由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合作設立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正式啟用,啟用後,將立足探索建立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生物醫藥科研項目轉化、孵化新模式,健全園區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產業從基礎研究、中試生產到上市註冊的全鏈條產業服務體系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啟用
    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啟用典禮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醫藥科技中心舉行。作為中關村發展集團落實《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一項重要舉措,此前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已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園區新投用的醫藥科技中心5號樓作為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百濟神州與華輝安健兩家公司成為入駐該基地的首批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