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重磅: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北大鄧宏魁因 CRISPR 臨床試驗入選

2021-03-02 生物學霸

本文由 BioWorld 編輯部原創編譯

每年年底,Nature 雜誌會發布年度科學界最重要的榜單之一: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以記錄這一年裡對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個人。

在過去的幾年裡,不少華人入選 Nature 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如張鋒劉如謙潘建偉賀建奎等等,多人因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而入選。

今年的 Nature 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榜單剛剛發布,10 位入選者中,有 5 人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生命科學再次佔據半壁江山。

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因進行 CRISPR 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愛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臨床試驗而入選今年的年度十大人物。

Ricardo Galvão: 科學捍衛者

Ricardo Galvão,是巴西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主任,一名物理學家,由於亞馬遜雨林大火,他因駁斥巴西總統的謊言被視為民族英雄。

位於南美洲巴西的亞馬遜雨林,不僅是世界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還有流域面積世界第一、達到 600 萬平方公裡的亞馬孫河及其眾多支流,對全球生態及氣候平衡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被稱為「地球之肺」。

自巴西總統 Jair Bolsonaro 上臺以來,為發展經濟,大量開發亞馬孫雨林,因此帶來了大量的森林砍伐,此外還大幅削減環境執法預算。

這些行為最終導致自今年 8 月初以來,亞馬遜雨林大火持續不斷,「地球之肺」危在旦夕。而巴西總統 Jair Bolsonaro 宣稱,亞馬孫雨林的火災很正常,並非人禍。

衛星觀測數據清楚地表明巴西的森林砍伐量正在上升。據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統計,從 2019 年 1 月到 7 月底,巴西一共砍伐了了 6800 平方公裡雨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50%。 這些證據表明,引發全球關注和憤怒的亞馬遜大火與最近森林砍伐增加有關。

但巴西總統 Jair Bolsonaro 稱該數據為「謊言」,並在本月初解僱了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主任,物理學家 Ricardo Galvão。

Victoria Kaspi :巡天者

在過去的 25 年中,加拿大天體物理學家 Victoria Kaspi 使用了世界上許多頂級望遠鏡進行基礎天文學發現。2017 年,她開始將加拿大氫強度測繪實驗望遠鏡(CHIME)連接到功能強大的計算機。今年,Victoria Kaspi 和其他數十位天文學家的努力取得了成果。CHIME 成為世界上最佳的快速無線電脈衝串(FRB)獵手。CHIME 目前已經發現了數百次快速射電爆發,比任何其他望遠鏡都多。 有了它,天文學家有望解決信號起源的難題。

Nenad Sestan:復活大腦

腦死亡,是判斷一個人死亡的重要標準,其中包括腦部已無電波反應。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 Nenad Sestan 領導的團隊,以 32 個宰殺不超過 4 小時的死豬大腦作實驗;這些豬腦已沒有電波反應,意味它們處於腦死狀態。研究團隊利用一個名為「BrainEx」的精密系統,把富血氧的人造血液透過動脈輸入豬腦,持續運作 6 小時,當中亦包含可保護神經元的化學物質。

研究人員之後抽取豬腦的細胞神經元施以電擊,結果發現它們竟可以傳遞信號。此外又發現豬腦細胞吸收人造血中的血糖及氧氣,並產生二氧化碳,反映豬腦仍有新陳代謝。研究人員甚至發現,豬腦的免疫系統似乎恢復運作,但並沒發現豬腦進行精密活動或恢復知覺的跡象。

團隊之後以這種方法,令豬腦維持此反應長達 36 小時。Nenad Sestan 表示,他們正研究可令大腦在動物體外維持新陳代謝及生理功能多久,暫時無意在人類身上試驗,但指實驗結果有助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發展。

Sandra Díaz:生物多樣性守護者

Sandra Díaz 和其他 144 位研究人員完成了對世界生物多樣性的最詳盡的研究,然而,研究結果比大多數研究人員想像的還要糟糕:由於人類活動,一百萬個物種正瀕臨滅絕。

更為糟糕的是,目前物種滅絕的速度至少比過去一千萬年的平均速度快幾十到幾百倍。

儘管這份調查報告結果很糟糕,Sandra Díaz 並沒有對人類扭轉局勢的能力感到悲觀。她說:「我們必須保持樂觀,因為沒有 Plan B」。

Jean-Jacques Muyembe Tamfum:伊波拉鬥士

1976 年,Jean-Jacques Muyembe Tamfum 深入剛果金的熱帶森林中,調查當時原因不明的疾病爆發,該疾病會迅速造患者死亡。這就是後來著名的伊波拉病毒,Tamfum 也是伊波拉病毒的發現者之一。

如今,距離發現伊波拉病毒已經過了 43 年,但伊波拉病毒的陰影始終籠罩在非洲大地。自 2018 年 8 月以來,伊波拉再次爆發,已導致剛果金超過 2200 人死亡。

在 Tamfum 的帶領下,通過深度掩埋伊波拉死者屍體,將病毒傳播風險降至最低,此外,Tamfum 還致力於抗伊波拉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上個月,由他的團隊領導的一項由 680 人組成的對照臨床試驗表明,感染伊波拉病毒後不久使用抗體藥物治療的患者的生存率達到 90%。

目前,Tamfum 團隊正在從病毒擴散地區收集動物,以期追蹤伊波拉在物種之間的傳播方式,他希望自己能在退休前解開伊波拉的最後一個難題:伊波拉病毒的宿主載體到底是什麼?Yohannes

Haile-Selassie:人類起源的追尋者

Yohannes Haile-Selassie 在衣索比亞北部沙漠中挖掘找到了 380 萬年前完整的早期人類頭骨。古猿屬中最古老的物種南方古猿,其標本可追溯到 420 - 390 萬年前,主要是由頜骨和牙齒而為人所知;而較年輕的物種可追溯到 350 - 200 萬年前。Yohannes Haile-Selassie 的發現極大的完善了人們對於南方古猿的顱骨形態的認識.

Wendy Rogers;器官移植倫理學家

關於 Wendy Rogers 的內容介紹比較敏感,此處省略,感興趣的讀者可前往 Nature 官網自行查看。

鄧宏魁:CRISPR 轉化者

2019 年 9 月 11 日,北京大學鄧宏魁、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吳昊合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題為:CRISPR-Edited Stem Cells in a Patient with HIV and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的研究論文。

該臨床試驗,利用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 CCR5 基因編輯,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然後對一個患愛滋病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 27 歲男性進行治療。治療後病人的急性淋巴白血病達到形態上的完全緩解,病人的 T 細胞呈現一定程度上對 HIV 病毒的抵抗能力,但效率很低,未發現脫靶效應和副作用。

這項基因編輯是在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的,因此並不會對其他組織器官及生殖系統產生影響。該工作初步證明了基因編輯的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可行性和在人體內的安全性,將會促進和推動基因編輯技術在臨床應用領域的發展。

但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 Fyodor Urnov 認為,該臨床試驗未能成功治療愛滋病,這一結果表明人們對於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的臨床轉化還是操之過急了。

John Martinis:量子計算機創建者

谷歌利用一臺 54 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實現了傳統架構計算機無法完成的任務。在世界第一超算需要計算 1 萬年的實驗中,量子計算機只用了 3 分 20 秒。正式實現量子霸權。

Greta Thunberg:氣候抗議者

Greta Thunberg,這個 16 歲的瑞典女孩今年可以說是風頭一時無兩。

科學家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來警告氣候變化及其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但一直未能引起全球關注,而這位 16 歲的瑞典女孩做到了,讓氣候科學家們的成果與警示大放異彩,很多人都為她的行為喝彩(註:不包括筆者)。

不管是否懷念,2019 年都即將過去,在這一年裡,你心目中的十大科學成就是哪些呢?

https://www.nature.com/immersive/d41586-019-03749-0/index.html

相關焦點

  • 《自然》2019年十大科學人物:北大鄧宏魁上榜 他們帶來了這些重磅...
    日前,《自然》(Nature)公布了2019年十大科學人物,並對這些引領重要科學時刻的人物背後的事件進行了總結。今年的名單中,宣布基因編輯治療白血病成果的北大生命科學教授——鄧宏魁上榜,此外,谷歌量子計算機領銜科學家——約翰·馬丁尼斯、瑞典「氣候少女」格蕾塔等均成為了今年的科學事件縮影。
  • NEJM:鋒芒盡顯,CRISPR基因編輯人類臨床試驗,治癒兩種遺傳性貧血症
    2020年12月5日,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首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同期發表了兩項關於β-地中海貧血症和鐮刀狀細胞貧血症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她們因這項成就榮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以這兩項諾獎技術為代表的基因治療的快速發展,為許多原本無藥可醫的遺傳疾病帶來了巨大的希望,我們也期待了基因治療帶來更多的奇蹟。
  • 缺失的地圖:新冠肺炎臨床試驗忽視的非洲國家
    即使是對於新冠肺炎藥物全球性臨床試驗,我們也同樣會發現這張全球地圖也會有陽光照不到的死角。近日,《Nature》雜誌就將目光轉向非洲新冠肺炎臨床試驗現狀,希望這片日照時間最長的大陸也能同樣不會有被科學拋棄的陰霾。
  • 純國產人工心臟「火箭心」進入臨床試驗,泰心醫院完成首例
    2020年9月15日,患擴張型心肌病、終末期心衰的63歲的唐山馬先生在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簡稱「泰心醫院」)成功接受了「火箭心」——HeartCon心室輔助裝置的植入,這標誌著純國產「人工心臟」正式進入臨床試驗。據了解,馬先生心衰達10年之久,於2018年因房顫和頻發室性早搏植入了三腔除顫起搏器。
  • 「2020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名單揭曉
    原標題:「2020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名單揭曉 靳小海等10人獲殊榮  河北日報訊(記者方素菊)4月28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2020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記者見面會,對外正式公布了10名「2020年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和10名「2020年河北工匠年度人物」。
  • 適應性臨床試驗需更有效地管理和質量控制
    適應性臨床試驗有許多好處,但是需要有效地管理才能成功,在適用性試驗設計中嘗試新要素的公司應投入更多資源,以應對通常與此類研究相關的額外工作量,否則適應性試驗最終可能會出問題。
  • 「武漢造」人工血管3月開始臨床試驗
    &nbsp&nbsp&nbsp&nbsp湖北日報訊(記者餘瑾毅)1月13日,武漢楊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年度報告披露,由該公司研發的大口徑人工血管已完成動物實驗和臨床前研究,並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覆,預計今年3月在全國5家頂級心血管醫院開始臨床試驗。
  • 純國產人工心臟正式進入臨床試驗
    唐山的馬先生因患擴張型心肌病、終末期心衰,日前在天津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成功接受了「火箭心」——HeartCon心室輔助裝置的植入,這標誌著純國產「人工心臟」正式進入臨床試驗。
  • 「新冠」的逆行者丨康希諾生物宇學峰獲「2020年度創業人物」獎項
    自2008年起,創業邦每年僅為一位創業表現最突出、最具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頒發「年度創業人物」獎項,魯先平、黃崢、王小川、李斌、張一鳴、劉強東、劉德建、雷軍、陳一舟、季琦、周鴻禕等都曾獲此殊榮,是每年最受關注的創業獎項。
  • 中國首個進口乾細胞臨床試驗正式啟動
    2021年1月12日,由九芝堂美科(北京)細胞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芝堂美科」)發起的我國首個使用進口乾細胞治療缺血性卒中的Ⅰ/Ⅱa期臨床試驗(ASSIST)啟動會在組長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通過線上會議形式順利召開,標誌著臨床試驗正式啟動。
  • 捷思英達:國際首創新藥即將進入1b/2a臨床試驗
    近年的研究表明,上述臨床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產品選擇性不夠好,從而產生骨髓抑制的毒副作用。JSI-1534在美國已經完成了臨床1a期試驗,臨床上證明沒有明顯的骨髓抑制副作用,研發進展在國際上處於「獨二無三」的有利地位。
  • 太美醫療科技:建立信息化溝通平臺,有效管理臨床試驗安全性報告
    倡導建立信息化溝通平臺在臨床試驗安全性信息管理方面,新版GCP對申辦者和研究者的職責劃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申辦者作為臨床試驗的發起人、主體責任人和藥物警戒職責的第一人,必須時刻關注試驗藥物的風險。和以往不同的是,申辦者負責將SUSAR分發至所有參加臨床試驗的研究者、臨床試驗機構及倫理委員會,如何有效分發SUSAR,確保接收方成功收到、籤收SUSAR,跟蹤每一份SUSAR的籤收情況,成為每一位申辦者在開展臨床試驗工作時面臨的挑戰。
  • 最危險的臨床試驗:直接注射新冠病毒 測試疫苗效果
    臨床試驗過程臨床試驗,先後分為 I 期、II 期和 III 期。I 期臨床試驗重點是觀察疫苗的安全性,確定人體對不同劑量的耐受情況。志願者的規模較小,一般不超過 100 人。但是I期臨床試驗也是最快的,通常 3 個月無毒副作用,便可進入 II 期。II 期臨床試驗則會擴大樣本量和目標人群,目的是進一步確認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志願者的規模一般是幾百人,這一步大概需要 3~6 個月時間。
  • 國務院叫停部分臨床試驗!
    試驗過程中如何確保患者權益意義重大。隨著國務院本次發文的落實,可以預見,未來新冠肺炎相關研究的管理將趨嚴,臨床試驗和成果應用效率也都將進一步提高。 據健識局查詢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發現,從1月23日到2月26日的約1個月時間裡,有至少271個關於新冠肺炎治療、預防、流行病學等方面的臨床試驗註冊。
  • ...首次公布百澤安3期臨床試驗數據及PARP抗體帕米帕2期臨床試驗數據
    ,以及在研PARP抗體帕米帕利用於治療晚期卵巢癌患者的關鍵性2期臨床試驗數據。臨床前數據表明,巨噬細胞中的FcγR受體結合之後會啟動抗體依賴細胞介導殺傷T細胞,從而降低了PD-1抗體的抗腫瘤活性。替雷利珠單抗是第一款由百濟神州的免疫腫瘤生物平臺研發的藥物,目前正進行單葯及聯合療法臨床試驗,開發一系列針對實體瘤和血液腫瘤的廣泛適應症。
  • 《免於進行臨床試驗的體外診斷試劑臨床評價資料基本要求(試行...
    為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廳字〔2017〕42),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工作,推進基於風險的產品評價方式,優化配置臨床試驗和審評審批資源,促進安全有效、風險可控的產品儘快上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織制定並於2017年11月3日發布了《免於進行臨床試驗的體外診斷試劑臨床評價資料基本要求
  • 新冠特效藥取重大成就,積極推進臨床試驗
    新冠特效藥取重大成就,正積極推進臨床試驗。許多國內的一流專家、科研權威都參與了這次的研製,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帶頭人謝曉亮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提到了最近的一個突破。疫苗的研製之路本來就是困難重重,要經過幾個階段的研究、試驗才能最終確立是否真的有效果,這次謝主任明確表示我國的疫苗已經開始在動物的身上進行了試驗,並且觀察之後發現了效果很明顯。
  • 返老還童臨床試驗正式上線,只需100W美金.
    在上個月21號Libella美國一家著名的基因治療公司發公告稱:計劃招募45歲及以上志願者5位,參與其「返老還童」臨床試驗,聲稱要讓人類延緩衰老Szostak三人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而榮獲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答案是肯定的!
  • 2019年度盤點:FDA批准的臨床試驗進展的新藥匯總
    Piqray是第一個被證明對此類乳腺癌患者具有臨床益處的PI3K抑制劑。 12. polatuzumab vedotin-piiq(Polivy) Polivy是獲批的治療難治性或復髮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R/R DLBCL)的首個化學免疫療法,與常用治療方案相比,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