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蕭太后(蕭綽,遼景宗耶律賢之妻)形象
遼世宗以並非皇儲的身份之所以得立,眾臣擁立他的原因頗多:一是他以一定的實力造成了繼位的既成事實;一是出於對其生父東丹王耶律倍不幸結局的同情;一是對述律太后在太祖死後擅自廢立濫殺無辜的不滿;而主要的是出自對耶律李胡的憎惡和畏懼。他在位僅五年,就被蓄謀已久的叛臣察割殺死。
察割叛亂很快被大臣耶律屋質和耶律璟聯手平定,耶律璟是太宗長子,順理成章的即了位,此即遼穆宗。穆宗在位十九年,前期上層叛亂隔三岔五的發生,這是太祖死後太宗一系與耶律倍一系的皇位爭奪戰的延續。遼朝內部不穩,中原正是後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榮統治時期,這也是五代最有作為的時期。遼穆宗後期已是宋太祖前期,這時北宋正在實行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很顯然,南北雙方的強弱攻守之勢已發生了逆轉,優勢暫時不在契丹方面。而遼穆宗也只是在邊境騷擾,以聲援北漢,從未主動大規模南攻過。
穆宗嗜酒無度,晝寢夜飲,國人稱之為「睡王」。他性喜畋獵,不恤國事,遼朝出現了「政昏兵弱」的中衰局面。而他本人則喜怒無常,動輒虐殺左右男女侍從,斷手足,爛肩股,折腰脛,劃口碎齒,炮烙鐵梳,無所不用其極。應歷十九年(969年),他在遊獵途中,歡飲大醉,索食不得,又要殺皰人。當晚,近侍和皰人們搶先下手,憤怒殺死了這一昏暴之君。
遼穆宗畫像
遼穆宗無子,即位的耶律賢是世宗次子,此即遼景宗。景宗在位勤於政務,初步扭轉了穆宗中衰的局面。其主要舉措有三:其一,任用蕃漢賢臣。契丹大臣蕭思溫、耶律賢適,漢族大臣韓匡嗣(韓知古之子)、室昉、郭襲,都是一時之選。其二,健全法制建設。例如恢復穆宗所廢的登聞鼓院,讓百姓可以擊鼓鳴冤;派賢臣去各地平反冤獄,處理積訟;對犯罪的寵臣也繩之以法。其三,爭取皇族支持。他對穆宗時期參加過謀叛的皇族也採取比較寬鬆的政策,因而上層相對穩定。
在對外政策方面,景宗仍採取不主動南侵、僅聲援北漢的方針,只是在宋太宗挾滅北漢之餘威親徵幽州時,他才遣將決戰高梁河,挫敗了北宋的攻勢,保住了燕雲的州縣。景宗在位十四年,乾亨四年(982年)去世,時近三十五歲。史稱他「任人不疑,信賞必罰」,他選拔的人才和進行的整頓為聖宗之治準備了條件。
遼景宗畫像
景宗長子耶律隆緒繼位,年僅十二歲,此即遼聖宗。聖宗是遼朝在位最長的皇帝,在位共四十九年,其中前二十七年由其母承天太后攝政。承天太后,即景宗皇后蕭綽,小字燕燕,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景宗自幼得病,沉痾連年,常不能視朝。《契丹國志·景宗孝成皇帝》說:「燕燕皇后以女主臨朝,國事一決於其手。大誅罰,大徵討,蕃漢諸臣集眾共議,皇后裁決,報之帝知而已。」景宗曾在寶寧八年(976年)指示史館:今後凡記錄皇后之言也應稱「朕」和「予」。這也印證景宗之政確有皇后之助。景宗死時,他以皇太后攝政,年僅三十,次年群臣上尊號為承天太后,有關楊家將戲文裡出現的蕭太后就是指她。遼朝皇后都選自蕭姓,蕭氏貴族世任宰相之選,在遼朝的地位僅次於皇族耶律氏。
攝政之初,蕭太后的父親早已被害多年,後族無可依靠。而宗室諸王權重兵眾者遍布朝廷,對聖宗皇位構成莫大威脅。南面邊境遼宋戰事正不可開交。故而她哭泣道:「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景宗的顧命大臣韓德讓和耶律斜軫寬慰她說:「只要信任我們,何慮之有?」於是,承天太后命他倆參決大政,而把遼宋戰事委託給耶律休哥。
蕭太后畫像
韓德讓是韓匡嗣之子,《遼史》本傳說他「重厚有智略,明治體,喜建功立事」。據說,燕燕少時曾許配給他,未及成禮而被選入宮。有這層關係,皇后蕭綽代決政事,已倚重德讓。攝政以後,承天太后私下對韓德讓說:「我曾許嫁給你,願諧舊好。現在幼主當國,也就是你的兒子。」在不排除感情需要的同時,承天太后似乎有意利用先前的那種微妙關係。
路振《乘軺錄》以為蕭太后說那番悄悄話,是因為自己少寡,「韓氏世典軍政,權在其手,恐不利於孺子。」這只是一種猜測,但韓氏自韓知古起三代都居要職,已成為漢官勢力的代表人物,如今又是託孤大臣,為讓他竭儘自己的才智、實力和影響,為鞏固孤兒寡母的統治而效忠盡力,其中權謀成分與情感因素似乎是同時並存的。她命韓德讓以南院樞密使總宿衛事,使母子倆獲得一種安全感。在韓德讓的建議下,承天太后撤換了一批大臣,命宗室諸王各回自己的府第,嚴禁私自宴請往還,還相機行事奪了他們的兵權,聖宗的皇位才算穩固。
而後,承天太后秘密派人鴆殺了韓德讓的妻子,德讓就毫無顧忌的出入太后的帳幕,共同處理政務,食同案,臥同帳,成為事實上的夫妻關係。德讓在統和元年(983年)兼政事令,統和十七年,在耶律斜軫死後兼任北院樞密使,總知南北面兩院事,拜為大丞相,至此,他位兼將相,總攬遼朝軍政大權。其後,他受賜國姓「耶律」,賜名隆運,並特許置斡魯朵宮帳(遼制僅皇帝和太后才有此特權)。
韓德讓在遼朝蕃漢群臣中是輔政最久,權位最高,影響最大的重臣,是聖宗之治的直接促成者。他曾獲賜鐵券誓文,由聖宗親筆書寫,齋戒焚香,在北鬥星下向蕃漢群臣宣讀,其中自有他的心機。但在承天太后死後,卻未蹈前代權臣為繼位君主忌憚誅除的覆轍,聖宗始終敬事若父,恐怕絕不是一紙空頭誓文所能保障的。史書說他「克敵制勝,進賢輔國」,「孜孜奉國,知無不為」,「鎮服中外,無有邪謀」,他個人的品德和作為其了很大的作用。連宋人所編的《契丹國志》都嘆為「千載之逢而非常之遇」,除了韓德讓個人因素,承天太后和遼聖宗絕無那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民族排外心理,也許更至關重要吧!
承天太后攝政,親自抓了三件事。其一,著意籠絡大臣。他利用幸第問疾、進官加爵和為近臣在景宗御容殿繪像等手段,與群臣建立信任感,願意竭盡忠誠,報效死力。其二,親自審決滯獄。她在統和元年十二月頒赦:凡刑獄有冤屈的可以赴御史臺上訴。接下來三年,她年年親自臨決滯獄,緩解了社會矛盾,贏得了人民好感。其三,大膽擢用漢官。除了韓德讓,他還任用了室昉、張儉、邢抱樸、馬得臣、王繼忠等人。任用漢人是承天太后順應潮流之舉,既是契丹社會漢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她決心進一步封建化的組織措施。
緊接著,承天太后就與遼聖宗、韓德讓一起進行了全面的封建化改革,這一改革絕大部分在承天太后攝政的統和時期已經開展,部分在其後仍由聖宗繼續向前推進。
其一,重新編制部族。即既把原先隸屬宮帳的奴隸戶改編為部族,又把原來處於奴隸地位的舊部族經改編增置為平民性質的新部族,還規定新徵服的各族人戶不再編為奴隸宮戶,這些措施極大削弱了契丹社會的奴隸製成分。
其二,實行科舉取士。統和六年(988年),遼朝首開科舉,雖僅取一人,卻意義重大,標誌著漢族士人可以藉此進入遼朝統治階層,也意味著遼朝統治基礎的擴大。澶淵之盟以後,取士名額激增至二三十名,到聖宗後期已達七十餘人。到遼朝晚期,契丹族也設科考,漢族文明已使契丹族高度漢化了。
其三,推進法制漢化。契丹舊例,契丹人與漢人共案同罪時,重處漢人,輕處契丹人,同罪異判現象十分嚴重。為調整民族關係和階級關係,實現蕃漢同律、法制漢化的改革,同時剝奪契丹貴族和奴隸主的某些司法特權,逐步推行蕃漢貴賤同罪同判的司法原則。
其四,全面整頓吏治。韓德讓建議以任官好壞作為考課標準;他本人以任賢去邪為己任,深受承天太后的嘉許:「進賢輔國,真大臣之職。」
其五,改革賦稅制度。其主要內容一是將燕雲地區推行的封建賦稅制度擴展到其他頭下州軍地區,一是把穆宗朝以來脅迫為部曲的奴隸都改為向朝廷納稅的編民。
在對宋和戰上,承天太后也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她習知軍政,先是擊退了宋太宗的雍熙北伐,而後來又迫使宋真宗籤訂了澶淵之盟。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承天太后不再攝政,將權力移交給遼聖宗。這年十二月,這位遼朝最傑出的女政治家在行宮去世。史書稱她「明達治道,聞善必從,故群臣鹹竭其忠」;又說她「神機智略,善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都是讚頌其政治才略的。關於其為人,史書稱她「好華儀而性無檢束」。華儀有二解,一是漢人的妝飾,一是華美的妝飾,若是前者則說明她嚮往漢族文化,若是後者則表明她作為女性的另一側面,都是不壞的評價。至於性無檢束,唯其如此,她才會為了自己和國家下嫁給韓德讓。
歷來小說戲文對她醜化為多,究其原因就是她率領遼軍大敗了宋軍,而澶淵之役更令漢人的臉面沒地方擱。這裡,倒需要有一種大氣去省視這段歷史恩怨。對遼朝而言,承天太后無疑是推動其前進的有著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她不僅鞏固了遼朝的統治,扭轉了世宗、穆宗以來的中衰局面,還積極有效的推動了契丹的封建化改革,迎來了遼朝的鼎盛時期。《遼史》以為:「聖宗以來,內修政治,外拓疆宇。既而申固鄰好,四境乂安。維持二百餘年之基,有自來矣!」她與聖宗在遼朝歷史上的地位,令人聯想到北魏文明太后與孝文帝,她與文明太后都是中國歷史上兄弟民族貢獻的傑出的女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