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電視劇《燕雲臺》正式上線,衛視及網絡熱播的同時,劇中由唐嫣飾演的蕭燕燕,於愛恨情仇和家國故事中,從一位契丹少女最終成長為遼朝一代太后,其中種種事跡,再度讓歷史上那一位赫赫有名的蕭太后,進入大眾的視野。
蕭太后(953-1009),名綽,小字燕燕,歷史上的蕭綽是遼朝第五位皇帝遼景宗的皇后。
在公元983年遼景宗去世後,不到30歲的蕭皇后擁立自己12歲的兒子登基為遼聖宗,自己則成為遼國的「承天皇太后「,從此掌控遼國朝局27年直到病逝。在這27年中,蕭太后對外與北宋和戰、對內進行漢化改革,成為歷史上遼朝著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
作為與北宋對峙百年的北方強敵,遼國蕭太后之名,在民間的最大普及,當推明代成型並流傳甚廣的楊家將故事。
跟唐嫣飾演的《燕雲臺》女主蕭燕燕形象很不一樣的是,在傳統的楊家將故事裡,蕭太后是個徹頭徹尾的大反派。
楊家將故事成型於明代,在這個系列故事中,蕭太后不僅參與謀害楊家忠烈,還指揮遼兵與楊家將幾代人反覆交戰。當然,作為楊家將故事中的終極反派BOSS之一,蕭太后的下場也很慘。
明朝中後期熊大木著《北宋志傳》(又名《楊家將傳》),書中專門講到,楊家名將楊延昭帶領宋軍攻入遼朝重鎮幽州。
「幽州城中,四下鼎沸。內官報入宮中,蕭後聽得,自思:『吾為一國君後,若被擒獲,羞辱無地;不如自盡,以免玷汙。』徑走入後殿,解下戲龍絛,自縊而死。」
安排蕭太后在故事中自殺後,熊大木還不忘專門寫上兩句,送大反派上路,書中寫道:「正是:可憐番國蕭君後,今日宮中自縊亡。」
真實的歷史上,蕭太后是病死的,而她確實是一位能徵慣戰的女性。在公元986年的幽州防禦戰中,蕭太后帶領遼軍擊敗宋軍名將曹彬、潘美——楊家將故事中的楊老令公原型北宋大將楊業就是在這一戰中戰敗被俘絕食而死。由此來看,蕭太后確實當得起楊家將故事中的反派主角。
不過,這位蕭太后留給歷史的,真不僅僅是《楊家將》中的反派角色。
在蕭太后傳世的諸多故事中,還有一個更熱烈的題材,就是蕭燕燕與手下頭號大臣韓德讓之間的巨大歷史緋聞。
在電視劇《燕雲臺》中,竇驍出演韓德讓,跟唐嫣飾演的蕭燕燕少年相識相知,卻不幸為命運拆散,蕭燕燕最終成了遼景宗的皇后,而韓德讓成了皇后最依仗的大臣,隨之上演種種愛恨情仇故事,這些電視劇的內容都是基於這個歷史緋聞展開的演繹。
其實這個歷史緋聞已經流傳了不下一千年,最初版本來自於北宋成書的《乘軺錄》,書中是這樣描述蕭綽的。
「幼時嘗許嫁韓氏,即韓德讓也,行有日矣。而耶律氏求婦於蕭氏,蕭氏奪韓氏婦而納之,生隆緒,即今虜主也。耶律死,隆緒尚幼,襲虜位,蕭後少寡,韓氏世典軍政,權在其手,恐不利於孺子,(蕭後)乃私謂韓德讓曰:『吾嘗許嫁子,願諧舊好,則幼主當國,亦汝子也。』自是德讓出入幃幕,無間然矣。」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電視劇《燕雲臺》的基本故事架構,說的是蕭綽年少時曾經許配給韓德讓,但是後來遼景宗耶律賢強娶了蕭綽,遼景宗死後,不到30歲的皇后蕭綽晉級蕭太后,擁立自己12歲的兒子耶律隆緒當皇帝,但是受困於孤兒寡母實力不夠,需要握有大權的大臣韓德讓援手,於是倆人重敘舊情,太后下嫁的遼代版本就此上演。
雖然這個緋聞來自於與遼朝敵對的宋人記錄,按理說有虛構的充分動機,並且在《遼史》裡並沒有相關的內容互相印證,可是偏偏這個緋聞的八卦來頭也是很硬的——這本《乘軺錄》的作者路振,他就是生活在蕭太后同時代的人,並且在公元1008年路振奉命出使遼國,理論上是見過蕭太后和韓德讓本尊的。
因此這個來自北宋「官方蓋章」的緋聞,自從問世就一發不可收拾,蕭太后與韓德讓的緋聞故事由此流傳千年,關於這事到底是真是假的爭論一直持續到今天,而且認可蕭太后與韓德讓緋聞的觀點,還要更普遍一些。
其實從大的歷史角度來看,這位蕭太后身上的把持朝政、推行漢化、殺伐果斷、纏身緋聞等諸多標籤,可能更多來自於她所在的歷史大時代的密碼的某種折射。
比如說推行漢化,在蕭太后之前,遼朝上層統治一直缺乏繼承秩序,就像電視劇《燕雲臺》交代的歷史背景一樣,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之後,從第二代遼太宗到第五代遼景宗,每一代帝王更迭幾乎都是靠刀子說話,在蕭太后出生前後到成為皇后的這不到二十年間,光是殺皇帝的政變就出了兩次。
從蕭太后之後,遼朝效仿自農耕王朝的嫡長繼承制終於確立,由此來看,確立統治秩序恐怕也是蕭太后重視漢化的一個重要動機。
另外,蕭燕燕表現出來的遊牧民族女子的潑辣、果決,其實也不是蕭太后一人的獨有特徵。
遼朝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始,契丹蕭氏就是遼朝歷代皇后的娘家(除了遼世宗所立漢人皇后甄氏),自蕭氏第一代皇后、遼太祖的皇后述律平開始,她在遼太祖去世之後為了掌握朝廷大權,當眾砍斷自己一隻手,震懾住了蠢蠢欲動的政敵,這般斷腕的狠絕,開啟了蕭氏後族女子的血色堅強之路,蕭燕燕是如此,她的後續也是如此,直到遼朝滅亡時還有蕭氏後族女子要引兵與金軍決一死戰。
這樣的剛強,起點是遊牧民族的固有生產生活方式,女子能騎善射為生存而戰,原本就是標配。
由此來看,蕭太后的潑辣、果決甚至與韓德讓的不清不楚,其實也可以視為遊牧民族在歷史上的漢化過程中原有習俗的某種遺存。
蕭太后的歷史與傳說就這樣在宋遼的戰與和中反覆碰撞,流傳至今。更加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中國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
在北京,就有很多和這位蕭太后有關的遺蹟。
比如她有個綽號「十裡河太后」,這個十裡河,就是是北京的十裡河。按照清末震鈞的《天咫偶聞》記載:
北京城「八裡莊之西二裡,有河名十裡河,又名蕭太后運糧河。東岸有土城,□都宛然,土人名蕭太后城。……蓋土人不知有遼、金、元,而但知有蕭太后,故舉歸之焉」。
歷史上,宋遼兩國曾經在北京這一帶進行過著名的高梁河之戰,結果是宋軍戰敗,皇帝宋太宗乘驢車南逃,近年來網絡民眾恨其不爭,因此戲稱宋太宗為「高梁河車神」;與之對應,以幽州附近的運糧河輸送軍糧指揮宋遼大戰的蕭太后,留下「蕭太后運糧河「遺蹟和傳說的她,似乎也當得起「十裡河太后」之名。
而且蕭太后的遺蹟和傳說並非只有這一處,京津河北多有遺存,有學者考證這條蕭太后運糧河大致是連接西直門、玉淵潭、通州以及天津外圍要點的河道。
運河圖
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明代北京城中有一處景致,被時人傳為蕭太后的梳妝檯:「又有梳妝檯,與此山(煤山)相近,予幼時往遊,尚有圮材數條,今盡配腐,存臺基而已。相傳為耶律後蕭氏洗妝之所。」這個地方,如今學者基本推測是北海公園中的瓊華島。
人們可能更願意相信,千年之前,瓊華島上,那個楊家將中的大反派、遼朝宮闈鬥爭中殺伐果決的蕭綽蕭燕燕,正是在此對鏡梳妝。
圖片來源:
元 張雨 遊牧狂歡圖卷
元 趙孟頫 番騎圖頁
清 徐揚 乾隆南巡圖卷第四卷/ 閱視黃淮河工
《燕雲傳》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