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深度文旅#
世人皆知諸葛亮。
隨便翻開一篇介紹諸葛亮的文章,大致都會有這麼一句話:琅琊陽都人。
在很多人的眼中,曾經的「琅琊陽都」,今天就是個普普通通的沂南縣城;作為這裡走出來的,由「一介草民成功逆襲」的典範諸葛臥龍同志,當年也只是個清高自傲的農村布衣——畢竟「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是你臥龍自己說的嘛。
所以我說,歷史在跟我們開玩笑:N千年過去後,這座城的輝煌、諸葛亮的家世,慢慢地被人淡忘了。
但事實卻是不會改變的。
陽都·國都
從沂南縣城向東南方向出發,直線距離16公裡的沂河西岸,有一個任家莊。
在這個村子裡,除了有廣闊的農田,你在村頭還會看到一座刻有「陽都故城」的白色石碑,在一些樹叢之中還能發現幾塊零落的古碑。
這裡就是諸葛亮故鄉「琅琊陽都」的遺址了。
關於陽都最早的起源,目前無證可考,據傳是由上古時期十日國的首領陽帝而起。陽帝本姓湯,後來十日國敗於商湯,成為了商的附庸,為了避湯堯的姓,陽帝便改姓為陽,並被封為陽候。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陽都」的歷史就算比較清晰了。
周朝政權建立之後,周公旦被封為魯國的國君,當時的「陽姓陽國」儘管抗拒了半天,終究還是被魯國吞併,並被迫由「陽姓陽國」改成了「姬姓陽國」。公元前660年「齊人遷陽」~被齊國所兼併,同時規格也從封國直接降為了「邑」,根據規制命名為「陽都」。
在秦漢時期實行郡縣制的時候,陽都城便隨之「升格」成了陽都縣。公元80年,琅琊王劉京把琅琊國都遷到了開陽(今臨沂),陽都縣也逐步轉為隸屬琅琊管轄,並一直延續至今。
縱觀陽都的發展變遷,拋開上古的傳說不算,僅有據可靠的歷史,從姬姓陽國建立開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朝設立陽都縣為止,共以封國國都的形式存在了779年!
時至今日,在沂河、汶河的岸邊,還有殘存的遠古城牆遺蹟,可見當時這裡的面積之大、繁華之盛。
神秘·諸葛亮
順著任家莊東邊的濱河路向南走大約1.5公裡,便來到了孫家黃疃村,諸葛亮故裡紀念館便建在村子的最東邊,緊鄰沂河。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自於隆中對策以來,輔佐劉備開創了蜀漢大業,他的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等等事跡和傳說,至今仍被人所稱頌;他「親賢臣、遠小人」的至理名言,至今仍是人們為人處世的黃金標準。
同時也因為他「極智近妖」,再被後人奉為「智聖」的同時,在這一代名相的身上,又籠罩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比如,他的家世。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是這樣表述自己的: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難道這位「智聖」諸葛先生真的「布衣」出身嗎?
顯赫·諸葛氏
至於諸葛亮究竟是不是「布衣」出身,其實我覺著根本用不著解釋。
第一,所謂的「臣本布衣」只是人家謙遜一下而已。
第二,別的不說,單「隆中對」這一件事,他對時局的掌控、各大軍政勢力的研判、今後的政治走向,那是分析的頭頭是道、分毫不差,這絕不是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所能達到的,哪怕是你再滿腹經綸、胸懷天下也不行,更別說一個年僅26歲的年輕「農夫」了。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的家族: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爺爺諸葛豐是西漢元帝時期的司隸校尉(其職能是「督察三輔、三河、弘農」,相當於今天的中紀委),父親諸葛珪是泰山郡丞(相當於第一副市長,但郡的面積要比現在的泰安市大N倍)
諸葛亮8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和弟弟諸葛均一起,跟著擔任豫章太守(相當於今天的南昌市長,但轄區也遠比今天的南昌市大許多許多)。
而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以後官至豫州牧(相當於河南省長),侄子諸葛恪後來是東吳的權臣,弟弟諸葛均在蜀漢做到長水校尉(相當於今天的司令員)。
你說,這樣的家族能是「布衣」嗎?
接下來再看老丈人門下:
諸葛亮的嶽父那就更加厲害了。
嶽父黃承彥雖然聽上去沒啥名氣,也沒什麼官職,僅是當初荊州地區的一位名士,我們且來看看黃老先生的「朋友圈」:龐統(「臥龍鳳雛,得其一而定天下」的鳳雛是也)、龐德公(諸葛亮的老師)、司馬徽(大名鼎鼎的「水鏡先生」)、徐庶(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怎樣,這個朋友圈牛掰不牛掰?
為何黃老先生能結交如此多的名人志士?再往上倒一把,黃老先生的嶽父是蔡諷,黃老先生的連襟是劉表(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的姨夫),蔡諷是漢末名將蔡瑁的爹......這個家族勢力,哪個人拿出來都是三國歷史上影響力超強的人!
所以說,如果沒有如此濃厚的政治生活環境來薰陶,沒有如此深厚的政治背景做支撐,年紀輕輕的諸葛亮憑啥能讓劉皇叔三顧茅廬?憑啥三言兩語就能把局勢分析的如此透徹?
另外還有一點,當初在隆中向劉備展示的三分天下地圖,在當時可以說是高等機密了,為何能在他一「小小農夫」手中?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