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騰訊與阿里的新戰場

2021-02-15 火星觀測


5年15億美元,騰訊再次成為「NBA中國數字媒體獨家官方合作夥伴」。通俗來說,接下來的5年,想在網上看NBA還是得上騰訊。

NBA與騰訊合作已久,上一份合同即將到期,新的版權爭奪戰重新打響,在與阿里的直接競爭中,騰訊笑到了最後,事實證明,它依然是NBA在美國地區外最大的合作方。

01

自姚明加入NBA之後,中國逐漸成為了NBA最大的海外市場。2019 年,美國知名數據研究公司安培分析(Ampere Analysis)的調查報告顯示,NBA是中國最受歡迎的體育賽事,甚至壓過了世界盃、奧運會、英超和歐冠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前,NBA的傳播主要來自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雖然早在1994年,火箭和尼克斯的總決賽比賽畫面就曾傳到中國,但直到21世紀的前十年,人們想要觀看NBA,依然需要守著CCTV5等少數體育頻道。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NBA也從傳統電視平臺走向了網際網路。2009年,騰訊開始與NBA合作,並在2015年籤下了第一份獨家網絡播放權合同

早年NBA的網絡轉播十分混亂,除了官方授權的轉播方外,充斥著各種盜版的轉播平臺,甚至一些網絡電視,可以同步電視平臺的轉播畫面。

之後,NBA對網絡轉播進行了規範化處理,除騰訊之外,即便CCTV5上轉播的比賽,都不得在其網絡平臺進行轉播。

原本就已門庭若市的NBA,在騰訊時代收割了新的流量。

2014年,4G開始普及,伴隨著流量的提升和通訊資費的不斷下降,越來越多的球迷選擇了移動網際網路平臺觀賽,騰訊無疑正好趕上了這波紅利期,比起前任合作者新浪,他們顯然幸運很多。

最近的一個賽季,騰訊交出了一張令NBA滿意的成績單:2018-19賽季中,通過騰訊平臺觀看NBA賽事直播和視頻節目達到4.9億人次,該數字是2014-15賽季的近3倍;更有超過2100萬球迷觀看了2018-19賽季NBA總決賽第六場比賽的直播,創造了中國數字媒體平臺的單場NBA賽事收視人數之最。

02

發現流量紅利的並不只有騰訊,上一個合同周期裡,NBA先後籤約了微博、字節跳動、咪咕等平臺,除了直播,在社區和短視頻舞臺也進行了相應的布局。

相比短視頻,直播才是NBA版權IP中最具用戶聚集價值的權益,競爭也圍繞數字媒體權益展開。站在5G時代的大門前,NBA直播權益這樣的稀缺資源,已然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在新周期談判開始時,阿里成為了騰訊續約談判桌前的勁敵。

官宣之前,阿里和NBA的緋聞傳得有板有眼。先是有消息傳出阿里體育已經著手挖角騰訊體育的解說員,又有分析文指出阿里體育希望拿下NBA的新媒體版權,以此與蘇寧成立全新的體育公司。

今年自由市場上,阿里高管蔡崇信的布魯克林籃網隊一舉拿下了杜蘭特、歐文、小喬丹等巨星,躋身總冠軍爭奪行列,這都被看作阿里有意進軍NBA的信號。(NBA自由市場硝煙瀰漫,蔡崇信成最大贏家

坊間傳聞說,上周NBA中國把騰訊和阿里的兩份報價都上報了NBA總部,雙方報價差額不大,都顯示出了志在必得的誠意,總部在召開了專門會議後依然無法做出決定,最終經過幾天的思考,NBA總裁亞當·蕭華還是選擇了騰訊。

與騰訊相比,阿里在體育圈還是一支新軍,其2015年成立以來,在舉辦賽事,發展大眾體育與校園體育方面頗有建樹,在體育運營方面,卻仍處於摸索階段。

阿里體育過往最大的事跡便是去年以16億的價格拿下了世界盃的版權。對於阿里,用戶、錢、資源乃至NBA關係都不欠缺,但是在內容生態和運營層面,與騰訊之間的差距依然較為明顯。

阿里直到拿下世界盃版權後,才匆匆開始建設內容生態,相比體育內容,類似於《這!就是灌籃》的綜藝形式,才是優酷所擅長的,優酷在阿里體育中的定位本就不夠清晰,目前來看,他還不能稱為體育媒體平臺。

相比之下,騰訊的運營能力則要強很多。

與NBA的合作經歷顯然是他們可以奪標的重要砝碼,目前騰訊體育投入NBA的團隊超過150人,他們斥巨資打造了全新的演播室,包括解說區、戰術分析區、女主播互動區等等,在2017-2018賽季正式投入使用,並獲得了美國拉斯維加斯廣電行業展覽會最佳體育演播室。

騰訊體育還與ESPN進行合作,在多支熱門球隊都有駐隊記者,藉助與NBA的合作,將騰訊體育打造成了國內一流的體育媒體平臺,並且不斷探索與NBA的新合作模式,本賽季,他們就把旗下的火箭少女101帶到了休斯頓火箭隊的主場,以此提升雙方的品牌價值。

騰訊體育也自製各類球員紀錄片和綜藝欄目,包括今夏推出的《籃板青春》,以及之前為哈登等球員量身定製的紀錄片,都展示了其在體育內容生態上的硬實力。

NBA官方顯然更願意相信在過去四年證明過自己的騰訊體育。

03

2015年,騰訊與NBA達成的協議為5年5億美元,新合同的價格幾乎達到了上一份的三倍。版權價值進入到了飛速增長到時代。

縱觀世界,騰訊開價並不是「冤大頭」行為。如今的體育版權價格,上升勢頭超過了中國的房價,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2008-2016年,NBA與ESPN籤下的合同為8年74億美元,而到了16年,新的合同飆升至9年240億美元,價格幾乎也翻了3倍。

高水平的體育賽事無疑是流量都保證,而在籃球領域,NBA的水平和商業化相較於其他聯賽,領先又何止一個身位。

NBA賽事價值依舊是逐年攀升,30支球隊5年內漲了3倍有餘,平均每支球隊價值超過19億美元,球員頂薪工資相較於10年前也翻了一番,接下來的5年內,很有可能會出現年薪超過半億美元的超級合同,因此版權的漲價,是大勢所趨。

暴漲的版權費用對奪標者的運營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考驗。

版權的收入項目十分明晰,會員費、商業廣告佔據著大頭,版權價格上漲,會員費是最直觀的體現。

2015年,騰訊體育會員每月售價30元,可以觀看所有30支球隊的比賽,如今,初級會員的價格依舊是30元,但是僅能觀看選定一支主隊的所有比賽,如果想要觀看其他球隊的比賽,則需要購買高級會員,官方售價每月90元。

上述價格在連續包月或指定促銷中可以獲得更多優惠,大體算下來,想要觀看全部NBA比賽的會員費用在每月60元左右。

會員費用的上升對運營商來說就需要提供更加飽滿的觀賽體驗,如今的體育會員可以暢享所有騰訊擁有版權的高級賽事,包括美網、NHL,以及NBA比賽的回放,各場比賽不同角度的轉播,以及英文原聲等等。

至少在觀賽體驗上,騰訊的會員費還算物有所值。

付費觀看最近幾年被中國市場所接受,多家視頻網站通過自製網劇、自製綜藝等吸引新的會員,體育領域亦是如此,不過單一的會員費並不足以達到收支平衡。以愛奇藝為例,其年虧損額讓人觸目驚心,樂視體育的失敗也證明了這樣單純的模式並不能殺出重圍。

不過早在2015-2016賽季,騰訊體育基本就實現了運營收入和版權費用的打平,足以證明騰訊體育在運營上的優勢,但想要做出利潤,還需要繼續探索。

阿里與騰訊同時瞄準NBA,或許從一開始就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用戶下沉與引流是更加切實的目標,以此來提升其品牌價值,其戰略意義更為重大。

不管是場內還是場外,NBA生意經都比賽事本身更加精彩。

相關焦點

  • 騰訊NBA常規賽視頻直播全面暫停,NBA在中國發展再現新危機
    對於騰訊這樣的安排,有球迷在騰訊NBA官網微博留言道:「我是每月自動續費會員,首先聲明我不反對因為莫雷事件抵制nba。但是我作為消費者,花了錢不能看比賽,續費時還沒有禁播比賽的相關通知,我就是很難受,不為看不了比賽難受,為自己花了錢得不到該有的服務難受。騰訊你要給個說法。」
  • 騰訊PK阿里,打出一個滿堂春彩!
    但也有很多人跟小西一樣,特想問一下騰訊和阿里兩家的人:你們就這樣一來一往,可勁兒給全國人民發這發那的,全國人民會怎麼看你們倆這種掐架狀態呢?小西特意跟朋友們聊了下目前這兩家的戰況,然後把主要觀點整理了一下,發現大家基本上是這麼看滴。  第一,從戰場形勢上看,目前騰訊主攻,阿里主守。  小西常聽朋友們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穿逼格看內牛。
  • 百度阿里騰訊的動漫與IP野望
    馬雲馬化騰在多個戰場相逢。阿里巴巴:買買買賣賣賣的大娛樂帝國馬雲最近一直在進行新的傳教,他說世界正處在從IT走向DT的時代(Data Technology),「DT時代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把網際網路經濟做起來,將傳統行業與IT進行完美的結合,完美的融合」。在這場變革中,馬雲認為,小的網際網路公司要不斷創新、遵守規則,大的網際網路公司除了創新,要創造與升級規則。
  • 阿里是楚,騰訊是漢,現在是「楚漢之爭」?
    騰訊之於社交,阿里之於電商,騰訊想做電商,阿里想做社交,兩家公司折騰了好幾年,誰也沒能撕開對方的口子。如馬化騰所說,騰訊與阿里在10多個領域都有競爭,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騰訊和阿里不能走向合作呢?其實雙方也有合作,只不過是競爭大於合作。
  • 騰訊體育恢復NBA直播引爭議,央視體育還沒恢復直播
    騰訊已經恢復對NBA的視頻直播,除了火箭隊的不直播。從上海比賽座無虛席開始,咣咣就開始打臉了,雖然是火箭隊莫雷引起的事件,但是肖華公開支持莫雷言論,肖華代表的是NBA聯盟,騰訊只是不轉播火箭隊很顯然偷換概念。騰訊敢轉播歐冠,我相信也不比nba球迷少多少,要不是nba比賽時間適合中國,我相信也不可能比凌晨看足球的球迷多多少。
  • 百度、騰訊、阿里的2020年度關鍵詞
    截止美東時間12月30日收盤,騰訊高舉高打,創下歷史新高,年內漲超45%。阿里同樣掀翻前高,不過股價振幅極大,年末受監管影響股價大幅回落。百度股價緩步抬升,到年末加速上漲,年內累計漲幅接近60%。2019年三家原本為開啟新十年準備了一套清晰的路線圖。
  • 與美團、滴滴、拼多多會師同城零售戰場,阿里新1號項目勝算幾何?
    阿里正試圖「吞噬」更多的線下商超,為供給側提供支持。 為了吃下同城零售這塊「肉」,阿里卯足了勁。 11月5日,阿里巴巴發布了2021財年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以天貓超市、盒馬、銀泰為主的新零售及直營業務收入達到了261.32億元,同比增長44%,佔集團總收入的17%。 近一年來,這部分收入穩坐阿里第二大收入來源。
  • 阿里入股B站:左擁騰訊,右抱阿里,B站在兩巨頭間左右逢源
    早在去年10月底,就曾有傳言,稱B站獲得阿里投資,當時B站對經濟觀察網記者予以否認。2月14日晚,阿里巴巴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報告,宣布通過淘寶中國入股B站近2400萬股, 持股比例佔B站總股本約8%。值得注意的是,B站此前一直有濃厚的騰訊屬性,騰訊是B站第二大股東,在B站上市前多次投資B站。
  • 阿里和騰訊背後的一群人
    阿里和騰訊今日的成功,我個人看來可以分為兩撥人的心血付出,一撥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人,一群是蒙著眼丟石頭的人。10年前的阿里和騰訊在在中國網際網路起步的道路摸著石頭過河,有夢想有實力卻難免遇到現實的問題,自然而然背後難免少不了的就是我們所謂的天使投資人和實力合伙人,馬雲和馬化騰作為創始人為公司尋求風投資金也是必然的事情,那麼阿里和騰訊背後的那些投資人和合伙人到底是誰?今天我就給大家挖掘一下他們背後的那群人。
  • 騰訊VS阿里:三代目們的對決
    2019年9月10日,馬雲卸任,張勇走上前臺,發布新三大戰略,秣馬厲兵。20天後,騰訊迎來「930變革」一周年,全司上下都在復盤總結,砥礪前行。兩相遙對競崢嶸,風雲激蕩。「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攻,其下攻城」。抽絲剝繭,一切早有跡可尋。
  • 騰訊nba女主播有哪些人 美娜果果小七小南佳依雪兒小新個人資料
    騰訊體育作為NBA直播的合作夥伴,目前NBA的每天的比賽基本都會在騰訊NBA頻道直播。
  • 阿里向左轉,騰訊向右轉,京東居中
    阿里向左轉?可以肯定的是,目前這輪反壟斷風暴,已經對阿里巴巴產生了實質的影響。那麼阿里為何會在網際網路反壟斷法面前冒頭呢?說到底,還是阿里的野心太大了。直白點說,無論是之前阿里主導的電商「二選一」還是大數據殺熟,從本質上來看,都是平臺利用資源優勢去剝削消費者和小商戶的行為,如此做的後果會怎樣呢?那就是肥了阿里,苦了大家。
  • 騰訊阿里牽手,音樂版權割據的亂象終於要結束了
    12日,阿里音樂和騰訊音樂雙方宣布達成版權轉授合作,授權規模在百萬以上。阿里音樂授獲得等騰訊獨家代理的華納、環球、索尼、杰威爾(JVR)、YG娛樂版權,而阿里音樂也將獨家代理的滾石、華研、相信、寰亞等音樂版權轉授給騰訊音樂。
  • 阿里、騰訊、華為爆發雲巔大戰
    李彥宏說,無非是 「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緩緩稱道,「可能幾百年、一千年後,阿凡達那種現象確實有可能,但現在做雲計算過早。」只有馬雲神情激動,「最怕就是老酒裝新瓶,你看不清他在玩什麼。」 今天網際網路的現狀已經足以說明,誰是那場爭論的勝者。如果說電商是阿里的過去,螞蟻金服是現在,雲則代表阿里的未來。當時尚看不清輪廓的戰役如今早已硝煙瀰漫。不止騰訊、百度,華為、金山、京東,甚至眾多創業公司也蜂擁而至。2017 年 3 月,騰訊雲以 0.01 元的價格中標廈門市政務外網雲服務項目。
  • 自動駕駛,百度、騰訊和阿里的「速度與激情」
    最後就是新加入的阿里。在自動駕駛這條賽道上,目前百度領先,騰訊次之,阿里則是新加入的選手,三家可以說都有機會,因為真正的無人車相關技術尚不成熟,誰先突破誰就能成為贏家。不過我們也可以從BAT三家的底層技術儲備看到各自的優勢。首先我們要了解到,對自動駕駛技術來說,流程可以概括為四個層面:感知、定位、決策、控制,這又反映出來三個底層需求:感知硬體、高精地圖、AI算法,此外信息安全技術也是重中之重。
  • 騰訊、阿里全面開撕,李彥宏恐慘遭圍剿
    商場如戰場。不知從何年何月何日起,騰訊阿里已經成了一對冤家,已經勢如水火。他們雖然一個向左,阿里建立生態帝國,完成全產業鏈整合。一個向右,騰訊縱橫聯合,旗下兄弟各自獨當一面,但雙方的競爭卻越來越多。電商領域,阿里獨步天下,騰訊騎著掃把奮起直追,不斷扶持京東、投資美團、拉攏唯品會,染指新零售,四處出擊,招招致命,無奈馬雲輕功如飛,根本追不上。
  • 阿里系、騰訊系、順豐系被處罰 阿里、騰訊跌近3%
    來源:新浪港股阿里系、騰訊系、順豐系被市場監督管理局處罰,騰訊跌幅擴大至2.7%,阿里跌幅擴大至2.6%。
  • 揭秘阿里、騰訊、字節跳動在家辦公的區別
    作為國內網際網路三家大廠,阿里、騰訊、字節跳動在家辦公有什麼區別呢?一起來看——返崗時間阿里用釘釘,騰訊用企業微信,字節跳動當然用飛書。各自有何特色阿里:釘釘群直播,在線觀看,實時互動;騰訊:騰訊文檔遠程演示,語音通話;字節跳動:飛書閱讀型會議模式,省事、效率高。
  • 騰訊文娛帝國已成,追擊的阿里能否扭轉局面?
    目前來看,切入文娛產業的網際網路公司當中,以騰訊和阿里最為成功。實際上,兩者龐大的體量和充裕的資金,已經幫助它們建立起自己完整的業務體系,形成對網際網路文娛產業鏈條的市場壟斷。騰訊旗下有騰訊遊戲、閱文集團、騰訊影業、騰訊動漫和騰訊電競等業務板塊,而阿里文娛的體系以優酷土豆、UC等為核心平臺,涉及綜藝網劇、電影、文學、音樂、體育、遊戲等多個細分領域。
  • 超40家頭部影視動漫公司為阿里騰訊「打工」
    根據《新財富》報導,全球586家獨角獸公司中,騰訊投資52家,阿里系(阿里、螞蟻、雲鋒)投資44家。另外,還有很多二三四線影視公司,比如禾和影業、檸萌影視、韓寒的上海亭東影業、製片人陳國富的工夫影業等都有阿里、騰訊的投資。 據不完全統計,阿里自有及投資的影視娛樂行業公司總數超過15家,騰訊自有及投資的影視娛樂行業公司總數超過3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