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15億美元,騰訊再次成為「NBA中國數字媒體獨家官方合作夥伴」。通俗來說,接下來的5年,想在網上看NBA還是得上騰訊。
NBA與騰訊合作已久,上一份合同即將到期,新的版權爭奪戰重新打響,在與阿里的直接競爭中,騰訊笑到了最後,事實證明,它依然是NBA在美國地區外最大的合作方。
01
自姚明加入NBA之後,中國逐漸成為了NBA最大的海外市場。2019 年,美國知名數據研究公司安培分析(Ampere Analysis)的調查報告顯示,NBA是中國最受歡迎的體育賽事,甚至壓過了世界盃、奧運會、英超和歐冠。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前,NBA的傳播主要來自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雖然早在1994年,火箭和尼克斯的總決賽比賽畫面就曾傳到中國,但直到21世紀的前十年,人們想要觀看NBA,依然需要守著CCTV5等少數體育頻道。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NBA也從傳統電視平臺走向了網際網路。2009年,騰訊開始與NBA合作,並在2015年籤下了第一份獨家網絡播放權合同。
早年NBA的網絡轉播十分混亂,除了官方授權的轉播方外,充斥著各種盜版的轉播平臺,甚至一些網絡電視,可以同步電視平臺的轉播畫面。
之後,NBA對網絡轉播進行了規範化處理,除騰訊之外,即便CCTV5上轉播的比賽,都不得在其網絡平臺進行轉播。
原本就已門庭若市的NBA,在騰訊時代收割了新的流量。
2014年,4G開始普及,伴隨著流量的提升和通訊資費的不斷下降,越來越多的球迷選擇了移動網際網路平臺觀賽,騰訊無疑正好趕上了這波紅利期,比起前任合作者新浪,他們顯然幸運很多。
最近的一個賽季,騰訊交出了一張令NBA滿意的成績單:2018-19賽季中,通過騰訊平臺觀看NBA賽事直播和視頻節目達到4.9億人次,該數字是2014-15賽季的近3倍;更有超過2100萬球迷觀看了2018-19賽季NBA總決賽第六場比賽的直播,創造了中國數字媒體平臺的單場NBA賽事收視人數之最。
02
發現流量紅利的並不只有騰訊,上一個合同周期裡,NBA先後籤約了微博、字節跳動、咪咕等平臺,除了直播,在社區和短視頻舞臺也進行了相應的布局。
相比短視頻,直播才是NBA版權IP中最具用戶聚集價值的權益,競爭也圍繞數字媒體權益展開。站在5G時代的大門前,NBA直播權益這樣的稀缺資源,已然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在新周期談判開始時,阿里成為了騰訊續約談判桌前的勁敵。
官宣之前,阿里和NBA的緋聞傳得有板有眼。先是有消息傳出阿里體育已經著手挖角騰訊體育的解說員,又有分析文指出阿里體育希望拿下NBA的新媒體版權,以此與蘇寧成立全新的體育公司。
今年自由市場上,阿里高管蔡崇信的布魯克林籃網隊一舉拿下了杜蘭特、歐文、小喬丹等巨星,躋身總冠軍爭奪行列,這都被看作阿里有意進軍NBA的信號。(NBA自由市場硝煙瀰漫,蔡崇信成最大贏家)
坊間傳聞說,上周NBA中國把騰訊和阿里的兩份報價都上報了NBA總部,雙方報價差額不大,都顯示出了志在必得的誠意,總部在召開了專門會議後依然無法做出決定,最終經過幾天的思考,NBA總裁亞當·蕭華還是選擇了騰訊。
與騰訊相比,阿里在體育圈還是一支新軍,其2015年成立以來,在舉辦賽事,發展大眾體育與校園體育方面頗有建樹,在體育運營方面,卻仍處於摸索階段。
阿里體育過往最大的事跡便是去年以16億的價格拿下了世界盃的版權。對於阿里,用戶、錢、資源乃至NBA關係都不欠缺,但是在內容生態和運營層面,與騰訊之間的差距依然較為明顯。
阿里直到拿下世界盃版權後,才匆匆開始建設內容生態,相比體育內容,類似於《這!就是灌籃》的綜藝形式,才是優酷所擅長的,優酷在阿里體育中的定位本就不夠清晰,目前來看,他還不能稱為體育媒體平臺。
相比之下,騰訊的運營能力則要強很多。
與NBA的合作經歷顯然是他們可以奪標的重要砝碼,目前騰訊體育投入NBA的團隊超過150人,他們斥巨資打造了全新的演播室,包括解說區、戰術分析區、女主播互動區等等,在2017-2018賽季正式投入使用,並獲得了美國拉斯維加斯廣電行業展覽會最佳體育演播室。
騰訊體育還與ESPN進行合作,在多支熱門球隊都有駐隊記者,藉助與NBA的合作,將騰訊體育打造成了國內一流的體育媒體平臺,並且不斷探索與NBA的新合作模式,本賽季,他們就把旗下的火箭少女101帶到了休斯頓火箭隊的主場,以此提升雙方的品牌價值。
騰訊體育也自製各類球員紀錄片和綜藝欄目,包括今夏推出的《籃板青春》,以及之前為哈登等球員量身定製的紀錄片,都展示了其在體育內容生態上的硬實力。
NBA官方顯然更願意相信在過去四年證明過自己的騰訊體育。
03
2015年,騰訊與NBA達成的協議為5年5億美元,新合同的價格幾乎達到了上一份的三倍。版權價值進入到了飛速增長到時代。
縱觀世界,騰訊開價並不是「冤大頭」行為。如今的體育版權價格,上升勢頭超過了中國的房價,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2008-2016年,NBA與ESPN籤下的合同為8年74億美元,而到了16年,新的合同飆升至9年240億美元,價格幾乎也翻了3倍。
高水平的體育賽事無疑是流量都保證,而在籃球領域,NBA的水平和商業化相較於其他聯賽,領先又何止一個身位。
NBA賽事價值依舊是逐年攀升,30支球隊5年內漲了3倍有餘,平均每支球隊價值超過19億美元,球員頂薪工資相較於10年前也翻了一番,接下來的5年內,很有可能會出現年薪超過半億美元的超級合同,因此版權的漲價,是大勢所趨。
暴漲的版權費用對奪標者的運營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考驗。
版權的收入項目十分明晰,會員費、商業廣告佔據著大頭,版權價格上漲,會員費是最直觀的體現。
2015年,騰訊體育會員每月售價30元,可以觀看所有30支球隊的比賽,如今,初級會員的價格依舊是30元,但是僅能觀看選定一支主隊的所有比賽,如果想要觀看其他球隊的比賽,則需要購買高級會員,官方售價每月90元。
上述價格在連續包月或指定促銷中可以獲得更多優惠,大體算下來,想要觀看全部NBA比賽的會員費用在每月60元左右。
會員費用的上升對運營商來說就需要提供更加飽滿的觀賽體驗,如今的體育會員可以暢享所有騰訊擁有版權的高級賽事,包括美網、NHL,以及NBA比賽的回放,各場比賽不同角度的轉播,以及英文原聲等等。
至少在觀賽體驗上,騰訊的會員費還算物有所值。
付費觀看最近幾年被中國市場所接受,多家視頻網站通過自製網劇、自製綜藝等吸引新的會員,體育領域亦是如此,不過單一的會員費並不足以達到收支平衡。以愛奇藝為例,其年虧損額讓人觸目驚心,樂視體育的失敗也證明了這樣單純的模式並不能殺出重圍。
不過早在2015-2016賽季,騰訊體育基本就實現了運營收入和版權費用的打平,足以證明騰訊體育在運營上的優勢,但想要做出利潤,還需要繼續探索。
阿里與騰訊同時瞄準NBA,或許從一開始就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用戶下沉與引流是更加切實的目標,以此來提升其品牌價值,其戰略意義更為重大。
不管是場內還是場外,NBA生意經都比賽事本身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