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小孩有沒有受到虐待?家長如何知道?

2020-12-24 依子鈞

喜歡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文丨依子鈞

幼兒園作為一種學前教育機構,家長們把孩子送進幼兒園,是想讓孩子提前適應體驗學校的生活,同時也讓孩子在這階段能快樂健康的成長。但孩子在幼兒園被虐受傷事件,卻時有發生。

近期,網上曝出陝西西安,一家長的兒子在幼兒園玩耍凳子時,被老師拎起摔在地上。

孩子也因此被摔得導致下巴受傷,總共縫了8針。這是一家收費並不低的幼兒園,孩子母親稱每月收費要2千多。本想著這種收費高的幼兒園會更加規範些,沒想到出了這種事。

這件事的發生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幼小的心靈,產生了多大的傷害。

作為家長也會想,自己的孩子所在的幼兒園,會不會也存在這種暴力的幼師?

怎樣做能及時發現,從而避免類似的虐童事件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李玫瑾教授建議:

對於幼小的孩子的溝通,通過情景方面的遊戲,讓孩子感受到他在幼兒園的情境。

具體操作:

家長以要玩幼兒園遊戲的方式切入,孩子同意並願意與家長玩遊戲後,家長當孩子,孩子當老師,然後家長表現出作為孩子的各種情境,比如:突然說肚子疼或者說想媽媽等,邊鬧邊哭起來,看看孩子這時是什麼樣的一個反應,如果孩子很自然地安慰你,說明孩子在幼兒園遇到情況的也是這種,相反,如果孩子用老師的一些其他方式來對待你,那麼在這遊戲過程當中,你也知道孩子在幼兒園可能遇到了什麼。

除了李玫瑾教授建議的方法,家長平時也要注意這些:

1、不要忽略孩子身體問題

孩子們都很調皮,總是避免不了磕磕碰碰引起的受傷。給孩子洗澡、換衣服時,還是要細心地檢查孩子身上的紅腫、淤青、傷痕,發現了問清楚孩子受傷的情況;

平時仔細觀察孩子,有沒有異常的行為或者與之前不一樣的表現,比如:突然不願意上學,或者躲避害怕某些人等,及時發現問題,避免人為的傷害。

2、讓孩子分享幼兒園的每一天

每天放學,對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表現出非常的有興趣,很好奇,引導孩子說出來,這一天發生了哪些事?吃的什麼?好不好吃?哪個小朋友是你的好朋友?最喜歡哪個老師?讓孩子習慣每天放學,都願意跟你分享幼兒園的生活,這樣就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

如果孩子太小,語言能力不是很足,不知道怎麼表達,或者有些孩子因懼怕老師,沒有說出某些問題,那這種情況最合適的李玫瑾教授建議的方法了。

3、家長和老師的溝通

家長保持與老師的溝通,增強老師對你的印象,碰到老師表示下對老師的讚賞,偶爾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也了解下老師的情況,適時問候下老師。

你對孩子的關切,老師也會看在眼裡,避免一些職業道德不太好的老師,會覺得這個孩子沒有家長關心,做出一些隨意行為造成孩子的傷害。

家長們平時多多自查,留意孩子的情況,讓每個孩子都平安、健康、快樂地長大!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家長注意!幼兒園的孩子,有這三種表現,大多是學習的料
    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對於研究兒童心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每次開講座,裡面都擠滿了很多的家長過來聽講,甚至直接諮詢李玫瑾教授。李玫瑾教授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考試跟學習的,將學習的心態放到其他的學科上面難道就沒有出息了嗎?李玫瑾如是說!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的時候,首先他們會皺起眉頭看著試卷或者是成績條,接著就是對孩子的一頓訓斥。
  • 李玫瑾:愛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家長」,一流家長這樣教
    其實,父母孜孜不倦的給孩子講大道理,對大腦沒有完全發育的「小孩」來說就像是天文,根本就聽不懂,並不是孩子有意辜負你的良苦用心。 李玫瑾說的話很有道理,除了上面那些,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愛嘮叨講大道理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級父母都這樣教娃」。
  • 李玫瑾:這類孩子令人頭疼,未來卻是當領導的料,家長好好栽培
    所以說當領導的不一定是業務能力最強的,但一定是知道每個人的脾氣。而那些業務能力強的人,往往自己累夠嗆,還人緣不好!這句話相當有道理,出自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之口。
  • 李玫瑾送給家長的語錄,適合孩子未滿12歲的家長讀讀,警醒世人!
    未滿12歲的孩子,都是不懂事的,都是沒有上初中,就在我們那個年代上初一的都有十三四歲,可見未滿12歲孩子,大多數都是小學沒有畢業,甚至讀幼兒園。在沒有讀李玫瑾的語錄前,我們都知道,在我們這個年代,孩子教育,真的太難了。難在哪裡呢?難在這個社會上處處都有能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讓做父母是左右為難。
  •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18條建議,幫助家長解決育兒難題!太有用了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對育兒的建議,可以幫助各位家長解決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難題,非常實用,不少家長表示:家庭教育中的很多「育兒難題」迎刃而解。提到李玫瑾教授,很多家長並不陌生,她的很多公開演講對家庭教育都很有啟發,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剖析育兒問題,幫助成千上萬的家長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確方法,解決與孩子相處時遇到的問題,讓孩子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
  • 【教育】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 育兒專家李玫瑾,她的女兒長大後在幹什麼?有人覺得「打臉」了
    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所以大多數父母都特別在意孩子的教育,包括學習、性格培養等等,就是希望小孩以後能有一份好的工作,過著輕鬆的生活。但教育孩子談何容易,因此不少家長都會借鑑一些專家的做法。說到李玫瑾,相信家長們都不陌生吧。
  • 育兒專家的子女們後來如何了?對比李玫瑾和約翰的子女,太諷刺了
    約翰·華生的育兒理念約翰·華生是「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他認為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這樣孩子就知道哭是沒有用的,以後就會慢慢變乖巧,不會再用哭來轄制父母。他的這種教育理念可謂是風靡一時,當時得到了很多家長的支持,即便是現在依然有很多家長信奉這種教育方法。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專家、明星育兒導師,她的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大,並且因為長期對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的研究,讓李玫瑾教授在育兒的領域上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李玫瑾教授的育兒理念也受到了眾多家長的認同和追捧。
  • 李玫瑾坦言:「白眼狼」的孩子,從小就有苗頭,這3個特點藏不住
    李玫瑾坦言:「白眼狼」的孩子,從小就有苗頭,這3個特點藏不住有關孩子的教育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關注的地方,因為,大家都希望小孩將來可以有出息,懂事孝敬,以便讓小孩健康成長,家長願意傾盡所有,給孩子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
  • 李玫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三個特徵,建議家長好好培養
    將來會有所作為的孩子一般從小表現就很明顯,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有這三個特徵的孩子,將來多半都有出息,建議家長好好培養。特徵一:有責任感一個人有責任感是這個人值得信任最基本的條件,仔細想一下,若是一個人連承擔事情的能力都沒有,有怎麼讓別人放心呢?
  • 李玫瑾是育兒專家,但親生女兒卻未能「成才」,人設翻車了?
    只有當了媽媽才知道,生孩子並不是生下來就行了,我們還要「教養」孩子,育兒就像一份沒有評分的考卷,只有孩子知道你答的如何。剛生下小糖果的時候,糖媽也曾十分焦慮,生怕因為自己的無知而傷害到小糖果,為此我找了大量的育兒資料。
  • 李玫瑾:這種性格的孩子,在學校容易受欺負,家長們要多多關注
    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表示:孩子之所以遭受了校園暴力,最根本的原因除了施暴者的脾氣之外,就是受到欺凌的孩子性格都比較軟弱,而且這種性格的孩子,在學校容易受欺負,家長們要多多關注。
  • 李玫瑾:家長懂得「養兒3忌,養女5忌」育兒法,孩子將來少走彎路
    李玫瑾教授我們都熟悉,她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她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獨特見解,經常在節目中和家長討論育兒問題,給許多家長解決了疑惑,她的育兒觀也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在網絡上非常火爆。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可別縱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注重孩子情商的發展了,每位家長都想要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這樣不僅生活中招人喜歡,就算步入社會也對發展有很大好處。老話說:想要看一個人情商高不高,在飯桌上就有體現,這對於孩子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從簡單的吃飯,就能看出這個孩子的情商未來高不高。
  • 李玫瑾:孩子到這個年齡段,家長再忙也別讓老人帶,否則早晚後悔
    身為媽媽又要工作、又要維護家庭,很多寶媽實在沒有充足的精力同時兼顧兩件事情。所以很多媽媽在重新拾起工作後,就會選擇讓家裡的老人幫忙帶孩子。孩子在1到3歲時,處於一個心理依賴期,根本離不開家長,這個階段的家長也會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而當孩子有獨立的徵兆時,家長就會認為可以放手了,選擇回歸職場。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從小就有4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情商到底有多重要?很多家長最關注的都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學習成績並不能完全決定孩子未來能走多遠。因為如今的社會很現實,沒有社會能力,智商高也不會受到待見。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情商低」的孩子,從小就會有4種表現,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
  • 李玫瑾坦言: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家長別大意!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同時也是出色的育兒教授,她近幾年開展了很多教育講堂,得到了廣大父母的認可,前段時間李玫瑾教授表示: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有以下表現,第一種就惹人討厭
  • 孩子總是玻璃心,經不起老師和家長批評,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方法
    很多家長都很困惑,孩子一哭,就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講道理了。特別是現在還經常看到,孩子因為受到打擊而做到想不開的事情。家長就更加不敢批評孩子了。很多老師也說,現在的孩子太金貴了,我們不敢罵!她說,遇到挫折,要想辦法解決,你才會知道,這個事情過了。而不是說,我受不了之類的。
  • 李玫瑾:孩子有這些表現別放任,父母使勁管,長大後可能更優秀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不僅要關心他們的學習,也都希望小孩日後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孩子的習性,品德都是我們要關注的問題,那麼該如何做呢?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無關緊要」的小毛病,有些父母覺得問題不大,就選擇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