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會有「一人不進廟」的說法?可知這是什麼意思?

2021-01-13 青春是映照面龐的朝陽

中國千年以來,民間流傳著許多膾炙人口的俗語;裡面或是對經驗的總結,或是對人生的感悟。當然也有一些是封建迷信,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話也是傳統文化瑰寶的一部分。古人有「一人不進廟」的說法,而如今也有一些老人家會這麼教導後輩;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廟裡是有什麼嗎?

從字面上的意思可以看出來,這句話就是在說,一個人出門在外不要輕易的就去寺廟借宿。那是因為在古代,有很多人會假冒和尚,將荒山古廟據為己有作為基地。這裡表面上看起來是神聖的佛教廟宇,而實際上,裡面卻幹的是謀財害命的勾當!

在古代的許多小說裡面都有類似情節的描寫,而明朝的時候,也經常發生尼姑和尚等出家人作惡的事情。可見,不止是在如今,在古代佛門淨地也經常會被邪惡之人,作為藏汙納垢之所,掩蓋自己的罪行和所為。

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兩小節「二人不臨崖,三人不抱樹」。「二人不臨崖」這與古代的學子科考路上發生的事情有關。在以前,有兩人一同結伴進京趕考,但是其中一人才華更甚於另一人,由此引發了對方的加害之心。

恰巧一日路過井邊,才華較優者心無防備,開心的跑到井邊探頭打量,結果被對方一下推到井中。而那無量之人,作惡之後,就拿著他的東西轉身而去。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想必大家也知道,歷史上一淘井就經常會發現屍骨。

「三人不抱樹」說的是,三個人共抬一樹幹,這樣不容易分配,單獨一人扛一頭的,只要其他另外兩人稍微做點小動作,就會受到傷害。也可以說是三個人做事,總會有人偷懶。

其實這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防人之心不可無,特別是在面對陌生之人的時候,不要輕易被對方熱情的假象所欺騙!所以,老祖宗們的告誡,還是應該謹記。

相關焦點

  • 俗話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什麼意思?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流傳甚廣的俗語,已經家喻戶曉了,它來自於明代思想家洪應明的《菜根譚》,這句俗話的意思很明顯了,告誡人們,做人要心地善良,在不去害人的前提之下,也不能盲目的去相信別人,善良不是愚昧也不是蠢,而是有底線的。除此之外,類似的俗語,有「萬丈深溝終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測」、「知人知面不知心」、「太行之路能摧車,若比人心是坦途。
  • 農村流傳的話「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究竟是什麼含義?
    農村流傳的話「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究竟是什麼含義?「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古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一人不入古廟,兩人不看深井。」 是要避嫌疑。既然是古廟,廟中應該有些珍貴器物,如果是一人入古廟, 萬一廟中有器物損毀或遺失,那這一人嫌疑最大,為避嫌疑。你想想看,什麼情況下會發生一個人進廟?
  •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是什麼意思?
    一人不進廟一人不進廟人們對廟和道觀洞穴之類的東西比較敏感,這些通常都是鬼神所居住的和常光顧的地方,一個人進去尤其的沒有和尚的破廟,就會心生膽怯,害怕有什麼東西附在自己身上,所以說「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兩人不看井古人常說二人不看井,如果一個人不小心失足跌入井中,會被誤解為是另外一個推下去的。但這是古代,在現代社會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別是是將人推下去,就是水井都很少見,除非是在一些鄉下野村還有水井。再者說,現在科技探頭這麼發達,不會存在這樣的事情。所以說「二人不看井」。
  • 俗語:一人不進廟,兩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是何含義?
    但是大多數俗語都是一些老祖宗的經驗之談,究竟為什麼有這種說法,也是值得我們研究,也能了解當時文化,例如下面那一句俗語,「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它有何特殊含義?首先從一人不進廟來看,它的字面上看來就是一個人不能進寺廟。按照我們現代的目光是很難了解,難道寺廟有髒東西,不能一個人進去?
  • 為什麼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原來是這個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有一些老話聽著很奇怪,卻又不知道其中的意思,等到茅塞頓開之後,才感嘆老祖宗們真有智慧。
  • 臘月到了,為什麼農民說守村不守有廟村,其中有什麼含義?
    老鄉親們常說「屠夫不殺五趾豬,守村不守廟村」,這是什麼意思?首先大家看一下,這頭五趾豬的來歷,針對在農村,屠夫的生意還是很不錯的,除開年底屠夫比較累成狗,其他時間屠夫也比較累成狗,畢竟屠夫的活兒幹得不好,而且屠夫的活兒不是傳家寶的,因為屠夫覺得自己的活兒不好,每天都要殺生,所以說她們覺得自己罪孽深重,而且自己的後代也要免受傷害,因此說自己在村裡基本上是一個人,自己的子孫不容易參與。
  • 為什麼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 三人不抱樹」?
    在生與死的海洋中,這真是無處可去。? 18.如果您有心事,不要聽謠言,但不要談論人,也不要嘲笑人。? 19.盡力了解其性質,了解其性質並了解其性質。? 20.當你快樂時,你必須認為這種快樂不是永恆的。當您遭受痛苦時,您必須認為痛苦不是永恆的。? 21.萬物的根源在於內心,痴情和固執,怨恨和仇恨只會使內心翻滾,使人不安。?
  • 心理學家: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
    於是很多對於人性建議的名言越來越多,他們之間有很多道理蘊含其中,對人性產生了無限的啟迪 。「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獨坐莫憑欄。」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對於他說的道理深有感觸,也覺得平白如話卻意味無窮。
  • 農村俗語:「身穿熱孝不登門,冷棺進村敗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拿我們這裡來說吧,除了平常的一些吹手大鑼以外,還要遵循一種殯葬禁忌就是:「身穿熱孝不登門,冷棺進村敗到底」。而一些農村老人認為,只有這樣遵循才對家庭好,如果違背了這樣的禁忌對整個家庭來說是非常不吉祥的。那麼為什麼有這種俗語呢,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李子來回答。
  • 農村俗語:「寧睡孤墳,不進廟門」,「廟門」為何不能進呢?
    以前的交通很落後,人們外出基本上都是靠步行,比如以前的讀書人上京趕考,遠一點的地方就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時間才能走到,因此以前的人們大多都是出門在外,有句俗話叫「寧睡孤墳,不進廟門」,這也是告誡人們出門在外,晚上睡覺應該注意的事情,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 農村俗語「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啥意思?
    幾乎所有的村子都會有一個或大或小的小廟,我們村子的小廟在我們村子的正東邊,小廟的東邊是一塊水坑,不過只有在雨季時水坑中才會有積水,其他時候都很乾燥,所兒時的童年幾乎是在小廟附近度過。以前村子人少,宅基地也少,村子離小廟有一些距離,但是現在農村宅基地越批越多,但是小廟周邊的宅基地卻沒有人要。聽農村老人說,之所以大家不要小廟周邊的宅基地,是因為農村有「寧住廟前、不住廟後,寧住廟左,不住廟右」的說法,那麼這是為啥呢?有道理嗎?
  • 小孩出生時間有何說法?古人總結了兩句俗語,你認為有道理嗎?
    在科學文化不發達的年代,世代口耳相傳,指導著人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小孩出生時間有何說法?不得不說,古人對小孩的出生時間是很在意的,甚至形成了「生辰八字」這樣的一套理論。在以前,人們嫁娶前是要請算命先生看生辰,算八字的。如果男女雙方的八字相合,則是天作之合,結婚後會順順利利;如果八字不合,那麼就會命運相剋,在一起沒有好事情了。通常雙方的家長是要棒打鴛鴦的。
  • 古人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又有何講究?
    每次回老家,總能聽到村裡的老人在說俗話,有些我能聽懂,有些明白不了是什麼意思。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話,最初我就是弄不明白是啥意思,直到後來問了村裡的老人,我才稍微懂了那麼一點。
  • 古人為什麼「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扣門」?
    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古人以各種俗語和詩歌的形式,流傳下來無數經驗與智慧,如「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有錢不買河邊地,好漢不娶活人妻」等。在古代,一門手藝是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很少有人會將其輕易傳授給別人,一般都是敝帚自珍。他害怕傳出去後,「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即便收徒,也都是要麼收「兒徒」,讓人給他當兒子一樣侍奉孝順他,要麼收學徒,給他家免費幹很多年活,考察清楚這人秉性後,才會將手藝慢慢傳給他。中國古人的這一習慣,如今屢屢遭人詬病,認為正是因為如此,古代很多優秀的技藝都失傳了。
  • 老祖宗告誡:「屋簷不避雨,不串娘家門」,啥意思,古人忌諱什麼
    農村有很多說法,從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延伸到後面,再總結真相。老年人為了教育後代,往往喜歡說一些俗語。作為民間文化的一種形式,它們其實很受歡迎,因為它們形式簡單,容易理解。其實《增廣賢文》裡有句話說到的事情很簡單:屋簷不避雨,不串娘家門。猛地聽起來這件事好像並不通。
  • 「財不進急門,福不進偏門」,這句俗語是啥意思?有什麼內涵?
    「財不進急門,福不進偏門」,這句俗語是啥意思?有什麼內涵?最近在社會之中,流行著很多的有關於成功學的書籍,或者是有很多名人的激勵類型的演講,它們就像雨後春筍一樣一個一個都冒出了頭,在人們不經意間,就出現在了眼前。
  • 古人說:「屋大人少切莫住,就算皇帝不特殊」是什麼意思?
    之所以受人歡迎,其一是因為俗語通俗易懂,能讓人直接明白其中的意思,其二就是比較有趣,能調動人們交流的積極性,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俗語是老祖宗通過生活總結出來的經驗,裡面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些人覺得俗語很玄乎,甚至有人直接否定,但你仔細分析一下,你會覺得俗語很有魅力。
  • 古人為何稱懷孕為身懷六甲,其中「六甲」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結果褒姒笑了,但西周卻在之後就滅亡了,當然這兩者並無直接聯繫,但卻不少人把褒姒說成禍國殃民的「妖精」,但飛魚只想說,滅國之罪,非系一女子之身也。不過,生的美麗,自然會有資本,能讓周幽王不顧江山只愛美人,這份能耐那也不是尋常人擁有的,當然如果美女在會撒嬌,那男人們能夠抵禦的概率幾乎會降到零,當然柳下惠除外。
  • 古人為何稱懷孕為:身懷六甲,其中「六甲」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鏡花緣》在清代文人李如珍的長篇小說《鏡花緣》當中,有著這樣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好不容易逃到海外,偏偏媳婦身懷六甲,只好剩下孫女,在此度日」這讓人疑惑,其中六甲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六甲又為何頻頻在古詩詞當中被出現了?今天就跟大家來探討一下,為何古人懷孕稱為六甲,六甲又具體表達的什麼含義?
  • 「活漢妻」是什麼意思?為何古人告誡我們:有錢不娶「活漢妻」
    「民人俗語曰:『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史記·滑稽列傳》在司馬遷的《西門豹治鄴》一文中,「俗語」一詞首次出現,意思是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俗語產生自民間,一般短小精悍,簡單易記,在民間口口相傳,廣為流傳。